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镇圩市,除了大包小包还要一路小吃小点吃到饱

2016-03-08 HOMELAND家园 homeland家园



嵩口圩市,从古渡口、老街,如今转到更广大的新镇区,初一、十五月月不息,它既是本地人的日常,却并非一成不变,它因着代代山民、四季风土,时时都是那么亲昵鲜活。


圩市这天,镇上的人们往往会起个大早,有的会带上自家地里种的时蔬,大家挑个簸箕,提上菜篮子聚在一起顺便聊聊天。各地赶来的货郎车上,挂着各种款式的衣服鞋子,价格不贵,老人家还是会在手里翻来覆去舍不得买。有些摊子上还有人用杆秤的,你往前想看个清楚,旁边的乡人会说句,山民不会缺斤少两,被人知道要被笑话的。圩市上还有好些扫帚、斗笠、饭甑,手艺人们多上了年纪,可是手脚依然麻利,那些蔑具可是经久耐用,越用越光溜。遇到熟人了,隔老远就招呼,还会在路上停下,互相看看买了点什么。路上也有空手去看热闹的人们,还有带着孩子从城里赶来感受老家赶圩盛况的,当然游客也越来越多,来来回回逛上好几趟,手里拎了几大包,还要一路小吃小点吃到饱。


小镇圩市,它见证山民四季辛勤,也让人情乡愁落地扎根。不管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逛逛圩市总有一份收获。




下季花生最清甜


嵩口历来多种植小粒红皮花生,荚果瘦、壳薄、籽仁种皮深红,长椭圆型,很容易和常见的花生区别开来。嵩口不少沙土质农田,当地又无工业污染,种出来的花生有着更天然的香味、口感清甜酥脆。当地花生分上下两季,端午前后收的上季花生,数量虽多,但口感偏硬,农历十月收成的下季花生,果仁比上季小,更清甜,最受欢迎。


圩市上的花生生熟都有,上季一般25块一斤,下季的则要比它贵上二三块




细白的地瓜粉洗出来


虽然早已远离“番薯做粮草”的年代,嵩口人家还是少不了种些地瓜,到了季节,洗些地瓜粉留着做蛋燕、滑肉汤。农家地瓜粉一般洗上两遍,面上灰白色的便宜些,多为饭馆收去作勾芡、上浆之用,底层细白的能卖上10块一斤。


秋冬季的圩市上也有不少地瓜和山薯



干爽晴朗的天气里,地瓜粉晒上足足一星期,可以存上一整年




一笼农家鸡鸭兔


圩市上最热闹的莫过菜市场门口那一段卖鸡鸭的,这边讨价还价,那边公鸡打鸣,鸭子嘎嘎,还有些兔子悄悄吃着青草,当地人说早年也是有卖猪仔的,嗷嗷声更是让人难忘。尤其是早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里曾一度家家养猪,一个圩日仔猪能交易上三五千头,有的人还会从莆仙等地贩来仔猪。


要挑只纯正的土鸡土鸭,当地人说其实并不难,农家散养的鸡鸭多是毛色油光发亮,番鸭爱游水,脚蹼又黄又厚实,公鸡顶着红得发紫的鸡冠,眼睛有神,老母鸡的鸡冠软绵绵的,色泽不如公鸡鲜艳,因为要刨地啄虫子,鸡爪比较锋利,鸡腿上的皮则比较粗老




田间青草药


俯首田间,行走深山,嵩口人家多少认识些青草药,有些头疼脑热往往懂得就地取材。无名肿痛拔几棵菜地边上的叶下珠,老厝前的桑树叶发散风热最管用,龙芽草加点紫苏、薄荷熬水好喝,又能治感冒发热,谷精草加点淡菜干、猪背膘煮汤则是当地老人家养肝明目的好方子。



本地人买药材都认圩市里的里洋药农陈大爷,他卖的多是里洋高山里挖来的天然药材,像是用来治黄疸型肝炎、风湿的柘树根“九层皮”,降压、祛风的双钩藤都能在他那找得到




一把菜苗沾着土


嵩口是没什么菜农的,就算盖了新房子,自家的房前屋后也都留着几垄菜地。赶圩时一些上年纪的农妇聚在一起聊聊天,也顺便把自家的菜苗拉上街。



圩市秋冬季节最常见的就是芥菜、菠菜、白菜,巴掌长的菜苗,根部还沾着泥,一把最多10块钱。一年之计在于春,开春的时候则是菜籽、菜苗花样最多的时候




夏天的李干,秋天的柿饼


曝过日头的李干、柿饼,黑黑的,皱皱的,圩市上最常见,却最不起眼。尝一口李干,那酸的滋味让心头一抖,咬一口柿饼,甜甜糯糯,薄薄的糖霜沾上嘴。“四月八李子才变色,五月八李子正好吃,六月八李子红似血”,“红灯笼,铁宝盖,秋天来,树上挂,日红红,夜红红”,看过嵩口夏天里的李果、秋天的柿子,再品尝嵩口的土产小食才完满。


俗话说,“菜头嫩,尾果甜”,挑李干也是一个道理。试吃一口,核上带着红色果肉的,一般就是尾季里采摘的成熟李果腌制的,而个头偏小的往往才是嵩口本地产的柿饼,因为自然曝晒,水分更少,口感更甜糯




喜庆的白粿


在嵩口不管是日常谢天地、年节供神明都少不了白粿。对制作白粿更是有讲究,老一辈的人还习惯着把糯米叫做“酒米”、棱稻叫做“粿米”。“粿米”得选高山上的盖洋乡的,因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用当地大米做出来的白粿有嚼劲,不黏牙,味道清爽。嵩口白粿多捏成掌心大小的圆饼形状,还会用刻花的粿模压出各种吉祥图案,用作祭祀的白粿,还要点染上红点。



嵩口的白粿往往用农家米制作,又香又有弹性,当地人说用清水捞过蘸酱油就足够好吃




灶糖灶饼作零嘴


早年吃灶糖灶饼一年等上一回,几十种散着卖,挑花了眼,炒米、麻芝这些“大件”都是一样一个,挑好了装在绘着年画的纸袋里带回去。这是嵩口老人们对灶糖灶饼的记忆,那些酥甜的味道,对他们来说至今也是一样的,初一、十五的圩市上捡几样,偶尔吃吃心里满满的。



圩市上还能看到康乐果,小贩们把一袋玉米碴丢进膨化机器,隆隆几声,就流出又脆又香的康乐果,买上一根,一边嚼一边逛圩市,仿佛回到童年 




农家清供


老嵩口喜欢在家摆几个香橼,清香醒脾,有的还会存在盐罐里,做成消食止吐的小药茶。在平日的市集上也很是多见,卖塑料盆的摊子前,都可能有一小篮子香橼。而有些农妇挑来自制土产,还会捎上几株自家种的南天竹。不管是枝叶扶疏的南天竹,还是娇黄玲珑的香橼,都是喜爱风雅的人岁寒清供的上选,挑的时候也可以和老人们聊聊南天竹的药性,或是香橼药茶的做法 。




深山里的麻菇和李树下的菇


麻菇被称作永泰的松茸,到嵩口最不可错过的就是吃一回满满山野香气的茶油炒麻菇。6月底到8月初是嵩口的麻菇季,为了一番好收获,菇农们往往夜里12点多就进山采摘,新鲜的麻菇香且甜,口感脆嫩,肉质紧实,早上采了,晚上就上桌是最值当的吃法,有些人则会急冻起来慢慢享用。过了夏天,圩市上偶尔还能找着些麻菇干,价钱比新鲜的要贵上不少,一斤得要两三百块钱。比起深山里的麻菇,长在李果树下的李菇像是邻家姑娘般可爱,棕红色的菇伞,肥肥厚厚。你要买的话,本地人往往会摆摆手,因为李菇土腥味重,当地人深信只有用当地种出来的空心菜炒李菇,才能表现出李菇的美味。




青青竹篾,编织乡土生活


嵩口镇区周边山地多种李果、茶果,少竹木,过去圩市上的篾具、饭甑多是里洋、赤水这些高山地区的篾匠们挑来的,镇上不过两三个篾匠。不过走在嵩口很容易发现大到路边的篱笆,地里的菜棚,老厝门口老奶奶坐的竹椅,晒柿饼、线面的米筛,小到柴火灶台上的竹筅,篾具仍然是当地百姓最日常的用具。



老篾匠选竹子是有讲究的,春竹嫩,容易被虫蛀,冬竹更有韧性,带竹皮的“青篾”最结实,图为蔑匠方仁兴师傅正在编制米筛



对蔑工来说,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这些基本功还得配上利器才事半功倍



米箩

至今嵩口人新家入伙时,都要带上米箩、米筛、扫帚、秤杆讨个“好话”,寓意五谷丰登,财源广进



竹火笼

过去的年代多是“番薯做粮食,棉衣做铺盖,火笼做棉衣”。火笼里面用灰埋着炭,老老小小上哪儿都抱着一只火笼,一个冬天就这么过去。早时圩市上卖火笼的小贩特别多,火笼还有葫芦、南瓜等各种样子,手艺好的篾匠,还能在外壳上编上诸如“风调雨顺”、“白头偕老”的吉祥话。到现在嵩口的姑娘们出嫁时,父辈还会为她准备一只火笼作为陪嫁,里面放着两块红纸包的木炭,两把手绢包的折扇,兄弟送姐妹出门时,两手提着衣襟兜回一块炭火和一枚折扇,寓意分“家伙”,姐妹把自己家的火种带到了男方,祝福兄弟盖上八㮼大厝,大家生活红红火火



圆凿手艺,箍桶不散


比起面桶、小脚桶、大澡盆,挑水用的水桶,打井水用的吊桶,饭甑、李咸楻、茶饼甑仍是木桶师傅们的好买卖。圩市上卖的最紧俏的是直径7、8寸的小饭甑,能炊3斤大米,适合现在的小锅灶小家庭。



在嵩口买木桶,当地人首推的是住在万安堡里的刘锦清师傅,像是腌李干的李咸楻,一只能装几担李子,刘师傅一天就箍得过来。刘师傅十多岁就在里洋车枳厂跟着福州师傅学车枳,从磨刀、劈柴这些最基础的做起,练得一手细致活。李师傅虽然平时爱喝酒,不过开工时就跟换了一个人似的,专注又耐心,桶片严丝合缝,打磨过的边缘也是极细腻的。圩市上刘师傅的摊子很不起眼,不少新客人都是老主顾带着找过来



杉木轻巧又有特别的清香味,晾干后制作饭甑不容易变形、腐烂,一直是做饭甑的首选 



刨平木板,推光顶盖,推圆桶边,做一只线条流畅的饭甑,需要外圆刨、板凳刨、削刀、刮刨、脚刨、内圆刨、斜凿各种刨刀,而不同大小的饭甑还要用到不同规格的工具




叮叮当当,敲出坚与实


农家用的菜刀、锅铲、柴刀、劈刀,做篾具的篾刀、度篾齿,木工用的大小各式刨刀,甚至是做李干用的李摇机,街边小摊上的油饼勺,抓泥鳅的泥鳅钳,家事农事样样离不了铁器。现在的铁匠不必挑着铁档、铁锤走街串巷吃百家饭,圩市上一个小摊大小铁器排开,价钱就直接写在上头呢。


走在嵩口菜市场附近,询问铁器铺怎么走时,随便一个村民们都会热情地指路。原来他们做个菜刀、铲子还是习惯去打铁铺订做,家里有个锄头、镢头坏了,也都是找铁匠修理。这也是早年嵩口铁器社的传统,打出来的铁器会标注工号,用坏了村民可以直接按工号找师傅。过去嵩口铁器社20多位师傅,一人带个徒弟,林必强师傅是其中年纪最小的,现在镇上只剩下他和另一位师傅。而这几年村里务农的人们少了很多,林师傅平时也至多打打乡亲用的刀啊、铲啊,多做的就上圩市摆摊


打铁靠好手艺,“大锤能举,小钳难夹”,锄头、刨刀、菜刀每一样器具各有特点,打什么铁就要用什么样的工具,单是大大小小的钳子林师傅就有数十件,连工具也是自己打的



圩市大百货,乡村货郎车


修了山路,通了高速,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嵩口圩市,自然也吸引了不少货郎车的光顾。和过去的货郎担,挑着些针头线脑、手绢镜子,拿着一个小摇鼓,走街串巷不同,现在的货郎们,开上一辆小金杯,带来的可都是衣服鞋子、棉被毯子、甚至桌椅柜子之类的大物件。圩市前一夜,货郎车就早早在镇区大道上占了位置,货郎们往往就在车上和衣而睡,天一亮打开车厢,摆出东西就算出摊了,喇叭里的录音再反反复复放上几回,那吆喝气势比谁都大。一天下来,不论买卖如何,这些走四方的货郎车又行驶向了下一个圩市。



撰文/陈珺  插画/林增颖  摄影/邹训楷




图文版权所有,请勿擅用

本内容选自《HOMELAND家园》120&121期十周年特刊逛逛墟市夹册,

更多内容可购买杂志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