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把梅派男旦传下去,去天国才能跟爸爸交代” | 梅葆玖辞世

2016-04-26 新京报陈然 新京报书评周刊

微信ID:ibookreview

『每个早晨,与557000人一起阅读』


京剧大师梅葆玖于于昨日上午11时许安然辞世,享年82岁。梅葆玖最疼爱的弟子、京剧演员胡文阁,昨天早上作为唯一守在梅葆玖床边的徒弟,送了师父最后一程。昨日,胡文阁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称:“今天早上7点多接到师娘电话,说师父人不太好了,赶紧上医院。我8点半到,9点多就让我进去看一眼说可能是不行了。我去看了他最后一眼,不好了,我有预感了”。胡文阁含泪回忆起师父生前总是对他说:“我对你好,不是对你胡文阁本人好,是为了传承梅派男旦艺术。我的祖父传给我父亲,我父亲传给我,我传给你,希望你能传给第四代,把梅派男旦艺术一代代传下去,这样去了天国我才能跟我爸爸有一个交代。师父一直给我这种压力,这种背负的责任其实比骂我一顿还要重,这么多年听他老跟我说这话”。




早在3月31日晚,先生在吃午饭时突发气管痉挛,致使大脑缺氧,后持续性尚无知觉。戏曲学者、梅葆玖先生的好友傅瑾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透露,梅葆玖先生出现此类病症已非首次,“吃完饭以后胃里的食物回流到了气管里,以前也有过这样一次昏倒,刚好是旁边有人在,所以没出大事。这次是他吃完饭,一个人去洗手间,被酒店的其他客人看到,叫了救护车,送到协和医院”。昏迷早几日,他刚过完82岁生日,30日还在京剧院参加会议,并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举办讲座。梅葆玖先生的一生,纵是这寥寥几段文写不尽


昨日晚8时许,北京京剧院排练厅内,工作人员正在布置梅葆玖先生吊唁灵堂。从26日起,每日上午10点到下午4点,吊唁灵堂将开放,公众可在此悼念梅葆玖先生。



△工作人员正布置吊唁灵堂。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1

成长&艺术

梅派和男旦




梅葆玖1934年3月29日生于上海,是梅兰芳与福芝芳最小的孩子,排行第九,也是梅兰芳孩子中唯一一位继承梅派艺术的。梅葆玖10岁开始跟随父亲学艺,父亲梅兰芳为他选的剧目就是自己当年的开蒙戏《三娘教子》,梅兰芳学的是三娘,梅葆玖学的是小东人薛倚哥,娃娃生。后来这出戏正式演出,梅兰芳还表扬了儿子“有台风,不害怕”。在学戏的同时,梅葆玖也在继续学习文化课,两不耽误,因为梅兰芳对儿子的要求是“你文化课必须跟上。这样万一嗓子出不来, 你还可以干别的工作。”于是每天下午四点钟放学后,直到晚饭时间,由不同的老师教他戏:王幼卿教青衣,王(瑶卿)派正宗, 朱琴心教花旦,朱传茗教昆曲,陶玉芝教刀马,多位良师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演了几年戏后,梅兰芳才开始教儿子梅派戏,对他言传身教。父亲对他慈祥亲切,严格但不严厉,不仅耐心地从多个角度给他启发,也会让他自己私下琢磨,为的是怕让他紧张。



△梅葆玖(左)与父亲梅兰芳(中)、俞振飞同演《白蛇传》。


梅派艺术贵在简远凝练,看似难度不高,但韵味与情感却是天下无双。梅葆玖曾提起,父亲学识渊博,让他们欣赏威尔第的歌剧、乌兰诺娃的芭蕾舞、泰戈尔的诗歌、卓别林的电影等,对于中国的戏曲、绘画、文学也都有所涉猎,正是这样创造了梅派艺术的博大精深,是集各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总体艺术。
 
作为梅派艺术的传人,与梅派在当代传承的精神偶像,梅葆玖无疑是当代最理解梅派精华的,也自然地担当了传承的重任。梅葆玖先生桃李满天下,包括李胜素、魏海敏、胡文阁等名角都是他的学生。





梅派的男旦是一大特色,由于封建社会,女性不能抛头露面,另外京剧唱腔要用假嗓,男性的嗓音比女性更有厚度,用假嗓比女性演员更具优势。梅兰芳家的老琴师姜凤山先生曾点评梅葆玖虽然在全面度上无法与父亲相比,但在唱腔上与梅兰芳先生已经相去无几。而学者傅瑾也说,梅葆玖近些年尽管扮相和嗓子都不在最佳时候,但“梅派唱腔是炉火纯青了,表演的韵味非常好”。在众多学生中,梅葆玖倾注心力最多的是男旦胡文阁。



△梅葆玖赠胡文阁扇子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社会上对于男旦都有很多争议。但梅派的男旦在中国历史上是成就很高的艺术表达,梅葆玖认为梅派艺术的表达与男旦是分不开的,因而希望男旦艺术能有好的传承。



2

戏外玖爷

放不下学生时代的爱好


梅葆玖的爱好也为京剧艺术做出了别样的贡献。上中学后,梅葆玖学习了物理课,开始接触到电子产品,他甚至一边学着戏,一边开始自己研究拆装录音机。当时,梅兰芳先生有一辆奔驰车也被梅葆玖“虎视眈眈”,上中学的他已经会骑摩托车了,他央求司机偷偷教他开车,在弄堂里悄悄地演练起来。梅葆玖对电子产品的爱好也一直保留到今天,小时候父亲梅兰芳经常带国外的古典音乐、歌剧唱片回家,让梅葆玖也爱上了西洋音乐,日后成了音响发烧友。从把玩录音机,到后来还开汽车、开飞机。傅瑾说,梅兰芳“超喜欢玩电子产品,他经常出国演出,去日本回来就大箱小箱。去东京就逛秋叶原,还是音响发烧友”,梅葆玖自己也曾说,这些学生时代的爱好至今“放不下”。




1951年,梅兰芳一家举家迁往北京,梅葆玖也进入梅兰芳剧团。剧团当时在全国巡演,已近60岁的梅兰芳艺术上早已炉火纯青,不到20岁的梅葆玖就跟着父亲一起演出,每次在父亲演出时都坐在第一排用胶片的录音机录下来拿回家仔细研究,十几年下来父亲的录音,他攒了一箱子。这一箱珍贵的录音在文革中很不容易地幸免于难,被保存下来,文革后梅葆玖将这些录音转成卡带,把原件留存起来。

 
在文革前,旦角戏不准唱,没有用武之地的梅葆玖还在剧团里干起了音效,一头钻研进去。因为有唱戏的基础在,梅葆玖对于演出音响的把握也比别人更专业,知道如何控制不同行当的音频,怎么摆放音响有更好的效果。
 
梅葆玖说:“我的兴趣是广泛的。除了京剧外,我还喜欢美声、交响乐、芭蕾,喜欢民族音乐,喜欢摄像、录像、摄影、摩托车、汽车、航模。我小时候登台唱戏,一个晚上父亲给我10 块钱的报酬。这10 块钱,我会全部用来买飞机模型。我觉得一个人的生活应该是多姿多彩的,这对搞艺术是有好处的,各方面知识及经验的汲取,都有利于加强你的理解力,有利于提升你对艺术的感悟力”。



△梅葆玖与西班牙男高音歌手多明戈合影



3家风甚好的玖爷(口述:傅瑾)


玖爷是一个家风很好的人,我没见过梅兰芳,我从玖爷身上真是见到了梅家的家风。无论开大会小会,他几乎每次都会说起父亲是怎么教导他的,待人接物谦和大度,品行温文儒雅。葆玖老师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什么时候见到他都是笑眯眯的。他说他父亲从没跟人大声说过话,红过脸,而他一直是把他父亲当作艺术和人生的双重榜样,像他父亲那样去对待人、对待艺术。前年他80岁的时候,我们本来准备给他做一些庆祝活动,他坚决不肯,因为也是他父亲诞辰120周年,他觉得不能干扰了他父亲的光环。

 

他在50岁以后越来越意识到自己作为梅派传人的责任感,和他年轻时候挺不一样的,年轻的时候也是个淘气包,闹腾的人。他们家孩子里搞戏曲里的就是他和七姐梅葆月,葆月唱老生。实际上唱旦角的只有葆玖一个。梅兰芳年纪大了,也需要一个传人。
 
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天葆玖跟我商量起一个事,他觉得梅派艺术是一个整体,希望能以梅兰芳艺术研究中心来恢复梅兰芳的时装戏和红楼戏的7个剧目。这跟我的想法不大一样,包括我自己在内,大多数人都觉得梅兰芳作为古典艺术的代表,主要的成就在古装戏,《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天女散花》这些“梅八出”,因为梅兰芳五十岁之后只演这些剧目,认为那些戏更能代表他的艺术理想。葆玖这个想法挺有意思的,他觉得梅兰芳这些年轻时候的尝试如果能呈现出来也是很好,才能看到完整的梅兰芳。
 
葆玖跟很多艺术家不一样,别人更多是把台上东西玩好就好了,他有更多的社会关怀和对于文化的传承意识。他前段时间还在两会提案,希望年轻人要练毛笔字,学习繁体字和京剧。



△梅葆玖先生一直在不遗余力的推广京剧文化



△先生上两会



△对任何人都笑盈盈,大家都亲切的叫他梅爷爷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文艺sao客”(ID:so_art),采写:新京报记者 陈然,编辑:小T阿姨,如需转载请与原公号联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以下 关键词 查看精彩内容

封闭小区 | 民科 | 2016期待之书 | 2015遗珠之书 | 知更鸟 | 引力波 |《美人鱼》孔飞力 | 2015年度好书 | 奇葩翻译 | 剩女 | 丰子恺 | 偷书 | 在岛屿写作 | 同性恋群像 | 弟子规 | 康夏 | 权力的游戏 | 小王子 | 孤独图书馆 | 黄家驹 | 腋毛禁忌 | 二十四节气 | 伍迪·艾伦 | 夏日翻书 | 禁烟令 | 玛丽莲·梦露



幸福也在左下角的“阅读原文”里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