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去中介化世界

布尔费墨 布尔费墨 2020-02-13
1、这个时代在教育上出了严重的问题。大多数人在教育上的投入都会血本无归。

2、“不让中间商赚差价”,这个世界正在前所未有地扁平化,对等化,去中介化。

3、大学学历为什么贬值?一是因为大学课程僵化,与实际严重脱节,二是因为大规模扩招。


提问:布老师你好。我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你的建议。我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我的孩子们一个10岁,一个7岁,都在上海的一个国际学校上小学。我在上海的一个外资金融机构工作,职位是一个部门的总监,税后年收入大概不到200万的样子。我的太太全职在家。目前我遇到了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外资金融机构在组织结构上不是很稳定,高管变动频繁。我的工作因此遭遇了瓶颈和危机。所以我今年打算换工作,可能有几年收入比较低的时期。我担心我家庭的经济会周转不过来。我家庭的收入只是靠我的工资,而最主要的开支是我们孩子的教育费用。国际学校的学费,课外活动费,兴趣班等等其他的费用加在一起,两个孩子每年要花掉100万左右。另外,我们还没在上海买房,还在租房,养2辆车,还有其他的费用,让我们很难存下钱。我知道以我的收入水平,如果孩子们不上国际学校的话,我们应该是过得不错。我的问题就出在没有户口,又没有过硬的关系,不甘心让孩子上一般的公立学校,然后又低估了国际学校在学费之外的各种费用。于是我现在就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请问布老师我应该怎么办?

回答:

谢谢你向我提问。

谈到教育,父母们最关心的,问得最多的,往往是“上哪个学校好”,或者“如何才能上某个’好“学校”这类问题。实际上每个人在问这些问题之前,都需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要上学?我送孩子上学,是为了实现什么目的?

如果你拿这个问题去问老师,那么实际一点的老师会说自己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考上好大学,985或藤校之类。那么如果你继续问,考上“好”大学的目的是什么,老师可能会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在他们看来,考上“好”大学的目的是不容置疑的,就像你问一个教徒你信仰上帝的目的是什么。你怎么可以问为什么,信仰上帝本身就是人生的目的,考上“好”大学本身就是上学的目的。

那么考上“好”大学的真实目的究竟是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做一个思想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假设我们给学生和家长两个选项:

  • 选项A是免试保送北大清华哈佛MIT四选一。
  • 选项B也是免试保送北大清华哈佛MIT四选一。

但是两个选项的区别是:

  • 选项A的学生,在北大清华哈佛MIT正式学习完毕全部课程并且考试通过之后,拿不到毕业证。也就是说,除了没有毕业证,其他方面和考试进去,完成全部学业并且毕业的学生一模一样。
  • 选项B的学生在北大清华哈佛MIT不需要学习任何课程,毕业时直接颁发毕业证。也就是说,除了没有学习和考试,其他方面和考试进去,完成全部学业并且毕业的学生一模一样。

你猜学生和家长们会选择哪个?绝大多数都会选B。因为绝大多数人对学习本身并无兴趣。什么宇宙的奥秘,世界的真理,人生的意义,对他们来说都是对牛弹琴,毫无价值。他们上小学就是为了上中学,上中学就是为了上大学。上大学就是为了拿证。如果拿不到证,上大学就是浪费时间。为了拿证所以要考试,为了考试所以要学习。对他们来说,学习的全部目的就是为了一张纸。

这一张纸是不是没有价值的?不是。这一张纸本身是一种认证。就像猪肉上面的那个检验戳一样,本身是有意义的。但是需要注意两点。第一,这种认证的价值被高估了。第二,这种认证正在快速失去价值。

这种认证的价值被高估了,这样说其实是给了学校一点面子。如果要说实话,那么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这种认证的投资收益是负的。

很简单,如果我现在要给你介绍一种投资品,它的投资周期是20年。20年中,它需要每个月5千-2万元的资金投入,还需要一个成年人和一个孩子的几乎全部的精力和时间。但是它的投资收益20年之后才能实现。投资收益一开始是每个月5千-1万元,之后如何,还不能确定。而且投资周期20年,这仅仅是最乐观的估计,有可能延长3-6年不等。你会去买这个投资产品吗?

正常人都不会的。投资收益明显是负的产品,正常人都不会去投的。而且它的投入不仅仅是金钱,它不仅占用了一个孩子20年的时间,还占用了一个成年人接近15年的黄金时间。一个成年人接近15年的黄金时间本来可以做很多事,可以成就一番事业,拯救很多人的生命,创造很多的幸福,但是如果她把自己15年的精力都投入在这个收益明显是负的产品上,她一辈子就废了。

可是大城市中产阶级基本上全部都对这种负收益的投资品趋之若鹜。我真不知道这个世界怎么了。也许他们很天真,认为上大学是人生获得成功的唯一路径,或者最便捷的路径。也许他们很懒惰,认为花钱给孩子报了辅导班,让孩子上了大学,就是给了孩子一个交代。也许他们很虚荣,认为别人的孩子上了什么什么大学,我的孩子如果上的学校比他差,那就很没有面子。

总而言之,这个时代在教育上出了严重的问题。教育认证的价值被严重地高估了。大多数人在教育上的多年投入都会血本无归。

不仅如此,这种认证正在加速失去价值。为什么?因为我们正在迎来一个去中介化的世界。

什么是中介化的世界?例如银行,就是一个中介。储户把钱存进银行,贷款客户从银行获得贷款。证券交易所也是一个中介。交易所为证券上市交易提供场所,允许机构或者个人从交易所买卖证券。舆论市场中,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都是信息的中介。商品市场中,批发商、零售商,都是中介。婚姻市场中,媒人、婚介所,都是中介。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中介的存在是有意义的。中介可以收集匹配信息,撮合交易。例如A男和B女本不相识,婚介所可以介绍他们认识。中介也可以分散风险。例如储蓄者C如果把全部的钱都借给借款人D,那么如果D违约,储蓄者C就会面临困境。银行的存在分散了储蓄者的风险。中介也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业务质量。例如每天发生的新闻很多,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每个新闻的意义是什么,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可以替读者观众筛选、分析解读。

学校其实也是一种中介。它提供的服务,是一种认证服务。类似于标准普尔和穆迪之类的机构,他们给学生打分,就像给债券评级一样,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我们在前面用一个假设性的问题论证了,学校最重要的是那个证书,而不是在学校里学习的课程。因为大家都明白,学校里的课程本身几乎完全没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我咨询过很多人,包括很多大学的专业和从事的职业“专业对口”的专业人士,例如程序员、设计师、医生、艺术家,等等。他们都表示,学校里的课程,90%对实际工作是没有用处的。所以大学的课程几乎完全是在浪费时间。

那么学校课程的意义究竟在于哪里呢?如果你学习了学校的课程,通过了考试,就能够证明你是一个认真勤奋的人,至少你是坐得住的人。如果你既不认真也不勤奋更坐不住,那至少证明你是个很聪明的人,别人辛苦学习的课程你一看就懂。学校课程的枯燥冗长无趣,也是有意义的。连这么枯燥冗长无趣的学业你都能坚持下来,那你面对更加枯燥冗长无趣的工作,坚持不下来的可能性应该比较低吧。连学校和学生会的官僚主义都是有意义的。因为你毕业之后,很可能你的工作环境比学校更官僚主义。你要学会提前适应。

学校本来是为了让人学习知识而设立的。但是到最后你会发现,学校最无用的就是它的知识。

首先,大多数的工作都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局限于本行业,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特定知识。这种特定知识是非常零散的,不适合在课堂教学。你把某单位某部门的特定知识教给学生,本身也没什么意义。因为这种零散的知识只需要几十个人,甚至几个人掌握就可以了。不仅如此,它一直在随着市场、行业和技术的大环境的发展,或者单位小环境的变动而变化。所以比这种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信息和知识的更新和判断的能力。而小学中学大学又无法培养这种能力。因为学校教授的知识一定是固定的,正确的,是不需要你去更新和判断的。所以学校教授的知识和实际的工作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存在严重的脱节。

第二,即使有些工作需要很多的专业知识,那么也并不代表学校教授的这种专业知识有意义。就例如说我的社群中有一个外科医生。他的水平很高,在国内的这个专业里是排名靠前的。我在和他见面的时候,就问了这样一个专家级的外科医生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你现在的工作里,有多少知识是在学校里学到的?他的回答是:零。我很惊讶,问他:难道你不是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吗?他说,他在医学院确实学习了所有的课程,但是学习完了,就忘的差不多了。到了工作岗位上,这个岗位需要的医学知识,需要重新学习一遍。工作中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学习的知识才不容易忘记。如果不实践,那就会学多少忘多少。

第三,大学传授的大多数的专业知识,即使有意义,也都是严重滞后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给我说,他们在学校学习的计算机语言,淘汰这种语言的语言已经被淘汰了。建筑专业的毕业生给我说,他们的学校竟然还在教手绘图,而工作岗位只需要用CAD。如此等等。现在社会发展的非常快,而大学大多数还处于体制之内,论资排辈,知识僵化的现象比较严重。很多青年教师知道大学知识僵化这件事,但是却在学校中没有发言权。而那些有决策权的德高望重的长辈,他们的知识又无法跟上时代。导致了现在大学课堂讲一套,在工作实践中又在做另外一套,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看来学校这种知识的中介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事实上整个中介化的世界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都在被去中介化的世界取代。

中介化的世界实际上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在农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并非工业社会那样广泛。农业社会的人们处在固定的社会阶层中,他们知道的有限,得到的有限,他们想知道的,想得到的,也同样有限。工业社会在历史上第一次把每个人和每个人用商业和信息联系起来,人们在参与社会分工交换,导致了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有着巨大的信息需求。但是工业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远远没有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或者说,他们还没有发明出一种去中介化的商业模式。

我们现在熟知的中介模式,都是在工业社会发展起来的。就以商品交换为例,我们都知道在互联网产生以前,商品交换的关键并不是生产者,而是批发商、零售商之类的渠道商。因为生产者再厉害,他想把商品卖给消费者,也要依赖批发商和当地的零售商为他卖货。消费者想买任何东西,都无法绕过批发商和当地的零售商。可以说在传统的商品交换模式下,渠道商是骑在生产者和消费者头上的。

但是互联网颠覆了这一切。在淘宝和京东,厂家可以绕过批发商和零售商,直接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微商就更是如此,一个身在偏远小县城的厨师,就可以把他的拿手菜真空包装之后,利用微信朋友圈和高效的物流卖到中国的大江南北。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下,批发商、零售商的概念越来越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平台、流量、物流。

信息世界更是如此。有了微博和微信,我们每个人都是消息的创造者。有了抖音和快手,每个人都可以在陌生人面前做15秒钟的明星。报纸和杂志正在逐渐收缩,电台和电视台的收视率也在一直下降。这个世界正在前所未有地扁平化,对等化,去中介化。“不让中间商赚差价”,成为了去中介化时代的响亮口号。那些依赖传统的中介服务生存的行业都正在经历大规模的洗牌。

教育行业和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这种信息服务行业的类似之处在于,教育行业的生产过程同样不涉及任何的物质产出,它的所有的产品都是信息。而且,教育行业的最大的价值,就是它的认证价值(刚才论证过),它本身也是一种信息。要知道,最容易被互联网颠覆的行业,就是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行业,其次,是传统行业中传播信息的那个部分,如商业的展示与销售环节。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到,教育行业也正在被互联网蚕食,甚至颠覆。

现在的大中小学的教育模式,成型在工业文明时代。在那个时代,知识是印在书里的,大学是有围墙的。得不到那本书,进不了大学的课堂,你就得不到这个知识。那么在互联网时代,这种基于书本纸张的知识记载模式,和基于大学围墙的知识传授模式正在被颠覆。互联网时代的知识记载在网络服务器上,供全世界人浏览和观看。互联网时代的大学没有围墙,网络上的知识资料浩如烟海,网络上的牛人大V宛若群星。只要你有心,你可以学到几乎任何的知识。

学校作为知识的中介,正在失去它的核心价值。学校作为认证的中介,也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因为大学的扩招,大学文凭正在失去它的稀缺性。我大学毕业到现在已经接近20年。20年前,大学毕业生非常稀少,各个好单位都抢着要。所以大学生不仅能够找到令人羡慕的工作,甚至能够解决京沪的户口。但是在今天,别说京沪的户口了,很多大学毕业生甚至去做了房产中介,做了卖奶茶炸鸡排的小老板,做健身瑜伽教练之类的,例子太多了。

可以说,这20年是大学学历加速贬值的20年。大学学历为什么贬值?一方面就是我刚才说的,大学课程僵化,与实际严重脱节,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大规模扩招。大学的扩招严重到什么程度?今年的大学招生比我考大学的那一年多了近10倍。社会真的能给多10倍的大学生提供岗位吗?未必。很多人大学毕业都找不到像样的工作。于是他们幻想着更高的学历能够让他们找到更好的工作。但是他们有的花了好几年,历尽千辛万苦考了硕士,硕士毕业那一年会发现,大环境还不如本科毕业那年。

这几年,有很多硕士生,博士生来咨询我,说他们很怕毕业找工作。我都劝他们,就当自己是本科生,当硕士和博士没有上过,放低自己的要求。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大多数人考硕士、博士,并不是因为他们的专业有必要深造,也更不是因为他们热爱学术,而是因为他们在本科毕业的时候恐惧走入社会,为了逃避社会,才去上的硕士、博士。而且更高的学历并没有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反而限制了他们的选择。学历的认证非但没有给他们光明的前途,反而成了他们身上的包袱。

现在中国就业市场,面临着学历泛滥。不仅是国内的学历,国外的学历也泛滥,不仅是国内硕博,国外硕博也泛滥。在北京和上海,各种国外名牌大学硕士博士满天飞,其中有的也只要求每个月不到一万块钱的普通工作岗位。他们的父母,很多都是卖了房子供他们出国留学的。他们这么低的收入,什么时候能够把卖掉的房子买回来呢?恐怕遥遥无期了吧。

出国留学的学生,除了少数凤毛麟角的天才之外,绝大多数都是为了躲避国内激烈的竞争环境,以为曲线救国,绕道欧美镀金,就能够在毕业之后回到国内,打败那些比他们更加聪明而且更加勤奋的同学们。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一方面是因为不仅国内的大学教育与实际脱节,国外的大学教育与国内实际更加脱节。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学生是抱着国外教育更加轻松、人性化的想法选择国外教育模式的。但是他们到了国外,既无法适应国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又无法适应国内的现状,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如果说出国读本科研究生的学生会有一些问题,那些从小读国际学校的孩子,就更加对国内水土不服了。你想想,从小生活在一片土地上,却从小受着另一片土地的教育,他们会面临一种严重的身份撕裂。西方的教育是极度虚伪的。他们长大了,到了西方,会发现西方社会根本不是书上说的那么回事,但是他们从内心中又无法认同中国的文化。他们大多数无法在西方立足,回到国内,又发现自己无法与那些从小在当地摸爬滚打的同辈竞争。这种感觉想必是非常难受的吧。

好在大多数的国际学校的学生,他们的父母都不差钱,他们即使成了废物点心,父母留给孩子的财产也能养活他们一辈子。但你的孩子没有这个条件。你没有什么积蓄,也没有什么能传承给后代的社会关系,你不能按照有钱人的玩法,而是要从实际出发。有句话说,穷人才讲性价比,富人只讲我乐意。你现在还远远没有到能够只顾你乐意的程度。你这些年的收入其实不低,但是相对于你儿子们的那些同学的家长,可能你家庭的年收入还不到人家家庭一两个月的开销。所以我们必须讲性价比。

我们经常说出国留学是“镀金”。“镀金”这个词可谓是贴切至极。要镀金,说明他本来不是真金,为了挂羊头卖狗肉,在自己身上贴金,所以他才会去“镀金”。所以镀金早晚会露出真面目。在今天的中国,“镀金”越来越行不通了。现在的中国,想要成功,需要真金。因为我们正在迎来的一个去中介化的世界,一个人本身的素质,他在社会已经展现的能力和建立的关系,要远远高于他学历能够带来的机遇。所以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要成才,做一番事业,不要去不顾一切代价,盲目追求身上的名校标签,而是要脚踏实地,有真实的能力,才能在这个日渐开放和充满机遇的社会立足。

你如果要问我,如何才能算是脚踏实地,有真实的能力,靠真金而不是镀金?我可以给你举一个例子。我的社群“慕道社”,在2020年的年会上请到了一位嘉宾,他是我多年的朋友。他没有上过大学,中学逃学多年,16岁辍学创业,至今已经14年。他多年前就关注我,从我这里得到了一些知识,想清楚了一些问题。他的创业领域是证券市场投资。他的投资思路清晰明确,而且业绩非常优秀。他目前正在经营一家私募基金,还曾经出版过一本投资专著。相比起那些高学历的投资专家,我更欣赏这种人才。

投资不仅限于金融市场。我们的人生也是一种投资。对于普通人家来说,上大学就是一种投资,所以要讲成本,讲性价比。国际学校,出国留学的性价比,是所有教育投资模式中最低的。所以我给你的建议,就是降低成本。孩子们每年的教育总成本不要超过家庭年收入的十分之一。如果你实在想投资教育,建议你投资孩子的数量,而不是孩子的质量。当然除了教育之外,世界上有很多投资的方法都很不错,例如如果你想投资一线城市的房产,我就可以帮你介绍靠谱的投资顾问。

老子曰:圣人为腹不为目。讲究实际,讲究性价比,让孩子们在现实之中学习,学到能够运用到现实之中的现实有用的知识,这才是这个互联网崛起,学历贬值的,去中介化时代的最好教育路径。



延伸阅读:
鸡娃不如鸡自己
如何为孩子选择适合的求学之路?
夹心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