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校思政教育与管理】张敏:协同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实践方略

张敏 高校教育管理
2024-09-23

01


作者简介

张敏,副研究员,南京邮电大学宣传部部长,从事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02


引用本文

张敏.协同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实践方略[J].高校教育管理,2023,17(2):44-51.

03


摘要

高校劳动教育思政功能是指高校通过劳动教育让教育对象形成正确的劳动思想和劳动价值观。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有效发挥成为当下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相关理念未形成、主体协作机制尚不健全、资源整合存在阻碍等因素制约了高校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为此,基于协同理论,高校需通过确立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协同目标、推动劳动教育各主体高效协作、整合育人资源构建良好劳动育人环境等途径推动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进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培育有理想信念、有责任担当、有实践本领的时代新人。

04


关键词

高校;协同理论;劳动教育;思政功能;劳动思想;劳动价值观;立德树人

高校劳动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劳动教育不仅担负着大学生专业劳动知识、劳动技能的传授,以及培养大学生科学思维、创新意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责任,还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优良劳动美德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因此,高校劳动教育不仅要做到“以劳增智”“以劳强体”,还要做到“以劳立德”“以劳致美”。高校劳动教育思政功能是指高校通过劳动教育让教育对象形成正确的劳动思想和价值观,该功能的实现有利于高校更好地实现劳动育人功能。然而,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大多只注重劳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对大学生的培养多停留在器物层面,未能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思想、劳动价值观,大学生多将其视为未来谋生的手段。促进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有效发挥成为高校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协同理论能够引导高校协同多主体并整合相关资源,为劳动教育的有效推进提供了较好的视角。本研究在对高校劳动教育思政功能发挥制约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尝试通过协同视角探索高校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实践进路,以期为高校劳动教育发挥思政功能进而更好地实现“成人”教育提供一定借鉴。


一、协同理论适用性分析

协同理论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由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提出,研究开放系统在与外界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身子系统的协同作用,自发地由非平衡态转向平衡态。协同理论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各领域。高校劳动教育是一个由多类型主体、多层次目标、多种内容、多种方法共同构成的向社会开放的系统,系统内各要素有效协同才能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思政功能。

(一)理论依据

协同理论认为复杂系统内部存在着诸多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会推动系统具有超出各子系统功能之和的更大功能。协同理论对高校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首先,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复杂开放的社会环境。为社会培养优秀的“有德之才”是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高校劳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劳动教育的目标必然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劳动教育发挥思政功能的过程深受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并作用于社会环境,影响资源的重新配置;劳动教育思政功能发挥的实效最终也要在社会中检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高校劳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目标体系,其思政功能的发挥就是一个与社会环境不间断地进行能量交换的过程。

其次,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需要多主体有机协作。高校劳动教育发挥思政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仅需要高校内部管理主体、教学主体、服务主体的共同努力,也需要作为学习主体的大学生的配合,同时离不开家庭、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政府部门的协同努力。高校劳动教育发挥思政功能所涉及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环境要素等都不是任一主体能够自主决定和独立建构的。所有这些主体之间的关系也都不是线性的决定关系,而是复杂的交互关系。这正是协同理论得以运用于高校劳动教育协同不同主体发挥思政功能的理由。

最后,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有利于构建稳定的运转系统。高校的劳动教育不同于初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探索和试错的教育过程,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必然涉及新的价值观碰撞和目标的调整以及新教育内容的引进和新教育方法的尝试,这就需要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具有较强的自适应性,不断挑战既有的系统关系,打破原有的运转秩序。与此同时,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本身就是一个对教育对象进行价值观和思维方法重塑的过程。因此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就是从非平衡态向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素养、实践能力得到优化和提升的平衡态转化的过程。

(二)实践依据

首先,协同推进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应有之义。马克思强调:“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全面而深入地阐释了劳动教育的意义,强调“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协同推进劳动教育充分发挥思政功能,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人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应有的使命。高校全体教职员工都应当主动作为,挖掘统筹各种育人要素,构建长效的劳动教育思政育人机制。

其次,协同推进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是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新征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中心任务。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子系统,也需要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高校劳动教育作为生产创新理论和先进科学知识、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培养具有正确价值立场、道路自信的优秀建设者是一个集各主体和资源的多环节联动过程。这就要求高校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相关要求,主动协调各种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资源,引导各主体协同推进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

最后,协同推进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是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现实呼唤。劳动教育为大学生获取生存、发展能力,正确处理劳动关系、社会关系提供知识和技能。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如果不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劳动教育,就难以使其在学理层面对劳动教育有科学的理性认识,在思想层面对劳动教育有正确的价值认同。大学生在高校期间通过劳动教育形成的劳动思想、劳动价值观是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实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推动力量。高校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能够帮助大学生将自己的人生梦和中国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大学生作为自身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只有与高校劳动教育的教学责任人、管理责任人、服务责任人相互协作、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高校劳动教育思政功能发挥的

制约因素

高校劳动教育的主体、目标、内容、评价都具有复杂、开放的特征,任何一个要素存在不足都会牵掣整个系统的运转,其在思政功能发挥的过程中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高校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在要素、结构、机制各方面都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归纳起来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高校未全面形成发挥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先进理念

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目标定位不明、效果评价不准的现象,究其根源在于各主体对劳动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到位。一方面,劳动教育只有包含“思政”才能实现其“教育”功能,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也就是说,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不能仅仅局限于劳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要注重对大学生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另一方面,人们的感性经验是理解普遍性理论的重要基石,离开具体感性的体悟,劳动教育只停留在理论中,不能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心灵,无法引导其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然而,当前高校对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缺乏应有的重视,即进行劳动实践的时候未能进行理论升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观。这样的劳动教育缺乏对劳动本质、共同体意识、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深刻、完整理解,无法激发大学生对劳动的真正热爱和对劳动者的真心敬仰。

受传统大学理念以及实践中脑体劳动社会地位、薪酬差异的影响,从社会到高校依然普遍存在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高校也未能全面形成发挥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理念。在传统理念中,大学之道即“大人”之道、君子之道,是培养知识精英的地方。古代中国的太学是“养天下之士”研经诵典之所,肇始于西方的现代大学也更多使“自己限于从事具有内在的智力或精神价值的活动”。因此,“精英教育是大学得以存在的永恒价值,对于精英的培养是大学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卓越的大学必须坚持精英主义的理想”的育人理念在高校深入人心,持久不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发展过程中,培养精英的质量依然是评价高校价值和社会地位的主要依据。高校被分为两大类:注重理论学习和抽象思维训练的“优质”大学以及进行职业技术、劳动技能培训的“普通”高等院校。在实践中,高校劳动教育更多地聚焦于劳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理论教育,这在职业技术院校尤为突出。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普遍认为学生“听不懂”具有一定思辨性的劳动价值观教育,学生也觉得自己“不喜欢”也“不需要”这些理论教育。一些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多为专业理论知识的实习甚至采取“最低成本、被动执行”的方式实施,仅强调和关注学生的劳动参与过程和劳动直接体验。这些做法不利于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形成,也不利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二)高校实现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主体协作机制尚不健全

劳动教育的主体系统是劳动教育发挥思政功能的重要子系统,由管理者、教育者、大学生等多主体共同构成。当前,由于高校各主体对劳动教育实现思政功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对劳动教育存在“偏见”,主体之间缺乏联动,高校内部还未能建立完善的主体协作机制。

首先,高校劳动教育主体对劳动教育思政功能发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相当一部分管理者与教育者对劳动教育学理层面的科学理性认识不足,缺乏帮助大学生明辨“为何劳动,为谁劳动”这一根本问题的自觉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未能树立清晰的育人目标,在指导大学生劳动实践过程中也未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劳动育人全过程,缺乏帮助大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科学劳动价值观和勇于奉献精神及立志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动担当。其次,高校劳动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缺乏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人格的能力。虽然我国一直都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但高校劳动教育总体缺乏系统规划,管理者缺乏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劳动教育的能力,教育者缺乏将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巧妙地转化为劳动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能力,缺乏准确把握教育时机和教育对象心理,启发大学生体验、理解、升华劳动经验的技巧。最后,很多大学生存在排斥劳动、拒绝劳动、形式化参与劳动等功利主义倾向。大学生长期沉浸“十指不沾阳春水”“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家庭生活和凭成绩“一好遮百丑”的考核体制中,缺乏足够的操作能力、协调能力,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容易产生费力、挫折的消极心理。

高校劳动教育主体相互之间大体处于非线性关系,缺乏有序的自组织集体行为。高校未能将管理者、教育者和大学生作为一个关联整体有效推进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高校对劳动教育过程管理关注不够,缺乏对劳动教育过程偏差的及时调整。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也常常处于“我说你听”“我教你学”“我做你看”的状态,大学生的劳动过程基本上就是按照操作规范和要求模仿教育者的过程,缺乏人类劳动过程中应有的探究、试错环节,更遑论主体间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现有的教育模式不能有效激发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创新思维,也没有广泛形成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的教学相长机制。高校劳动教育主体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制约了主体间的主体性发挥,不利于大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真切美好的劳动人际关系,从而无法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大学生劳动学习、实践过程中的教育性被遮蔽,思政教育功能被削弱。

(三)高校劳动教育思政功能发挥的资源整合存在阻碍

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需要劳动资源、思政资源的有机整合,涉及大量有形无形资源的投入和整合。长期以来,高校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投入了大量资源,在思想理论教育、日常管理、党团活动、校园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高校针对大学生专业实习、技能实训等劳动环节也构建了许多优质的平台,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实践指导教师。由于大学生劳动实践和大学生思政工作存在空间分隔,劳动实践与思政工作虽有交叉,如劳动实践中总是包括一些工作态度、合作规范、劳动品质方面的教育,思政工作中也包含着一些劳动体验,但总体而言,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未能有效整合可利用的思政资源,劳动教育应有的思政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事实上,从全局看,我国高校的劳动教育资源和思政资源总体还是比较丰富的,但由于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因此还未能达到功能发挥的最大化。从现实层面看,劳动教育资源和思政资源整合不足的主要原因是部门间的条块分割。劳动教育实施单位、人员和思政工作实施单位、人员拥有不同的资源、信息、技能等优势,劳动教育和思政工作各子系统内部也存在各忙一块的分离状态,未能形成各尽其责又相互协调的自组织形态。由于职责归属尚未明确、工作机制没有完全理顺,高校劳动教育责任主体和思政工作责任主体缺乏资源共享的意识和主动性,各部门间缺乏便捷的资源共享渠道,现有相互独立、各自对自己主管部门负责的考评体系更是不能鼓励相关主体去做“额外”的资源协调和整合工作。

三、协同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

思政功能的实践进路

高校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应遵循大学生思想道德与能力教育培养的规律,通过系统各要素的内聚耦合形成劳动教育组织结构优化、运行机制完善、执行顺畅的协同效应,从而更好地实现劳动育人目标。

(一)确立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协同目标

实现高校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系统优化首先要实现目标协同,而目标协同的前提是教育理念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全体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都应当全面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深刻理论意蕴和时代价值,充分理解“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论断,从根本上明确高校劳动教育的思政目标。高校劳动教育思政功能发挥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成为新时代高校各主体开展劳动教育的协同目标。

首先,高校要从管理层面统筹劳动教育思政功能,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精神和价值观贯穿劳动教育全过程,明确劳动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的,将高校劳动教育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完整的高校劳动教育目标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次,高校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需要将科学的目标体系进一步细化,引导高校劳动教育分阶段、分类别、分层次地展开。高校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劳动教育环节组成的,每一个劳动教育环节都应当明确各环节的思政教育目标,这些目标应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这不仅是高校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目标具体化的过程,更是一个个劳动教育思政功能发挥的具体目标协同化过程。劳动教育各环节、各类别、各层次思政目标的制定必须由高校党委领导并协同劳动教育和思政工作各主体共同参与,保证目标设立的科学性和目标之间的有效衔接。最后,高校应通过劳动教育质量评估的指标有效引导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目标协同。高校劳动教育涉及的部门和实施环节众多,参与者都有自身的利益诉求,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因此要通过综合性指标的引导来保证目标的协同。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评价研究,强化具体目标实施的过程管理和质量考核,保证每一具体目标高质量完成;另一方面,高校要考查劳动教育各环节思政目标设置的体系化程度以及目标完成情况,将劳动知识、技能教育和劳动精神、价值观教育有机协同,从整体上提升劳动教育思政功能具体目标的协同性。

(二)推动高校劳动教育各主体高效协作

劳动教育究其本质可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环节。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需要高校全员参与,要求高校各部门联动,以协同育人的模式共同推进。高校一方面要培育学习型、实践型、服务型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鼓励不同专业、不同职称、不同职务的教师积极进行劳动育人的探索,并切实开展全员劳动育人培训,提升教职员工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强化教职员工的劳动意识,增强各部门教职员工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明确劳动教育在大学生健康成长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首先,每一位教育者要守好自己的责任田,强化和提升劳动育人的意识和能力。劳动教育课程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不仅要负责向大学生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更应意识到自己是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的实施者,要不断挖掘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过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研究大学生参与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规律和思想发展规律,熟练掌握并不断创新在劳动教育中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养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习惯,培养大学生科学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能力。除此之外,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发挥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身心解放,促进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意义,探索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日常管理、党团活动、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的方法,增强自身劳动育人能力,引导大学生发扬奋斗精神、自律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创造精神,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高校各主体要有意识地加强沟通和协作,共同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劳动育人协作系统。一是劳动教育课程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要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与思政工作者进行合作和交流,掌握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在劳动教育中贯穿思政教育。二是思政工作者要主动参与劳动,向劳动指导教师学习,亲身体验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提升自身的劳动素养。三是各专业任课教师应积极探索劳动实践与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相结合的课程思政可行性,拓展专业课程的思政渠道,提升课程思政实效。四是高校党团、教务、后勤等部门工作人员也应当主动参与劳动育人,将劳动实践引入相关环节的育人活动中,提升自身的劳动育人素质。高校应当组织不同部门劳动育人成果的交流,充分交流劳动育人的思想、成果、方法,引导各部门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并通过设立课题、研讨、多元主体合作教学、共同劳动等形式激发教育主体协作育人的积极性,推动不同教育主体劳动育人自主协作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三)整合育人资源构建良好劳动育人环境

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外部信息流、能量流、物质流输入”。外部的“信息流、能量流、物质流”就是系统正常运转的资源,即一个区域内满足系统需要的各种人力、财力和物力等要素。劳动是人类将人的本质通过对象性活动投映、凝固到劳动产品上的活动。劳动作为感性物质活动,也是有机结合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活动。劳动教育资源、思政资源保障问题一直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转化思路,认识到劳动教育资源和思政资源并非两类不同的资源,而是具有共享性的资源。通过系统整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使之同时满足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要求,进而实现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

首先,高校应当充分调动劳动教育主体协同开发劳动育人资源的积极性。社会是一个无垠的劳动教育“大课堂”,处处都蕴含着劳动教育资源。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都并非天然存在的,而是人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工、使用才使其成为资源。随着人的劳动能力的提升,新的资源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出来。高校应当统筹校园育人文化建设,促进劳动教育与师生的理论学习、校园生活深度融合,调动师生挖掘、开发高校内外劳动育人资源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其次,高校要提升劳动育人资源的综合运用能力。具有劳动育人价值的资源非常丰富,但在空间中常常处于分散状态,一些资源被重复消耗不能共享,导致劳动教育、思政工作都感觉资源匮乏。高校应当主动梳理所拥有的劳动育人资源,避免劳动教育和思政工作资源利用的碎片化,研究资源的属性和分布,不断探索协同育人的资源投放模式,构建运行舒畅、资源共通、共享协同的使用机制,不断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再次,高校不仅要积极开发内部的劳动资源,还应当引导家庭、企事业单位、社会群体和个人充分开发劳动育人资源,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劳动育人的环境氛围。最后,高校之间可以建立劳动育人联盟实行劳动育人资源共享,相互提供劳动育人资源。高校应当积极构建大中小劳动育人一体化资源共享机制,将其纳入大中小一体化劳动教育、思政课程建设体系之中。

总之,高校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应当统筹协调各种元素,创新多元协作育人路径,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育德养心的思政功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培育有理想信念、有责任担当、有实践本领的时代新人。

分享、点赞和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高校教育管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