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痛别!李俊贤院士逝世,曾在河南工作多年

河南日报 2024-04-05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十五大代表,著名化工合成专家,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原院长兼总工程师李俊贤同志,因突发心脏衰竭于2024年3月20日5时17分在洛阳市去世,享年96岁。


公开资料显示,李俊贤院士1928年3月出生于四川省眉山市,长期从事高性能燃料及聚氨酯研究,是我国火箭高性能燃料领域的开拓者之一、聚氨酯工业的奠基者之一。先后主持参与了60余种固体、液体高性能燃料的研制,并成功用于50余项武器型号和国家重点工程。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天,李俊贤用一流的科学技术,为我国的火箭、鱼雷、卫星等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 主持研制的火箭燃料助推我国首颗卫星升空,至今仍是火箭发射的动力之源

每当我国发射长征系列火箭将卫星或飞船送入太空,最扣人心弦的场面就是火箭点火的那一瞬间。在“两弹一星”系统工程建设中,推进剂研制必须先行,这就不能不说到李俊贤。

李俊贤院士在进行科研工作。图/河南日报

李俊贤是我国火箭高性能燃料的创始人之一、我国聚氨酯工业的奠基人之一,一辈子执着于科技报国,深知创新之艰难,人才之可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提出高性能燃料研制任务。高性能燃料是火箭的动力源,有了高性能燃料,我们才能让火箭升空,才能送卫星上天。当时,西方国家扬言中国搞不出来大功率火箭。李俊贤就是在此时加入高性能燃料研制队伍,与同事们反复摸索试验,成功研制出特殊高性能燃料。


1966年,李俊贤远赴青海,在一个偏远荒凉的山沟里筹建黎明化工厂,承担建设中国第一套制备高性能燃料装置的重任。


化工厂条件简陋,土炕加茅草屋就是李俊贤和同事们抵御高原气候的庇护所。吃的问题更大,高原上气压低,水烧不开、粮食难以煮熟,而且物资匮乏,大家只能靠盐水煮蚕豆、青稞粉填肚子,李俊贤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


但是,没人退缩。“那个时候,一般见到面不谈困难,谈什么呢?大家就是说(任务)完成没有,主要的就是想怎么样把这个国家急需的东西搞出来,都希望越搞快越好,为国家争口气。”李俊贤回忆。


“为国家争口气”,这个信念支撑着李俊贤和同事们克服一切困难,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实现了我国第一套火箭高性能燃料的投产。两年后,该高性能燃料助力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升空。


当《东方红》乐曲在太空响起,举国为之振奋。中国由此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入太空的国家。首次出场的“长征一号”火箭的运载能力位列世界第三,仅次于苏、美。如此强大的运载能力,高性能燃料功不可没。


此后,该高性能燃料继续助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系列飞船升空,直至今天仍在“推进”中国航天飞得更远。


解决火箭高性能燃料问题后,李俊贤又接到一个重要任务——为新一代鱼雷研制高性能燃料。当时,有人提出先用国内已生产的硝酸异丙酯。但李俊贤认为,如果用硝酸异丙酯作高性能燃料,那中国鱼雷要比世界先进鱼雷落后一代。


“要搞就要搞世界一流的!”他坚持提出。


随后,李俊贤带领团队成功研制“796燃料”。相比硝酸异丙酯,“796燃料”可以使鱼雷的航程、航速提升一倍以上。此后,他与同事又先后研制了用于卫星和飞船增速入轨的高性能燃料,用于神舟系列飞船升空使用的固体氧化剂等高性能燃料。


在同事们的眼里,李俊贤是一个“格局非常大”的人。“他给你讲问题的时候,都是讲我们要解决国家层面的问题,不能受制于人。他的研发项目常锁定在国家急需的、不能被别人制约的领域。”有同事如此评价李俊贤。


20世纪80年代,“万能塑料”聚氨酯在国外已经广泛用于汽车、建筑、家电、家具等行业,但国内由于技术所限,只能依靠进口。聚氨酯关系国计民生,绝不能受制于人。


李俊贤组织开展科研攻关,带领团队从原材料、助剂到制品、生产工艺等方面开发出几十种技术,为我国聚氨酯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打破了对国外的依赖。


“如果国家需要,我们就做”,“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从国家需求出发,这是第一位的”,这是李俊贤70多年科研生涯里一以贯之的坚持。


因为这种坚持,李俊贤年过九旬后依然关注最新科研动态,关心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长。他认为,现在的科研任务“比从前更难”,希望能培养更多青年人才,“把我们的整个事业往前拉一步”。这也正是他捐资设立创新基金的初衷。


“作为科技工作者,一定要理解自己肩上沉重的担子,努力工作,创新不止,造福国家。”这是李俊贤的自勉,也是他的希冀。


直到2018年,李俊贤90岁高龄时才正式脱离工作岗位,一直坚持工作了68年。他的同事说,李俊贤的加班时间甚至超过一般人20年的法定工作时间。

  • 一件衬衣他穿了16年,却捐出300万元


跟许多科学家一样,李俊贤生活俭朴、淡泊名利,一件白衬衣穿了16年,还是单位建院40周年时发的。

家里那辆1953年的飞鸽牌自行车,他从北京带到青海,又从青海带到洛阳。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要给他配专车,也被他拒绝。他说:“工作需要用车,我会向组织申请,生活中哪能用公车办事?坐公交出行就很好。”

生活俭朴的李俊贤院士。图/河南日报

2018年,在90岁高龄之际,他毅然捐赠毕生积蓄300万元用于设立基金,以支持科研创新和帮扶困难同事。

有段时间,流行申报院士工作站,有很多企业提出优厚条件邀请,但都被李俊贤婉言拒绝。后来,李俊贤选择了一家苏州企业,但不收取任何形式的工资奖金或分成劳务费。他说:知道你们能干事想干事,我愿意和你们一起为聚氨酯行业做些事情!

李俊贤在聚氨酯研究中处于领导、指导地位,有的很关键的问题是由他解决的,但在成果申报署名上,他总是把自己的名字勾掉。他说:“工作是大家一起做的,功劳是大家的。”

李俊贤说:“要做一名成功的科学工作者,就要甘于奉献,耐得住寂寞,一生都要保持勤奋、严谨的工作作风。”

致敬以身报国的科学家

先生千古
一路走好!

来源:综合自洛阳日报、河南日报客户端、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客户端等

监审:董娉
审核:梁栋
责编:惠晓晗 张远
送别↓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