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游畅, 等:科学选拔创新人才的理念、方法与成效——2006-2017复旦大学改革探索综述

游畅;王阳 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01-09

延伸阅读

新高考改革研究专刊  系列论文

新刊速递|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年第三期“新高考改革研究专刊”

袁振国:在改革中探索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制度

柯政:高考改革需要更加重视科学学科

鞠勤 , 张斓:高考模式下科学素养培养的困境与思考——基于江苏高考改革实践的思考

张天若:从江苏省Y市高考选科情况看江苏高考方案——兼论浙江、上海的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李云星, 姜洪友, 卢程佳, 陈天云, 张振良, 楼英伟, 李伟健: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录取质量与公平的个案研究

刘志军, 张红霞, 王洪席, 王萍, 王宏伟:新高考背景下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蕴、实施与应用

田爱丽 , 严凌燕:高校综合评价招生的理论、实践与展望——以上海市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学校为例

章建石:关于选考科目等级赋分的改进:历史经验、现实限制与可能方向

刘徽, 张朋, 潘晶晶:如何让学业测评的结果更有效——基于潜变量的调节模型研究

秦春华:让高校成为大学招生录取的主体


科学选拔创新人才的理念、方法与成效

——2006-2017复旦大学改革探索综述

1、游畅 , 王阳, 朱晓超, 宋可即, 何鑫, 黄晓平, 陈昶安,2、 郑方贤, 3、丁光宏     

(1 复旦大学招生办公室, 上海 200433;2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 上海 200433;3 民盟上海市委, 上海 200041)



摘要

从2006年至今,复旦大学结合本校"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人才培养理念的内在要求,探索科学选拔创新人才的途径。在改革中,复旦大学一方面试图克服片面的"唯分数论"应试教育的弊端,另一方面不断探索根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选才的切实可行的办法。经过多年探索,复旦大学创立了一套"笔试+入学申请+面试"的选才模式。这一模式既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推广,也通过学生在校的实际表现证明了其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还推动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同时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育人观等方面引领了社会价值取向。

关键词:高考改革;招生制度;人才选拔;综合评价



请输入标题     bcdef

原文发表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年第三期(新高考改革研究专刊)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一、引论


人才选拔与人才培养息息相关。一方面,人才选拔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基础,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另一方面人才培养的理念、需求、方向又决定了人才选拔的标准。每一次人才选拔方式的变革,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理念的变革。人才培养理念往往是国家需求、社会现状、学校特色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复旦大学科学选拔创新人才的探索,源于世纪之交我国教育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变革。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复旦大学首批入选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1999年,教育部推进高考四项改革,以探索更好的人才选拔机制。2002年,江苏省推出自主招生试验,允许有条件的高校择优招收有特长的学生,但是仍须参加全国统一高考。2003年,自主招生揭开帷幕。2006年复旦大学等校开始试验通过面试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突破性进展,被社会誉为“破冰之举”。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2015年,复旦大学首批获准实施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开启新一轮改革探索。

随着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复旦大学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科学选拔具有创新发展潜质、符合本校人才培养理念、契合大学自身育人定位和特色的学生,是一流本科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招生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环节,体现了一所大学自身的育人要求和特色,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十多年来,复旦大学以人才培养理念为主线,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等多个项目,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应新时代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科学选才办法。


二、现有人才选拔机制的困境


高考自恢复四十年来,已发展成为当今最权威、最有社会公信力的选拔方式。随着多年的积累,高考一方面选拔了大批人才,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片面的“唯分数论”应试教育现状。关于高考及与之相关的问题,多年来很多研究者都有论述,指出高考制度的多方面弊端,例如:人才培养体制过于片面,导致过分看重文化知识成绩;人才推荐体制过于功利,片面追求升学率;人才选拔体制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人才考查体制无法考查学生的人生观;人才评价体制不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等(钱钟, 2006, 第13页)。

复旦大学同样长期关注高考制度问题,探讨如何解决围绕高考“指挥棒”而出现的片面应试教育的问题,如何解决高考“一考定终身”的问题,如何能够在大学招生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考核,如何使大学能够按照自己的育人理念选拔招收学生等一系列问题(王生洪, 2007, 第6页)。复旦大学注意到,其每年招收的大批高分考生,总体上看都很优秀,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缺陷,比如基础不够宽广,独立思维、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够,社会实践少,动手能力差等,这也是长期在应试环境中成长的必然结果(丁光宏等, 2017, 第6页)。

面对这些现状和困境,复旦大学认为,改变片面的应试教育模式,关键是要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理念开展综合评价选才,这同样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永恒主题。复旦大学将问题的链路归结为:人才培养提出人才需求,人才需求再提出招生需求,招生需求进而提出选拔标准和适合中国国情的可行性操作办法。由此将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在现行高考制度下,探索选拔最适合本校培养的人才的途径,并将破题的切入点聚焦于两大问题:分数之外还有什么适合高校人才选拔的评判标准?如何采用新的评判标准实现科学选才?


三、复旦大学人才选拔的理念


(一) 复旦大学人才培养的理念

本世纪初,复旦大学提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三步走”战略,其中第二步是在基本完成向研究型大学转型之后走内涵发展道路,使若干学科率先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这关键一步的重要任务是推动通识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05年,复旦大学时任校长王生洪表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使命……我们希望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具有更为宽阔的视野和情怀。这种‘宽度’正是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关键所在。”(王生洪, 2005, 第6页)

2007年,复旦大学时任党委书记秦绍德在论述高素质人才培养体制问题时指出:“复旦大学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作为一所争创一流的大学,我们必须首先树立崇高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不仅要培养具有专业研究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而且要使各类人才都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他们应该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急剧变化和竞争的能力、良好的协作和交流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里,学生的自我负责精神、选择与适应能力占有重要位置。”(秦绍德, 2005, 第21页)

之后,经过不断总结、提炼,复旦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被归纳为“坚持通识教育的培养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自我管理,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国际视野、专业素养的人才”, 并被正式写入2014年公布的《复旦大学章程》(复旦大学,2014)。

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时期,复旦大学于2017年6月发布《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再次强调将紧紧围绕一流育人质量目标,注重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为振兴中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的领袖人才、行业栋梁及社会英才(徐晶晶, 2017c, 第50页)。

(二) 复旦大学人才选拔的理念

基于现有人才选拔制度的不足,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理念,复旦大学在开展人才选拔制度改革探索时,首先在理念上确立了三大原则:

1.招生要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理念。招生与培养两个环节不可分离,招生是基础,培养是关键。招收更多符合培养理念、具有培养潜质的学生是一所大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

2.选拔要展现学校学术与文化内涵。一所学校有自身独有的学术与文化特色,这些特色既是人才培养理念的外在表现,也是一所学校招生与培养方式区别于他校的基本依据。教授的学识与风貌是学校学术与文化内涵最集中的表现。充分依靠教授是科学选拔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

3.大学要有引领社会进步的职责。应试是必要的,但片面的应试教育无法使创新人才培养落到实处,突破片面应试教育模式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当然,也应看到片面应试教育在现阶段还无法完全扫除,但是要以积极倡导素质教育来“冲击”片面应试教育,这是大学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四、复旦大学人才选拔的方法


(一) 主要措施

科学选拔创新人才改革“破冰”之初,社会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三点:其一,面试题目的随意性很大,甚至没有标准答案,如何保证科学性;其二,单凭面试取舍,对口才不好的考生不公平;其三,会否产生新的腐败(钱钟, 2006, 第13页)。复旦大学一边摸索,一边总结,不仅针对社会质疑不断完善方案,更重要的是依据人才培养理念,坚持人才选拔方式改革既定的理念和思路,不断改进和完善。概括而言,复旦大学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措施推进改革。

1.要倡导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理念。长期以来,片面应试教育的思维定势已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领域和评价体系中,高校也习惯于在统一的高考中按分数段录取考生。分数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各个学校的地位,这与各校的选才要求、培养特色脱节,高校因此也缺少了倡导素质教育的社会责任和动力。复旦大学在广泛的招生选拔中对学生提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倡导科学发展理念最有效的社会导向,这也与复旦本科通识教育理念一脉相承。

2.要确立一套全面考查学生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的评价标准。基本的学业成绩很重要,但在考查学生课程知识水平外,还对学生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发展潜质和其他专长与天赋等各方面有所评价,选拔与复旦理念相符合的优秀人才,以便在高等教育的第一阶段即最大程度实现选拔与培养的对接。

3.要充分依靠教授,建立一套体现教授治学,展现学校学术与文化特点的评判机制和专家面试队伍。教授在面试中自主命题与评判,考查学生无法通过笔试反映的素养。这一过程充分融汇了学校人才培养理念,也展现了复旦的学术涵养与文化积淀。

4.要建立一套既基于高考又体现高校自主性的严密的选拔办法,并形成严格实施的制度,以最终实现科学选才目标。生源群体巨大、教学水平差异明显、高考公信力最强等现状,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衔接环节的突出特征。复旦大学立足这一国情,在具体实践操作中立足三点:其一,高考在目前国情条件下,是最有群众基础和社会公信力的考试形式,要坚持高考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其二,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积极沟通,配合政府的整体布局;其三,根据教育现状和条件及时调整选拔方式。在严格的制度保障下,以高考为基础,复旦大学自主确定标准、设计程序、实施选拔,创设“笔试+入学申请+面试”模式,兼顾自主性、科学性与公平性。

(二) 选拔录取方法

复旦大学2006年开始在上海实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方案,2009、2010年又将这一方案分别推广至浙江、江苏。2015年,基于《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务院,2014)的整体部署和前期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的经验,复旦大学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和具体指导下,在沪、浙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在两地实施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方案。次年,这一选拔办法推广到其他一些试点高校。

1.笔试

复旦大学科学选拔创新人才的探索分为两个阶段:2006至2014年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2015年至今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在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阶段,“复旦大学优秀高中毕业生文化水平测试”(简称“复旦水平测试”)内容涵盖高中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和计算机10个科目,200道选择题,满分为100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评分规则为“选对得5分、选错扣2分、不选不得分”,最终以标准化分数的形式公布成绩。标准化分数将卷面分数折算为满分800分,不改变考生原始成绩的排序。复旦水平测试主要用于对学生基本学业情况的综合考量,同时用于划定入围面试分数线。

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阶段,复旦大学直接采用统一高考成绩作为笔试成绩。一方面高考成绩可以用于划定入围面试分数线,另一方面高考成绩也是作为录取依据的综合总分的一部分。

2.入学申请

笔试成绩达线或由中学校长直接推荐且公示无异议的优秀考生(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阶段取消直接推荐)可以自主提出入学申请,并提交《入学申请手册》。《入学申请手册》包含申请人的个人基本信息、个人陈述、专业志愿、高中阶段成绩单、代表个人能力或水平的各类证明材料,还可以提交推荐信。学校组织专家审核申请者提交的材料,审核通过者进入面试选拔。

3.专家面试

教授是复旦大学人才选拔的核心力量,是保证科学选拔创新人才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每年根据生源情况,250~300位在复旦大学工作6年以上的正教授参与专家面试。所有教授在面试前均接受学校组织的统一培训。培训并不规定具体的考核内容,而主要从技巧、角度、学校选才的宏观要求等方面对教授提出建议。同时,教授也会向学校反馈意见,形成良性互动,不断优化细节。

面试教授分成50~60个专家组,每组5名专家,在考虑其面试经验、学科、性别等因素后由电脑随机分组。考生根据笔试成绩以组间无差异原则随机分组,每组10人。面试当日专家组与考生组在现场抽签配对。面试前,专家有75分钟时间阅读考生提交的《入学申请手册》(2017年在上海的面试中以全市统一的《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纪实报告》取代原申请手册)和其他辅助材料,依据材料信息综合考量设计面试题目。每名考生分别面对5位专家,依次接受一对一的面试,每位专家面试一名考生的时间为15分钟。面试主要通过沟通、提问等形式来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四方面:其一,品德纯正、有社会责任感、有理想;其二,具有学习研究的潜力,包括对自然、社会、科学的兴趣,有自学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批判精神等;其三,具有社会活动能力,包括组织能力、交往与沟通能力等;其四,具有某些特长或专长,表现出他人所不及的天赋和潜力。

面试结束后专家独立评判互不影响。最后综合5位专家的评分成绩进行排名(不足10人的考生组线性折算),从高到低择优给予考生优惠政策。综合评价录取改革阶段,考生面试成绩依据规则折算为具体分值。以2017年为例,根据《复旦大学2017年上海市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招生简章》《复旦大学2017年浙江省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暨“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简章》规定,面试成绩折算公式如下(复旦大学招生网,2017a;2017b):

面试成绩=∑[(31-每位专家排名)×2]

4.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阶段,根据“两依据一参考”原则,即“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经过换算计入作为录取依据的综合总分。

上海(2017)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折算如下10门科目成绩: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科技。合格科目的分数折算为100分,不合格或无成绩科目的分数折算为0分。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满分折算为100分。折算公式如下:

上海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各科折算成绩÷10)

浙江(2017)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折算如下10门科目等第成绩: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技术(非应届毕业生的“技术”科目成绩,取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两个科目成绩的平均值),其中各科成绩按A=100分、B=90分、C=80、D=60分折算。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满分折算为100分。折算公式如下:

浙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各科折算成绩÷10)

5.录取

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阶段初期,考生通过面试,即可根据招生计划择优录取。2011年后要求考生高考成绩达到当地第一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

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阶段,根据“两依据一参考”原则,作为录取依据的综合总分由三部分组成,其中高考成绩占60%,面试成绩占30%,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占10%。以2017年为例,上海、浙江作为录取依据的综合总分合成公式如下:

上海综合总分=高考成绩×600÷660+面试成绩+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

浙江综合总分=高考成绩×600÷750+面试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三) 管理与监督机制

复旦大学在招生制度改革的同时配套制定了较为完整的管理和监督办法,包括《复旦大学招生领导小组工作章程》《复旦大学招生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复旦大学招生工作管理办法》《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议事规则》《复旦大学本科生招生监察工作细则》等多种规范准则。招生简章、招生计划、分数线等均由招生工作领导小组集体决策。重要政策出台前均咨询招生工作委员会意见。所有招生项目均全程接受校监察处监督。议事与监督机制保证的是公平性,从本质上讲,仍是为了确保科学选拔创新人才的目的能够真正实现。


五、评价


2006年至2017年,复旦大学通过上述选拔方式共计录取8163人,占录取本科生总数的22%,对于提升本科生源质量与教学质量、促进科学选才等多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这项改革措施坚持十多年,逐步得到了考生、家长、中学和社会舆论的认可,取得了多项创新和制度性成果。

(一) 创新点

1.选拔理念创新

近四十年,高考有两个重大转变:第一个是从强调出身到强调分数,即从工农兵推荐入学到凭统一高考入学;第二个是从凭单一分数到强调素质,即凭综合素质入学。第一个转变早已完成,也是高考制度的巨大成果,而第二个转变正在进行中。这一转变的实质性推动,是从复旦大学开始实施科学选拔创新人才的改革探索开始的。在基本学业成绩之外,同时考查学生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发展潜质和其他专长与天赋等无法通过笔试反映的素养,这是选拔理念的创新。

2.招考模式创新

考试分数是衡量人才水平的重要指标,但片面的“唯分数论”极大地消解了考试和分数本来的选才作用和引导意义。找到一种科学、合理、平衡的招考模式,将考试(笔试)的“刚性”,与综合评价的“柔性”结合起来,是从量到质的变化。复旦大学在充分利用高考成绩的基础上,通过“笔试+入学申请+面试”方式选拔,是一种既适应当前国情和社会的一般标准,又能顺利导入学校人才培养理念和选才标准的合理模式,是确保人才选拔目标得以实现的招考模式创新。

3.评价方式创新

通过综合素质评价选才是一种理念,但理念要落地还需要一种切实可行的评价方式。从本质上讲,人才选拔与人才培养内在统一,人才选拔的评价方式需要用人才培养的根本动力来开启。教授是大学学术涵养与文化积淀的承托者,依靠教授就是依靠大学治学育人的根基,是开展综合评价牢固可靠的途径。在结合笔试成绩、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性材料的基础上,多领域教授与考生一对一多轮面试,最后独立评价学生,使全面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实现,是评价方式的创新实践。

(二) 成效与经验

1.探索出了一套具有科学性和广泛社会基础、具有示范作用乃至可推广可复制的人才选拔办法。

复旦大学人才选拔的基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方式(笔试+面试)、途径(入学申请+面试)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认可。2017年开始在上海的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中使用的《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纪实报告》主要内容与复旦大学长期使用的《入学申请手册》内容大体对应。而复旦大学科学选拔创新人才的第二阶段,即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本身也是因为复旦大学十多年改革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能在《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后,首批获准开启新一轮探索。

复旦大学科学选拔创新人才的原则和办法,也得到众多兄弟高校的认可,并在自己的改革探索中引用或借鉴或受到启发。在上海,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推广到另外七校(2016年),而浙江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等校也于所在省开展了类似的改革探索。

2.通过确立基于人才培养理念的评判标准,保证了一流本科教育的一流生源,从而证明复旦大学人才选拔方法的科学性。

一大批综合素质优秀且适合复旦培养的学生来到学校,带动了学生整体层次的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随之显著提高。表 1至表 3统计了上海、浙江、江苏三地自主选拔(综合评价)与高考统招录取分数之间的差异,可以看出自主选拔(综合评价)录取学生的高考成绩普遍低于高考统招录取分数(不过这种差距有缩小的趋势),但从表 4至表 6可以看出他们进校后的学习成绩却是名列前茅。同时,还有大量回顾性对比研究证明不仅在课程学习(绩点)方面,还在获得奖学金的人次、参与本科生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出国出境交流深造比例,以及就业创业等多方面,自主选拔(综合评价)录取的学生都展现出了他们的优秀特质(丁光宏等, 2017, 第10页)。这些数据一方面证明了复旦大学通过这样的人才选拔方法确实招收到了一批最适合自己培养的优秀学生,另一方面也坚定了复旦大学坚持招生改革探索、推进选才方法创新的信心。

3.推进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人才选拔工作促成全校一系列工作合力推进。复旦大学每年300多位正教授直接参与本科招生选拔,这在全国高校中恐怕也属个例。一方面得益于教授们对于学校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高度重视与付出,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部署,促进了招生与教学联动。通过邀请大批一线教授参与人才选拔,各院系在制订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内容时更了解学生的特点、需求,将学校人才培养理念融入其中,从而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升反映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正是包括人才选拔在内的上述一系列联动活动的最终成果。正如前文所述,复旦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在不断深化,从笼统要求综合素质的“宽度”,到各种能力的具体要求,从“栋梁之才和领袖人物”的目标,到“掌握未来的复旦人……从全球视野来看,就是志在四方、服务国家、脚踏全球的领袖人物、行业精英、社会英才,是一群走在社会前列的人”(徐晶晶, 2017a, 第53页)的具体描述,都反映了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不断积累和升级,这其中离不开人才选拔的推动作用。在新时期,复旦大学《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聚焦于“双一流”建设中人才培养这一核心问题,着眼于全面提升本科教育质量,通过系统性、制度性的整合革新,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育人系统(徐晶晶, 2017b, 第53页)。这一系统必定不能缺少科学选拔创新人才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更进一步的协同推进。

4.素质教育理念、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在复旦大学的人才选拔实践中得以体现,正向引领了基础教育和社会价值取向。

一方面,通过考查的内容和要求,复旦大学向社会传递了大学需要综合素质高、全面发展的学生的信息,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使其开始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指挥棒”的作用;另一方面,复旦大学在人才选拔中坚持的基本原则和严密而规范的实施制度,在海量的媒体报道和社会舆论中,始终在绝大多数方面占据正向位置,增强了社会大众对素质教育的信心,起到了“定心丸”的作用;再一方面,我国高校长期以高考单一总分为标准选拔考生,使得高校人才选拔意识不强,选拔能力差,而国外境外大学则以自由灵活的选拔方式吸引了众多优秀学子,已直接导致我国高校损失了一批拔尖、有发展潜力的人才。复旦大学倡导的育人观掀起了全社会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对于我国创新人才、高端人才乃至“创新高地”“全球化智库”现状的关注和讨论,使更多民众意识到我国高校现有人才选拔制度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差距,也意识到未来的人才竞争不仅仅是国内的竞争,更是世界舞台上的竞争,起到了“警示灯”的作用。

(三) 完善方向

1.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仍需进一步完善。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要能够作为人才选拔的重要参考,必须可信、可靠,并且具有社会公信力。这需要大量扎实的基础性工作。目前较为完备可用且被社会普遍接受的,只有上海市的相关材料,这也是复旦大学仅在上海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中实际使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的原因。

当然,上海这套记录办法并非没有可以完善之处。比如,《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上海市教委,2015)在“记录方法与程序”部分规定,“以高中学校为记录主体,采用客观数据导入、高中学校和社会机构统一录入,学生提交实证材料相结合的方式,客观记录学生的学习成长经历”,其中有权导入数据的社会机构实际就是学生“有效”参与课外活动或实践的机构。这类机构是否有明确的更新、淘汰的机制尚不明确。学生可以记入系统的活动固然需要遴选,但如果学生必须参加某些机构的活动才可以被录取系统,那么这些不变的机构是否会在新的选拔体制中形成“优越性”?这是我们不得不警觉的。

2.面试选拔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复旦大学通过教授面试选拔人才默认前提是,教授这个群体的选拔标准就是学校的选拔标准,个别教授判断的自然浮动或个性化特点,并不影响整个群体的选拔标准。学校也通过长期的面试训练和面试前统一培训来宏观规范这一标准。但是,在实际选拔中,排除公正性问题以外,学校也确实发现极个别教授时常与绝大多数教授的判断差异明显,这种差异会掩盖在整体的统计数据中,但在个体的评价中,这位教授的评判,可能会对某位学生产生重大影响。学校相信这位教授有自己的理由,但从面试选拔的标准化来讲,这种“异常值”应该被去除。当然,在下一次的面试中不再邀请这位教授是一种解决办法,但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也还可能存在没有发现的“异常值”。在后续阶段,复旦大学应继续开展相关培训,同时建立相应的专家库和评分库,根据长期的、大量的数据统计,动态掌握专家组整体情况,构建更科学合理的专家组构成与面试选拔机制。

致谢: 本研究得到教育部考试中心国家教育考试研究规划项目“基于学术兴趣与创新素养培育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研究”, 上海市高校改革招生考试制度试验项目“上海市高校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复旦大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高校招生考试建设基地课题“标准化高校招生面试建设基地”,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专项课题“高水平大学自主招生改革研究”“探索实践两依据一参考录取机制”“综合评价研究”等项目支持,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丁光宏, 等. (2017). 复旦大学综合评价自主选拔录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考试, (4), 5-13.    

复旦大学. (2014-11-12). 复旦大学章程. 取自: http://www.fudan.edu.cn/cms/files/20141112finalzhangcheng.pdf.    

复旦大学招生网. (2017a-04-28). 复旦大学2017年上海市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招生简章. 取自: http://www.ao.fudan.edu.cn/index!list.html?sideNav=302&ccid=9404&topNav=282&t=1517213332545.复旦大学招生网. (2017b-05-01). 复旦大学2017年浙江省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暨"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简章. 取自: http://www.ao.fudan.edu.cn/index!list.html?sideNav=302&ccid=9406&topNav=282&t=1517213332545.国务院. (2014-09-04).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35号). 取自: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04/content_9065.htm.    

钱钟. (2006). 关于复旦大学面试的一些思考. 湖北招生考试, (8), 12-14.    

秦绍德, 蔡达峰. (2005). 复旦学院——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体制探索. 复旦教育论坛, (5), 21-23.    

上海市教委. (2015-04-15).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沪教委基30号). 取自: https://www.shmec.gov.cn/html/xxgk/201504/402162015002.php.    

王生洪. (2005). 迈向一流的百年复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3), 1-4.    

王生洪. (2007). 在内涵发展中促进一流大学建设. 复旦教育论坛, (5), 5-8.    

徐晶晶. (2017a).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育人系统. 上海教育, (7), 53.    

徐晶晶. (2017b). 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培养掌握未来的复旦人. 上海教育, (7), 53.    

徐晶晶. (2017c). 铸造一流本科品牌:复旦大学发布《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 上海教育, (7), 50-52.    

于涵. (2014). 招生与培养: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的理念与创新.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6), 31-34.    

虞立红. (2015). 高校自主招生的科学选才与规范管理. 中国高等教育, (12), 15-17.    



购买本刊请扫码进入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天猫旗舰店                        微信微店

              

点击「阅读原文」访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官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