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学术的4本书 | 反思大学特别策划(一)

2016-06-06 商务印书馆

大学的首要使命是传播和发现关于重大问题的真理。

——爱德华·希尔斯


思想本来是无法量化的,但随着大学日趋市场化,衡量思想的尺度越来越与思想本身无关,而越来越受制于市场的逻辑。

——林赛·沃特斯

反思大学特别策划来啦!

明天,高考就将开始。正是大学孕育了现代科学精神,并使欧洲开始觉醒,从信仰的时代转向冒险和充满活力的时代。大学被视为学术的园地、思想的殿堂。但大学究竟为什么存在?写作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又是为了什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大学学术的4本书。


1.威廉·克拉克《象牙塔的变迁》:1749年普鲁士“不出版就滚蛋”政策,大学的“官僚化”与“商品化”


一本惊人的杰作,才华横溢。其风格与方法可能有迹可循,但作品整体的大胆创新令人振奋。

——谢尔顿·罗斯布拉特,美国科学家


(克拉克)用机智的分析,趣味盎然的档案轶事及诡异的幽默感建构起这部作品,那种起头如神来之笔的作者总是令人难以抗拒。一部奇特的杰作!

——安东尼·葛拉芙顿,《纽约客》杂志


学术卡里斯马,源自马克斯·韦伯的论述,意指学术的神秘魅力或巫术性质。


研究性大学的起源根植于政府与市场所导致的学术行为方式的变迁,学术实践发生官僚化与商业化,由此催生了研究性大学:

发表作品的数量、勤勉的教学表现以及可接受的政治观点和生活作风,还要在著作中让人看到“才华横溢”,表现出“原创性”。


2.林赛·沃斯《希望的敌人:不发表则灭亡如何导致了学术的衰落


思想本来是无法量化的,但随着大学日趋市场化,衡量思想的尺度越来越与思想本身无关,而越来越受制于市场的逻辑。


大学究竟为什么存在?作为人文学者,我们写作乃至发表又是为了什么?这些问题的背景是近年来高等教育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的市场化进程。面对这种市场化,在大学教书的人免不了对学术事业乃至大学本身产生前所未有的疑惑。对人文学科的学者来说,这种疑惑就来得更强烈。人文学科曾有某种程度的独立价值,在冷战期间也一度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如今,这种价值和功能正在逐渐消失,和大学的其他学科一样,人文学科也被纳入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思维框架,必须以“产量”来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


人文学科研究成果的评估变成了一个越来越纯粹的量化过程,只涉及什么人在什么级别的出版社出了什么书,或在什么档次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少篇文章,有多少人次援引了该作者的观点等等。至于这些书和文章究竟是什么内容,有什么学术意义,那就不在评估范围之内了。这种制度性的转变正在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做学问的方式。为了谋求职位职称,为了获得荣誉地位,学者们都在不遗余力地提高学术产量,就连在读研究生也难逃这种压力。一时间,写书的人似乎比读书的人还多,哪怕书还有人读,其目的也和以前大不一样了。既然书已经沦为谋取职称和待遇的工具,那么读书无非是为了能够生产更多的书,让自己的履历显得更壮观,如此无穷反复。


上述问题如此明显,却又如此地像“皇帝的新衣”一样被视而不见,以至于若不是有人像孩子一样率真,大声道出人们其实已经看见的东西,我们恐怕还不会向自己承认,大学作为一个理念已近崩溃。林赛·沃特斯之于人文学者,恰如那个天真的孩子之于那群佯装不知、对“皇帝的新衣”一味赞叹的世故路人。



3.刘进《大学教师流动与学术劳动力市场》流动是学术职业生而具有的天然基因


中世纪大学中的教师,给人的感觉是似乎极其缺乏耐心,常常因各种理由而出走,有的是悄悄地走,有的是大张旗鼓地走,有的则是打不过而逃跑。虽然有时候也付出惨重的代价,但总体而言,教师们在流动中最终获得了胜利,维护了个人的利益,更主要的是,构建了大学独立的性格及与世俗社会的围墙。

——刘进


本书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探讨了大学教师尤其是中国研究型大学教师流动与学术职业发展和学术劳动力市场的紧密关系,深入研究了影响中国研究型大学教师流动的各种因素,包括收入水平、声望、绩效、资历和性别等,指出:大学教师流动促进学术职业的起源,在学术职业形成、学术规范建立、学术自由获得、学术职业吸引力提升等方面起到核心作用。




4.爱德华·希尔斯《学术的秩序》集中体现了作为社会学家的希尔斯对高等教育的看法,作者被誉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学家


  • 大学的首要使命是传播和发现关于重大问题的真理。


  • 在大学内部,对于它们的根本和恒久的使命和责任的界定以及学者的义务从来没有疑问。这就是基于以最谨慎的方式所做的冷静、积极的研究和对新的真理的追求,教授他们知道的最好的知识。


  • 当大学的各个成员因为所有人都坚持的某些共同价值而将自己视为其中的一员,一所大学就是一个整体。

——爱德华·希尔斯


作者从其独到的社会学视角出发,将大学看作是一个从事学术职业的知识分子所组成的学术共同体,并从其社会学概念出发,探讨了学术职业的特性,学术共同体的性质与形成,它与外部的关系以及内部的秩序,提出诸多更为本质的从社会系统层面看待大学的观点。


本书是在希尔斯过世后,由他的几个弟子从他有关论述高等教育的若干论文中选编辑成的。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这还算不上是一部专著,只是一本论文集,希尔斯好像也没有关于高等教育的专著。收录在本书中的文章,最早的发表于1938年,最晚的发表于1995年(希尔斯在这一年辞世),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不仅仅是一本书,它集中体现了作为社会学家的希尔斯对高等教育的看法。



每日福利:

即日起到2016年6月底,每天送出精品好书一本!

您回复“学术”两个字给我们即有机会获得以上图书一本;转发并截图给我们会有额外加分哦。


往期福利发放:

感谢各位读者参与我们周日回复“最美”的活动。恭喜“幸运草”获得精美好书一本。

请将您的姓名、地址和联系方式私信给小编。赠书活动将持续至6月底,各位亲都有获得赠书的机会哦! 


猜你喜欢: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

选购您心仪的图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