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贸旅行札记:体验英国人的文明

2018-02-22 王重和 焦点视界

酒吧是英国唯一不需要正式排队就可以买东西的地方。


那年公司在伦敦推销柔软剂受挫后,总结教训,除了有市场等客观原因外,不了解英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是非标准,致使准备内容、表达形式不适合当地文化也是重要因素。


之后顺访英国期间,我们在各种场合仔细观察,用心琢磨,对英国人说话、行事等文化习俗有了一些了解。


曾在英国留学的陆先生把我们带到一家酒吧,为每人点了一罐啤酒和一份三明治,他说,在英国任何地方点菜或购买东西都要说声“请”,当你拿到需要的东西包括找回零钱时一定要说“谢谢”,或者使用肢体语言,比如点头微笑或友善的眼神来表示谢意。这些规则还适用于商店、餐馆、火车站、飞机场等服务行业。


英国虽然是一个对阶级高度敏感的社会,但上述敬语的使用却显示出一种礼貌上的平等,因为从事服务行业的大多属于下层阶级,而被他们服务的顾客往往社会地位要高一些,英国文化习俗要求,侍者不必对顾客卑躬屈膝,而被服务的人却必须对那些为他们提供服务的人们以礼相待。


英剧《唐顿庄园》剧照


陆先生告诉我们,大多数英国成年人每周至少光顾一次酒吧。酒吧是英国唯一不需要正式排队就可以买东西的地方,但是在吧台前围着的人群以及他们面对的侍者都清楚谁在先,谁在后,在你之前抵达酒吧的顾客一定会早于你得到相应的服务。


等候的顾客有时也会因着急拿着空杯在手中旋转,意思是时光飞快流逝,但不会使用粗鲁的手势,更不会用言语催促;侍者收到讯息,也会用一个微笑或一次点头来作出回应,但绝对不会因你着急而先给你提供服务。陆先生说,在英国这叫隐形队列规则,开头我们还不信,但到吧台边实地观察后,个个心悦诚服。


结束对伦敦的访问后,我们计划去格拉斯哥。伦敦是全英铁路枢纽,共有八个火车站分别前往不同地区。经查去格拉斯哥的列车在尤思顿火车站发车,团组让我先去买票。


到了车站售票大厅,为了寻找对路的窗口,笔者不小心撞到了一位买完票急着赶车的乘客,我还没反应过来,对方竟抢先说了声“对不起”,像这种被撞的人自觉主动地说sorry的还真是第一次见到。


后来听说绝大多数英国人在公众场合被人撞了以后,即便自己一点过错都没有,他们也会说声对不起,特别是那些上了年纪的人士,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绅士风度。


陆先生说:“哪怕被撞到路边水沟里,只要上述碰撞看上去明显是无意的,他们恐怕都会向你道歉。当然这种道歉并不意味他主动承揽过错,而只是一种礼貌的条件反射,一种类似膝跳反射的反应。”


有人说排队是英国人的爱好,其实他们心里追求的是一种平等


有人说排队是英国人的爱好,其实他们心里追求的是一种平等,英国人认为一个愿意排队的人,关心自己也关心他人,他渴望生存也给予他人生存的空间,他等待自身权利实现的同时也在履行义务。虽然只是排了一次队,但几乎做到了一个英国人一生笃信的所有事情。


听陆先生说,在英国虽然插队被视为极不道德,然而插队者却最容易得手,老实排队的人见有人插队最多叹息几下,咳嗽几声或者嘟囔一句“难道把我们都当成透明人?”但就是不站出来阻止,连目光都不敢与插队者对视。


在这里插队的多为外国人,当地人自小受此文化熏陶,除非队列难以辨认,否则不会有意识插队,许多场合就像有一个看不见的指挥员,约束人们走到整齐的队列中去。


格拉斯哥先锋报广告部主任沙博安是我们的老朋友,知道我们到访的消息热情邀请我们到他家作客。那天我们坐沙博安的车去他家,出乎意料的是他的车窗上满是积灰,车内还有喝完没扔的饮料盒,沙博安不好意思地说,这些天实在太忙,真是失礼了。我们奇怪沙博安在英国至少可以算中产阶级上层人士,为何车况会如此不堪呢?


陪同我们一同前往的冯先生夫妇,就职于香港媒体。他告诉我们,和人们想象的不同,英国人经常自己动手洗车打蜡,把座车弄得干净闪亮的多为中产阶级下层或工人阶级上层,而社会高阶和低阶两类人则时常靠暴雨洗车,只有等到车前窗模糊一片、车后窗被邻家小孩灰中作画的时候才会送去洗刷保养,当然少数有仆人料理车辆的极富裕人士则另当别论。


沙博安家中的家具不是成套的,沙发用绒布蒙面,看上去都很旧了,地毯不是满铺,但看得出是一块有年头的波斯地毯,客厅墙上也没有其他商人家常见的大尺寸电视机。


冯先生说,在英国只有那些新贵才置买成套高档家具和新款皮革沙发,这些人用于装修装潢的钱要比中产上层高出许多倍,后者多讲究格调品味,粗看还有点杂乱,他们家中的电视机和音响都放在一个专门的视听室中。


我们受邀和主人共进晚餐,虽然菜式不如中国招待客人的家宴,但比传统英式一肉两菜的晚餐要丰盛许多。这么多年过去了,笔者还清晰记得那晚餐桌上有两种菜汤供客人选择,这在英国是难得一见的例外。


绝大部分英国人对饭菜的要求不高,他们并不期望端上桌的食物会是什么人间美味,只要吃饱、卫生、有营养就足够了。英国电视也播放烹饪节目,然而那些主妇通常一面观看,一面却把超市买来的速食晚餐放入微波炉,三分钟后就可以吃了。


到了该告别的时候了,冯先生的太太路易莎代表我们向主人辞行,冯先生暗暗让我仔细观察地道的英国人是如何说再见的。


听说英国人很重视这个仪式,将其称为“saying our goodbyes”,许多外国人无法理解为何再见要用复数,亲眼看到后才明白过来。


只见路易莎和沙博安夫人互相说着告别的话,显得依依不舍,足足花去了一刻钟时间。路易莎说:“太晚了,真的该走了”。我们随路易莎走出门外,她俩站在凛冽的寒风中把刚才那番车轱辘话又重复说了一遍,等到大家都上了车,路易莎还把车窗摇下来,又多说了几句告别的话。


座车终于启动了,透过后窗我看见沙博安夫人把手放在耳边,用大拇指和小指做成电话状,意思是“一定要再联络啊”。


我由衷地钦佩:“英国人真是讲究礼节”,冯先生笑着说,这只是一种仪式,说不定此时沙博安夫人正在说“: 天呐,我以为他们永远都走不了了呢”“, 路易莎这人什么都好,就是太啰嗦了”,听了冯先生幽默的话语,车厢里响起一片笑声。


电影《王牌特工》经典台词:Manners maketh man(不知礼,无以立)


有位客商谈及英国的习俗时说,习俗不属于法律、制度这类显规则范畴,它只是一种文化,是道德上的要求。如果社会上大多数人,特别是有钱人、有权人都能这样做,大家将此视为做人的基本操守,即便有暂时做不到的人存在,他们也不会因为不做而受到指责,可是遵守规则的社会风气使他们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会鞭策他们也这样去做。


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承的美德,现时中国,想要成为一个富人已不是梦想,但要想成为懂礼貌、讲规矩的“绅士”,使文明融于信仰,成为下意识的行为还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笔者以为矫枉必须过正,从这个角度讲,英国人“特有的礼貌”也是一种值得借鉴的药方。


(本文刊载于第57期《焦点视界》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