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博士李松蔚:关系靠不靠谱,看这2点就够了

Momself 心理学空间网 2022-11-03


文 | 李松蔚



我做了十年的心理咨询师。


在这十年的时间,帮助过不少人处理他们的关系难题,有处在学术前沿的高校教师,也有在商场叱咤风云的行业精英。


他们开始走进咨询室的时候,往往没有做好长期做咨询的准备。


他们只是碰到一个问题,随便问一问,就像前面说的情况,想要一个简便的建议或方法。


「我跟XXX相处有问题……你告诉我,我该怎么办?」


但他们很少可以一次就得到答案。


短暂僵持过后,他们渐渐意识到,问题并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解决的。


他们要花更多时间接受咨询,几个月,甚至几年,慢慢静下心来,从一个问题说开,说到他们本人,他们的认知模式和早期经历。


事实是,他们来做心理咨询之前,他们早已尝试过各种各样的「建议或方法」了……


之所以一直没找到,因为他们需要的,是整个人的心智升级。


就好像我们想改善手机的功能,总以为只要装一个新的App就好,到处找这样的App却找不到……但或许那个功能,必须升级整个操作系统。


甚至于,或许我们在硬件上需要从一部「手机」升级成一台电脑或是服务器。


这个升级的本质是怎样的呢?


它需要经历一段非常痛苦,非常艰辛的领悟。


就像一道必须迈过的坎,才能踏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这道坎说来也简单,就是前面那句话——


对方不按我的套路来,我没有办法。






∞ 两条基本法则 ∞


在人际关系中,也有两条最重要的法则——


一条是,你永远只能看到别人怎么做,看不到别人怎么想。


这个道理不用讲。


人心隔肚皮,人家不说,我当然不知道人家是怎么想的,想知道的话就只能去问。——但是且慢!你问了,就能知道吗?


要知道,别人说出了他的想法,你仍然不能确定他说的是不是真话,除非你「相信」他说的是真话。


所以,表面上我们了解到的「想法」,事实上只是我们的「信念」。


比如,在地铁里被人踩了一脚,你要不要生气?我想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这取决于对方是否故意。


但,我们并不知道对方是不是真的故意。


你会听到解释:「我不是故意的。」问题是,有时候你信,有时候你不信。


你最终生气与否,并不取决于他怎么说,而取决于你内心的判断。


根据这个法则,你在人际关系中,「接收」到的一切来自他人的想法、态度,和情感,都离不开你内心世界的加工。


你看到的东西,往往是你授权看到的东西这个法则指出了我们是如何把关系,变成了「我们想要的关系」。


而关系中的另一条法则提醒我们:关系,又不仅仅是「我们想要的关系」。



这条法则是:你为一段关系设立的规则,别人永远可以不遵守。


我们对于自己每一个伙伴是什么样的人,会做怎样的事,常常是有想象的。


这种想象其实是我们单方面设立的规则。它很管用,大大提高我们与别人交往的效率。


然而,不管这些规则在大多数时候有多精准,我们必须意识到,它只是我们单方面的期待,有时候甚至是幻想。


——你只要听到生活中有人说:「啊?这个人怎么可以做出这种事?凭什么!」那就是幻想破裂的声音。


一个人对自己的规则越有自信,在现实的关系中就有越多盲区。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路过某大学的宿舍楼,看到楼下的空地上,按照房间号划分了自行车的停车位,还有通知:


「请自觉按照房号区域停车!」但其实自行车停得乱糟糟的。我跟朋友说:「你看这个通知,自以为说了别人就会听,谁会听啊?」


朋友说:「那有什么办法呢?」


我说:「如果是我,这个通知就会这么写:各房间有权将自己房号区域内的自行车据为己有。有了这么一句,看到的人就不敢乱停车了……」


抛开不厚道这一点不谈,我的做法一定比原来的做法更有效。这不是因为我有什么管理经验,而是因为我心里有这根弦:


「请按规定停车」是管理者单方面的规则,他认为应该如此,其他人未必会遵守。


只要这根弦绷着,我考虑问题的时候就必须多转几个弯。所以,想出来的主意,自然会更管用一些。


这条法则的推论就是,你也可以打破规则,不必去遵守别人对你的「预期」你无须要求自己按别人期待的反应方式去反应


这种做法,有时候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自由,当然也需要承担相应代价。每一种行为,都会带来相应的后果。


你怎么做,是你的选择;别人以怎样的反馈回应于你,则是你的风险。




一个全新的系统


在心理咨询中,我做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帮人掌握这两条法则。


等于是让人拥有一套更高级的心智系统。


刚开始的时候,这个系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好处。越到后来,好处就越大。


最大的一点,这个系统在某种意义上,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选择权——


你可以试一下不一样的自己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都受到了太多规则的限制。通常我们看不见这一点,是因为「我们」本身也局限在这个规则之内。


而拥有这套新的心智系统,可以帮助我们看清「规则」本身的形状,也就意味着,可以试着挑战这些规则。


这样的人不是说不会遇到关系难题。但是他们不自恋,不会想当然地认为,世界就必须按自己的想象来运行。


他们看关系中的互动是双向的。自己不是控制的一方,但也不是被控制的一方。他们能看到自己是如何授权于人。


这套系统,可以给人一双不同的眼睛



因为有这双眼睛,在同一件事当中,他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可能。


当常人抱怨问题出在别人身上,自己无力改变的时候,意识到这些法则的人,或许就在这时发现了自己的行动空间。


他们不对别人报以过高的期望,当然也就不至于失望。


他们灵活地运用自己,既可以按原来的规则,也可以做得不一样。


之前说到的那个觉悟:这个人,他就是这样。」


对这套系统来说,还是一样。


但它可以加上后半句:而我要用不一样的方式,去和他相处。」


这——就是关系问题的最终答案。





一年的过程


答案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寻找答案的过程,也就是系统升级的过程。


在我的经验中,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它不是学习一个外来的东西,而是去重组一套已有的东西。


一方面花的时间长(当然了,费用也高),另一方面,这个过程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一段焦虑和困惑的时期。


已经知道的东西被打乱了,新的东西又没有建立起来。


做心理咨询的时候,会有一段时期,来访者特别不耐烦:「怎么跟你咨询了好几回,我越来越糊涂了?你直接告诉我怎么做不就完了吗?


有时候,我心里也觉得挺抱歉的。


但我自己也经历过同样的过程。


我至今记得,在中德班学习系统家庭治疗的时候,有那么一段时间,觉得自己懂的东西越来越少,上课越来越困,想逃课。


老师说,这是大脑在抗拒这些东西输入。


人们天然喜欢确定的,条条框框的规则:「每个人必须如何如何」,阻抗那些不确定的,多元视角的信息:「你是这么认为的,但他不是」。


本能的反应就会想:「对啊!但那又怎么样!该怎么办,你倒是给个建议啊!」


——我想逃课都算好的,还有很多学员直接退出了呢。


我和崔璀新开的课《洞悉相处之道》,现在也逐渐进入这个时期。


不时地有人告诉我:「简单问题讲复杂了」,「有点糊涂」,「为什么不能直接告诉大家该怎么做?」也有很多做知识付费的前辈,给了宝贵的建议。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个现象恰恰让我感到很欣喜。除了不断提升节目品质以外,我得说,我特意保留了节目调性中最恼人的「不确定性」


我经历过太多次了,要熬过这一段,才会孵化成一个新的系统。





不一样的改变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有一句话:「你想知道怎样画一张完美的画吗?很简单,你先让自己变得完美,再顺其自然画出来。这就是所有专家的方式。」


这个说法,也适用于你的关系难题。


这是我们认为的,知识付费产品和网课的差别。我们提供的不只是知识点,而是完整的改变的体验


我们的野心,是用1年时间,让一部分上完这个课程的用户,经历过一整段迷茫和思考,变得和从前的自己不一样


如果你只是从一套知识付费产品里听说了很多新知识,为什么不直接买本书看呢


我们卖给你的东西,是改变。



如果你真的想好,下定决心了,确定想用这一年的时间有所成长。


那么,请你记住现在的样子。


然后做好准备,迎接一年后新的自己。






一张课表


12个月12个主题,共130节课程,用心理学理论+经典案例,帮你拨开陈年关系问题之上的层层迷雾,看到问题本质:


▼一个秘诀:从单人视角,转变为关系视角

▼ 理解你与孩子的关系

▼理解你与父母及原生家庭的关系

▼理解你与伴侣的亲密关系

▼关系中的语言模式

▼关系中的行为模式

▼从系统的角度,重新理解家庭

▼三角化和关系边界

▼ 家庭中的替罪羊

▼代际传递和进化

▼历史、文化,和家庭生命周期

▼发展更健康和灵活的关系


课程直通车

☝扫码解锁关系难题




▍讲师介绍


▍大咖推荐



▍课程特色


▍课程大纲


【 课 程 收 益 】
★ 面对一团乱麻的困境,迅速找到破局点的洞察力
★ 音量不高,却可以让喧哗众生立刻安静的控场力
★ 恰到好处的沟通力、说服力、谈判力
★让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更佳舒服自在的关系力



【课程价格】

原价:299元

特惠价199元
1位心理大咖+1位关系赢家
男性解读+女性视角
为你解决人际关系的根本问题!
135节音频课 

☝长按扫码开始学习




▍Q&A


Q1:课程购买后可以申请退款吗?
A:该课程为虚拟产品,课程一旦开课,不予退款。


Q2:课程可以听多久?
A:报名后,可永久无限次重复学习。
Q3:报名后如何观看课程?
扫描上方二维码
进入课程中心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