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眭依凡: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思考

眭依凡 高校教育管理
2024-09-24

▲ 眭依凡(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引文格式

眭依凡,陈洪捷,赵婷婷,等.中国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J].高校教育管理,2023,17(4):1-11.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为了更好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作者曾以《科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战略治理支点》为题为中国社会科学网撰文,旨在认识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性的基础上,强调和论述以实施高等教育为己任的高校必须基于理性的高度,把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实到提升国家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实处。认识属于知识的范畴,能够有效指导社会实践。建构中国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能够更好地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举国上下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高等教育更不能例外。在国与国的激烈竞争中,败下来的无一例外都是或将来一定是高新知识落后的国度;高校作为高新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垄断者,在很大程度上拥有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知识权力,国家兴衰高校负有重大责任。基于这一判断,我们必须把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作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举目全球,凡现代化强国无不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强国,缺失了高等教育率先现代化的动力引擎,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终将难以实现。故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高等教育必须积极作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相适应的知识及人才支撑。高等教育是一项高度文明、极其成熟的国家事业,高校亦是按自身规律治校育人的教育与学术组织,它们共同之处即必须在高度理性引领下行动。由此可断定,中国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既有较强的时代性,又极具针对国情完善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的学术意义。

讨论中国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问题,有必要把具有上位概念性质的知识体系先行予以明确。何谓知识体系?有人认为,知识体系是“跟碎片知识相对应的概念”,是“高度有序的知识集合”。该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就概念界定的逻辑规范性而言,知识体系可进一步定义为反映某一类事物或社会活动属性及其特征和规律的系统化知识。进言之,知识体系是人们对某一类事物或社会活动全面深刻认识后获得的具有逻辑严谨性、系统整体性的理论成果。知识体系对社会实践具有引领性和指导性,此即研究知识体系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基于此,中国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即可理解为反映中国国情背景下高等教育这一社会活动以及高校本质属性、特征与运行规律的系统化知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进行全面深刻认识后获得的关于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理论集成,其对指导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较强的思想引领性。

坦诚言,就高等教育研究的普遍性及涉猎问题的广泛性而言,美国不仅是高等教育大国和强国,亦是重视高等教育研究的大国和强国。20世纪上半叶,美国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需要通过研究予以解决的问题,美国的高等教育研究由此应运而生并日渐成熟。正是因为美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兴起且兴旺于解决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诸多实际问题的目的,所以美国的高等教育研究是针对具体问题的研究。美国把高等教育视为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并未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具有严谨逻辑的高等教育知识体系的学科去刻意建设。这恐怕与美国崇尚解决问题的实用主义哲学不无关系。

把高等教育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加以建设并形成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知识体系,源于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大学潘懋元先生的倡导及身体力行。潘先生力主把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加以建设,并在促进形成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方面作出了诸多卓有成效的贡献,如潘先生最早总结出高等教育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外部规律及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等的内部规律等。在潘先生等一批老一辈高等教育理论家的引领下,我国一代又一代重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以及致力于高等教育现实问题研究的中青年学者可谓人才辈出,为研究对象日益明确、研究方法不断完善、研究成果日趋丰富的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奠定了厚实的学术基础。无论是从高等教育研究队伍还是从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及其成果的数量来看,我国在国际高等教育理论界可谓一枝独秀。可以说,这也为我们讨论和建构中国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夯实了人才及理论基础。

在具体讨论中国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之前,我们必须明确讨论高等教育问题决不能离开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即高校。尽管高校是欧洲中世纪早中期文化与制度的产物,但高校落户于不同国度,其必然会受到所在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本土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就国际高等教育属性而言,其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统一性反映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及知识创新活动具有不受国家地域影响的内在规律性,多样性反映的是高等教育受国家地域时空影响而具有不同的个性。高等教育及高校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存在,为我们讨论和建构中国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在十几年前为研究生开设“高等教育专题研究”课程时提出,因为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重在对高等教育活动内在逻辑亦即高等教育自身规律性的探索,该体系可以从高等教育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逻辑视角切入。这是国际高等教育界关于高等教育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性的统一性认知。如前所述,我国是最早研究高等教育学的,也是最早把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加以建设的。但遗憾的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仍然留有教育学的痕迹,这是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需要进一步加以突破和创新的地方。

中国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是具有强烈中国国家性亦即国情特点的,即能够有效指导高等教育且能够高效服务我国发展战略需要的高等教育知识体系。其建构必须遵循如下原则:在不违背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已经探明的关于高等教育本质属性及其发展规律认知的基础上,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作为价值追求,将治理体系现代化作为改革发展动力,将加强党的领导作为坚强的组织保证,从理论上回答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更好地推动共同富裕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如何回应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使命,以及如何应对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科技革命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等重大问题。

基于上述认识和原则,中国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能否把作者在开设的“高等教育专题研究”课程中提炼的基本要素确定为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并据此建立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逻辑框架?这个设想虽然大胆,但不乏其理性。其一,不同于强调学理性的“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专题研究”是一门与国家和社会高度关切并针对高等教育现实问题,具有强烈实践性的高等教育学研究生课程。其二,关于“高等教育专题研究”课程的设计,作者特别强调其应该是系统的即有逻辑体系的课程,不能以诸多参与授课教师各自擅长的研究领域为课程结构,其结果必然是导致课程的碎片化。基于上述认识,“高等教育专题研究”课程是在宏观层面讨论高等教育与国家发展及国家治理的关系;在中观层面讨论高等教育与政治(包括意识形态、体制等)、经济(市场)、文化(包括科技)等社会要素的关系;在微观层面讨论高校的基本职能。系统研究上述问题以及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路径等国际问题,并由此形成的理论成果就是中国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主要构成。

高等教育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服务于国家社会发展需要。高等教育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是在国家宏观治理框架下,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为目的的诸多高等教育机构有机结合、有序运行的学术共同体即高校集群构成的系统。因此,高等教育应根据国情并结合自身发展规律,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处理好自身与国家治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进而引导高校科学地治校育人,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这不仅是研究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性所在,亦是建构中国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逻辑依据。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高校教育管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