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预售丨《众生家园:捍卫大地伦理与生态文明》

《众生家园:捍卫大地伦理与生态文明》以“大地伦理”理论为核心,冲击整个西方思想史的主流思想,重构人类对所有生命体的义务与责任感。


这是守望者系列的第十四本图书。守望者系列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精心打造的学术出版品牌,关注哲学、历史等人文学领域的学术理论问题或重大前沿问题,以学术水平为遴选著作的标准,精选中外学术经典和学术前沿著作,同时致力于学术普及,以守护学术发展,传播经典,开拓新知。



(小编友情提醒:图书购买链接在本文最后)



关于本书


《众生家园:捍卫大地伦理与生态文明》(In Defense of the Land Ethic:Essays in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1989)是J.贝尔德•卡利科特的代表作之一。本著致力于梳理、捍卫和扩展奥尔多•利奥波德的环境哲学核心理念——“大地伦理”(land ethic),其论域覆盖了当代西方环境哲学的重要话题,反映了北美环境哲学产生的独特历史背景,同时预见性地涉及了当代环境哲学的前沿论题,为当代环境伦理的哲学和科学观念基础做了有力的论证。



本书导言


真正的工作

——《众生家园:捍卫大地伦理与生态文明》导言


当我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一所大学得到我的第一个职位时,我便满怀热情地开始了我的哲学生涯。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特别是在学院与大学的校园里;那也是一个危险的时代,特别是在美国南部,我在那里找到自己第一份真正的工作。对一位理想主义的青年学人而言,当时正有三种严重的社会现象,既作为挑战也作为机遇矗立在人们面前:民权运动、和平运动与环境运动。对我而言,这三者中存在最大哲学机遇与智慧挑战的,似乎就是被称为“安静的危机”[quiet crisis,此乃斯图尔特·尤德尔(Stewart Udall)的著名用语]之环境危机。

 

我被卷入美国南部的民权运动与和平运动,未能得到当时雇主的理解。所以,1969年,我在威斯康星州(Wisconsin)的中部沙县找到一份新工作。当时我并未意识到,自己已处于正在兴起的生态意识(ecological consciousness)与良知(conscience)的精神中心。

 

环境保护学院(School of Conservation)[即现今之自然资源学院(College of Natural Resources)],为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斯蒂文斯点(Wisconsin State University Stevens Point)[即现今之威斯康星斯蒂文斯点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tevens Point)],铸造了鲜明个性。加盟该校之哲学系不久,我即建议开发一门全新的、叫“环境伦理学”(Environmental Ethics)的课程。它被设想为一门可以吸引大多数森林、野生物管理,及其他相关专业学生的课程,亦可额外允许我拓展如此预感:生态学(ecology)是一个蕴含着许多革命性哲学观念的宝库。随着时间的推移,哲学界少数其他学人也在不同地方推出类似课程。因此,起初,环境哲学仅仅是学院与大学周日课程中的一种相关物,有常任教职的哲学家们在这些学校纯属偶然地被激发开设和教授这门课程。在环境哲学家中没有或很少有一个共同体,直到尤金·C.哈格罗夫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创办了《环境伦理学:环境问题之哲学方面的跨学科期刊》(Environmental Ethics: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Dedicated to the Philosophical Aspect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该刊于1979年创刊)。

 

自此,我们这些曾相对孤立地在此领域工作的人对于什么是环境伦理学与环境哲学开始形成一些很不相同的观念。有些人将它理解为应用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就像生物医学伦理与企业伦理所做的那样——这二者也产生于大致相同的氛围与时期。据此,新的、奇异的技术——像核动力与遗传工程——已给人类带来新的、奇怪的环境危险。对此,以前的人类道德哲人未曾想见(或者,当代领先的元伦理学家们并不准备屈尊关注)。所以,环境哲学的任务便是将环境哲学家们自己喜欢的标准的道德理论——康德的道义论(deontology)、边沁的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密尔 (又译作“穆勒”。——译者注)的功利主义、罗尔斯的正义论等——应用于由新技术所造成的新的伦理困境,这些新技术已如此剧烈、危险地改变了“人类的”环境。由于西方道德哲学已然压倒性地(若非全部地)属于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cism),亦即排他性地聚焦于人类的利益与人类的内在价值(或人类的经验),所以环境进入伦理学(如此视野下的环境伦理学)仍属于人类相互活动的领地。可以说,环境被如此对待:在人类道德主体与道德客体间,它是一个价值中立的向量。

 

将环境伦理学想象为一种应用伦理学,环境伦理学通常便是问题导向的。比如,学者们可能关注燃煤电器与其他使用或制造烟囱的工业所造成的酸性气体问题,努力找出谁应当因酸雨问题而受到谴责,以及如何对那些其“自然资源”已然受损的人们做出公正的补偿。或者,学者们可能会关注核设施的处所,以及以不公正、不自愿的形式将危险强加于一个国家的不同人群所引发的伦理问题。除了显然的伦理问题,像酸雨与核电站选址之类的议题还涉及复杂的技术问题(如人们对阳光中悬浮物的反应,以及低水平辐射扩散所造成的致癌潜在威胁问题)、复杂的经济问题(如工厂除尘的成本效益,以及确定每一美元旅游收入的准确增值因素),以及复杂的国际法与公共安全问题。

 

其他环境哲学家担心:在人们关注此类困惑时,如规则、平衡、表格、图表、合法技术,以及有关环境议题的自由主义、功利主义、平等主义等理论的相对伦理优势,更为深层的哲学问题,诸如自然环境自身的价值,以及我们对自然本身的责任(若有的话),却被忽略了。他们觉得,若环境伦理学仅满足于将西方的规范伦理理论应用于新的、复杂的环境议题,将此理论做一种新的应用,那么最基础的伦理问题在环境伦理学中就将没有地位。这些环境哲学家将致力于拓展传统的西方伦理理论,他们将非人类存在物纳入伦理学的直接受益者之中。然而,传统西方伦理理论的弹性是有限的,因此,最合理的拓展至动物而终——甚至并非所有动物均被包括在内。被设想为对道德的增加性拓展,能够超越物种界限的环境伦理学便因此而与动物福利伦理学(animal welfare ethics)高度一致——作为“动物解放”(animal liberation)而高度知名。

 

与作为应用伦理学的环境伦理学相同,动物解放牢固地附属于主流现代西方伦理理论的途径与手段;但是它又与作为应用伦理学的环境伦理学不同,它并不聚焦于环境议题的复杂技术、经验与政治方面,将环境伦理学视为可靠、真实道德法则的应用舞台。其核心关注是:如何通过熟悉的伦理推理方法,将传统伦理理论的首要原则最好地拓展至更宽泛的道德客体。因此,动物解放有一个决定性的理论维度——使自己更具哲学特性,以区别于那些将哲学、公共政策、经济学、工程学以及环境科学等量齐观地融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学科。

 

一位拓展主义者(extensionist)也许会始于一种他或她喜欢的传统伦理理论——康德的道义论、边沁的功利主义、密尔的功利主义、罗尔斯的正义论,或其他,并追问如何能将这些理论拓展至非人类存在物,通常是指其他脊椎动物,将它们置于人类伦理关注的保护伞之下。或者是一种相反的思路,一位拓展主义者可能始于一种道德直觉:某些动物,也可能是其他生物,应当被置于伦理关注的视野之下,并追问在西方道德哲学的可用选项中,哪一种理论可为此提供最有前景的理论原则。

 

环境哲学家的第三个分支通过对现代西方文明对自然的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一种环境本身的反思,从环境危机中发现了一种从事深度批判的可能。因此,它不逊于任何一种广泛的哲学审查——需要反思的不仅是伦理学,还有整个西方世界观。这些哲学家,我把自己算作其中一员,已被称为“生态中心主义者”(ecocentrists),因为我们提供如此转变:将内在价值之中心从个体(无论是个体人类,还是个体高级“低等动物”)转向大地自然(terrestrial nature)——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ecosystem)。与拓展主义者相同,生态中心主义环境哲学家更关注认知性,而非技术性、经济性与政治性问题;但是,与拓展主义者不同,生态中心主义环境哲学家更关注批评,而非拓展传统西方道德哲学(以及形而上学)。我们的目标是从基础上建立新的伦理学(以及形而上学)典范。

 

我相信有人会说,这是一个更为广泛、富有野心且自命不凡的环境伦理学观念,它似乎是一种最为激进的环境伦理学观念。即便如此,从一种甚至更为极端的角度看,它又相对保守:一方面,更激进者仍属自我立异的深层生态学家;另一方面,亚洲学者以及比较哲学家们建议,哲学自身及其理性的方法无论如何乃当代环境问题之一部分,而非该问题之解决方案。生态中心主义哲学家们像维特根斯坦的苍蝇(Wittgenstein’s fly),仍在瓶子里——若我们想象自己能想出解决环境危机的途径,他们会表示同意。

 

从另一角度讲,环境伦理学的生态中心主义方法是保守的甚至古典的:它将哲学召回到其在西方文化史中已被放弃的地位与作用中。20世纪哲学已从物理学的嫉妒中饱受痛苦。20世纪学院派哲学家已然追求为他们自己标出一片智力赛场(在此之前,所有其他领域已然为各门类科学所占领),将自己用一种神秘的、充满行话的、象征性的自我表达模式武装起来,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他们在说什么。结果,哲学家们日益自我孤立,与更大范围的智力共同体不再相关。随着20世纪落幕,哲学已成为最琐碎、学究气最重的学科之一。

 

同时,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正以令人眩晕的节拍变化着。全球景观已完全机械化,充斥着各式合成物。全球人口数量在不足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已增长三倍。物种灭绝事件正在我们的鼻子下发生,其速度与数量堪比恐龙的消失。在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依地质学时间计量尺度即眨眼之间,人类光临地球时尚存的地上物种已有十分之一灭绝。物理科学已然探测到宇宙的边缘、时间的起点,并将深入物质的最精微结构。在此探测过程中,我们关于空间、时间、物质、运动,因此以及我们知识的性质等的基本观念,已然发生巨大变化。

 

对哲学家而言,今天,我们从未有过如此大的需求,去做我们先辈曾为之事——重新刻画世界图景,以回应彻底改变了的人类经验和从科学中喷涌而出的崭新信息与观念之流,探讨我们人类可能以什么样的新方式想象自己在自然中的地位与作用,勾画出这些伟大的新观念可能如何改变我们的价值,重构我们的义务与责任感。



作者


 [美]J. 贝尔德•卡利科特(J. Baird Callicott),当代北美环境哲学、伦理学代表性学者,美国北得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杰出研究教授,已荣退。曾任国际环境伦理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Ethics)主席、耶鲁大学住校生物伦理学家(Bioethicist-in-Residence)。他以利奥波德“大地伦理”(land ethic)的当代杰出倡导者而知名,并据此而拓展出一种关于“地球伦理”(earth ethic)的独特理论。


代表作有:《众生家园:捍卫大地伦理与生态文明》(In Defense of the Land Ethic:Essays in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1989)、《全球智慧》(Earth Insights,1994)、《超越大地伦理》(Beyond the Land Ethic:More Essays in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1999)、《像地球那样思考》(Thinking Like a Planet:The Land Ethic and the Earth Ethic,2013)。



简要目录


导论 真正的工作


第一编 动物解放与环境伦理学

第一章 动物解放:一项三边事务

第二章 评汤姆·里甘之《动物权利案例》

第三章 动物解放与环境伦理学:重归于好


第二编 一种整体主义环境伦理

第四章 环境伦理要素:伦理关注与生物共同体

第五章 大地伦理之观念基础

第六章 生态学之形而上学内涵


第三编 环境伦理学之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理论

第七章 休谟是/应当二分法及生态学与利奥波德大地伦理之关系

第八章 论非人类物种之内在价值

第九章 内在价值、量子理论与环境伦理学


第四编 美洲印第安人之环境伦理学

第十章 传统美洲印第安人与西方欧洲人对自然之态度:一种概观

第十一章 美洲印第安人之大地智慧?澄清论题


第五编 环境教育、自然美学与外星生命

第十二章 作为教育者的奥尔多·利奥波德论教育,及其当代环境教育语境下之大地伦理

第十三章 利奥波德之大地审美

第十四章 伦理关注与外星生命

 

注释

索引

译后记


延伸阅读



其他已出书目


现代性与主体的命运

杨大春 著


哲学归根到底关注的是人的命运。根据逻辑与历史、时代精神与时代相一致的原则,本书区分出西方哲学发展的前现代(古代)、早期现代、后期现代和后现代(当代)四种形态,并重点探讨现代哲学的历程。导论是对主体问题的概述,其余各章围绕主体的确立、主体的危机、主体的解体和主体的终结来揭示意识主体在现代性及其转折进程中的命运。本书几乎囊括了自笛卡尔以来的主要西方哲学流派,既具有宏大的理论视野,又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正义的前沿

[美]玛莎·C·纳斯鲍姆 著


西方传统中,社会契约理论是最强大的社会正义理论之一,罗尔斯的正义论在当代首屈一指,但它也未能解决如下三个社会正义问题:我们如何把教育、健康关怀、政治权利和自由等这些平等的公民权利延伸到那些身体和心理不健全者?我们如何把正义和有尊严的生活条件延伸到世界上的所有公民?我们如何把非人类动物纳入我们的社会正义观? 


玛莎•C•纳斯鲍姆的杰出著作《正义的前沿》,正是从处理这三个长期被现存理论所忽视的、亟待解决的社会正义问题入手,寻求一种可以更好地指引我们进行社会合作的社会正义理论。基于对现有社会契约理论在这三个方面局限性的反思,纳斯鲍姆发展出一种基于“能力”的替代理论,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思考政治合作的目的和政治原则的本质,以及期待一种适应于所有物种包括非人类动物的更大正义。 


寻求有尊严的生活

[美]玛莎·C·纳斯鲍姆 著


如果GDP每年都在增长,但却始终有相当比例的民众无法接受基础教育,没有医疗保险,我们能否认为这个国家正在进步?纳斯鲍姆教授在本书中批判了以GDP为指挥棒的发展路径,认为当下主流的发展理论忽视了最根本的对尊严和体面的人性需求。 


本书陈述了能力发展模式的结构和政策意义,勾勒出一种有别于罗尔斯正义论的新政治理论,并且讨论了它的哲学渊源和脉络,在承认文化差异的前提下,论证了能力理论路径的普遍价值。纳斯鲍姆同阿玛蒂亚•森教授以及其他同道一起,从最基本的问题出发,通过关切个体人的故事,追踪政策对日常生活的效应,寻求推动民众活出丰满且有活力的人生。 


教育与公共价值的危机

[美]亨利·A·吉鲁 著


《教育与公共价值的危机》考察了美国社会的公共价值观转变以及美国背离民主走向市场的教育模式。书中讨论了公共教育作为民主的公共空间的理想遭受的围攻,鼓励教育家成为投身于创建构成性学习文化的公共知识分子,培养人们捍卫作为普遍的公共利益的公立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能力,因为这些对民主社会的生存来说至关重要。


客居忆往

洪汉鼎 著


本书系洪汉鼎先生以答学生问的形式而写的学术自述性文字,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个人从年少时代至今的种种经历,包括无锡辅仁中学、北京大学求学、反右斗争中误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发配至大西北、改革开放后重回北京、德国进修深造、台湾十余年讲学等,整个经历充满悲欢离合,是幸与不幸、祸与福的交集;第二部分作者透过个人经历回忆了我国哲学界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情况,其中有师门的作风、师友的关系、文人的特性、国际的交往,以及作者个人的哲学观点,不乏一些不为人知的哲坛趣事;第三部分是作者过去所写的回忆冯友兰、贺麟、洪谦、苗力田诸老师,以及拜访伽达默尔的文章的汇集。


康德的自由学说

卢雪崑 著

《康德的自由学说》一书对康德的自由学说进行了整体通贯的研究。它指出:康德的自由学说绝非如黑格尔以来众多康德专家曲解的那样,缺乏生存关注、贱视人的情感、只是纯然理念的彼岸与虚拟;康德全部批判工作可说是一个成功证立“意志自由”的周全论证整体,康德批判地建立的自由学说揭示“自由作为人的存在的道德本性”,“自由之原则作为实存的原则”,以此为宗教学、德性学及政治历史哲学奠定彻底革新的基础。康德不是历史,而是人类的未来。


康德的形而上学

卢雪崑 著

《康德的形而上学》一书按从自然领域出发,再进至自由领域,最后达至自然与自由之统一的进路进行。其结论是:康德的批判哲学揭示出一个建基于“人之物自身的因果性(自由)”的形而上学。它是道德的、属于自由概念之领域的。这个道德的形而上学的枢纽在于人类乃至全宇宙发展的终极根据——意志自由,及其最高原则——自由之原则。康德揭明的是人的真实,同时是人的未来。 


自康德的同时代人——包括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哲学提出批判至今,种种责难都借着“持久的假象就是真理”而在学术界成为公论。本书着眼于康德所从事的研究的真正问题,逐一拆穿这些公论所包含的假象。 


西方思想的起源

聂敏里 著


《西方思想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史论》是一本从中国学者自己的思想视野出发对古希腊哲学的正本清源之作。它不重在知识的梳理与介绍,而重在思想的分析与检讨,上溯公元前6世纪的米利都学派,下迄公元6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上下1200余年的古希腊哲学,深入其思想内部,探寻其内在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思想根底与究竟,力求勾勒出西方思想最初的源流与脉络,指陈其思想深处的得失与转捩,阐明其对二千余年西方思想的奠基意义与形塑作用。


现象学:一部历史和批评的导论

【爱尔兰】德尔默·莫兰 著


本书为莫兰的代表作。莫兰根据几十年来的出版资料,对现象学运动中的五位德语代表哲学家(布伦塔诺、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和阿伦特)和四位法语代表哲学家(莱维纳、萨特、梅洛庞蒂和德里达)的丰富学术思想,做了深入浅出的清晰论述。本书出版后次年即荣获巴拉德现象学杰出著作奖,并成为西方各大学有关现象学研习的教学参考书。本书另一个特点是,除哲学家本人的思想背景和主要理论的论述之外,不仅对各相关理论提出批评性解读,而且附有关于哲学家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细节描述,也因此增加了本书的吸引力。


自身关系:关于德国古典哲学奠基的思考与阐释

【德】迪特尔·亨利希 著

迪特尔·亨利希以“自身意识”理论研究闻名于世,毫无疑问,本书是他在这方面研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本书围绕“自身关系”这一主题重新诠释了德国观念论传统,讨论了三种形式的自身关系:道德意识的自身关系、意识中的自身关系和终极思想中的自身关系,展示了“自身关系”的多维结构与概念演进,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本书是哲学史研究与哲学研究相互结合的典范之作,无论是在哲学观念上还是在言说方式上都证明了传统哲学的当代有效性。


佛之主事们——殖民主义下的佛教研究

【美】唐纳德•S.洛佩兹 著

本书是西方佛教研究领域的第一部批评史,也是将殖民时代和后殖民时代的文化研究的深刻见解应用于佛教研究领域的第一部作品。在对19世纪早期佛教研究的起源作了一个概述后,本书将焦点放在斯坦因(A.Stein)、铃木大拙(D.T.Suzuki),以及荣格(C.G.Jung)等重要的“佛之主事们”上。他们创造并维系了这一学科的发展,从而对佛教在西方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  


本书按年代顺序记录了在帝国意识形态的背景下,学院式佛教研究在美洲和欧洲的诞生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佛教研究领域期盼已久的系谱,并为我们对佛教研究的长远再构想探明了道路。本书复活了很多重要而未经研究的社会、政治以及文化状况——一个多世纪以来是它们影响了佛教研究的发展过程,而且常常决定了人们对一系列复杂传统的理解。


10个道德悖论

索尔•史密兰斯基 著

从形而上学到逻辑学,悖论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可以从其丰富的文献上得到显现。但到目前为止,在伦理学中很少见到对悖论的批判性研究。在伦理学的前沿工作中,《10个道德悖论》首次为道德悖论的中心地位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它提出了10个不同的、原创的道德悖论,挑战了我们某些最为深刻的道德观点。这本具有创新性的书追问了道德悖论的存在究竟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并且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探讨了悖论能够在道德和生活上教给我们什么。


微店购买


京东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