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刚过去一周,真的太卷了

唐韧 唐韧 2023-04-29

刚过去这个周末我难得躺平一次,甚至有一整天啥也没干,就是看电影玩游戏,目的是从阶段性工作疲惫中走出来。


作为一个不用上班的人,好处是自由,但对我来说的坏处就是没有假期。


以前还有周末作为缓冲,但现在经常是一连工作一个月,时间长了也受不了,索性阶段性躺平。


即便我刻意远离手机上的各种信息,但刚过去的一周还是让我感觉到了十足的内卷。


周末两天,我手机里就有 12 个关于 ChatGPT 和 AI 产品的群在生产信息,其中有 5 个都是新建的。


关于 ChatGPT、大模型、AI 产品的讨论非常多,先不说讨论产生的新认和干货需要消化,就算消除信息差都需要时间。


不知道你们发现没,互联网圈像上周一样那么热闹或许还得追溯到差不多 3 年前的社区团购了。


那时候其实产生了一个共识,就是产品经理又迎来了一个值得投入的增长赛道,包括一众大佬在内都是这么认为的。


但是,后来的故事你们也知道了,于是很多人说大佬们都在扯淡,说好的结果都没发生。


其实在我看来,社区团购没做起来的根本原因是互联网的增长逻辑在那个时刻因为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化,从原本的无上限投入换量变成了向业务要结果,说白了就是从烧钱模式换成了赚钱模式。


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互联网公司统一转向降本增效。


那么,现在的 AI 产品会不会走社区团购的老路?产品经理们还值得 all in 投入么?


如果说过去 10 年的互联网是在用钱换量并做基础设施建设,那从此刻开始的未来就是用技术换增长并赋能千行百业。


在流量终局差不多形成的这几年还有一些小变数,但未来大概率拼的是技术能力和效率,谁能提供更好用、更便宜、更强大的技术能力,谁就拥有话语权。


产品分为几个阶段,可用、好用、易用。


过去 20 年的互联网产品为我们提供了可用的产品,我们能以不快的网速收发邮件、查看新闻、社交,那时候的产品还只是一种工具。


过去 10 年的互联网产品为我们提供了好用的产品,我们能以很快的网速视频通话、直播、娱乐,产品开始进入垂直行业提高效率。


未来的产品,将确定性的从好用向易用发展,而 ChatGPT 正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示范。


刚过去的一周,真的太卷了。


阿里发布通义千问,并且很快将在钉钉和天猫精灵开始使用,未来会接入旗下所有产品。


商汤发布了商量,并展示了自己在 AI 基础设施方面的深厚积累,尤其是算力优势。


雷军对小米大模型进行了定调,全力以赴,坚决拥抱。


腾讯低调在搞的混元大模型,百度已经上线的文心大模型,包括一众大佬主导的创业公司,大家都在积极上场。


依然是上周,国外基于 ChatGPT 的 AutoGPT 和 AgentGPT 让大家体验到了 AI 助理的可能性,就连开始鼓动 AI 暂停发展的马斯克也开始囤 GUP 开始搞。


哪怕是在民间,我上周至少体验了 3 款基于 OpenAI 的 API 开发的衍生产品。


除此之外,围绕 ChatGPT 的各种信息、讨论、社群、课程乱飞,就连书籍都已经出版了。


卷,真的太卷了。


热闹归热闹,但我觉得还是要冷静思考作为个体,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机会。


就拿我来说吧,可能我所掌握的资源和信息渠道比大多数职场人会多一点,因此信息噪音也会更大。


但关于 ChatGPT 和 AI 产品的发展我会重点关注如下几个领域,算是对你们的一个参考。


第一,大厂 AI 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力。


之所以关注这一块,其实也是源于未来会做的选择。可以肯定的是,国内最终能提供强大 AI 基础设施支撑的不会有太多,就像我们现在使用云计算,无非就是头部那几家。


我觉得,AI 的接入门槛和成本都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的成熟而降低,那时候人人都可以用到 AI 的能力。


比如我,就可以接入某大厂的 AI 基础设施平台然后利用自己写过的所有文章作为数据训练一个 AI 唐韧。


要做这样的产品肯定要花钱,但相比自己从头去弄,选择一家大厂的 API 接入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至于大模型具体怎么设计和开发,这个大多数人都没啥关系,门槛太高、太贵、没有入场机会。


第二,重写行业级应用产品的案例和可能性。


也是基于第一点,未来应用创新的空间又会被打开,颠覆级产品出现的可能性不大,但行业级应用产品升级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比如钉钉和飞书基于自家AI能力的升级,百度搜索引擎基于文心大模型的升级,微信基于腾讯混元大模型的升级等等。


同样,这种能力的溢出会给其他产品领域也带来生机的机会,产品经理的机会也在里面。


搞大模型的机会不属于产品经理,但应用创新和行业重写的机会属于产品经理。


第三,国外最新技术的发展以及新产品的创新。


不可否认,我们现在跟国外在这方面的发展还是有差距的,但相比于之前已经缩小了很多。


因此,我会关注国外最新技术的发展和新产品的创新,但凡有这方面的新产品,我都会第一时间去体验和尝试。当然,也会跟你们分享。


可能有读者会好奇,你通过什么渠道去获取这些信息?


其实很简单,最直接也是最高效的渠道就是人。


利用身边的朋友圈和人脉网去获取这些信息,当然一定得基于自己的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接受。


我盘点了一下,过去两个月我接触频率最高的朋友都是那些在做 AI 产品和技术的,另外就是一些搞投资的。


之所以要去聊那些搞投资的,是因为他们的市场嗅觉往往比较敏感,掌握的信息也比较全面。


未来正在迅速展开,就像雷老板说的,全力以赴,坚决拥抱!


推荐阅读:《40岁退休的产品经理
················· 唐韧出品 ·················

▲ 点击上方卡片进入发消息回复“w”,可加我个人微信
关注唐韧,用产品思维洞察现象背后的逻辑

安可时刻

我盘点了一下,上周我在星球里分享的帖子数要超过以往,其中有 70% 以上都是关于 AI 产品动态的。


所以,成为掌握先机的那一批人吧,懂的您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