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去史家胡同博物馆,写下鲜活的北京肖像 | 三明治在地写作工坊

2018-04-09 China30s 三明治

在地计划第二年了。


去年,三明治在壹基金我能实验室的公益支持下,发起了“在地计划”。我们想要在当代中国宏大叙事的故事版图之外,试着用文字关注城市里的某一个不起眼的街区,或面目模糊、被打上固化标签的一座小城市。


因为我们相信,每座城市和每个街区都不应因笼罩在“中国”这个巨大的概念下而黯然,或被简单的标签定义。对于“乡土”或“在地文化”的关注力度和创作能量,还有太多的发展空间。




新的一年,在地计划有什么新的玩法?


我们希望结合在在地文化挖掘和记录领域的经验,为至少10座城市提供在地文化挖掘和记录的培训,为当地培养能够独立完成在地文化选题的“在地记录者”。同时三明治内容生产团队,还将以深度报道的形式,通过实地采访、调研,为至少10座城市撰写在地文化主题作品。


第一站,我们选择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史家胡同博物馆合作,将2018年第一场在地写作工坊,落在了史家胡同


我们将在曾汇聚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史家胡同博物馆里,一起探讨学习,如何更好地挖掘、记录在地题材,如何捕捉一个个鲜活的在地故事。同时,我们还将有机会采访史家胡同里的老居民,为这条古老的胡同描绘精神的文字地图。



关于史家胡同


第一场在地写作工作坊所在的史家胡同博物馆,坐落在史家胡同24号,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两进院落。小院原是民国才女凌叔华的嫁妆。1923年凌宅的一场书画聚会盛况空前,“小姐家的大书房”因此名动京华,比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早了近十年。泰戈尔、齐白石、陈寅恪、徐志摩.......都是凌家书房的座上宾。

博物馆所在的史家胡同更是人文底蕴深厚,保护院落众多。一草一木、一砖一石,无不讲述着古老北京的故事,它是一座凝聚着四合院之美与胡同文化的展馆,也是通往老北京文化的一个索引。


史家胡同博物馆近年策划了“回家旧影”、“回家过年”、旧物改造、口述史收集灯展览活动。

“胡同声音”是凌叔华后人、艺术家秦思源先生的独立艺术项目,展陈采集了老北京人叫卖声80多条,单独响器20余种,以及北京春夏秋冬独特的城市声音。通过聆听这些源自胡同、代表胡同的声音片段,古老的北京多了一个延续文脉的手段,世界的观众多了一个了解胡同的途径。



史家胡同博物馆设有展现“老北京”旧日生活的展厅,陈列群众曾使用过的日常用品,按物品品类进行解读,依照50年代至80年代的时间线索进行对比展示。1920年代的聘文复印件、旧时家庭用的笸箩、淡出市民生活的公交票证等等,唤醒一代人的时代记忆。馆内设两间房屋,依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的北京家庭布置,铝质饭盒、老自行车、瓷热水壶、老月票、小阳伞……将“老北京”的生活铺陈在大众眼前。



工作坊内容


工作坊将以授课+采访+练习的方式进行。


授课结束后,我们将安排学员分组对史家胡同里有意思的居民进行采访,回顾街区记忆,记录“老北京”与“新北京”的时代故事。


课程大纲:


1、怎样“在地”城市中找到好故事?


每一个地区的名字,不是火车站过站台时冰冷的站名,或地图上让人毫无想象力的地理标识,它们在时间的纵向坐标轴上叠加着无数故事。如何在陌生又熟悉的城市中寻找一个好故事?


2、如何收集故事素材、采访与观察“在地”里的人?


有些故事会被忘记,但细节会长久地在读者头脑中留下印记。如何获得故事的细节?通过采访你将获得什么?如何运用五种感官复刻现场?


3、如何建构一个故事?


如何在一堆素材碎片中,找出那根牵动你的故事线?在写作之前,写作就已经开始了,收获运筹帷幄的写作技术。




工作坊导师

李依蔓


中国人民大学美学硕士,三明治作者、破茧计划1.0作者,关注城市文化题材,作品被收入《破茧001》等书中,主要作品有《杨潇:写字的人一定要靠写作养活自己吗?》《厦门:沙坡尾的渔民,在失去他们的船之后》《SNH48粉丝的“偶像养成”游戏》


龚晗倩


三明治作者、破茧计划2.0作者,关注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主要作品有《云也退:一个书评家逃离到以色列写非虚构》《越来越沉默的世界500强技术白领们》《江夏里:一座上海老房子见证的知青两代》



工作坊时间&地点


2018年4月22日(周日)

10:00-18:00


工作坊人数


15人


工作坊费用


800元


*奖学金制度:我们鼓励每一位工作坊学员完成自己的在地主题作品,工作坊结束后一周内提交的最优秀的三篇作品,将获得500元奖学金。


报名方式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报名,我们将通知入选的学员进行付费。

如有任何问题咨询,请加课程助理“三明治明仔”,微信ID:ming30s


公益支持:壹基金我能实验室

特别鸣谢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史家胡同博物馆






来看看过去一年里,三明治团队和各地的在地故事记录者们一起挖掘记录了哪些动人的故事:


义乌,人们到这里来多多少少都带有一种英雄情结,在背井离乡的情景设定下,要么怀揣着一夜暴富的梦想,要么希望在和生活的每一场厮杀中都能鸿运高照侥幸胜出。我们为在这里掘金的一些面孔,用文字画像。

魔幻义乌:带着英雄情结来到此地掘金的中外商人,现在怎么样了?


厦门,我们记录了将近70岁的厦门渔民余龙发老伯的故事,他靠海吃饭50多年,因为政策变化失去渔船。那双放了几十年的延绳钓鱼绳、布满厚茧的手,现在最主要的任务,是拿着锅铲翻动着砂锅里的姜母鸭,香气直扑街面。路过的游客,都不知道这位阿伯曾经是“海上一条龙”。

厦门:沙坡尾的渔民,在失去他们的船之后


兰州,我们记录下一位倘若不当摄影师,也许只是一位普通下岗工人的吴平关的故事。在这座老工业城市,几乎每一个兰州的家庭,都有和工业有关的记忆,但却在新式生活冲击面前,逐渐散落。新一代人对工业的理解和感情,和老一代人之间自然存在着不同。这些差异、变迁和重新认识,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

兰州:民谣崛起,工业落幕

真正属于这位兰州下岗工人的人生,整整迟到了二十年


云南建水,这座位于昆明西南方的小城市,坐火车需要两个多小时,每天只有四班车。不知有多少人知道,建水在古彝语中是大海的意思,古称惠历城。这里物价很便宜,就像大多数县城一样:三块钱的木瓜水、五元钱起步的出租车,几个人上饭店吃顿饭只需百来块。这里有南方中国最大的文庙,已有700多年历史。

在云南边境小城,我没吃到见手青

乡愁的栖息地,云南建水古民居


南宁,我们记录了一位叫阿钱的女孩和这座城市的故事,幼儿园、小学、初中都在一条街上,阿钱从小最渴望的,就是看看外面的世界。到了大学,她如愿以偿,到外地读书。放假回家时,阿钱才突然发现,很多小时候有的老店和老建筑,怎么突然没有了?为什么说白话的人越来越少了?

在南宁,说白话的人越来越少了


在山城重庆,我们发现,可以用“重庆是平的”的异乡人视角来重新打量它,因为坐在轻轨上,长在山上的高楼,嘉陵江水面,以及一辆汽车从眼前驶过,马路和轻轨线此时几乎平行。这些都能代表重庆,迷幻、密集与空旷、摇曳、雾色。

重庆是平的




.....................................................................



什么是三明治

在地计划?



中国三明治在地文化挖掘计划将以故事为基础载体,重新构建对地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计划,为每一座城市描绘它的精神地图,让无论是在他乡漂泊还是小城突围的年轻人,发现并懂得欣赏自己所在土地之美。 


这将是一场大型、深度的中国在地文化故事发掘实验,参与者自发、主动地挖掘和记录城市故事,实现线上线下的深度互动。微信号:在地(zaidi30s)




4月15日,三明治短故事学院再度启程,用十二天时间给你定制一趟讲故事的旅程。每位学员都将拥有一位尽职的“编辑”、“老师”的陪伴,一对一地和你保持沟通,指导你写下生命中的短故事。

三明治为大家带来全年免费的“生活写作课堂”。在这里,我们只谈真挚走心的自我写作。

写作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你需要陪伴你的物品,它们是毛毡包、Writers 帆布袋、有猫病本子、九口山本子......来三明治的“写作灵感铺子”吧~


▽ 点击报名2018第一场在地写作工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