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处 | 奉事师长

文 如瑞法师 灵隐寺 2024-03-19

奉事师长(之一)

 

佛法浩瀚无边,应从哪里学起?

除了“孝养父母”,尚应“奉事师长”。

 

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说:“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今我等粗知礼义,略解佛法,袈裟被体,戒品沾身,此之重恩,从师长得。

 

大师的这段话让我们了解到,师长有世间师长与出世间师长两种。


世间师长,如唐代大文豪韩愈在《师说》中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出世间师长,是教导我们断恶修善、念佛成佛等佛理之人,在佛法中亦称善知识。善知识在菩提路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华严经》赞叹云:“善知识者,如慈母,出生佛种故;如慈父,广大利益故;如乳母,守护不令作恶故;如教师,示其菩萨所学故;如善导,能示波罗蜜道故;如良医,能治烦恼诸病故;如雪山,增长一切智药故;如勇将,殄除一切怖畏故;如济客,令出生死瀑流故;如船师,令到智慧宝洲故……

 

由些可知,无论是学习世出世间法的知识智慧,还是学做人、求佛道,都离不开师长的教导和成就。

 

说到此,我想起自己人生当中的第一位世间师长——麻老师。

 

我三岁那年,因为父母工作无暇照顾我,就把我送到了农村姥姥家。姥姥、姥爷也很忙,那时没有幼儿园,他们索性把我送到村子里的学校。学校只有一位姓麻的男老师,一间大教室,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学生同在一个教室上课。老师教其中一个年级的时候,其他年级的学生就做作业。

 

也是从那时起,从麻老师开始,我有了完整的记忆:麻老师个子高高的,因为进教室门都得低头。他留着大背头,想起来也就是三十左右的样子,拿现在话来说也是一个大帅哥。

 

我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也是最不守规矩的学生,经常在地上随便跑。有时候钻到桌子底下,有时候跑到教室外,但麻老师总是微笑对我,大手拉着小手把我送到“特制”的座位上(小板凳),低声对我说:“孩子,好好坐一会儿。下课老师就带你出去玩!”因为老师的这句话,我就乖乖坐着,在七岁以前学完了四个年级的课程。

 

实际下了课,老师确实是领着我去玩的,还给予我特权到他的房间喝水。他指着学校四面的山告诉我,这座叫银人山、那座叫鸡冠山……还告诉我,每座山都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这些故事大多是说,善良的人最后都会有好的果报。

 

有一次,麻老师教给我一首歌,让我给大家表演,歌词是:“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唱歌要唱跃进歌,听话要听党的话。”至今,我对那首歌记忆犹新。在麻老师春雨润物般的培育下,我轻松愉快学到了知识,并且自然形成了开朗乐观、积极进取的性格,觉得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值得追求。

 

麻老师用他的言传身教影响了我,我从小的愿望就是做一名老师,尤其要做一名“山村里的女教师。”在我心里,老师的言行就是学生的模板。我曾经受益于老师的关爱和培育,那么就有责任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用它去滋益那些需要温暖和光明的孩子。

 

每每说到世间的师长,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麻老师,那位影响着我一生的人。可谓:

老师言教铭记心,人生领航第一人。认真耐心拉小手,慈祥笑容化彩虹。


奉事师长(之二)


“奉事师长”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无论是世间的师长,还是出世间的师长,对我们都有着培育之恩。上面向大家介绍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位世间师长麻老师,分享了他对我的启发以及对我人生志向的影响。再和大家谈谈我学佛的启蒙老师——我的二姑,是她用佛法点亮了我的人生。


我七岁以前住在姥姥家,到了上学的年龄就由和我家对门的二姑照顾我。二姑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我们又称她为“老居士”。老居士长得清秀精神,精明能干,“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还做得一手好裁缝活儿。尤其为人慈悲和蔼,善于帮助左邻右舍,大家非常喜欢她。


老居士读过私塾,也算博古通今之人,能讲道理说故事。玄奘法师等高僧大德的事迹,很多是从她那里听来的。和老居士在一起,如同在第二课堂学习,每次都有不小的收获。


小时候,老居士领我去最多的地方是寺庙和福利院。接触寺庙培养了我的敬畏心,让我有机会学习到因果的道理;去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等,除了带上好吃的,老居士还亲自动手帮老人们洗衣服、剪指甲、钉纽扣等。一位老人拉住老居士的手说:“你真是活菩萨!”


有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有一次,我捡到人民币五元钱,老居士对我说:“咱们做个假设,如果是你丢了钱,尤其是准备拿钱办重要的事情,而家里只有这五块钱,你现在着不着急?”我回答说:“着急。”老居士说:“将心比心,得赶快找到失主。”于是就让我站在马路边等,一直等到一位哭着寻钱的失主出现。我把钱给了失主,看到失主破颜而笑,内心非常欢喜。从此懂得了,做好事首先喜悦的是自己。


老居士家的墙上有一张奖状,上面写着“拾金不昧”等内容。据说老居士曾捡到一笔金额不小的现金,后来如数交给了失主,因此得到大家的赞叹。
慈心育人


老居士很注意在生活中启发教育孩子。她告诉我,老一辈有一则代代相传的做人道理——凡事要心存感恩。洗脸水倒掉之前要先念:“金盆洗脸银盆光,我今洗脸菊花香。高高举低低泼,土公土母替我喝。” 还说无论做什么都要用心,做什么就得像什么,走路就要好好走,避免踏杀众生。为此,她教给我一首偈子,说是她师父教的,出家人都在诵习:“从朝寅旦直至暮,一切众生自回护。若于足下丧其形,愿汝即时生净土。”


老居士说,想行菩萨道帮助别人,自己就要学本事:“人活到老学到老,一样不会不算巧。”“翩翩少年郎,骑马上学堂,先生嫌我小,肚里有文章……”虽然这些话都是她随口而说的,但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我懂得了做人应当勤奋好学、积极进取。


老居士善巧方便度化我母亲学佛,告诉我的母亲,真为儿女好,就要念观世音菩萨,受持《普门品》。并对我说,想让大家喜欢自己,就要向观世音菩萨学习,有了慈悲心才会说出让人欢喜的话,做出让人欢喜的事。


和小朋友相处,老居士常常叮嘱我要谦下、退让、包容。她说:“忍忍忍,饶饶饶,忍辱没有饶辱高。你到外面和小朋友一起玩,别人无理,你要忍。忍了之后,还不能把别人的伤害记在心里,要学会饶恕他人……”这些话听着很容易懂,但要想做到却需要反复练习。


老居士对我的教育和影响是朴素无华的,但令我受用无穷。她虽然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学佛人,但在我的心里很是了不起,因为她持之以恒地做着普通人应该做且能够做的事。在这位普通人以及她所做的平常事的薰习下,我对佛法生起了极大的信心,从而为后来出家奠定了重要基础。可谓:


点亮人生用智慧,良师善友为助缘。慈行天下观音心,激励吾辈永向前!


奉事师长(之三)


说起往事,不知是一种回忆,是一种念恩,还是因为老了而在啰嗦?也许碰上了那个点,拨动了心弦,发出了心声,是回忆、是怀念、是感恩,是策励!

 

下面我要谈的是我学佛的归依师父上弘下瑞老和尚,一位健在的九十多岁的出家人,在此和大家共同学习他老人家的教言。

 

我七岁回到父母跟前,跟着老居士(姑姑)学佛,归依亲近弘老和尚。印象最深的是在“文革”期间,老和尚给人归依时把一根绳从左肩顺到右胁下打结。我出家以后问起此事,老和尚说:“那是特殊时期,虽然不能搭袈裟,但不能忘了袈裟,所以用绳提醒表示。”

 

老和尚知道我的志向是当老师,故对我说:“为人师须有规矩。汝于镜前自照,衣着表情,言谈举止,堪为人之模范耶?”直到今天,这句话我还在受用:为人从规矩始,老实本分,别无花样也。

 

出家后老人家教诫:“做人不可忘记惭愧二字,有惭愧则能知羞耻,知羞耻则易断恶修善。断恶定要果断,学古人不二过(不重犯同一种错误);修善务必积极,不论大小难易须坚持。”又说:“为人要老实、本分、规矩、腼腆。什么是老实?如佛所说,不自欺欺人,行必踏实,来不得半点虚伪。什么是本分?各自守其本分,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什么是规矩?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佛法有戒律,皆不可逾越。什么是腼腆?为人常知己之不足,就不好意思我慢贡高。”

 

有一次老和尚谈起度众生时说:“不以自身为我身,要以众生为我身。众生苦,我身苦。当学诸佛,行六度万行,度尽众生,我愿方了。”

 

时常想想老和尚的这些话,再苦再累也能克服,因为不是为自己活着。古德也说过:“乐于众者长,乐于身者亡。”与众同乐才会长久,只为自己求乐,那快乐是有限的。能为众生服务是自己的福报,与众生同享佛法之乐才是真乐。

 

又有一次,老和尚问我们修行修得怎样,行菩萨道行得怎样。他说:“有位发大心的修行者说,‘小鬼叫我我不怕,阎王问我有回答,判官判我查查案,生生世世摩诃萨。’做菩萨是快乐的,是理直气壮的!”接着,又以曾国藩的一段话策励我们:“‘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你们已经领众修行,这四点是必须具备的品格德行,望能记之、用之。”

 

曾国藩这四句话的意思是说,不看重钱财就能够聚众,严于律己就能够使人信服,心胸宽阔就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身先士卒就能够为众人作表率。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老和尚总是对后辈出家人的成长,给予切合实际的引导,以及无尽的鼓励和期望。“生生世世摩诃萨。”是呀!出家人就应该勇于发起生生世世当菩萨、行菩萨道的大愿,为利有情愿成佛!

 

《华严经》云:“善知识者,则是如来……善知识者,诸功德藏。”菩提路上唯有生生世世归依三宝,发菩提心自度度人,才能报答老和尚,以及诸世出世间师长的恩德于万一。

 

在此,让我们共同感念世出世间师长的恩德,至诚归依三宝,顶礼天下弘扬佛法诸大善知识:

 

南无佛  南无法  南无僧(三遍)

 

愿一切有情,皆在三宝

及诸善知识的加持救护下:

业障渐消,福慧增长,

解脱成佛,究竟安乐!

 

可谓:

世出世间之师长,成就之恩不忘记。

凡所获得之法喜,回向师长得利益。

 


奉事师长(之四)


言师长之话题,长之又长。人之成长须师匠导,一师、二师,乃至多师。


上面我与大家分享的三位师长,皆是在孩童少年时期对我人生影响较大之人。汉朝学者杨雄在《法言.学行》中言:“师者,人之模范也。”“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意思是说,当老师的人是人们学习的榜样。老师对孩童的启蒙教育至关重要,是孩童成才的根本。

 

佛教中讲,释迦牟尼佛,先世因地作瓦师,名大光明。尔时有佛,名释迦文,弟子名舍利弗、目犍连、阿难。佛与弟子,俱到瓦师舍一宿。尔时瓦师,看到佛的庄严相好,被佛之威德摄受。布施草座、灯明、石蜜浆,并发愿言:我于当来作佛,如今佛名,弟子名字亦如今佛。由此可见,榜样之力量大矣!

 

既知老师之重要,尊师重道不可缺少。正如古人所言:“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敬学。”


那么,当如何事师呢?《六方礼经》云:“弟子事师有五事,一当敬叹之,二当念其恩,三所有言教随之,四思念不厌,五从后称誉之。”若论五事主旨,实则不出二事,即恭敬承事与如说修行。


恭敬承事  

印光大师说:“一切从恭敬中求。”对于师承之道,“恭敬”二字正是打开智慧宝藏的钥匙。世出世间法,要想获得成就,尊师实为入道前提。

 

有一则脍炙人口的成语名“程门立雪”,讲的是北宋理学家杨时恭敬师长的故事。有一次,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到了程颐门口,他从窗户看见老师正在小睡。他不忍心打扰老师,便静立门外等老师醒来。此时,天上下起了大雪,而且越下越大。待程颐醒来时,发现门外的杨时已成雪人。由此,这件事成为了尊敬师长的千古佳话。

 

佛教素来重视师道,对于恭敬承事师长,有着诸多暖心的要求。比如,《四分律》中说:弟子于师当如父想。作为弟子,出入行来、读诵何经、修习何法等,都要敬告师父;对师父的衣食起居,皆须细心料理;师父生病或年迈体衰时,更应耐心照顾……这些行法,看似细腻繁琐,实际上却是借助于师长来破除我执烦恼、增长福慧的方便。佛是一切智人,智慧与慈悲遍布于解脱之道,佛立一切法,都是为了利益众生。

 

如说修行  

《华严经》中的善财童子,堪为佛门中尊师重道的典范。经中记载,善财童子发菩提心,求菩萨行,先后亲近五十三位善知识,且于一一师长边皆能做到:“于善知识不生违逆,于善知识心无谄诳,于善知识心常随顺……行善知识教未曾怠惰,禀善知识心无有误失。”为此,弥勒菩萨摩顶赞叹善财童子:“善哉善哉真佛子,普策诸根无懈倦,不久当具诸功德,犹如文殊及与我。”意思是说,善财童子由于随顺善知识教,如说修行的缘故,不久将获得如文殊菩萨和弥勒菩萨一样的功德。

 

《普贤行愿品》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由此知道,亲近善知识,不仅需要恭敬承事,更少不了如说修行。

 

知恩报恩  

父母给了我们色身,师长教导我们做人,成就我们的法身慧命,我们理所应当精进修道、奉献社会,将功德回向父母,并报答师长的成就之恩。

 

最后,让我们共同发愿:


以我善根,同善知识愿;

以我善根,同善知识心;

以我善根,同善知识行。

以此供养天下所有善知识!


大志向 谨言行

 

蕅益大师在《示养德》中说“志宜大,胆宜小”,教导学人当有鸿鹄之志,且应谨言慎行。

 

古人云:“志不立,则天下无可成之事。”“大志”亦为“大愿”,是指远大的奋斗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具备的决心和毅力。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说,作为一个有志之士,应该具有坚毅宏大的品格,因为自身责任重大,道路遥远。要把实行和弘扬仁道作为自己人生的使命,为此奋斗终生,死而后已。此乃仁人志士所发大愿。

 

佛弟子的使命

佛弟子的使命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为了完成这一使命,我们需要发坚固的大愿,如《劝发菩提心文》中所说:“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

  

发大愿、立大志以后,就要兢兢业业、谨小慎微地去奋斗实践,此乃“胆宜小”之意。宋代文人说:“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佛法讲因果,莲老法师在世时常说:我是一个胆小的出家人,因为怕因果。善恶一念间,果报天地悬。因此,谨言慎行是对自己负责。

 

古德亦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这些都是在告诉我们,既要有高远的志向,又要脚踏实地去行持。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相信我们一定可以顺利成办世出世间一切自利利他的事业。 


佛子宜有大志向 言语谨慎细心行

道在当下何用觅 脚踏实地须练习


往期回顾

佛教梵呗


梵呗祈福  唱诵《心经》

灵隐古刹


最胜觉场 春天你好

云林新闻


清明慎终追远 灵隐寺代诸姓祭祖

云林观点


家国永念 祭祖不可不诚

编辑 | 妙莲

美编|璐希

责编|慧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