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给春节档做个总结(评分+短评)

海螺社区 海螺Caracoles
2024-09-06



《流浪地球2》


导演:郭帆

编剧:龚格尔、郭帆

主演:吴京 、刘德华、宁理、王智、

朱颜曼滋、李雪健


海螺短评




王昕

【评分 9分】

“可上九天炸月,可下五洋联网。”影片构筑了庞大而漫长的两线汇聚结构,用《魔戒》对照的话,炸月行动堪称西方联军和魔多大军的战斗,图恒宇和丫丫跨越生死重启互联网则是山姆和弗罗多在末日火山摧毁魔戒的壮举。作为前传,《流浪地球2》的突破还在于将刘慈欣论述中惯常对立的两极(“星辰大海”与“数字生命”)完成了连接和统一。“大换小,小换更大”的刘氏“非等价交换”模式,这次将“五十岁以上的出列”和“丫丫的数字生命(小女孩的完整一生)”放在了同样的位置,二十世纪的革命豪情和互联网时代的赛博热血有了短路的机会。这会带来更多的问题,但或许也有真的希望。



朱笛、张慧瑜

【评分 8.5分】

如果说《流浪地球1》强调用工业、现代的力量拯救地球,那么《流浪地球2》则更强调情感和精神的力量。小人物与时代的命运紧密交织,让影片的叙事紧密而圆满。除了显示中国电影工业水平的数字特效之外,这部续集依然带有中国式科幻电影的内核,一是对科学、工业的崇拜和信念,二是辩证地沟通数字生命(机器)与现实世界(人类),三是不是诺亚方舟,而是带着地球家园去流浪的拯救方案。



杨宸

【评分 8.4分】

《流浪地球》原著建立在“把地球推走”这一极富独特科幻美感和中国人故乡情结的设定之上,而电影的第一部基本完成了对原著表达的创造性影像再现。在剧情上,原著后半段飞船派与地球派的路线斗争以及反讽性的故事结局,如果拍出来,谅也难以通过审查。所以一开始我听说《流浪地球》要拍第二部且为原创前传剧情时,并没有报什么太大的期待。可能正是这种心态让我得到了更多的惊喜。就像很多批评这部电影的人说的一样,《流浪地球2》当然有很多问题,比如最受诟病的多线叙事松散(我猜刘德华和吴京的戏份大概分开拍的吧),情节拖沓(据导演说电影本来有四小时,就现在情况看或许分上下部更好)以及某种政治态度的鲜明表达(这个就见仁见智了)等等,但毕竟瑕不掩瑜,无论是在切实推进第一部的科幻电影工业化制作的路向上(有多少克拉克的书迷为看到影像化的太空电梯而兴奋,又有多少高达粉丝兴致勃勃地寻找着这部电影与另一个著名机甲世界的有趣相似性,这些效果不依靠扎实的电影工业是无法完成的),还是在完善流浪地球世界观、建立一个更加扎实的情节体系、给予观众基于世界观的强烈反转体验上(在这个意义上说电影最后一分钟拯救了整部电影也不为过),或是在刘慈欣的惯常主题外探索新的命题方面(整体来看,刘德华线显然是比吴京线更重要的,埋的伏笔也更多,而这条线的意识上传与人工智能主题,不那么刘慈欣,但非常刘宇昆),《流浪地球2》都为之后的中国科幻大片树立了标杆。如果说当年的《流浪地球》(与《疯狂的外星人》一起)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那么今年的《流浪地球2》则成功地把元年的美好与希冀延续了下来。当然,我相信今年能实现这种延续的不止有《流浪地球2》。



白惠元

【评分 8分】

奇观处处无暇顾,诚意满满太紧绷。


将近三小时,情节满溢,结构有待优化,线索有待整合,节奏有待调适。


可贵的是思想空间,是“数字生命”支线的辩证语态,奇观之外,可见哲思。向未来提问,而不是给出答案,如此便将前作的价值观输出,升级为续作的价值观对话,也把中国科幻电影从口号落地为实践,因为科幻是问号而不是句号,科幻是可能性的艺术。


2000年,刘慈欣在小说《流浪地球》里喊出了惊世预言:“太阳死了!”他宣判了宇宙,也预测了时局。所谓“流浪地球”,也是国族寓言,这意味着挣脱此前参照系(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的全球秩序),重新在世界体系中定位自我。2008年,中国崛起的经济事实再次印证了“太阳之死”,中国需要在人类的立场上自觉承担发言责任,引领公众想象未来。


于是,民族主义与普世主义逐渐成为中国崛起年代的两股纠缠之力。2019年,全人类的地球在中国大银幕上启程流浪,科幻迷饱含民族主义激情,一起向未来;2023年,续作却上演“未来考古学”,纵深切入1945年,切入冷战核竞赛的开端,进而号召全球33个国家交出核武器,超越巴别塔,为地球,再聚首。这是朝向普世主义迈出了惊人一步。


对照电影院外“逆全球化”的世界,我被银幕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全球动员所打动,硬核而浪漫。《流浪地球2》以人类之名,唱出后冷战时代的“止战之殇”。



煎鱼侠

【评分 8分】

电影在末日救援的背景下,围绕流浪地球派和数字生命派的冲突展开叙事。后者以刘德华饰演的图恒宇为线索,致敬了不少好莱坞的经典科幻,如试图操控人类的人工智能MOSS致敬《2001太空漫游》里的哈尔,数字生命计划最后的走向或许是《黑客帝国》里的矩阵世界,图恒宇从现实世界跨越到数字世界寻找女儿,则让人联想起《星际穿越》中“父亲归来”的桥段。前者以吴京饰演的刘培强和李雪健饰演的周喆直为线索,秉承着“有人的文明才有意义”的理念,流浪地球暂时取代数字生命成为拯救地球的方案。周喆直以中国传统故事“愚公移山”作喻,形容流浪地球的意义,是世界团结,给岁月以文明;包括那块致敬了《2001太空漫游》的人类股骨,也被赋予了“愚公移山”的意义。在电影中,“愚公移山”是流浪地球的喻体,也是一种对历史现实中的中国方案的理解。


值得思考的是,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愚公移山”?“愚公移山”包含着中国文化里关于牺牲、团结、人定胜天等精神的遗产,同时也可能在落入现实的时候遭遇一些在集体和个体、在理想和实践之间的难题。我们对“愚公移山”的理解,影响着我们对流浪地球的理解。如果有机会,期待在《流浪地球》的电影宇宙中,看到更多具体的人和个体可能遭遇的难题,以及对这些难题的回应。



子乔

【评分 8分】

崭新的中国科幻坐标,中国电影抢占“未来”,但此片不适合和家长同看。



王涵宇

【评分 8分】

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症候下,《流浪地球2》之于科幻叙事的意义莫过于其发展并定型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电影的新样式。对未来的科学描摹,在电影中具体外化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万般想象,如联合政府的全球治理,各国宇航员的通力协作,甚至是核力量的共享自救。而面对全人类命运的抉择,则既理所应当地体现为“流浪地球”计划和“数字生命”计划这类共同选项,又出乎意料地被想象为启动根服务器的危机时刻对“我们的人”的崇高信念。一种科幻作品屡见不鲜的宏大命题,一种中国文化哺育的大同意识,实为导演思考共同体的两重维度。从个体英雄到家国营救再到全人类联合,不妨说《流浪地球》系列提供的正是独属中国式科幻的浪漫想象和精神旨归。



王雨童

【评分 6分】

科幻电影往往承载着观众们相当分裂的期望:一者为科幻,科幻迷们意在看到仅凭语言描述的科技设定落成图像,这是一种考据癖式的狂喜;一者为电影,影迷期待在叙事和画面中收获完满的视听体验,尽享窥视的愉悦。这两种评判科幻电影的标准相当不同,这使得科幻电影本身变成了一种争议。当然,在这中间还有大量泛泛观众,他们也根据电影的商业性和工业性赋予他们的权力,要求一部“好看”“燃爆”“烧脑”甚至是“治愈”的电影,更不要说还有意识形态的要求。流浪地球系列自觉、自信、自豪地肩负起以上各种要求,将各种内容塞进173分钟里(据称还有80余分钟的正片内容),于是,它成为了一枚爆裂的球。相对于《流浪地球1》,本片的确在工业水准、叙事丰富性、类型气质上努力拔升,进步明显,但这是一部被塞爆了的电影。随之而来的,就是《流浪地球1》那种小投资大创意、山寨风科幻的意外之喜不再,复杂但异常混乱的影像让人发问:比起灾难片或其他类型,“天灾下人要活命”用科幻的语言说出来,有什么本质差异?它带给我们什么新的东西?


流浪地球系列,甚至于“刘(慈欣)学”本身已经是意识形态演武场甚至于武器库,各种声音在降临派与拯救派之间、程心与维德之间,刘慈欣与阿西莫夫/克拉克/…之间,中式科幻与美式科幻之间,甚或者是数字生命与实体生命、《浪球2》与《满江红》之间不断复沓,急切宣称自己乃是宇宙间的唯一、确凿、优越的真理,其实是自我局限不断的自我重复。可是二元思维本就是西方现代科学历史造就的知识障碍,也是科幻传统从19世纪诞生以来就在明确反思的。二百多年后,科幻电影应当说一些“人(人将不人)要活命(何为生命)”等古老语言外的新东西,此时再说推开新的大门也不晚。



多南

【评分 7.5分】

春节档几部头牌时长普遍溢出,《流浪2》更是直奔《阿凡达2》去了。除了不差钱外,也出于构造“史诗片”气度的需要。毕竟好莱坞对于神话正典如《圣袍千秋》《万世流芳》,向来是不吝三小时以上笔墨的。一方面故事切面通常巨大,另一方面则要利用长度,结合影院空间,进行扑面施压,以传达宗教性的庄严感,完成影片对观者的心理考验和道德指教。西席·德米尔身后有教会力量,郭帆身后也有强援支持。因此可说,在这个意义上,《流浪2》完全符合“国家经典”的指标。


经历《星战》后一段时间的摸索,好莱坞开出的科幻片药方——“冷战”模式和“文明冲突论”模式,基本可以为全球后进者套用。《流浪2》并没有走向这两条路径,既没带着社会主义小兄弟搞阵营对立,也没见到被文明板块切割的世界地图。反倒是UN成了个实实在在的世界政府,抛开意识形态,基本是在国际空间上搞了一个“世界政府”。问题在于:危机导致的超民族国家政治,只能被现有的民族国家体系的逻辑所覆盖,所以影片依然免不了有直给“民族主义”的嫌疑。情感主体的站位怎么安置妥当?国家还是地球?人民还是人类?


好在,“数字生命”概念玩得巧妙。不仅跳出了大多数批评的逻辑出发点——“人道主义”,也借助对这一计划的反对而巧妙地完成了对于启蒙合法性的继承。周老师与中山装的意义不言自明。“二施”进口多年之后,《流浪2》将“二刘”融合,在大荧幕开始了一种普遍主义话语的大转型。至于可持续与否,以观后效吧。



胡亮宇

【评分 5分】

这是一部被过载的创作意图所累的作品,其承担的能量或已远超出电影本身,使之成有着非常具体的政治想象功能的超级再现系统。影片的叙事膨胀到三个小时,加上顶级的视听特效,给人的总体观感是真诚的、混乱的,却也是难以拒绝和让人疲惫的,像一位春节餐桌上给你碗里拼命夹菜的有钱亲戚。从故事上看,电影与前作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从内部形成了两条对立的线索,即关于未来“流浪地球”和“数字生命”二者之间的路线之争。后者虽早已成为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科幻作品的常见主题,而对于中国近年来日渐成形的某种主流家国叙事来说,这一主题的加入,则是有力地关照了过去二十年间“航天科工+人工智能”这两个现实中最具为令人瞩目的工业领域,并将其作为新的历史内容注入再现领域。不过在电影中,二者说到底都是为了处理人的问题——如何在末日处置人,甚至如何处置末日本身。在这一点上,作品依旧延续着前作保守的面向,它的危机解决方案依然是依赖于无需讨论的达尔文主义共识、完满的父权制核心家庭、或是语音层面的世界主义图景等所共同驱动的“人定胜天”之幻想(其内核恰恰来自于一个非/无人的年代)。这让电影的高潮段落直接成为“揽月”和“捉鳖”的图示,让“人工智能”在时间迷宫中丝滑过渡为颇具中国特色的“工人智能”,以完成对第一部“坐地日行八百里”的方案究竟从何而来的解释。在这一过程中,也将“数字生命”(暂时)确立为反面。不过电影不断暗示着的,并非是道成肉身和意识上传这两条路线的全然对立,而是他们必然将有着复杂和长期的关系(这应该是未来续作的重点所在)。那么正如电影的形式一样,此象征系统的建立一次次指涉了中/美、刘慈欣-郭帆/好莱坞-诺兰之间的协商与耦合,将刘慈欣驳杂的历史经验剪裁并整合到关于人类未来的表达之中,形成此刻的“中国方案”。人们的惊叹或认同,都是在证明这个情感结构及其依附的新旧象征系统之间的那种真实、迫切、而撕裂的历史感觉与世界感觉。




《满江红》


导演:张艺谋

编剧:陈宇、张艺谋

主演:沈腾、易烊千玺、张译、雷佳音、

岳云鹏、王佳怡


海螺短评




杨宸

【评分 7.9分】

刚开始看到这个演员配置和主题时,我还生怕是又一部《三枪拍案惊奇》这种小品电影,反正“国师”拍烂片也不是一两次了。所幸看后感觉还不错,张艺谋最好的喜剧电影吧。整个电影高度形式化,非常三一律,一个地点,一个时辰,一个事件矛盾,张艺谋的镜头语言跟这种形式表达真是绝配。然后是依托一个侦探游戏式搜证结构,叠加大量反转,最后引出一个“继承先辈遗志,革命火种生生不息”的爱国主义主题。如果呈现得好真的会很打动人,奈何这片的探索性质太强了(甚至它本来还有一个科幻的结局)。很多地方的反转都很像是为了反转而反转,比如最后毫无前期铺垫的秦桧二重身诡计,唯一的效果就是让观众看到秦桧在银幕上被杀一次。在这种强形式下,它的主题反倒显得没那么重要了。或者说,正是因为它可能没那么重要了,所以它才必须变得非常重要。这或许就是新本格在中国的命运之一:一部爱国主义的悬疑喜剧电影。



张锦

【评分 7.8分】

语言的修辞与历史的转喻:虽然武淳义说从来没见过“免死金牌”无效的说法凸显了《满江红》的麻花搞笑底色和元戏剧性,但张大对丁三旺有没有说“再”吃一次宰相吃过的东西的“再”这个线索的强调,秦桧对名声的在意和对语言的抹除,不断显示出电影的语言意识,包括剧作高潮集体传颂《满江红》一诗也将语言、讲述、故事与历史的记忆转喻为对当下的抵达。



车致新

【评分 7.6分】

“历史与人民的记忆”——正如秦桧无法控制后人对《满江红》的传诵,再主流的叙事也无法遮蔽在其表面徘徊着的现实幽灵(白纸/墙/字)



兔白

【评分 7.5分】

不重复自己,不断开辟新领域,一直是张艺谋创造力的体现,这次的《满江红》是一次新尝试,它试图将悬疑剧放置在宏大的家国情怀之中,无论故事、画面还是音乐都带有强烈的“混搭感”:戏曲与电音,似宋非宋的造型,山西大院与豫剧等等,彼此碰撞,不乏闪光之处。但影片也时常陷于这种混搭,呈现出叙事的杂糅。例如,悬疑剧着重于行动圈套的环环设置,逻辑缜密禁得住推敲,有头有尾缺一不可。而家国情怀则着重于背后深度情感的挖掘。二者并不在一个叙事方向上,容易彼此中断和掣肘。影片在充满带感的紧凑情节之后,突然定格在“精忠报国”上,音乐也突然从紧锣密鼓的戏曲变成了柔情音乐,中断了之前的节奏,这段插入的情节并不符合逻辑,孙均在张大背后擦了半天,狡诈多疑的何立竟然一眼不看,而张大仅仅凭借孙均假意擦除,就断定孙均值得托付,这些情节生硬而刻意。再例如,影片让秦桧自我剖白,尝试给出历史更复杂的面向,但是这种讲述与影片的主要脉络彼此冲突,像是孤单的另一重声音,漂浮在那里,无法处理。总之,影片想表达的东西有点多,其中某些未能完成,在尝试将观众拉入叙事圈套的同时,自己也有很多地方没绕明白。



张弛

【评分 7分】

三一律的时空限定让《满江红》的反转叙事得到极大展现,而工整的三一律、近似的幕间乐也在提示着它的戏剧/“剧本杀”属性——冲突四起,悬疑不断,真相难求。影片最后揭晓的是张大等人的计议动机,一曲遗作显然不如一场行刺更能让人畅快淋漓,万人齐诵更是难避价值输出之嫌,这或许是某些观众的失望甚至愤怒所在。然而,在跌宕的想象中刺杀奸臣只有一次性的快感,对于重启记忆、重审历史几乎无所助益。事实上,“突转”常伴“发现”,《满江红》不断用“变”引向“知”。张大、孙均等人费尽周章,在成王败寇的逻辑中掘出胜利者企图掩埋的真相,最终以(假)秦桧之口召回岳飞,在世代流传中补充、更正、延续了历史记忆。或许可以将它过度阐释为这个时代的寓言,我们需要钩沉和记住,以便填补任何对于历史的涂抹和遗忘。



白惠元

【评分 6.5分】

当宣发将自身定义为“剧本杀”电影时,其实已经包含了委婉的自我批评——反转太多了,而且是“剧本杀”水准的反转。


转折是剧作的核心技巧,但如此高密度反转就只剩剧作技术了,因此,《满江红》是一种典型的工匠剧本。“剧本杀”毕竟是游戏,游戏果真可以抵达崇高吗?很有难度。然而,电影的终极命题偏又如此渴望崇高,还要“全军传诵”,实在有些精神分裂。


表演也有这个问题:演员该如何调适游戏与崇高的比重?何时为真?何时为假?雷佳音、张译各有高光时刻,沈腾、岳云鹏也算张弛有度,只有千玺格格不入。从《少年的你》《送你一朵小红花》到《奇迹·笨小孩》,千玺的表演风格是沉浸的、细节丰富的现实主义,由此抵达崇高,但孙均这个角色却需要狂欢,要间离,要游戏。如果“走狗”是《满江红》的关键词,那么,在表演上,何时为人?何时为狗?


这种精神分裂揭示了一种犬儒主义困境,就像那个《狼来了》的故事,习惯了说假话,偶尔吐露真言,也就没人相信了。


相比之下,影片之外的公众讨论或许更有价值,从岳飞抗金的历史争论,到“杀了可以,别糟蹋她”的性别观念批判,观众在进步。作为事件,《满江红》触发了这些公共议题,这是电影不可否认的文化贡献。


一年一度怀念,怀念那个拍出了《秋菊打官司》《有话好好说》的张艺谋。



多南

【评分 5.9分】

很显然,这会是谋老喜闻乐见的剧本,且遍观中国影坛,目前还对这种文本青睐有加的恐怕也不剩几位了。所谓“不世出”,或许那一代导演对于“什么是故事”的理解是有特色的,其中既结合了(社会主义时期)革命文学的公式性安排,同时混血了(新时期)先锋文学的跨文体特质;90年代遭遇欧美大片的冲击洗礼,混乱中又从好莱坞处捧得罗伯特·麦基的真经,为市场化转身铺路,土洋结合,三剑成璧。拍摄上又有东方古韵为体,“奇技淫巧”为用,最终形成了在2005年前后最为激进的“新第五代模式”(或“市场第五代模式”)。接着就分别迎来了此方法论的结晶,让中国观众刻骨铭心的时代双骄——《无极》和《长城》。


翻转再翻转与“朕不给你不能抢”分享一套底层逻辑。


一位国师同代老编剧传授麦基精髓,一言以蔽之“摩特维神”(motivation人物动机 激励装置),此纲抓住,余下论述皆可无视。其妙用在于给一切超越认知的人物行为提供情感合理性,给人物套上“摩特维神”,则所向披靡,情节安排也自然可以为所欲为。具体为何?西边或叫“普世价值”,我们这儿更加细致,分有12条款共24字。如此以来,“摩特维神”就成了“四菜一汤”(斯塔尼康汉化俗称,一种摄影机稳定器械)之后又一法宝。此番《满江红》又坐镇老主场西北深墙大院,虽然没挂灯笼,但路数门儿清。


必须说,“摩特维神”是好东西,至少可以遏制信口胡编,不尊重智商的情况下至少还尊重人格。讲主旋律把情啊爱啊上升为家啊国啊倒也无甚不妥,至少就“摩特维神”而言当前仍很奏效。


但国师总要处理妥帖啊,总不能让如今淮河以北的同胞感觉自己是“境外势力”...



子乔

【评分 5分】

阁楼上的老国师。



谢润宇

【评分 5分】

《满江红》将现代观众与古代士兵凝聚成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在万人复诵满江红的过程中,关于民族的记忆被唤起,继而转化为强烈的爱国情绪,这和张艺谋一直以来的创作风格非常吻合。人海之中,每个人都被充分链接在一起,在强大的声浪与整齐划一的步伐之中,我看到了他的电影被春节档需要的原因。故事哪怕没看懂都不要紧,他知道结尾处最需要情感的酣畅释放。今年的春节档票房已至67亿,相信《满江红》满足了观众三年来精神角落的某些匮乏,从而能想象自己以中国人的身份,被紧密包裹在一个安全的集体中,一同行动,一同挥洒热泪。



王雨童

【评分 1分】

孙均等人不断在宅院的高墙中穿梭,在鸟瞰视角时更加类似迷宫闯关游戏,然而等在关卡中心的恶龙比勇士更像勇士,价值的颠倒如此轻易,这使得一路牺牲中横出的笑料,和笑声中的残忍成为唯一逼真的东西。你能从中看到《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十面埋伏》《三枪拍案惊奇》《影》的“数据库”式呈现,它们共同指认了历史、文化这些在影片系列中被高高挂起的概念的虚无。电影自身也已经通过大量暴力镜头明言,在刀一刀刀捅向“炮灰”的同时,感动吟咏于笔能杀人的力量,寄希望于千百年后的正名正声,诗教即是暴力的同谋。




《深海》


导演:田晓鹏

编剧:田晓鹏、田博


海螺短评




煎鱼侠

【评分 8分】

毫无疑问,《深海》从技术到类型,对“国漫”电影都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粒子水墨技术把水墨动画和数码技术结合起来,让美术片中平面的水墨动画有了纵深感,高饱和度的水彩深海像是梵高笔下的星空,流光溢彩,而且灵动,即便在纵深空间中也具有反重力的触感。剧作上显然借鉴拼贴了一些吉卜力和好莱坞的故事,观感上像是“少女千寻的奇幻漂流”,但这同时还是一个用绘本笔调描述个体心事的成人化故事,离异家庭、抑郁孤独、中年危机、少女心事,水墨深海的波涛汹涌是无意识的奔走席卷。在神话宇宙方兴未艾的“国漫”市场,《深海》的成人化原创是一次需要勇气的冒险。


另外分享一点可能过度解读的思考。“水墨动画+寻母主题”,在美术片的脉络上可以追溯到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这一部动画在动物寓言之下,其实还隐藏着政治认同的暗线,水墨媒介也联系着民族化的文化实践。相比之下,《深海》的寻母主题显得更为私人,而且母亲在参宿心中的位置逐渐被南河取代,而南河的身份、外形、功能近似于《大圣归来》里的大圣,都是一个中年落魄,最后承担起对孩子责任的“父亲”。田晓鹏导演曾在采访中袒露,他做动画电影的一份初衷,就是给自己家看蜘蛛侠和功夫熊猫的孩子看到父亲做的中国动画。由此来看,大圣和江流儿,南河与参宿,或许还隐含着导演心中自己和孩子,以及上一代中国动画人和下一代中国动画观众之间的温情羁绊。



杨宸

【评分 7.7分】

跟导演田晓鹏上一部大受好评的《大圣归来》比起,《深海》在剧作和主题上真是差了不少。你在其中看到不少宫崎骏、新海诚甚至庵野秀明的影子,但它仍然弥补不了整个剧情线索的单薄无力。然而,它的画面拯救了一切。这是一部单看画面就能值回票价的电影,田晓鹏试图将二维的中国水墨三维化而创造出的粒子水墨或调色盘水墨风格具有极强的实验意义,这种探索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而它的成功和失败,都明确地为国产动画的发展指出了一个清晰的方向。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和《中国奇谭》一样意义重大。



白惠元

【评分 7分】

螺蛳壳里做道场。


粒子水墨十分酷炫,萌化克苏鲁十分平易近人,然而,在一场又一场梦境视觉爆炸之后,却是实在平庸的“梦的解析”。这构成了形式与内容的失衡。明明是短片的情节容量,却配上了无限延异的动画奇观,真是喜忧参半。


倒不如放弃最后三十分钟的情节解释?全部靠视觉驱动,做一部中国意识流动画,彻底现代派算了。我认同导演对抑郁症群体的温情关切,但这片潜意识深海似乎刻意回避了精神世界的危险与灰暗,明媚有余,凶猛不足。《深海》的另一种发展方向,或许是残雪写作风格的动画呈现?展现丑的力量。


审丑需要勇气。少女参宿的原生家庭创伤只有表象,缺乏现实主义力度,看不到社会化追问。把当下青少年的精神创伤全部归结于原生家庭,这是一种极简保守主义。在这个意义上,《深海》是症候性的。与之相仿,全球动画(如《寻梦环游记》《青春变形记》等)都正在陷入一种家庭叙事窠臼——青年创作者将才华横溢的想象力封闭在动画形式领域,他们越来越热衷于用极度绚丽的视觉形式与极度复杂的叙事结构,来讲述极度安全的亲情和解。这是需要警惕的。


别让动画止步于“美”。



王昕

【评分 7分】

非常让人惊喜,又极度令人惋惜。影片最后的解谜,让前面部分的脱节混乱可以在某种心理/幻觉/昏迷/梦境乃至数据库电影的逻辑中得到解释,但这种玩法,在Lady Gaga 的《911》MV中显得天才,在长片里则造成了重大减损,显得有些笨拙和疲惫。直接抵达3D水墨版的《千与千寻》,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无名》


导演:程耳

编剧:程耳

主演:梁朝伟、王一博


海螺短评




白惠元

【评分 8分】

优雅,实在优雅。


无论视听风格,还是叙事形式,均为春节档最佳。前后呼应、乱局挣扎的血红醉虾,正是导演超拔的艺术直觉所在;离散况味、近乎私语的非线性叙事,仿佛王家卫的精神传人。导演始终用影像说话,避免台词过度介入,呈现了突出的电影感。


当然,文戏有多优雅,武戏就有多草率,尤其是双雄动作戏,死去活来,着实儿戏。程耳应该学会藏拙,向古希腊悲剧学习,把所有血腥杀戮场面全部隐去,只留下梁朝伟袖口上的一点血迹,优雅到底,静穆到底。


《罗曼蒂克消亡史》之后,程耳的日子并不好过。执著于创造艺术孤品,是否会耗尽投资方的耐心?电影不赚钱,他还有没有下一次拍摄的机会?如此朝不保夕,导演自己恐怕也是“大时代”的“软弱之人”,他或许不止一次怀疑过自己的“衣冠楚楚”,但他最终拍出来的,依然是西装、醉虾与拿破仑蛋糕。


近年来,“无名”成了热词,但程耳不必凑这个热闹。主旋律指涉的“无名”(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份历史记忆与革命遗产,下沉年代的“无名”(电影《无名之辈》、动画电影《雄狮少年》主题曲《无名的人》等)是一种身份自觉与情感动员,但这些都与程耳无关,他从不主流,也无法下沉,他的人物必然有名有姓,有腔有调。


别跟自己较劲,再坚定些。



多南

【评分 7.8分】

程耳把王一博与梁朝伟当双雄戏码处理。“表现性放大”的旅店恶斗之前用多线方法关联。只不过不同于传统的场与场之间的平行相接,导演把最小单位上的故事同样进行了切割,另加时空置换,想必是想惩罚在放映中偷看手机的观众:原本几条故事知道个大概就能连线成网,得空瞅瞅手机并无大碍。这下好了,只不过瞥了一眼淘宝,抬头竟然懵圈。


玄机在于送往延安的“满洲”官防地图。这条线索无疑强调了白区斗争与革命全局间的联系,正因这张地图,才顺利接收东北,其后东野南下解放全国。地下谍战是主旋律好方向,张力十足有天生的类型气质,且一来所有博弈都是一致对外,二来恰好证伪所谓“红白区之分”假说。“一博”同志和托尼梁可不是只共同宣告“so do I”,程导用准电影节质感和大下功夫的角色“腔调”,托出“新主旋律”,标志一种社会审美上的政治性改造:“我们当年不全是风程仆仆,要说腔调,可不比他们那一伙差”。


结尾香港双雄会,两人包袱落地,王一博双手合十,做不很唯物状,何主任肩上一拍,似有似无。以“无名”之名书“垂名”故事,还是以“垂名”之意诉“无名”之声?“作者导演”是否在看似铁板一块的主旋律里留下了“作者后门”?


曾有一位名导的父亲将潘汉年比作岳飞。当然,权当老人家感念,历史复杂的确不能如是概括替换。


但在春节档泱泱人潮的隔壁之间,仍有人不走心地完成了晦密互文。



兔白

【评分 7.2分】

充满构图感的画面和叙事的碎片化,形成了讲述大历史的独特方式。随着影片的镜头,观众好像经历了一番歇斯底里的非理性的历史:战争充满创伤的断片式记忆,每个人物在各自画面空间中的孤独感,每个人都在碎片中,没有人能够将碎片整合起来。在观影的过程中,有时想起《死无葬身之地》:有人退缩,有人背叛,有人坚持,人们各自做出抉择,在不同的方向上构成大历史的合力。影片的薄弱之处还是叙事这里,破碎的故事很难讲,讲不好的话,碎片有可能只是碎片。还有,梁朝伟演得真好。



子乔

【评分 7分】

不是烂片。不是烂片。不是烂片。



王昕

【评分 6分】

1946年《天字第一号》无限而漫长的回声之一。在互联网和游戏时代,扮演和分身是观众的普遍经验,在剧本杀、狼人杀里也习惯了精神分裂。地下工作的多重忠诚与多重人格,不再是真实可感的伤痛,而仅仅是谍战幻想里分泌肾上腺素的浪漫。由于电影剧集几乎消耗尽了这种玩法,《无名》主要是在时空游戏的穿插、节奏编排和光影设计上做文章。如果撇下其中的超现实打斗、谍战计中计,影片对汪伪政权官员思维和心态的展现还是有值得玩味之处。




《交换人生》


导演:苏伦

编剧:苏伦

主演:雷佳音、张小斐、张宥浩


海螺短评




白惠元

【评分 6分】

不痛不痒不自洽的春节小甜品。


作为喜剧,交换的前提是反差,交换的结果是错位。与《羞羞的铁拳》相比,本片反差张力不足,错位关系静止。


少年与大叔互换身体,却征用了基于年龄的刻板印象:少年必然纯真,大叔必然猥琐。把年龄差异上升为善恶对立,这就让剧作束缚了手脚,毕竟,当下电影市场最卖座的是诸善排序,全员好人。也正是因为善恶对立,交换人生后的错位关系也就十分单调,无法完成少年与大叔之间的相互理解,少了人生况味,只剩品德教育。


张小斐在电影里说,她喜欢“有少年感的大叔”,女导演苏伦写出的这句话足以提纲挈领。这说明,剧作的心理动机其实是女性向的——少年与大叔,她全都要,这种贪心与两难,正是剧作的灵魂。但电影的内视点却聚焦在少年身上,女性角色甚至都写丢了,这恐怕是创意失误,也让市场定位有所偏离。


交换人生,不只是交换年龄。




《平原上的摩西》


导演:张大磊

主演:董子健、海清、邱天、宝石Gem、

张晨、梁景东、王铮


海螺短评




王雨童

【评分 9分】

在网剧的结构限制和悬疑的类型限制之下,《平原上的摩西》是一部具有张大磊作者气质的、长达六小时的电影,这简直令人感动。从《八月》开始,张大磊太擅长制造85-95年北方城镇的时代质感,场景陈设本身就能开口讲话。视听语言优雅克制,比如在片中多次出现的开枪场景,镜头的运动往往迟滞于声音,观众在声响散去后的巨大空白里等待和揣测,不仅仅是抒情,更是服务于“悬疑”目的的创意表达。长镜头同时传达出了双雪涛的文字风格:简练、内敛,短促,有力。它们都属于被献祭和遗弃后的时间空间,人们在平静迟滞中忍耐和存活,爆发出猛烈的希望。唯一感到不足的是,积攒的力量会在过于缓慢的节奏中泄掉,但瑕不掩瑜。




《熊出没·伴我“熊芯”》


导演:林永长、邵和麒

编剧:徐芸、崔铁志、刘圳杰


海螺短评




车致新

【评分 6.6分】

“My Mother Was a Computer”(Hayles, 2005)  或核心家庭叙事的后熊类转向




《中国乒乓》


导演:邓超、俞白眉

编剧:俞白眉、孟晖

主演:邓超、孙俪、许魏洲、段博文、蔡宜达、

丁冠森、孙浠伦、阿如那


海螺短评




车致新

【评分 6.2分】

大众文化再次回望”无人认领”的九十年代,然而片中角色和历史人物之间过于暧昧复杂的索引关系,使其更像一个烧脑悬疑片。



作者单位

多南:导演专业大三学生

胡亮宇:大学中文系教师

煎鱼侠:中学教师

兔白:大学中文系教师

王昕: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王宇涵:电影学博士生

子乔:外语系大一学生

谢润宇:电影学硕士生

杨宸:大学中文系教师

张弛:大学中文系教师

朱笛:新传学院硕士

张慧瑜:大学新传学院教师

张锦:比较文学学者

名单按拼音首字母排序

感谢以上作者授权海螺发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图源网络

本期编辑 | 黄艺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海螺Caracoles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