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书之舞:每一粒音符都在流动,而每一句旋律都欲淹留

在书 寓诸无竟 2019-04-16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566cn1rzh&width=500&height=375&auto=0
在书”诸君海滨化蝶




坐在古典书院的音乐课堂

记录近来一些感想

两周前在精舍与乏笔看的画

一周前在庄子课上读的书

刚过去的三天在海事大学的

在书”现场书法展

与朋友们一起写过的字

都在临港的风中飘扬,飞荡

散开身体和心灵中

层层围裹的罔两或自我的影像

化成蝴蝶,在阳光下打开

 

“在书”之“在”

缘于纸笔相触的临界之知

如闻《齐物论》的风声

在山林窍穴间回旋、冲撞

发出吹万不同的声音

“似鼻,似口,似耳,似枅”

则“激者、謞者、叱者、吸者”

“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

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响或不响,梦或醒

连续与断裂,独与化

都与风声、自我和书法一样

具有波粒二象性

所以,正如“在书”开幕所言

我们“一”直都很“二”

一而二,二而一

或凝神静书,或翰墨飞扬

而其本质却在二者之间

富有张力的同时在场

 

孙过庭《书谱》云:

“能速不速,所谓淹留

因迟就迟,讵名赏会?”

行笔的每一个瞬间

如果能在流动中

达到某种点态的质感

一粒一粒,颗颗饱满

线的流行才会更加充沛

流中有涩,涩中有流

如蚕吐丝,如珠走盘

流行无碍而沉郁低回

如一首古老的乐曲

无比熟悉而每一次如同

第一次听到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曹操对《诗经》的化用

几乎道出了所有艺术和生命的

真实存在形式

在给歌德的信中,席勒说道:

“在我这里,感觉起先并没有

明确而清晰的对象

这对象是后来才形成的

某种音乐性的情绪在先

接着我才有了诗意的理念”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

也曾引述这段话

说明诗人如何到存在的深渊中

取出事物和语言

 

为什么在《齐物论》的开篇

关于“丧耦”和“丧我”的对话

要从山林大风的交响谈起?

为什么南郭子綦的回答

劈头就反问三籁——

“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

汝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仿佛与颜成子游的问题毫无关系?

是否,南郭子綦在隐机静坐的时候

就是在聆听万物的交响

以及自我的生命存在方式

皆如音乐和舞蹈

每一粒音符都在流动

而每一句旋律都欲淹留



上面的音频是“在书”第一天晚上诸君对话录音之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点此收听)。那天晚上,诸君推心置腹,互相批评,坦陈各自学书经历,讨论书法道统与《春秋》的关系,一直谈到深夜零点才休息。


下面发一些“在书”现场及相关活动的一些照片(更多书法作品图片,等托裱整理后再陆续发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566gqnuov&width=500&height=375&auto=0

在书的最后半天,燕凯安排了画瓷活动。时间不长,大家玩得意犹未尽。这是我第一次在瓷胚上写字,写的是《庄子》里的“穷发之北,有冥海燕,天池也”。烧好之后,会变成深蓝色的青花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