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SERVE奖成果系统报道之一| 云桥学院:农村教师与高校师范生专业互助成长平台

2017-09-14 守望新课程

小 编 说

由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于8月22日圆满结束。十几天过去了,很多参会的观众还觉得意犹未尽,为此,从今天起,小编将每周为大家推送两个参加过教博会的优秀教育创新成果,欢迎来与我们互动交流哦~

本周为大家带来的是教博会SERVE奖成果分享。




搭一座农村教师与高校交流的“桥”


 

三分钟,了解该成果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54916onu6&width=500&height=375&auto=0


 

成果推荐词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教授对《云桥学院:农村教师与高校师范生专业互助成长平台》推荐词:

“一座‘云桥’,一端连着师范院校和教育基金,一端接着偏远农村教师,用移动互联的力量,搭建中国教师互助成长的云平台。不同的群体,一样的情怀,在细碎的时光中践行各自的使命,用真心陪伴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用技术推动农村教育的前行与变革,用教育点亮偏远农村儿童成长的希望之光。”



 

成果获奖感言

成果负责人孙众教授发表获奖感言:

在中国偏远农村,有一个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因为缺少父亲的引导,母亲的陪伴而备受社会关注,他们叫“留守儿童”;而在中国农村,有另一个专业发展上的“留守”群体,他们渴望高校导师专业系统的父亲般的引导,同行耐心即时的母亲般的陪伴而难以落实,他们叫“农村教师”。


以首都师范大学和欣欣基金会为主创的“云桥学院”,不仅为农村教师开发了系统专业的信息化教学在线课程,还由师范生提供几乎是7天24小时不间断的学习服务。25个省份343所学校的2489名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教师,在线课程完成率高达43%。 我为师范生自豪,更为农村教师高兴,他们在培训后所展示出来的对信息化教学的接受,探索与创新,令我们对云桥学院的未来备感自信。


欢迎更多的教育人士,爱心企业,公益基金加入我们,用移动互联的力量,打破教师专业发展的线性阶段,让农村教师不再“留守”,用“云桥学院”架起“农村教师与师范生专业互助成长的云中之桥”。


 

教博会展示

SERVE奖展区内,孙众老师为参观者介绍成果


团队老师和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诠释成果


特别活动上,孙众教授为与会者介绍成果教育内涵


 

成果专访链接

教博会期间,该成果被《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关注到并做专访报道。


云桥学院:让师范生与农村教师在“云端”牵手


“亲,PPT新增了录屏功能,不要再发愁下载什么录屏软件了,接下来我就教你如何录屏吧。”一段甜美俏皮的声音从手机里传出。

……


4分多钟后,一节极富感染力、动画效果十足的录屏课程讲解结束。


“当当当,一节微课视频就完成了,点赞吧亲,怎么样?微课视频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吧,快动手操练起来吧。”


中午吃饭的空当,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张格庄镇牟焕经欣欣小学副校长于晓红掏出手机,点击进入“欣欣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公众号,开始抓紧时间学习,主讲老师亲切的语气、呆萌的用词引得于晓红一阵阵发笑。


午饭结束,于晓红赶紧走进办公室在电脑上操练起来,这时已经有几个老师在机房用PPT制作微课了。


于晓红告诉记者,这是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孙众老师带领的师范生团队,联合欣欣教育基金会开发的“云桥学院”系列课程。他们所选的这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能力培训”课程,旨在协助中国偏远或贫困地区小学教师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增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在她的带领下,全校十几位老师全员参与了云桥学院多门课程的培训。


孙众的农村教育情结


2013年,受欣欣教育基金会之邀,孙众为基金会组织的农村教师进行面授培训,期间她发现老师们也在利用暑假学习Word、PPT、Excel等office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欣欣基金会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湾区的一群老爱国华侨发起,近20年来,他们捐建了300所农村小学,培训了大量农村教师,出钱又出力。但是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觉得农村教师的面授内容应该不止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且这些内容完全可以通过在线完成。”

 

孙众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博士导师是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开创者与奠基人之一、“跨越式教学”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年逾八旬的何克抗教授。自2000年起,何克抗开始在全国各地进行“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教学试验”,探索在起点不同的前提下,通过信息技术促进城乡教育相对公平的教学模式。孙众回忆说,何老师一直牵挂着农村学校和农村孩子,几十年来,他出入最多的场合,是农村课堂。给孙众印象最深的是,作为教育技术界德高望重的“大咖”,满头白发的老先生经常静静地坐在农村小学教室后面,边听课,边记笔记,然后在课后与教师细致地交流,优化理念改进方法,常年如一日。


“何老师对我最大的影响是,无论你研究多么高深的技术和理论,都要应用在实践中。”在跟农村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孙众发现,农村学校不仅有大量的留守儿童,农村教师的留守现象也颇为严重。比之一般教师而言,这些“留守教师”所遇到困难要更多更大———他们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回到家还要种责任田、照顾家庭、孝敬老人、养育孩子。留守教师大多生活在农村,农村学校设备差甚至奇缺,学校用于教师个人发展的资金有限,留守教师的专业成长空间和个人发展空间几乎没有。甚至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教师教了几十年书却从来没有外出听过一节课,他们内心孤独,且专业成长空间封闭。


“我想为农村教师做点什么。”了解到欣欣教育基金会联系的农村教师群体庞大,孙众主动“请缨”,希望用自己的技术背景和学生资源开发面向农村教师的在线教育课程,基金会负责人曾问孙众,需要多少资金,孙众知道基金会筹款不易,当即回答说:“你们不用担心,我自己来出钱。”


架起师范生和“留守教师”的桥梁


孙众发现,目前从国家到市县层面,面向教师培训的项目和内容已经有很多,但是培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农村教师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培训,现有的培训方式和内容存在什么问题?孙众曾收到很多农村教师的“投诉”:培训老师“牌”很大,可是却不会说农村老师听得懂的“大白话”;培训现场很火爆,结束后在实践中的应用却“热”不起来;培训只管“培”,不管“陪(伴)”的现象,让农村教师很受伤。

 

“如何破解培训受益面小,教师差异大和持续推进的难题;如何破解农村教师流动性大,难以形成校本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困境;如何破解高校教师与偏远贫困农村教师对话不平等的尴尬;如何破解农村教师事务繁杂,欲学习时无人解答的人员之困?”课程开发前,孙众给自己提出了几个这样的问题。在孙众看来,在线学习要有三个要素才能保证质量,一是系统专业的课程引导,二是及时有效的“同学”陪伴,三是任务驱动的生成内容。第一和第三可以通过专业和技术解决,那么到哪里为“留守教师”寻找互联网学习中及时有效陪伴的“同学”角色?

 

孙众把目光投向了身边的“师范生”群体,按照高校要求,师范生毕业时都要提交一份完整的毕业设计,因为缺乏实践基础和来源,很多毕业生的毕设论文都是从文献到文献,虽然也花了近半年的时间和心血,费了不少力气使其更符合学术规范,但由于缺少面向教学一线的应用与检验,最终都以一沓沓的存档材料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孙众也惊喜地发现,这批新生代师范生有他们独特的“气质”:“他们是未来的新手教师,虽然教学经验少,但却是数字原住民,手机是他们沟通的‘生命线’,对于感兴趣的事情能做到‘秒回’;对教师职业有新鲜感,有期望,勇于体验;对于纯理论学习兴趣不太高,但完成任务能力并不差。”

 

于是依托学院师范生群体,孙众迅速组建了一支“助教”团队,并发动他们通过问卷、在线调研的形式,了解农村老师们的培训需求,进而据此制定课程开发计划、课程实施方案。很快,从2014年9月启动,到2015年3月,“云桥学院”推出了两门课程:《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能力培训》和《技术促进的英语教和学》。

第一期为期4周的“云桥学院”上线


全天候的培训和陪伴


开学读研二的师范生蘧征至今还记得大四时,参加第一期“云桥学院”做助教的忐忑和紧张。

 

“老师,我的密码是什么?”开课前一周,一位来自湖南的农村教师在群里发出第一个问题。蘧征哭笑不得,密码都是个人设定的,别人不知道。蘧征先是提醒她好好想想可能的密码,实在找不出来,她又在微信里,指导她一步步重新注册,并提醒她把密码记在手机里。

 

尽管在课程上线前,老师和同学们已经做了大量调研、精心的课程设计工作,在录制课件过程中,师范生们也尽量用当下流行的呆萌语言,让老师们喜欢听、听得懂,但是没想到一些很简单的问题还是接踵而至。

 

在短短1个多月的时间里,作为云桥学院的助教,蘧征和几个师范生小伙伴们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微信上,随时等待老师学员们的“呼叫”,进展到第二、第三周,经常是半夜11、12点,还有老师在群里提问,“他们很多都是身兼数职,既是学科老师,又是班主任,有的还兼着学校的管理职务,忙了一天肯定很累了,但是并没有阻挡他们的学习热情。”刚开始时团队人手少,有的同学白天还有学习任务,孙众就和团队成员商量,实行轮班制,从早到晚,不同人负责不同的时段,保证做到及时回复。“如果回复不及时,这个老师的积极性就会受挫,所以我们给自己提出‘秒回’的标准,让他们知道我们就在他们身边陪伴。”蘧征说。

 

蘧征告诉记者,她从小的志向就是当一名教师,以前对老师的工作状态知之甚少,经过两年多和农村教师们的沟通交流,她了解到当下中国教育的一些现状,更重要的是她逐渐认识到“当老师要有责任心,还要不断提高自己,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在服务过的几百个农村老师中,蘧征印象最深的是来自烟台市福山区张格庄中心小学的路霞老师,虽然已经是40多岁的“高龄”,但是学习热情一点也不逊于年轻教师,连续几年,她都坚持完成了云桥学院的在线课程,去年9月,路霞的课例被评为山东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课,这在农村教师群体中并不多见。“我们的辛苦没有白费。”蘧征说。

 

大四毕业那年,因为调研扎实,有实践案例,蘧征和云桥学院的其他助教们,在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时刹不住车,很多鲜活的内容不得不舍弃,最终,小组成员的论文全部获得良好以上的成绩,其中不乏院级优秀和校级优秀论文。如今,蘧征已经算是云桥学院的“主力”,她开始带领学弟学妹们开展云桥学院相关的日常工作、毕业设计或者科研课题,并加入了欣欣基金会做了志愿者。

 

“云桥学院项目弥补了学校学习实践不足的问题,让我提前进入教师角色。”蘧征说。


“弯道超车”的梦想


师范生们的温暖陪伴得到了农村老师们的积极反馈。

 

“群里那么多细碎、繁琐的大问题、小问题,助教们事无巨细,一一作答;之前怕自己问的问题太低级、太low、太无知,但无论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永远那么积极耐心,我平时对自己的学生都没有你们那么耐心。由衷佩服你们,爱你们!”这是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溪江乡朝日学校老师谭冬香发来的信息。

 

除了贴身陪伴,云桥学院还设计了人性化的激励机制,比如,对于参与论坛讨论总数或被赞数在35次以上的老师给予表扬,在第四周课程进行中,发动老师们“晒笔记、晒心得”活动,对于学习成果,云桥学院争取到了首都师范大学和欣欣基金会共同出具的培训电子证书。在全程贴心陪伴和有效激励下,两年来,共有25个省份346所学校2000多位农村教师参与云桥学院的在线学习,在线课程完成率达到43%,远高于全球慕课平均10%的完成率。

 

于晓红所在学校只有200多个学生,全校不到20位老师年龄都在40岁以下,但在她的带动下,今年所有老师都参与了云桥学院的培训。“以前上面有培训任务,我们都是不到最后一刻不交作业,在云桥学院,我们学到的都是当下正需要的技术和内容,大家求之不得,经常是上课学不成,下班学,下班学不成,周末学,现在老师们见面聊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制作微课、参加比赛等等。”于晓洪兴奋地说。

 

就像于晓红所说,农村学校面临的最大现实难题是招不来、留不住年轻教师,有经验的教师“有劲没处使”,多年的教学经验没有渠道传授给年轻教师,而对于需求日益扩大的云桥学院来说,讲师资源有限,孙众萌生了推举“草根教师明星”的想法,让农村教师身边的优秀教师用他们自己听得懂的语言录制教学视频,进而形成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共同体。

 

如今,教育技术正在颠覆传统教育的每一个环节,由于信息相对闭塞,很多已经在城市课堂上普及的教学软件,农村教师却闻所未闻。针对此,孙众在课程里设计了对于新兴教学和学习软件的介绍,希望农村的老师和学生们不要输在信息技术的起跑线上。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教育创新博览会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听众,纷纷找到孙众,希望参与“云桥学院”,为农村教师贡献力量。

 

对此,孙众颇受鼓舞:“现在网络、智能手机在农村已经很普及,老师们缺的就是一些技术工具,我希望农村地区不要因为经济落后拒绝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可以帮助农村教育实现‘弯道超车’的梦想。”






让教育创新成果流动起来!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