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生活

躺平的结果只能是沉没,努力不是为了社会,只是为了自己

tinyfool Tiny4Voice 2023-07-07

AI生成的题图好美,放在最前面吧:

首先推荐两本书,如果你不爱看书,直接就关闭了文章,这样可以简单的过滤下读者,哈哈。

这两本书都是托马斯索维尔写的,第一本《美国种族简史》是很多年前罗永浩曾经推荐过的。我买了,但是一直也没看,我有很多书都是这样的,买了,没时间看。

最近我终于想起来看,一看就放不下去,一直看完了,然后开始收集这个作者的其他的书,搞了好几本,《财富贫穷与政治》就是作者2021年出的新书。我正在看,跟看《美国种族简史》一样,有大量的信息以前没有接触到,或者没有想到这个层面,然而看的时候,又觉得非常合理,有数据支撑也符合逻辑。但是,很多结论跟大众心里面的成见是不同的。

这是我最近很多年的一个体会,我们小时候学习的时候,可以说大学以前,我们学到的大多数知识都是跟直觉统一的。进入了大学,开始有了微积分,量子物理,现代经济学,你就会发现,很多知识是跟人常见的直觉不统一的,甚至很多时候是相反的。甚至从科学史可能也可以这么看,知识跟直觉相符的年代在整个工业革命之前的几万年,然后更精深的东西往往就不是人类的直觉可以直接洞察的,需要认真的数据收集、分析和整理,才能得到一点点的进步。

《美国种族简史》揭示的很多道理就是这样。我们如果只从电影,这个直觉的观察世界的角度,我们看到的爱尔兰黑帮,黑白勾结,意大利黑手党,犹太人资本家,美国有无数的种族方面的给人的刻板印象。然而这本书娓娓道来,给我们解释了很多刻板印象背后的东西。比如犹太人并不是一开始就富有的。大多数犹太人来到美国的时候也是贫困的。现在对犹太人的另外一种刻板印象,一些聪明,广泛受过教育,他们成功来自于他们的才智和教育水平,其实也是错误的。早期的犹太人在美国从事的都是底层工作,教育水平也很低,甚至智商测试的成绩也很低。是他们慢慢的开始富裕以后,平均教育水平才慢慢提升,形成了他们富有、聪明、教育水平高的新的刻板印象的。

我记得在看《异类》的时候,也曾经被这样的简单明了的事情击中过。无数的人渲染犹太人是美国背后的统治阶层,说娱乐业,法律行业,资本密集的行业都被犹太人占领。说到律师业,他们会说那些最大的律师事务所都是犹太人创办的。好像这就是自古以来的,然而在异类书中,讲述的故事则更加合理,也符合逻辑。(下面是引用和改写,原文太长不好直接引用)

在20世界五六十年代,犹太裔的律师很难进入华尔街的老牌律师事务所,那些当年的王牌律师事务所被叫做“白鞋公司”,充满了常青藤毕业的白人律师。这些律师事务所当年专做公司律师,代表美国最大最受人尊敬的公司。他们处理大公司的股票、债务发行方面的税务和法律事宜。他们不做诉讼,更不屑于公司并购、恶意收购之类的业务。

而位于布鲁克林或布朗克斯地区的犹太人律所,只能做这些大律所不屑做的业务。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人们越来越喜欢诉讼。联邦管制开始放松,企业借贷越来越容易,市场越来越国际化,导致公司并购案件数量和规模激增。于是,在这些方面非常有经验的犹太人律师事务所,就崛起了。

《财富贫穷与政治》粗看下去有很多跟《美国种族简史》类似的部分,毕竟来自同一个作者,引用和口气有很多雷同和相似的地方。但是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更细节的还是在总一个全面的角度去分析、财富、贫穷和政治的关系。当然也要从地理因素、文化、社会、政治等等因素去分析。

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分析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如何积累财富,摆脱贫困,崛起的路径里面的各种细节,不仅对社会分析有价值,对个人成长我认为也是有价值的。

特别是,有些民族国家和地区不仅有过崛起的过程,也有过重新贫困,重新落后的过程,更让人不甚唏嘘。

我也不由的想起秦晖的很多书。美国的全球其他国家的福利问题和中国的福利问题,很多时候是完全不同的问题。用同样的思路去思考就是一种错误。

比如在中国,现在被讨论的一个问题是一个60岁该退休的农民工如何退休的问题。他缴纳的退休金,如今可能只能给他一个月100-200的退休费,所以他们要打工到老。

而在美国一些积极工作的人,遇到了一些挫折,比如疾病,比如一些意外事件,失去了工作,开始吃救济。等到他身体恢复了,想去上班的时候,他可能会发现他去工作获得的收入还没他得到的各种救济的总和多。而他去努力工作给创造财富的结果是他的收入会下降,所以逼迫很多人一旦接受了救济,就一直活在被救济的状态下。这种事情在中国看起来匪夷所思,但是在之前疫情的情况下又大规模重演了一次。一度威胁美国复苏的一个很大原因是,很多人接受了疫情救济,让他们去上班,就失去救济,生活水平就下降了。

其实在中国也不是完全没有类似的事情。当然跟美国差异很大。中国的广大农村人口是负福利的,但是大城市的户口所有者是有很多福利的。

北京上海的孩子们天生就有最好的教育资源。但是他们的两极分化也很严重。虽然升学压力最低,但是一部分在追求最好的教育资源,公立的重点都看不上,要上私立,国际学校,要小学初中就开始留学。另外一拨则在已经不能再低的分数线上都考不上大学。或者上了大学也毕不了业。

工作以后的两极分化也很明显一部分是在外企,或者移民去国外的世界500强工作,借助了他们最好的英语教育。一部分进了一些只有本地户口才好进的大国企,或者被街道、居委会安排去打扫卫生看大门,做工资最低的工作,只要可以交社保就满足了。

他们很多人什么都不用干,就已经达到了很多北漂、沪漂的人生巅峰。在北京上海拥有一个房子。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只一套房子。我的一个上海朋友结婚了,他曾经想娶一个外地女孩儿,但是家里并不同意。于是最后相亲认识了一个本地女孩儿,他家有三套房子,她家也有,于是孩子生下来就是六套房子的继承者。四舍五入结一次婚,比某些公司并购涉及到的金额都大。你北漂、沪漂的目的是那通往罗马的条条大路,他直接就生在罗马。

当然北京上海本地人也有贫困的,但是往往只要有房子,那房子只要被拆迁,资产额就会暴涨。奋斗的目的在哪里?意义有何在?

中国前几年都在谈躺平。

为什么要躺平?口号和思路是,“与其跟随社会期望坚持奋斗,不如选择‘躺平’,无欲无求”的处事态度。躺平的具体内涵包括“不买房、不买车、不谈恋爱、不结婚、不生娃、低水平消费”、“维持最低生存标准,拒绝成为资本家赚钱的机器、被资本家剥削的奴隶”。

然而实际上,真实情况是,他们虽然不满足于社会现状。但是他们的基本生活比78年以前的中国人好多了。他们中大多数人的生活也比广大的农村人口好多了。看似对抗的口号里面,其实是隐含表达一种基础的生活状态,他们躺平饿不死,他们只是失去了追求更高收入水平的奋斗意志了。

中国的躺平其实更类似于日本的躺平,类似于啃老族。就是高速发展期过后的一种迷惘。年轻人大学毕业3000-6000的收入,而他们父母或者爷爷的退休金可能比他们的工资还高。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1200,那时候,我爹50多,工资也差不多。现在的年轻人确实面临了奋斗目标不足的问题。我2007年在北京生活的时候,我挣7000块钱,北京的房价均价也是7000。努努力,感觉一个月还可以买一个平米。现在工作5年内,挣7000也不算很低,但是现在北京房子均价7万还差不多。

我当然不能假说这些社会问题都不存在。当然都存在,但是放在一个长期的视角看问题,如果你现在就躺平,你这辈子只能越过越差,不管社会是变得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差。这就是一个沉没的过程。

而如果你坚持努力,你还有机会,一点点的摆脱自己所在的收入层级,获得自己可以掌控的人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