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瞭望圆桌丨这些与“一带一路”有关的大问题讲清楚了!值得细读

2017-05-13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际,《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约访到如下权威研究者,纵论诸多重要问题

◆ 研究者们深入研讨的问题如下:

  • 其他国家也提出过类似议题,为什么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能得到各方积极回应?

  • ”一带一路“到底能为沿线国家带来哪些好处?

  • 为什么说不能简单用经贸增速来衡量其价值?

  • 中国义利观的意义是什么?

  • 这一倡议与以往的全球化有何不同?注入了哪些新内涵?

◆ 此为《瞭望》最新特别报道之一,推荐阅读。更多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仁贵


为什么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能得到各方积极响应?

  《瞭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举办,本身就可视为“一带一路”倡议取得重要成果的一个体现。“一带一路”倡议为何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很高认可?主要原因是什么?


  林毅夫:应当说,除了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外,一些国家也提出了类似的主张。比如,有关国家曾提出“印度-太平洋经济走廊”和“新丝绸之路”,但都未能取得实际成效。


  为什么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能够得到这么多的响应,而一些国家提出的相似倡议在国际上无声无息呢?主要是中国有三个优势


  其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的钢材、水泥和电解铝等生产能力占到全球一半以上。中国的基建施工能力在国际招标中具备比较优势。


  其二,在资金方面,中国拥有大约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能够支持必要的投入。同时,中国经常账户盈余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外汇来源。再者,中国的储蓄率较高,国内储蓄大约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半,也可以成为投资的重要支撑。


  其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这些国家平均收入水平大约相当于中国的一半。而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经验,能够帮助沿线各国发挥比较优势,复制“中国奇迹”


  张燕生:这得从“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定位和本质说起。历史上,兴盛期和开放期往往是重合的。因此,我们应当树立全球视野,以更积极更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更高水平的双向开放,就是为了把全球化往前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共商、共建、共享,可以给全球发展带来新机遇。


  从意义上看,越是新科技革命时期,全球化的意义越重大。IT革命带来的变化是,哪里有需求资本就在哪里安家。因此,“一带一路”倡议与新科技革命契合,它能够在全球满足碎片化需求、分散化需求、个性化需求、本地化需求。


  过去的全球化过程中,没有处理好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地球村”与“地球村良治”之间的关系,没有全面惠及全球社会各阶层的普通民众。而“一带一路”倡议是以平等、包容和合作为基础,因此,它能够受到老百姓欢迎。这是其又一重大意义。


  从定位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内容,是中国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也是未来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管总的规划,还是中国参与完善全球治理的主动作为。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将中国的对外开放深度延伸扩展到对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家和转型中国家的开放,将推动中国和世界更加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本质上看,“一带一路”倡议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有利于全球经济发展的再平衡。


  “一带一路”倡议强调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它是构建一条文明之路、合作之路、多彩之路的纽带,可惠及沿线相关国家和域外国家,共同实现发展梦、和平梦、合作梦,最终构建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


到底能为沿线国家带来什么好处?


  《瞭望》:谈及“一带一路”倡议,国内外的学者都很关注其带来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机遇。


  林毅夫: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说,这是它们实现工业化、现代化难得的机遇相比以往的产业转移,这一次最大的不同是转移的规模不一样

  • 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时,整个制造业雇佣人数是970万人;韩国上世纪80年代,整个制造业雇佣人数是230万人;新加坡是50万人;我国的台湾雇佣人数是150万人,香港是100万人;

  • 而根据第三次工业普查,中国大陆整个制造业雇佣的人数是1.25亿人,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就有8500万人。


  也就是说,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转移的规模远超以往,基本上足够让“一带一路”沿线工资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从农业经济转变为现代化的经济


如果能抓住这个窗口期,这些国家也可以像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或是亚洲四小龙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一样,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从低收入国家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甚至进入到高收入国家行列


  王海峰:从需求端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都有一个发展梦、和平梦和富裕梦。实现这样的梦想,从中国经验来讲,就是需要改革开放,也就是需要全球化来支撑。但近几年来,全球化处于低谷期,甚至出现了逆全球化的倾向。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为发展中国家注入了发展新动力,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机遇


  需要强调一点,“一带一路”沿线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这些地区软硬件基础条件都不太具备优势。在这种情况下,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需要注意风险预警。风险控制与管理做好了,项目建设就能成功。全球最好的企业也是那些风险管控最好的企业。我们之所以强调防范风险,决不是要扯“一带一路”的后腿,而是正视风险、控制风险,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


  张燕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将我国的技术、资金和管理与沿线市场的需求、劳动力、资源要素有效结合起来。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领域中,如何保证钢铁、有色金属、化工、铁路、轻纺、汽车等行业的合作是低碳、绿色、节能减排的,对我们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


  另外,聚焦重点地区、重点国家、重点项目,就会涉及到“一带一路”的规划和沿线国家战略和规划的对接,就会涉及到怎么能够使沿线的老百姓、年轻人、小企业有机会参与、有机会共享。这是需要花大力气去做的工作。


  对中国的企业来讲,“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也是促进企业转型的过程相比较而言,“一带一路”沿线往往是全球竞争最薄弱的地方,这恰恰给中国企业完成自身转型提供了机遇。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应在“一带一路”沿线完成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的转型


中国义利观的意义是什么?


  《瞭望》:共商、共建、共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重要原则,中国最高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合作共赢。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倡议所蕴含的理念?


  李向阳:过去20年,中国与绝大多数周边国家的经贸联系越来越紧密,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周边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来源地,甚至是最大贸易顺差国。但也需承认,有的周边国家对中国和平崛起理念尚缺足够认同,近而不亲现象客观存在。也就是说,我们过去依靠与周边国家经贸联系来创造一个良好周边环境的目标,仍需要改进


  国外也有人提出,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与沿线国家和周边国家就有很紧密的经贸往来,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仍然加紧联系,前后区别到底是什么?


现在研究界总提到的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增长非常快。这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仅以此来衡量“一带一路”倡议就太过简单了照此推理,是不是我们开足马力把同非“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联系挪到“一带一路”国家,“一带一路”的目标就实现了?


  这些问题的背后,涉及的深层次内容实际上是义利观企业投资有两种外部性,一种是正外部性,一种是负外部性义利观就是要解决负外部性的问题。只有建构起正外部性,中国与这些国家合作的同时,才能够使我们和平崛起、和平发展的最终目标得以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体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依托


  践行中国的义利观,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时就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市场关系是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国内解决的问题,而现在要在国际范围内协调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 一方面,“一带一路”如果没有以市场为基础,不以企业为主体,最终就会演化为一个对外援助项目。一旦演化为对外援助项目,那就不可持续。

  • 另一方面,市场又必须由政府主导,没有政府主导,那就跟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前的国际经济合作没什么区别


  同时,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既要获得正常的投资收益,又要获得好的名声、好的口碑,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让相关国家与中国经贸合作加强的同时也更加友好


“一带一路”,与以往的全球化有何异同?


  《瞭望》:从提出初期沿线国家积极响应,到现在越来越成为全球共识,“一带一路”倡议与过去的全球化有何异同?其为全球化注入了什么样的新内涵?


  刘卫东:“一带一路”是战后唯一一个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国际合作倡议,且得到了这么多国家响应,并正在成为全球共识


  这个倡议里,我们强调的是政府和市场有机结合,倡导的是包容性。过去仅仅是以推动经济增长为主,现在既要推动经济增长,又要考虑到基层老百姓和工薪阶层在增长里能分享到成果。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让更多的人得到好处,让更多的地区分享成果,这是与以往最大的不同。


  在全球共识下,如何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如果我们还像过去一样理解为这是少数国家,或是沿线国家的事情,就不合时宜了


  从此次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情况看,29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这29个国家不都是过去传统意义上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另外还有130多个国家要派政府高官参与,还有70多个国际组织也要参与。此种情况下,“一带一路”倡议体现的是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化理念。


  “一带一路”倡议被写入联合国决议,里面提到,“一带一路”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平台,帮助国际社会实现地区和平与发展。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此前也表示,“一带一路”建设非常重要,能够把世界团结起来,促进全球化朝着更公平的方向发展。


  在这些背景下,更需要准确理解“一带一路”的内涵。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所传承和发扬的是丝路精神。所谓丝路精神,就是千百年来在丝绸之路上薪火相传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


  其次,提到丝绸之路时不能把中国人放在唯一的位置上。丝绸之路实际上是欧亚大陆很多国家共享的一个历史文化遗产。我们的倡议之所以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获得如此广泛的响应,恰恰是因为它唤醒了很多国家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


  需要注意到的是,发达国家在过去300年里,从殖民开始,它们对世界就有一个最基本的构想,即核心—边缘结构。它们自己是核心,其他的是边缘。我们现在要倡导的,则是包容性全球化


  这其实是“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里提出的内容,即“促进经济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后面还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这就是我们和以往不一样的地方。我们既追求要素的流动、高效的配置、市场的融合,但更加追求的是开放、包容、均衡、普惠。


  围绕这一目标要多方面努力。

  • 一是政府要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作用。要有一个有为的政府,维护市场公平,特别是要解决贫困的问题。在这方面,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做得更好;

  • 二是要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拥有良好的基础及发展机会;

  • 三是尊重道路选择的多元性,实现不同发展道路和模式的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一个突出的理念就是,大家都有道路选择的权利,相互之间有对接的可能性。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落地,代表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适应这一新时代的需要,我们要有全球视野,要在全球范围内想问题。


  李向阳: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无论是多边还是区域合作平台,规则导向都是其重要特征。无论是WTO还是像区域合作的TPP等,都是先制定准入门槛,规定每个成员的权利义务,然后设计出一整套的机制。


  而“一带一路”倡议更多的是一个发展导向。借用中国的一句俗语,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我们为实现共同发展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国际版,就是要探讨共同发展过程中新的合作路径和平台。LW


刊于《瞭望》2017年第20期,原题《全球化治理:“一带一路”倡导新型义利观》

延伸阅读

☞ 图解 | 一图了解即将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 瞭望丨国外学者怎么看“一带一路”?

☞ 瞭望|“一带一路”建设进入重要窗口机遇期

☞ 瞭望 | “一带一路”已然成势

☞ 瞭望 |“一带一路”,开启人类命运共同体宏大实践

☞ 瞭望丨“一带一路”的魅力所在?如何照进现实?

☞ 长知识丨一带一路与国内有啥关系?

☞ 长知识 | “一带一路”是什么?包括哪些国家?只是架桥修路?

☞ 受权发布 | “一带一路”这几年,我们都做了什么

☞ 关注瞭望微信,回复“一带一路”获相关报道


长按上图,关注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瞭望APP

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