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锡国专儿童班 | 惟生日记:找回生命的有余

柯小刚 寓诸无竟 2019-04-16


无竟寓日常书写


我的这张日常书写帖子,记录了上周在无锡国专的座谈会。

其中,颜峻是南京大学的中国哲学博士,他的硕士论文写的是读经问题研究(参考《古代私塾怎样读经:颜峻硕士论文节选》

杜华伟是兰州交通大学副教授,曾经写过研究同济复兴古典书院办学模式的文章,发表在《大学教育科学》(参考杜华伟《书院的复兴与现代转化:以同济复兴古典书院为例》

宝丽格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学者。

还有北京来的学生家长,一起商讨儿童班的办法。

无锡国专教师滕琪副教授亦拟把自己的小孩带来就读。《诗》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他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好伙伴一起玩,一起学。

对儿童班有兴趣的朋友,可咨询无锡国专葛老师:微信18921199106。


滕老师的孩子在学画


无锡国专英语教师张雯读济慈英语诗录音

Oh! how I love, on a fair summer's eve,
When streams of light pour down the golden west,
And on the balmy zephyrs tranquil rest
The silver clouds, far -- far away to leave
All meaner thoughts, and take a sweet reprieve
From little cares; to find, with easy quest,
A fragrant wild, with Nature's beauty drest,
And there into delight my soul deceive.
There warm my breast with patriotic lore,
Musing on Milton's fate -- on Sydney's bier --
Till their stern forms before my mind arise:
Perhaps on wing of Poesy upsoar,
Full often dropping a delicious tear,
When some melodious sorrow spells mine eyes.



找回生命的有余:惟生日记



2018月6月13日。最近这段时间,通过读中西哲学著作,王夫之《诗广传》无锡国专暑期会讲将一起读船山《诗广传》),我感到自己重新燃起了对古典思想的热情,这种感受对我来说阔别太久了,感谢无锡国专诸位老师的指导。

今天上午了读《毛诗·葛覃》和《中哲史》第五章庄子精神、第六章阴阳五行说等。下午练习《小奏鸣曲》库劳op.20 no1 、《车尔尼》77首、《哈农》11、12、13、14首练习曲,summer第一页。晚上读《西哲史》中世纪基督教哲学,背英语单词16单元。 

《葛覃》这首诗,《毛诗》与《郑笺》皆理解为:以葛覃的生长,比喻后妃涵养女德的过程,分为未嫁、出嫁、归宁三个阶段。

读《诗广传》和柯老师文章《有余的空间与生命的整全:诗经葛覃讲稿》对于“黄鸟于飞”这句阐释,很有启发。

黄鸟叫,黄鸟飞,无论鸟叫或飞,似乎都和采葛本身没有关系,为什么《诗经》要有这多余的一句呢?

“余道”是葛覃最深邃的道理,与庖丁解牛、“正南面而立”相互阐发。

庖丁能够游刃于“有间”之地,才能刀刃十九年若新发於硎。

人的生活和学习都要留有“余道”,才能有长足的进步空间。

《百喻经》记载:“闻二百亿尊者,初出家时,勇猛过度,不眠不休,所经行处,脚坏血流,盈满路侧,犹如屠牛之处,乌鹊食血;然复不能于欲漏心得解脱。”

佛为说法,以琴弦“不缓不急,方得妙音”的道理,譬喻修行“精进太急,增其掉悔;精进太缓,令人懈怠。” 

但是《葛覃》这种余道应该不只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做计划留有余地”。这种余地只是单方面降低外在事务的难度、强度,屈服于自己能力的极限而已。

柯老师文章中说:黄鸟的叫声伴随采葛的整个过程,后妃并不是必须停止手中的活,专门去听鸟叫,而是有意无意的将听鸟鸣与采葛融为一体。

“余道”真正的意义是指:我们在做事、学习本身的过程中,发现余道,改变自我的心态和境界,从而提升外在的能力。

庖丁解牛并不是每天少宰几头牛,来保持“余道”,而是改变自己的心态和能力,所谓“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而且,在解牛之后,庖丁没有因为感受到“有余”而放松懈怠,相反会更加专注严肃:“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人们应当和《葛覃》里的女孩一样,在采葛的同时听鸟鸣,在做事、学习的同时感受“余道”。

在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余道,随事而异,需要我们长期体会。我想就个人在人际关系中“余道”的心得谈一谈:

早先在私塾时,我察觉自己对于身边人的评价非常敏感,如果和他人关系不好,会很紧张(参考惟生:《一个读经少年的来信》

这和学堂封闭式环境有关。身边一年到头就这十几个人,低头不见抬头见,不能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另外,自己的心里又没有属于自己坚定的目标,学习完全听他人安排。

“人言”占据了我心中的全部空间,没有余地。

这影响了我五年来的很多错误决策。

后来,我逐渐认识到,“人言”不可依赖,不可全信。

哪怕是朝夕相处的同学,哪怕是尊敬的老师,都不能取代自己的思考和决策。

从自考的过程中,我感受到自己对于人言的心态开始渐渐转变,别人对我怎么看都无所谓,反正我干自己的计划,走自己的路。

自考期间我遇见过最激进的一位文化界大师,当面呵斥我考研的目标,是背叛私塾界的汉奸行为。

我完全坦然笑对,因为我明白:随着时间流逝,那些“别人的看法”都随风而去,留下的只有我自己奋斗出来的成果。

自考诚然是个很俗的事情,却赋予了我头一次为自我抉择的经历。“自我的目标”在人际关系的领域中,带给我在心中一片“余地”。

亚里士多德论西方哲学诞生的两大源头:一是惊异,二是闲暇。

有闲暇才能在黑暗洞穴的幻影中,偶然转身发现火光与新世界。

这也是“余道”的意义。

无竟寓:我为你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私塾的封闭高压环境很不健康,导致自我养成受阻,太在乎他人评价(这其实是一种权力操控,譬如现在大学里的学者受课题经费操控,是一样的道理)

董若岐在她的私塾回忆文字里,也谈过这个问题。

希望大家可以在无锡国专的自由交往和广泛阅读中,慢慢地广大心志,养成人格,走出当年的阴影。

你现在既已考完自考科目,尽可痛快读书思考,找回自己生命的余裕。


无锡国专学员在写字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689ya89cz&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上周在无锡国专用茅龙笔

题写无锡国专夏令营主题

茅龙笔是明儒陈白沙创制

用茅草捆扎而成,非常粗朴

无锡国专学员黄亚博手机拍摄

建议全屏观看


无锡国专英语教师张雯的日常书写


无锡国专学员兼助教黄亚博在竹竿上写汉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