查看原文
其他

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前沿研究|种大双 杨枫 宋婷 马赟 陈曼:ChatGPT教育应用的优化路径

编辑部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3-09-09

引用格式

种大双 杨枫 宋婷 马赟 陈曼.ChatGPT教育应用的优化路径[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6):017-025.DOI:10.3969/j.issn.1673-8454.2023.06.003

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前沿研究

ChatGPT教育应用的优化路径

种大双 杨枫 宋婷 马赟 陈曼

摘 要: 研究ChatGPT教育应用对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测试和文献研究等方法,首先厘清ChatGPT的技术路线、应用场景和发展历程;然后从重塑教育的底层逻辑、催生学校结构变革和重构教育生态三个层面,论述ChatGPT给教育带来的机遇,并从技术局限性、伦理道德、知识产权、数据安全、知识异化等角度来论述其教育应用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ChatGPT教育应用的优化路径。一是加强自主研发,完善顶层设计。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是掌握数字主权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数据安全问题的关键。二是开发应用指南,引导应用方式。加快提升教育中各类主体的人工智能能力素养和伦理素养,遵循“伦理先行”意识,强化自律自治,共同打造良性发展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生态。三是认清技术本质,回归育人本位。只有辨明技术本质,回归到育人的本质,才能在技术与人的双向耦合中,培育出新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体。四是明确各方责任,加强情感互动。在开发者、教师、学校、学生等组成的教育生态系统中,要明确各主体的角色、责任与义务,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构建积极、健康且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大型语言模型;教育数字化转型;通用人工智能;数据安全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673-8454(2023)06-0017-09作者简介: 种大双,河南中医药大学信息技术学院讲师,博士(河南郑州 450046);杨枫,通讯作者,河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河南郑州 450046);宋婷,河南中医药大学信息技术学院讲师,博士(河南郑州 450046);马赟,河南中医药大学信息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河南郑州 450046);陈曼,河南开放大学继续教育与数字化应用研究中心讲师,硕士(河南郑州 450046)

基金项目: 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新型走班制教育时间表问题的模型构建与算法研究”(编号: 62207010);2023年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5G+智慧教育’赋能河南省城乡教师融合发展的内生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编号:232102320152);2020年河南中医药大学研究项目“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编号:2020-ZLYB-013) 

一、引言

      自2022年11月发布以来,ChatGPT的用户呈爆炸式增长,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巨大的反响,特别是在教育行业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或许意味着一次较深层次的信息革命,将对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影响。ChatGPT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暴发”的一部分,可能会改变人们对工作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人类创造力的真正含义的看法[1]。新技术具有两重性,既带来机遇,也伴随风险。尤其在发展初期,技术的不完善、被滥用或操纵、监管体系不健全等,均会加剧技术及其应用的风险。ChatGPT似乎让人们看到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奇点。数字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存在多重逻辑,机遇与挑战并存[2]。对教育来说,ChatGPT是“阿拉丁神灯”还是“潘多拉魔盒”[3]?它给教育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优化ChatGPT教育应用的路径?为回答这些问题,本文首先厘清ChatGPT的技术路线、应用场景和发展历程,然后讨论其给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最后给出ChatGPT教育应用的优化路径。  

二、ChatGPT的台前幕后和前世今生

        (一)台前幕后:应用场景与技术路线  ChatGPT台前是一个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幕后倚靠一个大型语言模型,兼具“人化”和“非人化”的特质。ChatGPT的实质是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突破性落地,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典型应用,开启了通用人工智能时代。有研究者将其视为人工智能的第二次复兴,也有人将它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端[4]。  ChatGPT属于一种深度合成技术,是算法、算力和数据共同进步的结果,具有数字孪生、数字编辑和数字创作能力。基于这些能力,可以实现智能增强、智能转译、语义理解、属性控制、基于模仿的创作、基于概念的创作等功能。这些功能以文字、图形、音频、视频、虚拟场景及其复合形式表现。它在教育、科研、医疗保健、工业、电商、传媒、服务、金融、社会治理、艺术创作、智能办公、应急管理、智慧养老等多个领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5],如图1所示。

图1 ChatGPT的台前幕后:应用场景和技术路线  (二)前世今生:发展历程  ChatGPT是人工智能技术数十年发展的成果,早期的相关研究可以追溯到专家系统。近年来,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技术的突飞猛进推动了它的落地。从应用范围来讲,自然语言处理分为自然语言理解和自然语言生成。机器翻译、人机对话系统、文本摘要等应用也需要自然语言生成技术的支持[6]。现有主流自然语言生成模型有Transformer、GPT-1/2/3、XLM、BERT、Codex、BART等。GPT是使用Transformer结构的生成型预训练转换器模型,其逻辑推理、解答问题、语义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

  GPT早期版本都未能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直到基于GPT-3.5模型的ChatGPT问世才引起轰动。ChatGPT主要以文字的方式来处理信息,是单模态的。传统的商业聊天机器人“有能无智”,而ChatGPT“有能有智”。例如,ChatGPT从对话中理解上下文的能力得到提升,能够比大多数现有解决方案更准确地做出响应,这有助于减少错误并改善人机交互时的用户体验。ChatGPT的硬件设施和算力变化符合摩尔定律,更新迭代较快。新发布的GPT-4模型把信息的处理方式拓展到了图像、音乐、视频,可以根据用户提示来生产视频,甚至用户可以选择视频的风格,是多模态的。微软的Bing Chat已经使用了最新的GPT-4模型。根据OpenAI 公司发布的最新消息,GPT-5也即将上市。 

三、ChatGPT教育应用的机遇

       (一)ChatGPT重塑教育的底层逻辑  ChatGPT给教育带来了危机感:知识不再有用、教育工具失效、能力模型迷茫、教育信仰危机[7]。从脑科学的角度讲,大脑有一种效能模式,会自动判断知识的重要性,对于重要的知识会作出反应,不重要的则无反应。大脑的这种特征在心理学上也得到证实。ChatGPT使知识变得唾手可得,迎合了大脑走捷径的喜好。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发展,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在新的环境建构新智商。若教育可以提高人类的智商,而人机协同可以创造出更高的智商和效率,那么我们会选择人机协同,这是重塑教育的底层逻辑。  知识的记录是将人类思想变成凝固的符号,知识的传播是教育的发端,知识的表达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对知识的呈现。ChatGPT不但可以记录知识、传播知识、表达知识,还可以生成知识。当知识唾手可得时,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记忆吗?大脑获取、记忆和生成知识的过程,是神经元突触建立连接的过程,是催生智慧的过程。如果这一过程被类ChatGPT的人工智能替代,极有可能产生“机进人退”的不利局面。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获得更高层次知识所必需的,但其获取方式有待重新认知。包含逻辑、推理和想象的思维方式更值得我们去反思。人工智能能够完成一定程度的逻辑和推理,想象就显得弥足珍贵。这种转变重塑了教育的底层逻辑,将推动教育哲学的转变。  (二)ChatGPT催生学校结构性变革  当前大多数学校教育实践的结构模式可以概括为年龄进阶、分科课程、班级授课和教师主导[8]。学校教育的变革可发生在系统目标、系统要素、要素间关系等不同层次上。若要素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发生大范围且持久的制度性变化,则系统会发生结构性变化。这种结构性变化本质上是年龄进阶、分科课程、班级授课、教师主导等环节的交互模式发生变化。例如,不再以年龄进阶,而是以知识和能力进阶;不再以分科课程和班级授课为教学的组织方式,而是以项目方式进行,等等。尽管ChatGPT不是专为教育开发,却极具教学应用价值。已有研究表明,在传统教师主导的班级授课中,ChatGPT能够辅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可以畅想的是,如果由ChatGPT代替教师,由算法控制学习内容与进度,将会实现教学自动化。当这种教学模式实现规模化、常态化应用,即可催生学校的结构性变革。  (三)ChatGPT重构教育生态  ChatGPT在个性化教育中大有作为,对教师教学、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标准带来了挑战,正冲击现有的教育生态系统。  1.助力个性化教育  ChatGPT具有对话情境理解、启发性内容生成、序列任务执行、程序语言解析等功能,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加有效的个性化指导和交互式体验。一是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知识水平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学习材料。二是可以使学习者更容易和高效地获取教育资源。三是可以让学习者快速获取问题的答案,以及撰写论文、报告的参考资料等。四是可以提高自适应学习系统的易用性和准确度。学生只需通过“聊天”的方式即可获取问题答案,且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和算力的提升,ChatGPT能够可以快速地自我学习和改进,这意味着答案的准确性也将得到提升。五是可以为学生提供某种价值情绪。例如,当学生倾诉考试不及格时,ChatGPT会首先表示歉意,然后给出应对建议,最后给出心理安慰,这种情感慰藉和心理辅导在教育中是难能可贵的。  2.重构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课程设置要既能传承知识和经验,又能汇聚时代赋予的新技能和新知识。课程设置应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一方面,ChatGPT能够通过图灵测试和明尼苏达大学的法律考试,还可以在高考测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另一方面,ChatGPT可以使师生更容易和高效地获取教育资源、问题的答案、撰写论文和报告的参考资料。面对这些改变,现有课程体系是否能满足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需求?类ChatGPT的人工智能工具是否要纳入课程体系?学生学什么才能有效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是教师数字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信息时代的教育至关重要。技术变革要求教育者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因此,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上都应考虑ChatGPT的潜在价值。  3.重构学习评价体系

  在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的人才评价方式受到冲击,传统的人才观也发生改变。人才培养目标正加速由传统的“知识型人才”,转向“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创新型人才”。人才观的变化会引发评价方式的变化。生成式人工智能让学习者有了“复合脑”,包括个体自身的内脑和与内脑相联系的外脑(人工脑)。内脑依赖生理特征,决定了学习者能达到的最高能力水平。外脑的价值依附于内脑,形式上可以独立于个体,决定了个体对于真实环境的感知能力与程度。复合脑的存在有助于对学习的科学评价。一种新的学习评价思维是,合理分配人脑与“人工脑”的功能与责任,鼓励学习者多参与高阶思维活动,减少低阶思维活动。


四、ChatGPT教育应用的挑战

      (一)技术局限性  ChatGPT在推理、逻辑、数学和计算、价值倾向等方面的表现并不理想[9]  首先,ChatGPT的推理能力并不可靠。通过对ChatGPT在推理、幻想和交互性方面的多任务、多语言、多模式评估,发现它在零样本学习上优于传统大型语言模型。有实验表明,ChatGPT在逻辑推理、非文本推理、常识推理等10个不同推理类别中,平均准确率为63.41%,因此它不是一个可靠的推理器,更擅长演绎推理而不是归纳推理。ChatGPT也存在幻觉问题。由于无法访问外部知识库,它会从参数记忆中产生更多的外部幻觉。但是ChatGPT的交互特性可以提高性能。另外,由于数据访问限制,ChatGPT的推理结果说服力不强。例如,由于ChatGPT访问PubMed、Cochrane等医学数据库受限,它对文献的处理大都在“摘要”层面,其研究深度和可信度备受质疑。  其次,ChatGPT在处理释义和相似任务时表现不佳[10]。该系统有时不能正确理解信息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从而生成错误的回答。有时甚至“满口胡言乱语”[11]。ChatGPT不具备足够的虚假信息甄别能力,用户也无法判断它生成的内容是否正确。ChatGPT在撰写学术论文时,概述性观点较多,研究问题的深度不足,论证观点普通,论证语言单薄,回答“未曾见过的问题”能力较弱。  再次,ChatGPT在进行数理运算时,依靠语料库进行概率匹配,对存在因果关系的数理计算能力较弱。笔者以概率论题目测试ChatGPT的分析和计算能力,它连续几次都未能给出正确答案。ChatGPT对题目的分析正确,却在关键计算步骤总是重复出错,但通过提示后ChatGPT能够回答正确。  又次,ChatGPT设计中性化[12],但有时候又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例如,罗伯特(Robert)等使用ChatGPT创作爱尔兰打油诗,它对自由派政治家的描述是正面的,而对保守派政治家的描述是负面的[13]  最后,ChatGPT生成内容是对历史数据的提取,无法对未发生的事情进行有效预测。另外,它在习语使用、情感共鸣、研究视角等方面也存在不足,还存在对话容量限制、答案多而不精、语言僵硬等现象,在释义和处理相似任务时表现欠佳[10]  (二)伦理道德  生成式人工智能模糊了信息真实与虚假的边界,模糊了网络虚拟空间与物理现实世界的边界[14]。若使用不当,ChatGPT会加剧学术不端和教育不公平。随着ChatGPT的不断进化,它完成作业、撰写论文、通过考试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容易诱发考试作弊与学术不端,冲击现有的教育体系,挑战学术伦理道德规范。ChatGPT对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方面问题的回答具有严格的约束条件,用户很难诱导它作出不正确的回答。但当“居心叵测”的用户不断通过质疑、恐吓、规训等语言威胁后,ChatGPT对伦理道德的判读有时候显得进退两难、模棱两可。  (三)知识产权归属  人工智能生成的文章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作品”的标准,其性质和知识产权归属问题有待解决。由OpenAI公司的使用协议第3(a)条可知,用户向模型的输入内容和模型的输出内容都归用户所有,用户对内容的合法性负责。不同用户输入相同内容得到相同输出的产权归属问题、不同用户输入相异内容得到相同内容的产权归属问题仍待解决。有研究认为,ChatGPT的创作产物属于“作品”[15],也有研究持相反态度。若属于“作品”,其著作权归属问题有待确认。人工智能系统主要包括三个利益相关者主体,即系统开发者、运营者和使用者。使用协议约定,ChatGPT系统使用者为系统生成内容的所有者,这也表明系统的“作品”著作权应归使用者。但是,不同用户生成的相同“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应遵循“申请在先原则”。由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引发署名权之争。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和争论的结果更倾向于“ChatGPT不具有作者署名权”。  (四)数据安全和隐私  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包括数据来源合法性、生成虚假或违法信息、数据泄露等。数据来源风险主要指ChatGPT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数据获取侵权、数据内容不合法和采纳虚假信息三种风险。生成虚假或违法内容会扰乱社会秩序,为居心叵测的人提供思路方法。数据泄露风险主要是指用户的信息如果保护不当,可能被ChatGPT泄露的风险。用户需要权衡信息保护、信息利用和信息开发的关系。用户与ChatGPT的交互如果是跨境完成的,还存在数据跨境安全问题和跨国治理屏障。研发者在信息安全产生争议时,应能证明其程序设计无危害信息安全的故意,否则应承担“算法黑箱”的法律后果。类ChatGPT系统开发者应公布其数据获取的途径和来源。  (五)知识异化风险  “技术黑箱”产生的知识真实性难分辨、权威性难保证,知识碎片化加剧,引发机进人退[16]。ChatGPT在众多领域呈现“超越”态势,学生在接收到教师和机器人对问题的回答时会产生疑惑,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思想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都有潜在的威胁。ChatGPT能否参与对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塑造?ChatGPT对于同一个问题的回答可能不同,这造成了知识的标准不统一。要警惕人工智能通过迎合用户喜好来构建思维的“舒适圈”[17],以防止“机进人退”。

五、ChatGPT教育应用的优化路径

   

  对ChatGPT的评价要理性,附带伦理价值探析。一方面,以ChatGPT 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会引发一场技术变革,重塑数字时代内容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极大地丰富人们的数字生活;另一方面,ChatGPT也会带来全新的挑战,其开发方和使用方都采取积极的策略,才能做到人工智能与教育博弈的纳什均衡[18][19]。基于前文论述,本文尝试构建ChatGPT教育应用的优化路径。

  (一)加强自主研发,完善顶层设计  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是掌握数字主权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数据安全问题的关键。大型语言模型是通往通用人工智能的核心需求,它要求规模巨大、自主学习能力强大,可以基础设施即服务的模式运行。掌握数字化基础设施才能从根本上掌握数据安全。通过对百度的类ChatGPT模型“文心一言”进行对比测试,发现其性能还有待提升。国内信息技术头部企业应进一步布局国际领先的算力基地建设,加快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落地步伐。  在制度设计上,我国在2022年3月开始实施《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包含生成合成算法的监管规定;又于2023年1月开始实施《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在算法治理中为深度合成率先立法。此外,《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都对算法服务的信息安全监管作出相关规定。我国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作为治理的枢纽,应当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中深入内容生成的治理[15]。一方面,ChatGPT设计者和监管者应开发出相应的检测工具。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发了一款DetectGPT软件,可以检测论文是否由ChatGPT撰写。目前,ChatGPT并不提供信息的来源,这是学术写作的一个缺点。但是OpenAI公司提供了辅助查询工具Elicit (https://elicit.org/)。它能针对研究的问题,建议引用的参考文献,并从包含1.75亿篇学术论文的知识库中提取论文摘要[20]。另一方面,需引导使用者澄清ChatGPT在作品中的贡献。例如,《自然》(Nature)等期刊要求使用了人工智能工具撰写的论文,需在“作者信息”“方法”“致谢”部分注明。  (二)开发应用指南,引导应用方式  在合理使用方面,应加快提升教育中各类主体的人工智能能力素养和伦理素养,遵循“伦理先行”意识,强化自律自治,共同打造良性发展的ChatGPT教育应用生态。下面是针对教师、学校管理者和学生的一些具体指南。  1.教师应用指南  ①对于学生利用ChatGPT进行考试作弊的问题,采用线下考试即可破解。对于线上考试,可以使用监考或监视软件。然而,过度依赖考试(终结性评价)的做法已经被众多教育机构所抛弃。②制定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不擅长的作业和任务。例如,分析图像和视频、分析课堂小组讨论、分析长文本、分析最近发生的问题(还未进入文本生成器的训练数据中)[20]。考虑到人工智能算法强大的学习能力,这种方法可能是一种短期的解决方案。例如,新发布GPT-4模型已经支持对图像和视频进行处理。③在学习评价方面,避免使用简单且公式化的题目,应注重考查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21]。例如,在试题形式上,应注意设计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比例,并在课堂上进行一定的评价,丰富评价形式,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由于ChatGPT生成的内容是公式化的,导致相似输入对应的输出可能是一样或极为类似的。同班级学生使用ChatGPT生成的作业内容也极有可能高度相似。教师可以根据内容相似程度和相似答案数量,来判定学生是否使用ChatGPT来完成作业。图尼丁(Turnitin)已经开发了检测人工智能作品的工具。人工智能工具和作弊检测工具将上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竞赛游戏。④学生参与同行评价和“回教”[21]。回教是一种在医疗保健领域特别流行的沟通确认方法(患者/学生需要用言语证明他们已经理解)。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明白人工智能只能是一种辅助工具,而非培养思维能力的捷径。⑥禁止学生随意上传实验和调研数据等,防止泄密,保护隐私。  2.学校管理者应用指南  ①就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的应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技能培训。②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学术诚信培训。③在法律框架内更新学生守则和学术诚信政策,明确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指导意见和相应后果,禁止在设计、测评、考试等过程中使用ChatGPT作弊或抄袭。④谨慎开设学生可以很容易通过ChatGPT完成考核任务的课程。⑤鼓励、支持和分享人工智能工具对学习和教学影响的研究。⑥开设特许教学学院,将信息技术深度嵌入教学系统,探索ChatGPT的教育应用。⑦开发或引入人工智能内容检测工具。  3.学生应用指南  ①应积极了解学术诚信政策,以及学术不端行为的后果。②将掌握人工智能工具内化为数字素养,提高就业能力。③将人工智能工具作为“学伴”,而不是简单的采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④提高辨识人工智能工具产生内容正确性的能力,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⑤尝试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解决现实问题。当代大学生大多是“数字原住民”,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技术,应充分发挥这种优势。⑥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和公共信息安全。  (三)认清技术本质,回归育人本位  技术是把“双刃剑”,本身不存在好坏,而人类赋予其价值的好坏。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能忘记数字技术的工具属性。如果本末倒置,任其疯狂的无序发展,技术可能会反噬人类。因此,必须保证人类对ChatGPT的掌控。教育经历了知识的记录、知识的传播、知识的表达和知识的生产阶段。未来,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育方法已经难以为继。ChatGPT不但可以记录知识、传播知识、表达知识,还可以生成知识。当知识唾手可得时,知识的传播将显得不那么重要。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发展,通用人工智能时代发展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在新的环境建构新智商。  党的二十大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进行统筹安排和一体部署,说明了科技与教育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教育应更加主动、更加紧密地拥抱科技。未来,教师的工作重心将偏重“育人”。只有辨明技术本质,回归到育人的本质,才能在技术与人的双向耦合中,培育出新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体。回归育人本位,要注重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一种新的学习评价思维是,合理分配人脑与“人工脑”的功能与责任,鼓励学习者多参与高阶思维活动,减少低阶思维活动。  (四)明确各方责任,加强情感互动  教育的第一要义是学生的发展。在ChatGPT出现以前,人们一直尝试在各种教育情境中测试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包括面向教师、学生和系统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在开发者、系统、教师、学校、学生等组成的教育生态系统中,要明确各主体的角色、责任与义务。ChatGPT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教学辅助工具,充当助教的角色。学生可以合理使用ChatGPT,但要防止产生依赖性和“机进人退”。学校管理者应及时制定应用指南、政策和规范,协调ChatGPT教育应用中各主体间的关系,构建积极、健康且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  重视教师、ChatGPT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在通用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对技术的使用具有不确定性,受益和受害可能只在一念之间。ChatGPT在葆有伦理道德因素的基础上,可以为学生提供某种价值情绪。这种能力可在教师无法提供足够人文关怀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交流。教育领域对ChatGPT应用的最大担忧是考核作弊和学术不端,而一味地禁止可能适得其反,正向引导更有利于个体的发展,疏胜于堵。

参考文献:


  [1]THOMPSON D. Breakthroughs of the year[J/OL]. The Atlantic, 2022.https://www.theatlantic.com/newsletters/archive/2022/12/technology-medicine-law-ai-10-breakthroughs-2022/672390/.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3]王佑镁,王旦,梁炜怡,等. “阿拉丁神灯”还是“潘多拉魔盒”:ChatGPT教育应用的潜能与风险[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3,35(2):11-17.

  [4]令小雄,王鼎民,袁健.ChatGPT爆火后关于科技伦理及学术伦理的冷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4):123-136.

  [5]张夏恒.ChatGPT的逻辑解构、影响研判及政策建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5):113-123.

  [6]DONG C, LI Y, GONG H, et al. A survey of natural language generation[J]. ACM Computing Surveys, 2022,55(8):1-38.

  [7]张治.ChatGPT重塑教育的底层逻辑[EB/OL].(2023-03-09)[2023-03-23]. https://it.ynnu.edu.cn/info/1054/2763.htm.

  [8]张志祯,张玲玲,米天伊,等.大型语言模型会催生学校结构性变革吗——基于ChatGPT的前瞻性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23,43(4):32-41.

  [9]BORJI A. A categorical archive of ChatGPT failures[EB/OL].(2023-04-05)[2023-04-10]. https://arxiv.org/pdf/2302.03494.pdf.

  [10]ZHONG Q, DING L, LIU J, et al. Can ChatGPT understand too?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hatGPT and Fine-tuned BERT[EB/OL]. (2023-03-19)[2023-04-10]. https://arxiv.org/pdf/2302.10198.pdf.

  [11]MARCUS G, DAVIS E. GPT-3, lloviator: OpenAI’s language generator has no idea what it’s talking about[EB/OL].(2020-08-22) [2023-03-12].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20/08/22/1007539/gpt3-openai-language-generator-artificial-intelligence-ai-opinion/?utm_medium=tr_social& utm_campaign=site_visitor.unpaid.engagement&utm_source=Twitter#Echobox=1598658773.

  [12]SALLAM M, SALIM N A, et al. ChatGPT output regarding compulsory vaccination and COVID-19 vaccine conspiracy: a descriptive study at the outset of a paradigm shift in online search for Information[J]. Cureus, 2023,15(2):2-12.

  [13]MCGEE R W. Is ChatGPT biased against conservatives? an empirical study[J]. An Empirical Study (February 15, 2023), 2023.

  [14]张凌寒.深度合成治理的逻辑更新与体系迭代——ChatGPT等生成型人工智能治理的中国路径[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23,41(3):38-51.

  [15]邓建鹏,朱怿成.ChatGPT模型的法律风险及应对之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5):91-101.

  [16]周洪宇,李宇阳.ChatGPT对教育生态的冲击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4):102-112.

  [17]张爱军,贾璐.算法“舒适圈”及其破茧——兼论ChatGPT的算法内容[J].党政研究,2023,180(3):22-33,124.

  [18]卢宇,余京蕾,陈鹏鹤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与展望——以ChatGPT系统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23, 43(4):24-31,51.

  [19]王佑镁,王旦,梁炜怡,等.ChatGPT教育应用的伦理风险与规避进路[J].开放教育研究,2023,29(2):26-35.

  [20]MILLS A. How do we prevent learning loss due to AI text generators?[N/OL]. Blog post, 2023.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m4e2VAlWBzXoteYSGvCO1eTf6GQlOsrjltoJvod0h6g/edit#heading=h.sc09s7ot25zw.

  [21]KEFALAKI M, DIAMANTIDAKI F, RUDOLPH J. Editorial 5(SI1):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Innovation or hindrance?[J]. Journal of Applied Learning & Teaching, 2022,5(1):6-11.



Optimization Paths of ChatGPT’s Application in EducationDashuang CHONG1, Feng YANG2, Ting SONG1, Yun MA1, Man CHEN3

(1.Schoo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450046, Henan;  

2.College of Management,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450046, Henan; 

3.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Digital Application Research Center, Henan Open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6, Henan)


Abstract: Studying the application of ChatGPT in educ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gener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rough systematic testing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technical route, application scenarios, and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atGPT are first clarified. Then, its opportunities for education are discussed from three levels: reshaping the underlying logic of education, promoting structural changes in schools, and reconstructing the educational ecosystem. Its limitations in education are also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chnology, ethics and morality,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data security and privacy, and knowledge alienation. Finally, an optimization paths for the educational application of ChatGPT are proposed. One is to strengthen independ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op-level design. 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mastering digital sovereignty and a key to solving data security issues. The second is to develop application guides and guide application methods. That is to say, to accelerate the improve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apabilities and ethical literacy of various subjects in education, follow the “ethics first” awareness, strengthen self-discipline and autonomy, and jointly create a benign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ducation application ecology. The third is to recognize the essence of technology and return to the education standard. Only by distinguishing the essence of technology and returning to the essence of educating people can we cultivate new individuals with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 the two-way coupling between technology and people. The fourth is to clarify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all parties and strengthen the emotional interaction. In the education ecosystem composed of developers, teachers, schools, students and etc.,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roles, responsibilities, and obligations of each subject, attach importance to shaping students’ emotions, attitudes, and values, and build a positive, healthy, and dynamic teaching environment.
Key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ive content; ChatGPT; Large language model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Univers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ata security

编辑:王晓明   校对:李晓萍



往期目录|超链接版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4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3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2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1期





点击此处 在线投稿


期刊简介

《中国教育信息化》创刊于1995年8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期刊内容力求全面深入地记录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展、研究与应用成果和行业发展状况,开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研和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服务于国家教育宏观决策;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标准规范,及时追踪ICT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教育的融合,深度挖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


一年12期,每月20日出版

20元 / 期,邮发代号:82-761

编辑部邮箱:mis@moe.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华远北街2号921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