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超爱玩的他,在崇明“玩”出了新花样

上海崇明
2024-10-05



人因城聚,城以人兴。三岛各行各业的无数奋斗者,为了崇明发展而精耕细作,我们陆续推出“我在崇明,蛮好的”系列人物专访,邀请这些奋斗者,讲述属于他们和崇明的故事,敬献每一位参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平凡英雄。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憨厚的老牛犁地前行,牛背上,稚气的牧童悠然自得,引吭高歌。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这番质朴而又生机盎然的田园春耕景象每天都在位于陈家镇八滧村的知了乡里农场内上演。



王沈利是活动的策划者,也是知了乡里的主人。这两年,他认真投入崇明民宿和农场建设,将传统文化与农业体验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的新路子。


在都市与田园之间

做一个选择


衣着考究,发型整洁,王沈利给人的第一眼感觉是个城里人,但只要与他多交谈几句,那闲适自在的语调,和时不时蹦出的农事专业词汇,以及脚下那双沾满泥巴的休闲鞋,他的农场主气质就会扑面而来。


王沈利


王沈利说自己是一个爱“玩”的人,今年56岁的他,游遍了祖国的大半山河。每到一处,他都喜欢入住当地的民宿,“民宿更能让人感受当地的文化,也能让人更快融入当地的生活。”王沈利还笑称自己是一个有点“轴”的人,比如他会冒着大雨驱车一下午,只为找到孟母三迁的原碑;再比如很多人都在奔赴都市的西装革履,而他却向往颈缠毛巾,在乡间做一个自然农夫。于是,王沈利寻遍上海的各个郊区,想要建立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最终他来到了崇明。


陈家镇八滧村,紧邻长江入海口的东滩湿地,距离市区只需40分钟左右的车程,离都市不远,离生态很近。王沈利在这里经营着一家特色民宿和一个100多亩的农场——知了乡里。刚踏进小院,王沈利就迫不及待地向记者分享眼前的一切:3月底的崇明雨雾蒙蒙,大片的绿色草坪中间嵌着一汪湖水,将农场有序划分成露营地、牧场、共享菜园等几个功能区,一幢素雅的白色民宿安静地立在水边。



2021年底,王沈利考察了崇明的多个乡村,偶然了解到八滧村有一处闲置房屋,“坦率地讲,当时对这里的第一印象是房子稍显破旧,但站在二楼露台望出去,我觉得我很喜欢这里。”极目远眺,草木葱茏,野花摇曳,一派勃勃生机;闭上眼,身边安静得只剩风声。“就是这里了。”王沈利瞬间做了决定。更改布局、设计装修,2022年2月,知了乡里民宿率先对外营业。“一开始虽然困难重重,但民宿生意却不错。”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这家新开业又环境舒适的民宿,吸引了大批量的市区游客,但民宿的爆火,对王沈利来说只是个意外。



打造崇明“艾米农场”

让农业体验活起来


王沈利告诉记者,“开民宿只是第一步,我的计划是,将知了乡里打造成上海的‘艾米农场’。”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艾米农场,是一座只有60多亩的小型生态农场,依靠志愿者劳动和自助式购物,风靡全球。“共享,是艾米农场的经营理念,门随便进、活随便干、菜随便摘、钱随便给,看似简单的‘四个随便’背后,原生态的环境和多元化的亲子自然教育,才是成功的关键。”



王沈利和记者分享了他的农场计划:在知了乡里农场,有农业生产,有畜牧养殖,客人可以通过产品认养等方式共享农场。另一方面,农场也按照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为客人提供多元化的农事体验和研学活动。“目前,我们的目标人群主要是亲子家庭,除了常规的种菜、瓜果采摘、露营等互动体验,我们还在活动中加入了科普教育,让孩子们实现在玩中学。”


王沈利在农场和孩子们亲密互动


进入4月,知了乡里农场的“清明”节气活动准时上线,一场“春植秧苗”活动,办得热火朝天。一顶草帽,一片泥田,孩子们手握一捆捆秧把,弯下腰向空中抛去,秧把落在泥田中溅起阵阵水花。“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首诗也许孩子们都会背,但只有真正手握秧苗,才能体会‘退步原来是向前’其中的深意。”王沈利希望这场活动不仅能让孩子们认识秧苗、学习水稻的生长过程,更能让他们明白低头是插秧的姿势,更是做人的态度,谦和、低调方能赢得尊重。


像这样的主题活动,知了乡里每十五天就会更新一次,吸引了很多亲子家庭的参与。金蝉脱壳、飞蛾扑火、“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些课本里描述的内容,经过王沈利和团队的策划,成为了真实场景,也成为了自然课堂。知了乡里从一个单纯的民宿,成功转型为共享农场。


孩子们参与农场活动


联动周边资源

助力崇明乡村振兴


 “走,带你们去地里看看!”记者跟着王沈利的步伐,经过几条蜿蜒小道,穿过一块新芽渐绿的露营地,一片东西向的狭长空地出现在眼前。“这里原先是一块抛荒地,去年我有意扩大农场范围,和村里商议后,我决定将这块地加进来。”



2018年,崇明生态大道建设正式开工,新改建工程穿过八滧村,将一块土地从东西向一分为二,分割后的土地窄而长,利用率低,久而久之成为了村里的一块抛荒地,时常有村民在此处倾倒垃圾,影响村居环境。“这块地刚好在农场的南门附近,我想着把它加入进来,既能扩大农场活动空间,也能帮助村里解决一桩心头事。”王沈利说,目前这块抛荒地已经“华丽变身”,洒下了各种花籽,等到下个季节,就可以收获一片鲜艳,产业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巧解了八滧村的基层治理难题。



离开这片新开拓的花地,王沈利一脚跃进田里,开始查看作物的长势。“西瓜、香瓜、羊角蜜……我的瓜田有十来种瓜类。还有果园、菜园都已经种下了很多农产品,品种非常丰富。”王沈利告诉记者,因为要循着二十四节气策划活动,很多农作物提前半年甚至一年就要开始规划种植,活动形式和团队人员也都要提前安排。“陈家镇这些年多了几所家门口的好学校,因而也多了许多陪读家长,很多家长加入了我们农场成为了活动的领队。此外,我也希望可以在团队中加入更多的村里人,让‘闲人不闲’。”



王沈利注意到,八滧村有着许多的老手艺人,木匠、篾匠、剃头匠……“目前,农场的手工活动正在逐步完善中,做一张榫卯结构的小凳子、编一个手工竹篾手提篮……很多家长表示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越来越多的变化,在八滧村悄悄发生,王沈利很高兴,他终于明白了多年“折腾”的意义,也更坚信自己的未来在崇明的广袤田野上。


记者:朱怡婷;摄影:郭王旖喆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朱怡婷

责编:李琳、朱怡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崇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