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上生活越便捷越脆弱?

北京日报 2023-11-25

点外卖无法下单,停车场不给抬杆,办公软件发送信息失败……最近,因某云服务平台疑似发生故障,一系列依赖于此的应用软件相继出现问题。(相关报道:突然淘宝、钉钉、闲鱼、阿里云盘都“崩”了?最新回应→)虽说紧急处理后很快恢复正常运行,但还是让大家倍感“太耽误事了”。

仅是一个平台出了问题,就带来如此广泛的影响,也是一种警示。当下,信息技术深度嵌入日常生活,万事万物皆在“网”中“云”上。出门要导航,坐车要刷卡,购物要扫码,就医要取号,连水电煤气缴费都要在系统上完成……可以说,代码连接起了经济、生活、公共安全等一系列信息数据。但也正如云平台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服务器过载、网络连接中断、存储设备损坏,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就可能导致服务崩溃、生活宕机。

“停电的一刹那,文明就开始痛苦呻吟。”从世界城市发展史来看,城市的每一次飞跃,都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基础设施的迭代。互联网技术驱动下高效便捷的生活,就是人们切实可感的技术红利。但当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工作休闲,整个社会的运转、工厂的生产,一切生产生活要素都架构并依托于网络,也导致运行风险急剧上升,越便捷越脆弱,似乎已经成为某种悖论。

特别是眼下,自然灾害动辄突破已知极限,公共突发事件频频不期而至,城市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比如,因雨水倒灌造成光缆短路跳电,导致救援通信系统、交通系统、支付系统难以正常运行,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当过往“停电就找蜡烛”的日子不复存在,当生活的安全感来自于手机“信号满格”“电量满格”,我们真的能从容面对技术秩序的失效吗?

《技术与文明》一书中提到,不做机器的奴仆和不过分迷信技术,否则人的福祉就不是因机器和技术而扩大,相反会因机器受到限制,甚至走到反面。诚然,我们没有必要对技术应用因噎废食,但还是要时刻保持“晴天修房顶”的危机感,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要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通盘考虑,建立起多层次的立体风险防护意识网络。仅从技术层面而言,从对关键信息数据和技术平台做好备份工作,到为基础设施配置多电源、多路径传输,只有把功夫下在平时,才能减少关键时刻系统性失灵的风险。

当然,具备多样化的公共治理手段,才能克服对技术手段的路径依赖。有人说,智慧的城市显然不只是把所有业务线上化,而是创新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价值,减少不必要的摩擦。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不能混淆城市建设的手段和目标。在进行大规模数字化布局、智慧化改造时,也要从以人为本的视角适当保留传统工具,为日常生活留下一定“冗余”“容错”的空间。

在工程力学领域,韧性的定义为“回到最初的状态”。让我们的城市、生活更具韧性,需要技术不断加持,最终依靠的还是人。坚持底线思维,手握备份方案,有“向新向前”的潜力,也有“回到最初”的能力,方能少些“崩溃时刻”。

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评论员 郑宇飞【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监制:张力

编辑:车社

推荐阅读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北京日报视频号,欢迎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