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些一厢情愿的爱情,让多少人痛心疾首

小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07-21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5·20,应该已经没有多少人还在用这若干数字木讷地表达自己的爱意,但是大家还是会仪式性地在这天谈情说爱。


也不知道何时开始,越来越多人怀念车马慢的爱情,也许是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当下,含爱量高到让人怀疑它的保质期。


三句话让男人为我花了十八万叫作魅力,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冬天的第一根烤肠叫作体贴,偶恋着山鸡辙忘了鸾俦叫作浪漫,贬低自我低三下四叫作贤淑,门当户对权衡再三叫作合适……



什么都要在爱情上做点文章,结果反倒连爱情自身的价值都丢掉,但是从前的爱情又何尝都是一见钟情、琴瑟和鸣、白头偕老呢?


原始人可能找饭吃还来不及,氏族社会大概是按照武力分配性资源,到了《诗经》里就有了士贰其行的负心汉,汉代的司马相如已经让凤凰男抬不起头,妈宝男焦仲卿至少敢于自挂东南枝,魏晋贵族找东床快婿必得门当户对,唐代的新科进士常常流连女妓引以为傲,多情的元稹永远被镌刻在渣男的牌坊上,贾宝玉的意淫至死不能被理解……


《放弃继承亿万家产,下嫁凤凰男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自古以来就不乏在爱情中沉沦的人,一些人性的卑劣和高贵可能是相通的,但是不同时代的背景和观念,又导致人与人之间无法感同身受,所谓的共情也可能只是不合理的比附,或被用来证明无往而不可。


那么当人们在谈论爱情的时候,他是奋不顾身,还是意有所指,抑或是别有用心?爱情、爱情,多少罪恶、荒唐、信念、希望都要假汝之名。爱情的真面目将于何求?


电影《真爱至上》


小北今天想跟你聊一本这样的书——李海燕教授的《心灵革命》,它把目光放在在现代中国,彼时“爱情”被反复调动和征用,使得它在平凡和崇高之间大起大落,遗老遗少、启蒙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激进主义者、民族主义者、革命主义者……谁都要在爱情上做点文章。


每个人都充分利用可能得到的资源来解释和建构自我,有的人在不同道德资源之间游刃有余,有的人痛苦了、撕裂了而更加坚忍,还有的人犹豫了、彷徨了而获得新生。


不要把爱情看作本质主义的东西,也不要被爱情的格言骗得团团转,当你自以为把握住爱情的真谛,可能已经在远离爱情。


写在前面的话


小北计划推出两个新栏目“读一本书”和“教授书单”。“读一本书”的初衷是这样的,因为以往头条图文限于篇幅,往往只能围绕某个要点展开,也展示大家观点,拓宽理论视野,也抨击社会偏见,给它们一些难堪,也聊点诗词歌赋,为生命留些余裕,但是一直没有对于一整本书的完整的解读。事实上小北有许多堪称经典又有一定阅读门槛的书籍,他们没准此刻就在你的书架上躺着,这一次我们打算通过这种形式,在五六千字的篇幅(结合音频、思维导图等等)里以尽可能通俗易懂的方式,把一些好书的核心观点和洞见告诉给你。


如果说“读一本书”解决“怎么读”的问题,那么“教授书单”则是针对“读什么”,小北会邀请博雅讲坛的讲者(各大著名高校的著名教授)针对他们的研究专长,围绕特定话题推荐若干图书,并且对于推荐图书加以介绍和评价,希望能作为你在书海遨游的凭借。


对于热爱读书的你我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有些快乐更加易得但也更加廉价,我们不作阅读的替代者,更不做知识的打包人,我们只想要分享探讨、共同思考,想要为你带来经典阅读的切入点,和你一同从高质量的浅阅读走进属于你的深阅读。


今天是“读一本书”栏目的第6期,我们一般在每个周日定时发布。


点击音频可以收听完整全文



你好,这里是北大出版社,我们一起读一本书,今天要说的这本书是《爱情革命》,是一本关于爱情在现代中国怎样被言说的书,不同于一般图书简单罗列爱情的文本、现象和讨论,这本书提出了儒家的、启蒙的、革命的三种爱情观,并且深入分析了相互之间的互动演变。


爱情从来不仅仅是爱情,从中你能够了解到在大变革的时代里,中国人如何透过爱情来找到自我、述说道德、分配权力、确认民族国家认同等等,也能够理解当下的许多爱情观念和纷争,能够更好地去爱人以及被爱。


这本书的作者李海燕是斯坦福大学的汉语与比较文学系的教授,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学科优势,使得她在解读中国现代爱情的时候,常常有创新而又深刻的观点。她从研究生阶段开始,就对爱情这一话题产生兴趣,之后一直潜心研究,并得到许多大牛的指导帮助。


而她本人的爱情生活也令人羡慕,她在致谢里这样写道,“我要带着爱情、谦卑与感激,把这本书献给我的丈夫……献给我们共同拥有的珍贵生活”。接下来,我将通过三部分来解读这本书,分别对应儒家的、启蒙的、革命的三种爱情观。



点击图片可查看和保存大图


01

儒家的爱情观


在第一部分里,我们先来说说儒家的爱情观。说到儒家,大家可能会自然而然联想到封建和礼教,觉得儒家有什么爱情可言呢?

 

确实,古代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爱情的存在空间,礼教看重的是三纲五常,婚姻关系不过是亲族关系的从属,夫妻之间强调是礼仪和义务。

 

古代异性恋的去合法化导致只有两种女人:好女人和坏女人


这种生活无趣且窒息,但是人的感情和冲动总是需要出口,于是作为补偿,就出现了男人之间的过于亲密的交往,比如歃血为盟的兄弟情义,我们看《水浒》里的好汉为了兄弟肝脑涂地,《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常常对人洒下热泪。除此之外,科举制度的发展也允诺说,只要你好好学习就能出人头地,当然前提是你得是男性。

 

再看看古代女性,就更悲惨得多,除了当贤妻良母,受男权社会的压迫,要逃离儒家女德约束,就只有成为女侠或妓女了。不过这两条路也并不好走,如果是女侠,就自觉扮演男性角色,也去出生入死,最后维护了封建秩序的稳定;如果是妓女,可能就会不顾老鸨反对,去接待失魂落魄的客人,甚至为了嫁给情郎,勇敢地为自己赎身。

 

曾经女性只能通过这两种方式造反 | 图源:电影《爱情神话》


你看,表面上妓女和女侠都对社会秩序造成了挑战,但是最后反而因为自己的妥协和献祭,来确认了社会的弹性和包容性,然后一些男性文人出来津津乐道,再然后社会还是一如既往。

 

那么你可能要问了,儒家和爱情到底是怎么碰撞在一起的呢?这就要说到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带来了人们心态和文化上的改变,原来宋代理学说“存天理去人欲”,可是到了晚明的知识分子,像陈确他就说“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

 

可以看出来,风气明显更加开化,于是我们渐渐能够在小说中看到“多情人”、“有情人”的形象,这个现象被学术界叫做“情教”运动,你可以类比于欧洲早期的浪漫主义运动。

 

说到“情教”,就不能不提冯梦龙的《情史》,这本书里讲了八百多篇男女之情的故事,类目还被分成“情贞”、“情雅”、“情爱”、“情痴”、“情感”等等,总之满篇都是讲情。

 

冯梦龙《情史》,一名《情史类略》,又名《情天宝鉴》,他说“六经皆以情教也”。


在这些故事里,“情”将普天下的善男信女联结在一起,并且因为他们的至情至性,大家都能够各得其所。比如《情史》的第一卷“情贞”,就讲了一些女性自杀来证明真爱的故事。他要讲的不是封建礼教吃人的故事,而是真爱男女的情往上一升华,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所以在这个书里,他努力打造了一个情感乌托邦,告诉我们每个人只要听从自己的道德直觉,依靠着普世性的情感的引领,就能够互相拯救。不过再强调一遍,要说他要用情来推翻儒家道德,就大错特错了,他觉得这两个东西根本是统一的。同时,对于追求个人的爱情自由什么的,他也完全不感兴趣。

 

所以你可以把《情史》看作那个时代的“才子佳人”小说材料集,只要不对家庭或事业造成破坏,甚至连非法性行为、私奔、偷情等等,都可以在真诚的原则下得到正名。

 

但是呢,它所宣扬的仍然是男性视角的大团圆结局,要么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要么就是“金榜题名从政为官”。而把这两点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就不能不提到大家所熟悉的另一部作品《牡丹亭》了。

 

说起《牡丹亭》一般人常常会想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之所至,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名句,认定这是对于儒家礼教的英勇反抗,但是永远别忘了,剧本中柳梦梅就是通过遵守儒家人伦规范、发奋读书致力于科举,最终抱得美人归,这些都是对他的奖励而已,正好是“情”的引领,让父权制、官僚制等完成了调和

 


总而言之呢,情教运动通过对“情”重视,表现了对真诚的渴望,还有对儒家道德伪善的批判,对礼教造成了一定的挑战,但远远不能看作是彻底的颠覆,所以五四一代的新文化运动对他们口诛笔伐。

 

只有从这个角度看,才能够明白《红楼梦》在民国备受推崇的原因,因为曹雪芹拒绝了任何和正统妥协的可能,无才补天的顽石化身宝玉,先天的具有宇宙论上的合法性,而他居然选择了一种让他人大跌眼镜的生活,那就是去追求以热情之爱为基础的生活,并随时准备为此抛弃一切

 

叶朗老师也指出,《红楼梦》的终极内涵应该是“有情之天下就在此岸”,曹雪芹用“情”照亮了“空”。


其实即使在今天,许多人仍然对贾宝玉不以为然、无法共情,更别说晚清那个时代人们,作为它的反面的经典,也是“情教”保守一面的集大成,《儿女英雄传》可以说达到了标杆的程度,它把人们喜闻乐见的侠义小说和才子佳人小说题材杂交在一起。

 

这部小说的内容并不复杂,它讲的是立志为父报仇的侠女何玉凤,以“十三妹”之名涉身江湖,先是救下了获罪的清官兼孝子安骥,还为他与自己搭救的贤淑女子牵线做媒,最后自己也嫁给了他成为贤妻良母,重新和江湖划清界限,而安骥呢官运亨通,这标志着他们共同参与了政治秩序的稳定和胜利

 

让姐妹兄弟们气不打一处来


有意思的是,文康害怕读者误读他笔下的英雄儿女,还特地指出小说题目中的儿女是儿子和女儿、是孝子贤孙,英雄则是儒家价值的践行者和维护者,这样的儿女才能做英雄,这样的英雄才是好儿女。本来英雄和情人都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经过他这么一说,都变成了被阉割的伟大建设者。

 

如果没有社会的巨大变迁,儒家的爱情观一定还有很多拥泵。但是后来甲午海战大败,八国联军打进来,彻底宣告礼教破产,所谓五千年文明古国不堪一击,西学东渐开始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不过仍然有不少人,延续和书写了儒家的爱情观,其中就有我们所熟知的鸳鸯蝴蝶派

 

很多人对于鸳鸯蝴蝶派嗤之以鼻,觉得就是地摊言情刊物,它的得名也跟总是写些鸳鸯啊、蝴蝶啊有关。但是放到特定的历史情境来看,鸳鸯蝴蝶派小说也有进步性,在他们之前,市场上充斥的是一些更加不堪入目的妓女小说,用鲁迅先生的话说,是一些才子到了洋场就自以为是贾宝玉,看哪个妓女都像林黛玉,结果发现并不如此,于是就给妓女一些苦头吃,从中占些便宜,然后沾沾自喜。

 

比起这些下九流的作品,鸳鸯蝴蝶派一下子不知道高到哪里去,这些人往往是真诚的道德主义者,对于礼教的那套心心念念。比如说后来被追认为鸳鸯蝴蝶派鼻祖的吴趼人,他的《恨海》可以说是开山之作,据说他只用了十天的时间就写就,第一次看到印刷成品时候,居然因为大受感动而禁不住失声恸哭。

 

这个“情”字,但看他如何施展罢了。对于君国施展起来便是忠,对于父母施展起来便是孝,对于子女施展起来便是慈,对于朋友施展起来便是义。


这部小说的主要情节是这样的,男主伯和和女主张棣华从小青梅竹马,早有婚约在先。义和团爆发后,伯和护送棣华和她的母亲回上海,因为拳匪劫掠而走散,再后来伯和在上海被腐蚀而堕落,沦落为落魄的乞丐和瘾君子。而女主棣华则一边照顾母亲,另一边终于找到伯和,悉心照顾帮他戒掉鸦片瘾。可是伯和呢?最终辜负了她的期望。死之前棣华守在床边,后来悲痛欲绝出家为尼。

 

那么当时和后来,就有很多人认为,这部小说主要是讲了女主激情和道德的对抗,因为这部分的描写是最出彩的。但是李海燕提醒我们,小说的重心根本不在于对抗,而在于棣华面对各种各样的迫害和考验,仍然初心不改地坚持了道德信念,不论是对于父母的孝心还是对于丈夫的矢志不渝,这种信念让她的人格愈发高大,并最终以出家为尼的形式,践行了弃己的英雄主义

 

如果你对儒家的学说比较熟悉,应该能感受到棣华的素位而行的坚守,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一元式道德执着,这也是吴趼人被感动到的地方。




02

启蒙的爱情观


接下来第二部分,我们将聊一聊启蒙的爱情观。刚才上面浮光掠影地说了说儒家的爱情观,它追求在以男女之情为代表的“情”的基础上,实现各种美德的统一,换一句话说,天下有情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能彼此调和好各种价值。然而在五四一代的人看来,这种调和和圆融是如此不堪一击,在自由恋爱的旗帜面前一切都是纸老虎

 

在这之前,我们先说一部对于启蒙爱情观有标志性意义的小说,由林纾翻译的《茶花女》,这部小说塑造了一个浪漫主义人物阿尔芒,他爱上了名妓玛格丽特并且感化了她,两人的爱情却遭到了男主父亲的阻挠。于是,非常戏剧性的,一边是小资产阶级的体面、家庭、名望和成功,另一边是爱情、忠贞和友谊,玛格丽特坚持了自己的坚持,却也表示对于阿尔芒父亲鼓吹的小资产阶级价值的理解,最终选择离开,孤独地死去。

 


阿尔芒面对的这个问题,现在很多人一定会觉得难以抉择,是要钱要家庭要成功还是要爱情,大概许多人会说,有钱了不就自然有爱情了。不过这种看法,以至于玛格丽特选择退出的妥协,在五四一代的青年看来,一定会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那一代人的精神偶像是流行文本《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维特,是极度的感性、忧郁的性格和厌世的气质,是拒绝俗世追求的对于真善美的偏执

 

电影《少年维特之烦恼》


五四青年的爱情剧本常常是这样,父母总是顽固不化,礼教家庭让人窒息,于是青年跟他们势不两立,人为划出一条红线,分别代表着正义与邪恶、天性与虚伪、人性和野蛮。

 

女作家冯沅君有一篇短篇小说《隔绝》,就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女主纗华和男主士轸私自旅行,纗华的母亲就大发雷霆,还把她幽禁起来,并且赶紧为她选定了未婚夫。从对爱情自由的信仰出发,纗华申明了她对自由价值的坚持,“不得自由我毋宁死”

 

如果你还记得在吴趼人的《恨海》里女主是怎样小心翼翼地照顾着父母和未婚的丈夫,怎么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在道德的框架里周旋,那这里的“不得自由我毋宁死”,简直是把那种道德幻想按在地上摩擦。

 

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儒家的道德话语越来越站不住脚,任何类似的主张都会被看作别有用心,而弗洛伊德关于性压抑的精神分析学说,更是给了礼教致命一击。

 

《玩偶之家》在民国带来了兴奋和刺激,不过娜拉渴望逃离的小资产阶级家庭,其实反而是许多人心中的理想。


李海燕在书里提供了若干精彩案例,我们挑其中的一个来说说。说的是晚清传奇女诗人冯小青的故事,冯小青15岁时被卖给他人做妾,而被正房逼迫独居在西湖边上,还禁止丈夫探视,于是只能沉浸在读书、写作和绘画之中,直到最后撒手人寰。冯小青后来被追认为是《牡丹亭》的信徒,她的死也成为了为爱而死的英雄式选择。许多文人通过美化她的牺牲,把她捧得高高在上,最后成为一个爱情圣徒的图腾。

 

通过这种恶心而肉麻的方式,冯小青成为刚才我们提到的,儒家爱情观里的一部分,这是五四知识分子不能接受的,学者潘光旦来了一招釜底抽薪,他花了很长的篇幅讨论,冯小青才不是所谓的情教的践行者,而是因为遭受了挫败的性欲,于是绝大部分的情感都停留在自恋层面,这样一来就把矛头指向了儒家家庭制度,进而主张加强性教育,男女之间要有公开的社会交往等等

 

《女才子》插图和闻一多为潘光旦《冯小青》一书所作插图,二者有天壤之别。


回顾在启蒙爱情观里提到的这些,你应该能感受到,批判黑暗的旧社会,把一切都献给爱情,这就是五四浪漫主义的最强音。但是得到爱情之后呢?爱情从来不只是风花雪月,携手对抗世界这么简单。鲁迅的深刻和伟大就体现在这种地方。他在《娜拉走后怎样》里提醒我们关注走出家庭的独立女性,如果没有经济性的独立,娜拉不是堕落就是狼狈地归来。

 

鲁迅还在1925年创作的另一篇短篇小说《伤逝》中也讨论了自由恋爱的困境,子君和涓生是自由恋爱的典范,然而他们共筑的爱巢里,却还是不公平的性别化劳动分工,柴米油盐和琐碎的生活,导致子君把涓生看作自己的全世界,而涓生反过来觉得子君耽误了自己的自由,于是自由和恋爱对立了起来,涓生决定宣布爱情的废除,他的唯物主义式的心理独白常常为人所乐道,“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话是好话但是何尝考虑过子君的处境?于是子君死了,涓生忏悔了,表面上看起来是在归咎于自己,其实仍然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罪感,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那种阴魂不散的男性中心话语。

 

“我爱你,我只是不再喜欢你了” | 电影《one day》


试想一下涓生的自由和子君的自由,真的是等价的吗?这是一种多么自私的何不食肉糜的态度?许多女性作家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她们指出女人和父权制度的关系不过一种契约或交易,女人表现得贤良淑德并且压制自己的欲望,来获得地位、安全感和家庭幸福。

 

一旦回到现实的层面,浪漫和伟大的爱情就显得经不起推敲,因为它实在无力承载那么多。当爱情不等于自由,不等于权利,不等于幸福……剥离了这些美好价值,再加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对人的物化,爱情的新面貌就浮出水面,那就是小资情调的偷情

 

电影《包法利夫人》,包法利代表了每一个无药可救的浪漫主义者,他们受困于一个改变的世界,小说反思了道德确定感的沦丧及其导致的可怕而困惑的后果。


都市女性早就不是那种恪守女德、自我奉献的角色了,于是我们看到新感觉派作家笔下的男性,往往都有着神经衰弱症,他们话少、尴尬却又渴望交流,于是只能沉浸在自己的变态恋物癖和色情狂想象,而女性则在男人中间游刃有余。

 

这种情节和描写本身就是男性向的,事实是男性也不都这么自卑猥琐,女性也远没有开放到无所顾忌,但是它也说明了,爱情的可能面貌,已经被很充分地演绎。

 

其实回顾大多数人所经历的爱情,既做不到放弃自我的英雄主义,又渴望着超越日常的英雄性,于是男男女女在多重道德资源之间穿梭,张爱玲的大部分小说就从这里展开,许子东老师曾经用四个字概括它们——叫作“爱情战争”。

 

以张爱玲的名作《倾城之恋》为例,白流苏作为离异女子卷入了花花公子海外华侨范柳原的爱情游戏,他们之间的需求是错位的,白流苏希望获得爱情的肯定以及婚姻的保障,而范柳原显然只是沉迷于爱情的冒险,于是二人之间展开了你来我往的爱情攻防战,直到日本的炮火攻占香港,爱情的战争才戛然而止。

 

《倾城之恋》剧照


在这种爱情战争里,或许正应了那句俗得不能再俗的鸡汤,“爱情没有对错,只有愿不愿意”,至于愿不愿意,就看你认可哪种社会伦理根基,持有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观念本身也是一直在较量和流动的,在《爱情革命》里,李海燕给二三十年代的爱情划分了三个阵营:保守派、自由派和激进派。

 

曾经的保守派追求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男女授受不亲,自由派则高喊着恋爱自由而不顾一切,而激进派则呼唤一种无政府主义的爱情,认为贞节婚姻等等都不过是资产阶级制度的说辞和阴谋,面对激进派的炮火,保守派和自由派也作出相应的调整和让步,保守派开始说些情感、欲望和自我实现等等,然后自由派也开始讲贞洁了,只不过换上一些更时髦的说法像灵肉合一。



03

革命的爱情观


接下来的第三部分,我们将聊一聊关于革命的爱情观。刚才的第二部分,我们回顾了启蒙的爱情观如何把爱情作为一种改变和革新社会的力量,以及爱情如何重新回到日常,在平凡的生活里挣扎,和金钱、欲望等等彼此竞争。

 

相信你也能感觉到,当爱情越来越趋于平庸,当性丑闻层出不穷,爱情也就越加地需要和超越性的层面相结合,二三十年代革命形势日趋紧张,也就提供了这种契机。而革命本身也呼唤着有情有义的主体投身共同体,于是革命和恋爱一拍即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小说公式——革命加恋爱

 

多情才子郁达夫,就是说出“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的那个郁达夫,就认为浪漫的感情往上一引导就是革命热情,直到最后几年他仍在从事革命并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郁氏三兄弟,最左边为郁达夫


另一位著名作家蒋光慈更直接说,“凡是革命家也都是浪漫派,不浪漫谁个来革命”,他的小说《野祭》中的季侠,就是这样的浪漫主义式的人物,季侠因为识人不明,而错过了正直的革命者淑君,淑君被拒绝后全身心地投入革命,乃至失去生命。季侠这边在痛定思痛之后,意识到了自己的小资产阶级的一面,于是决定为淑君守身终生、投身革命,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自我救赎。

 

这类革命加恋爱小说,常常看得见恋爱、看不见革命,革命就是在恋爱的苦痛后的情感宣泄,二者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并且革命也没有什么非如此不可的铺垫。事实上,蒋光慈本人就把爱情、自由和创造看得比革命重要,甚至为此退党,激起了党内的愤怒。

 

作家茅盾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三种革命加恋爱模式,第一种是为了革命牺牲了恋爱,第二种是革命和恋爱互相成就,主人公在选择对象时候挑选革命性最强的那个,第三种则是只革命不谈情说爱,但是因为共同的革命理想而走到了一起,在这里革命成为了唯一有意义的人生追求。

 

茅盾最推崇第三种模式,在这里爱情是不可或缺,像吃饭睡觉一样,但是又不至于挑战了革命的垄断地位。我们看至今仍被指为国产间谍剧的开山和封神之作的《潜伏》,就是这样的作品,孙红雷扮演的地下党余则成,和脾气爆照的女孩翠平假扮夫妻,努力完成党组织交付的革命任务,至于二人的爱情完全是不期然而然,是在生与死的革命友谊和理想的基础上的结合。

 

《潜伏》在21万人打分下仍高达9.4分


这种模式的文本在三四十年代也有不少,可以称为典范的有孔厥和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大水和小梅是白洋淀地区农民,他们彼此互相倾慕,小梅却因为家里强迫,而嫁给了民兵头目恶霸张金龙,后来不堪忍受加入抗日队伍。


在抗日队伍里,小梅和大水互相扶持照应,革命同志的友谊让他们走到了一起,恋爱只是作为背景和阶级斗争的隐喻,政治让男女主角紧密联结在一起。



04

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本书的一些主要观点,那就是我们不要把爱情看做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它其实有着许多副面具,像孝顺、浪漫、情欲、同情、爱国,彼此之间有断裂,更有借鉴和话语争夺。


为了让我们看清楚爱情的真实,李海燕提供了三个观察视角,区分了儒家、启蒙和革命的爱情观,三种结构之间有不小的重叠,他们都致力于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在面对现代生活的困境中,如何既不放弃英雄感和对更高生活的追求,又肯定日常生活的价值与尊严。


我们看到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的立足点,同样是追求爱情,有的人关注内在自我、感觉和欲望,有的人渴望情绪亲密的家庭,有的人投身于伟大的民族事业,有的人则追求崇高和具有牺牲感的革命激进主义。而其中的许多观念,仍然在影响当下许多人的爱情观,想必看完这本书你也会更坚定自己的答案。


●   关于本书:本书把“爱情”作为一个词汇、一种观念,探讨了它在现代中国的言说历史。作者主要结合历史背景和一些重要的文学作品,提炼出了儒家的、启蒙的、革命的三种爱情观,用以深度描述中国人情感的复杂结构和互动演变。这本书因为新颖的主题、卓越的分析,曾获得了2009年美国亚洲研究学会的列文森奖。


●   关于作者:李海燕,美国斯坦福大学汉语与比较文学系教授,她从研究生阶段就开始对“爱情”这一话题感兴趣,潜心研究十余年,并得到了许多著名学者教授的指导和帮助。


●   编辑推荐:今日的世界是爱情原教旨主义的世界,但爱情并非自古有之,爱情就和我们身上的服装一样有着漫长的演化史。中国人今天的爱情观是怎么来的?和我们一起走上爱情考古的旅途,看看中国人的爱情基因里都包含着什么密码?


##20220520

本期活动

你更欣赏哪一种爱情观?你愿意在留言区分享剖析一下自己的爱情观吗?你觉得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小北将从留言中选出两位幸运读者,赠出今天的主题图书《心灵革命》。

点击图书封面,即可直接购书


-End-

解读:何成 脑图:由之

编辑:黄泓 审核:王立刚 主播:伊然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箱:

scb01@pup.cn


# 往 期 精 彩 回 顾 # 

9.2分,这段历史的真相,比权斗剧还更精彩


9.3分,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拒绝被舆论带沟里,绕不开这本开山之作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教会我们重新做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