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处 |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文 如瑞法师 灵隐寺 2024-03-19

何谓菩提心


在说出离心时说到:莲宗十二祖彻悟大师,以十六字总结净土法门修学之要诀: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印光法师在文钞中,盛赞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其中“真为生死”四字,即是指出离心。今天学习要诀的第二句:发菩提心。 


在整个学佛修行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发出离心和菩提心。


出离心是解脱之因,

菩提心是成佛之因。


打比喻来说,出离心如同火箭的第一级推动力,能把我们送到解脱道上;菩提心犹如第二级推动力,最终把我们送至佛地。可见,在解脱成佛的路上,出离心和菩提心相互资益,缺一不可。 



何谓菩提心

 什么是菩提心?菩提是梵语,汉译为“觉”,即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菩提的智慧。根据三乘圣人所证智慧的深浅不同,分为声闻、缘觉、佛三种菩提。其中,佛菩提为无上究竟,所以称为无上菩提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

《华严经》云:

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


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


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


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


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


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 



《华严经》这段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菩提心具有:


出生佛法、长养善法、

承载万物、洗涤烦恼、

所行无碍、烧一切邪见;

薪等无量无边的功德,

包含了大慈大悲、大智大愿,

本质上即是佛心。 



世俗菩提心

菩提心通常分为两类:

一是世俗菩提心,二是胜义菩提心。


 所谓世俗菩提心,指凡夫众生在生死相续中,发起“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心。


又可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愿菩提心的“愿”是愿望、目标,也是动力。我们发心成佛,这是目标,就是愿菩提心。常发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也是愿菩提心。


学佛须从发愿开始,天天练习发愿,在我们的相续心中,愿望就会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坚固。久久就会变成一种强有力的牵引力,到那时候我们才算发出来世俗菩提心。 单单确立了成佛的目标还不够,要想成就佛果,一定要积聚成佛的资粮。


听闻、思惟、实践佛法,广行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摄以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都是属于行菩提心。 




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如鸟两翼,如人双足,缺一不可。


愿能导行,行能坚固愿力,愿行相资,方能实现“为利有情愿成佛”的目标! 


既然我们正在学习发菩提心,不妨就从世俗菩提心开始,每天练习发起“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大愿,进而以愿导行,共同积聚圆满菩提的资粮。


让我们一起发愿:


我愿坚定信心,为利有情愿成佛;

我愿充满热情,践行菩提诸事业;

我愿积极担当,发挥人生之价值;

我愿不怕吃苦,心无懈歇勤努力;

我愿永远坚持,诸佛所行我亦是。


胜义菩提心


我们简单了解了什么是菩提心,以及菩提心的分类。第一类是世俗菩提心,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菩提心的第二大类——“胜义菩提心”。

 

我们已经知道,菩提心分为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就是前面说过的,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发愿成佛,并愿朝着成佛的方向去努力,真实学修、践行六度万行,是从事上说的。


胜义菩提心,就是要从理上明白真心佛性。要知道法界一切众生、法界一切境界,都没有离开真心,“信解诸法,皆如幻梦”。

 



发菩提心有二

一是行愿菩提心,就是随事而发心;

一是顺理菩提心,又叫做胜义谛菩提心。

此二心都发,才是具足的菩提心。

 

也可以这样理解:世俗菩提心是从事相上来讲,是以四弘誓愿为体;胜义菩提心从理上来说,安住于实相理体,成就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行愿。因此我们说,世俗菩提心是胜义菩提心的功用,而胜义菩提心是世俗菩提心的本源。

 

胜义菩提心虽说不是身处凡夫位的我们所能企及和发起的,但我们可以先练习发世俗菩提心,不断积累福慧资粮,断烦恼开智慧,最终发起胜义菩提心,彻证佛法的真谛,得大自在,广度众生!

 

如果我是一滴水,我要把自己融入小溪。有了同学,就有了相互鼓励;有了同学,就有了欢声笑语。
如果我是一滴水,我要把自己融入江河。有了团队,才有力量;有了团队,才能更好地策励自己。
如果我是一滴水,我要把自己融入大海。大海的力量,让我的生命永不干涸。庆幸我是一名佛子,我愿意投入伟大的菩提事业,缘众生发心,令福德增长;为众生奉献,是收获成佛的资粮。
闻佛道,长远不生退却;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
我愿和大家,在佛法的大海中遨游;我愿和大家,汲取菩提心的滋养;我愿和大家,珍惜菩提心妙宝;不管人生道路上会发生什么,都抹不去我们自信的微笑。


为什么要发菩提心


为什么要发菩提心。经中说,菩提心是入道的要门、成佛的种子,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

 

入道要门

净土宗第十一祖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告诉我们: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成佛种子

出离心是解脱的因,菩提心是成佛的因。《普贤行愿品》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凡夫之所以能够成佛,除了内因本具佛性之外,是少不了发菩提心利益众生的。不去利益众生,就没办法圆满福慧资粮。因此,众生就是我们的良福田,在田地中播下菩提心的种子,一定会结出佛果菩提。 




功德广大

《印光大师文钞》记载:昔有一沙弥随一尊者行路,沙弥忽发自利利他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之愿,尊者即令其前行。沙弥后忽转念,众生若是之多,如何度脱得尽,不如自利为得,时尊者即令其随后。沙弥忽又转念,仍当度脱众生,尊者复令其前行。沙弥异而问之,尊者曰,尔初发大菩提心,即是菩萨。我虽罗汉,乃系小乘,故请尔前行。继尔退菩提心,则我乃圣人,尔乃凡夫,理应在后。后尔又发菩提心,故仍请尔前行。 


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何时何地,乃至一念发菩提心度化众生,阿罗汉圣者都会随喜赞叹,更何况诸天护法善神,哪能不拥护呢?菩提心被称为“善中之王”,我们要想开发生命的最大潜能,发挥人生的究竟价值,乃至圆满佛果菩提,是非发菩提心不可的。 


引用的一首偈和大家共勉: 

发心证果二无别,由是中间发心难,发心非难难常继,常继方便应当说。



怎样来发起菩提心


我们已经简单了解了发菩提心的原因和广大功德。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发起菩提心呢?

 

四心具足 真正圆满   

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说,有四种发心,如果都能够做到,才算真正圆满发了菩提心。哪四种发心呢?

 

第一种发心,正发菩提心。

文中说道:“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这是说,正发菩提心有三个条件:

一、不求现世名闻利养和后世人天果报。

二、具足出离心,“唯为生死”。

三、发菩提心,“为菩提”。

 

第二种发心,真发菩提心。

文中说道:“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这是说,真发菩提心,就要离开虚伪。

一、要有真实成佛利益众生的心,“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菩提心的内涵。

二、具备坚固不退的心,即“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也是我们常说的,“假如热铁轮,于我头上旋,终不因此故,退失菩提心。”

 

因为知道众生在六道受苦,而六道众生无一不曾为我们的父母。决定度他们成佛,不论成佛的路有多远,不论众生多么难度,为了让一切如母之有情得到究竟安乐,一定要坚持到底。这才是真发菩提心。

 

第三种发心,大发菩提心。

文中说:“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大”指愿大,一者度尽一切众生。只要有一个众生没度尽,我的愿就不会穷尽;二者直至圆满佛果,我的大愿才算完成。

 

第四种发心,圆发菩提心。

文中说道:“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这是说,发心到究竟处,不见一法离开心而别有。所谓的众生、佛道都是自性本具的,没离开自心。而心是找不到相貌的。因此,以虚空之心来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如此发心才合乎于本性,故名圆发菩提心。

 

以上简单介绍了四种发心标准。有了标准才不不会落入邪心、伪心、小心、偏心。我们懂得了怎样发心,就要在生活中去落实。

 



善用其心 随事发愿  

印光法师倡导佛弟子常诵《华严经·净行品》,依于经中所说,举一反三,随事发愿。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净行品》中文殊菩萨告智首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意思是,如果能够善于用心,一切往道上会,就会收获各种殊胜微妙的功德。

 

善用其心,随事发愿,这就是修行的方便和下手处。若能一切时处念念不忘众生、心心直趣菩提,所做的一切皆可与道相应,都是成佛的资粮。

 



发菩提心 不忘自度 

很多年前,香港圣一老和尚在世时给我写了一句话:发菩提心度自己。通常,顺向思惟是发菩提心“度众生”,怎能发菩提心“度自己”呢?然而我听到这句话,当下似醍醐灌顶,心想:真发菩提心就要破我执,不放下所谓的“我”,怎么能真正自他二利呢?

 

由此感叹,学佛之语容易,行佛之行就难了。发菩提心,不要忘了度自己,不要忘记度众生!真可谓:

 

隔山隔水不隔情,一句弥陀心相通。借事练心戒急躁,善愿遍施诸有情!


往期回顾

佛教梵呗


梵呗祈福  唱诵《心经》

灵隐古刹


最胜觉场 春天你好

云林新闻


清明慎终追远 灵隐寺代诸姓祭祖

云林观点


面对疫情 我们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编辑 | 妙莲

摄影 | 一叶

美编|璐希

责编|慧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