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务原创丨一定要给残障服务对象打马赛克吗?

吴秀娟 中国社会工作 2022-07-17


社工问:用于宣传的照片,一定要给残障服务对象打马赛克吗?其实有的服务对象非常喜欢拍照,而且展现的是他们积极阳光、很有感染力的一面,如果打了马赛克就体现不出这种感觉,单靠文字来表达感情会弱很多。




督导回应


答:你有这样的疑问,说明你在反思我们服务中的一些做法,这是非常好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服务对象的成长和其家属的改变,有些服务思维或许需要适当调整。给残障服务对象打马赛克,基于两点理由:一是为了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二是服务对象家属的要求。我们现在从这两个方面来思考和分析一下,看看能否解答你的疑问。


第一,给宣传用途的照片中的残障服务对象打马赛克,是为了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这是社工对服务对象的专业伦理责任。这个事情本身是没有问题的。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这张照片上除了服务对象,还有其他社工同事、志愿者、服务对象家属等,我们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之前,会不会想到主动问同事、志愿者、服务对象家属,他们的隐私是否需要保护、他们的照片需不需要打马赛克、他们的照片能不能这样在公众号发布?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问。为什么?很显然,在我们内心深处,很自然地觉得他们是“正常人”,他们一定不会有意见。但事实可能未必如此,也许他们当中有人不愿意让更多人知道他们在做的事情。还有一种隐藏的可能,即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已经成为社工的条件反射,只要是残障服务对象,就觉得应该打马赛克,可能都不会想到要征求服务对象或其家属的意见,问问他们是否要打马赛克。所以,我们再返回来思考,如果是保护隐私,为什么单单保护残障服务对象的隐私,而其他人的隐私我们会忽略?可能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其实我们内心深处一直觉得他们是“不正常”的。


第二,为服务对象打马赛克是其家属要求的。家属不同意服务对象的照片直接露脸,家属会觉得服务对象都残障了,不想再让别人指指点点。如果单从事件来说,我们遵守了“尊重”的伦理守则,这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往往只做到这一步就停止了,似乎服务对象家属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我们也觉得是对的。这里我想引导你思考几个问题:


其一,服务对象家属所说的“指指点点”,是他自己的思维还是服务对象的思维,抑或是社会大部分人表现出来的?服务对象家属所说的“指指点点”的情况确实存在,但是我们很客观地以自己的经历为例分析一下:学生时期因为调皮、成绩不好会被老师批评;和同学或朋友玩,有时候会被恶作剧、被嘲笑;工作没有按照要求保质保量完成,会被领导批评……我相信服务对象的家属也是有同样经历的。所以,在融入社会这个事情上,所谓的“指指点点”也是一种体验,只要不超过一个度、不过分,就是正常的。那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可以面对,服务对象就不能面对呢?


其二,社会在进步,人们对残障的了解也在进步,接纳度也越来越高。服务对象家属说的“指指点点”一定是嘲笑或负面的吗?也许是鼓励或正面的激励声音呢?服务对象虽然残障,但他们在社工的协助下,靠自己的能力勇敢面对问题、努力工作、积极生活,照片上的他们、镜头下的他们是积极乐观、阳光上进的,很多人被感染,觉得这些服务对象很棒。家属一方面按照他们认为对的方式过度保护服务对象,另一方面又希望服务对象能够自理和自立,可以很好地回归社区、融入社会。那问题是,融入社会的第一步就是先接纳自己,家属的做法是不是很矛盾?有可能服务对象早就接纳了自己,反而家属一直没有接纳,所谓的隐私保护可能只是家属的隐私保护,而他们一直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由此可见,正常化理论对社工开展服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不仅为服务对象创造环境和平台,还要求我们用正常的思维看待他们,不把他们单独隔离起来。关于打马赛克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提前和服务对象或其家属沟通,家属如果有顾虑,我们可以按照上面的分析引导他们思考。他们未必一下子就能接受或改变,毕竟这个观念他们已经坚持了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但他们在社工的协助引导下,会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会反思自己坚持了这么久的观念是不是一定对,这个反思非常有意义,也是我们的服务成效之一。

答疑者:吴秀娟(东莞市社会工作督导、东莞市展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残障事业部服务高级总监)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杂志(转载请注明来源)


END


 

责编:张世华

制作:张世华




往期推荐



专栏|王思斌: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走向

民政部收养评估办法和新未保法对社工介入收养评估有规定!社工怎么做?




长按解锁解锁更多精彩内幕

投稿平台:

tg.shehuiwang.cn

今日头条:中国社会工作

抖音:中国社会工作

微博: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