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荐 | 李宪瑜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通识》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李宪瑜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通识》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简介


本书按照21世纪的文学史经典标准与学术眼光,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重新做了取舍,除公认的经典如鲁迅、周作人、老舍等的作品,还选入了以往重视不够或忽略的作家如废名、萧红、冯至、张爱玲、穆旦、金庸、昌耀、莫言、王安忆等的作品,在文学作品的赏析中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注重学术性与普及型的平衡和融合,以普及和传播现当代文学知识。部分章节配有慕课视频,可扫码观看。


全书引导读者深入理解和分析现当代重要的经典文学作品,熟悉并掌握其思想和艺术特色,学会运用基本文艺理论方法和当代的审美眼光,独立地阅读、赏析和评价文学作品,培养分析、评判、鉴赏能力,加深对优秀传统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是一本不错的文学入门书。







   主编简介   


李宪瑜,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为中文师范专业负责人。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有“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中国现代文学史”“现代小说选讲”“张爱玲研究”等课程,曾获评首都师范大学“十佳教师”。



目录


“我是关不住的”

——胡适《尝试集》导读  李宪瑜/

第四维的赠品

——鲁迅《野草》导读  张光昕/

“故事”如何“新编”

——鲁迅《出关》导读  何旻/

“阿金”与鲁迅晚期思想的限度

——鲁迅《阿金》导读  孟庆澍/

“偶然的片刻优游”

——周作人小品文导读  袁一丹/

“反成长”·罪的观念·个人主义

——老舍《骆驼祥子》导读  孟庆澍/

象征的技艺

——废名《桥》导读  张丽华/

现代小说家如何“伤春”

——萧红《小城三月》导读  李宪瑜/

存在之思

——冯至《十四行集》导读  张桃洲/

一部小说的三种读法

——张爱玲《倾城之恋》导读  李宪瑜/

“丰富的痛苦”与诗绪

——穆旦诗导读  张桃洲/

不止于武侠

——金庸《鹿鼎记》导读  徐钺/

描摹汉语的“紫金冠”

——昌耀诗导读  张光昕/

漂泊的行者

——北岛诗导读  孙晓娅/

这个萝卜好神奇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导读  张志忠/

都市·日常·女性

——王安忆《长恨歌》导读  艾尤/


后记




后记


李宪瑜


21世纪以来,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始终备受关注,相应的课程自然也层出不穷。数年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给大一新生开设了成系列的通识课程,其中我们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承担的就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导读”。那时学校的良乡校区已经启用,大一新生都被安排在那里,教师们需乘坐学校班车前往授课。出于种种考虑,教研室的这门通识课就由几位比较年轻的教师来承担,我除了授课,也顺带负责课程的协调。一轮一轮地,已经开设了将近十年。


近十年来,授课教师除我之外,陆续有更换,教研室新来的老师也总会来分担这门课程,这是我们这个小团队的“焕发机制”;课程本身的性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从“一般通识”到“核心通识”再到中文“大类课程”;选课学生来源随之变化,从最初的各院系,到文学院之外的文科院系,再到文学院学生占到相应比例;课堂大小也从最初的几十人,到目前的近二百人……这些都使得我们的课程每年有相应的调整。有时候是经典篇目的调整,比如鲁迅小说,最初我们选择《祝福》《伤逝》来讲,后来考虑到学生们的变化,改讲《故事新编》或其他篇目;有时候是经典作家的调整,比如讲诗歌,以前选择徐志摩等学生们较为了解的诗人,后来则更多讲解昌耀、张枣这样晚近被经典化的诗人;更多时候,则是各位授课教师综合自己的研究兴趣以及学生们的听课要求,在授课方式、讲解方法上不断作出调整。在此,“经典”的多元阅读与讲授,大约可算一端。学期终了,几位授课教师一般小聚一下,针对本学期的上课情况、学生的结课论文等议论一番、评论一番、感慨一番,以便对这门课程更加心中有数,这也是教学生活的乐趣之一吧。


部分因为想要保持课堂动态的调整,我们这门课程的教材一直标注为“自编讲义”。不过,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重视我们这门课,肯定这门课数年来的教学效果,愿意继续培育这门课,特意给出教材建设经费,当然是值得感谢的好事,我们因此将本课程讲义编订出版。


对于编订过程,有三点需要加以说明。其一,大家作了多次商议后,决定仍然各自撰写、自主决定相关内容,但有几点原则是大家的共识,即大致体例确定、保持讲稿化文风、以作品导读为重心。其二,经过商议,大家一致同意邀请“外援”加入,既希望这部教材中部分“经典”的选择和导读可以由更胜任的学者来完成,同时也希望传达我们编写这部教材的开放心态。在此特别感谢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张丽华老师和中国社科院大学文学院的徐钺老师,分别讲授、撰写了废名的《桥》和金庸的《鹿鼎记》导读两章。此外还有我们教研室的张志忠老师,他虽未参与这门课程的讲授,但作为著名的莫言研究专家,慷慨应允承担了关于莫言的一讲,在此特别致谢。其三,跟本书责编、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艾英女士商议之后,我们在部分章节之后附了慕课链接,以方便使用或参看本教材的读者。慕课内容与教材并不完全一致,但都可以作为参考。本教材编定之时,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结束,“网课”成为各学校主要的上课方式,我们的课程也因此借用了上述慕课资料,重新回顾、审视这些课堂影像,除了心生感叹,也令人思考慕课、通识课程今后可能作的调整与完善。


再次感谢各位同人的愉快合作!感谢艾英女士和苏丽杰同学的辛苦工作!


感谢使用本教材的每一位老师、同学、读者朋友,并期待你们的批评指正!


2020年3月

 

(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授权)





本文转载自“论文衡史”公众号,感谢“论文衡史”公众号授权海螺转载。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本期编辑 | 张翠森


推 荐 阅 读


张旭东 | 重读鲁迅与中国文学批评的反思


洪子诚 黄子平等 | 形式与历史——关于《灰阑中的叙述(增订本)》的对话

毛尖 |决定你高考语文成绩的老倪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海螺Caracoles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