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北90后夫妻:回老家玩五年泥巴,徒手搭了一个家

CITYZINE 城市画报 2023-10-22


作为一个在钢筋森林里长大的当代青年,第一次看到东南亚的荒野建造家、丛林工程师们能够用泥巴、树枝和杂草徒手建“大别野”时,很难不觉得这是个建筑奇迹。现在,这种用原始工具和“传统艺能”从零开始造房子的技巧,在中国,也有人复刻。

东南亚小哥甚至涂手上漆(图源:Up主:荒野伊甸园)
2017年,在游历东南亚的自然生态村后,波波与小放夫妻俩回到了湖北广水的老家,与志愿者们从自然取材,将黏土、 沙子、稻草、水混合碾压,捏出一个个土团,在两年后筑起一个天然的家。

波波(右)和小放(左)在家门前

现在,这场自然理念的朴门生活实验仍在继续,盖房、种菜、摘果、做饭,波波、小放与志愿者轮流值日,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带土团

回农村


2017年,湖北省广水市韩家堰村,寂静冷清的村落突然出现了一阵骚动——老尚家的儿子剑波回来了,同行的还有他的新婚妻子小放,小夫妻要在村里盖房定居。在外出务工大潮下,这座“空心村”只留下了五六位老人,年轻人的奇怪想法让老一辈着实摸不着头脑,“为什么不在外面赚钱买房,要到农村来生活?”


更让远亲近邻瞠目的是,波波不用钢筋水泥盖房,而是用随处可见的泥土,在村民看来这无异于“过家家”。但波波很笃定,土团小屋不仅是夫妻二人的居所,更是一场自然生活实验,他们要用朴门永续(Permaculture)的理念,建一座像泰国阿索村和盖娅那样的生态村。


土团小屋所在的韩家堰村和波波一家



踩泥巴

砌土墙


没有比泥土更廉价、更天然的建筑材料了。


建土团房有点像做雕塑,黏土、沙子、稻草、水,是土团的全部原料,而泥土卓越的可塑性,也使得土团建筑的形状没有过多局限。


波波让学民间工艺出身的小放来设计土团小屋,然而几个版本的草图画下来,波波却犯了难:虽然小屋设计得漂亮,但他盖不出来。小放的天马行空完全颠覆了建筑的力学结构。终于,波波参考自然建筑案例,决定了L形的房屋框架,内部设计交给小放,土团小屋算是有了雏形。


土团小屋的室内示意图


2017年8月,土团小屋破土动工。依照现代工业化的建造水平,一栋30平方米的二层砖混小楼十四天就能竣工。可4个月过去了,小屋一楼才刚刚封顶,二楼与内部装修还没着落。


要把泥巴做成支撑房屋的土团,唯有碾压让原料充分混合,波波和小放“没有条件,只能靠脚踩”。为了提高效率,波波从村民家借来两头牛,“牛踩了一段时间,再被拉来的时候,看见土房子,掉头就跑。”黏土里的沙石扎伤了蹄子,老牛撂挑子了。小屋要盖,黏土要踩,波波和志愿者又穿上了雨靴。


混合好的土团才能用于垒墙


也许是踩黏土的经历太过深刻,后来建造土团教室时,波波和小放一致决定买个机器回来,压实粘土的活儿让机械来干。机器一天可以混合七八立方米的土团,是人力混合的2.5倍。两个月后,土团教室竣工。




割茅草

盖屋顶


波波为土团小屋设计了英格兰式茅草屋顶,切割、清洗、晾晒、编织——建造屋顶的时间占据了整个房子的一半。屋顶的建造需要大量芦苇,他们把全村池塘的芦苇都割完,仅仅盖了屋顶的一半。没办法,只能再等一年。眼瞧着芦苇一日日长高,迟到了一年的那半个屋顶马上要有着落。谁曾想,即将到手的芦苇被村民一把火烧光做了肥料,波波他们欲哭无泪。


经过村里老人指引,波波和志愿者后来花了三个月时间从十公里外的山里拉来虮子草,那是当地传统建筑屋顶的常用材料。老人说,用这种茅草做的屋顶“能管用一辈子”。孤零零一年的屋顶终于找到了它的另一半。


波波和志愿者们一起做屋顶


历时近两年的建造,土团小屋终于在2019年完成。鹅蛋黄的泥土墙支撑着30厘米厚的茅草屋顶,高效节能的火箭炕“沙发”旁,旧铁桶改造的火炉烧着热水,树干围成的栏杆仰视着不规则的门框。墙边隐约的电开关和角落里钻出的自来水管,提醒着眼前的小屋不是古老的原始建筑,而是一座刚刚竣工的现代自然建筑。土房子竟然可以这么豪华时尚,质疑被扔到一边,土团小屋成为当地村民的打卡胜地。


              ←左右滑动参观土团小屋→



赤脚跑

种野菜


土团之家从来不只是一栋小屋,它是连接人与自然的生活方式,渴望乡野的都市人的栖居地。


土团小屋是波波与志愿者们共同创造的果实。小屋建造伊始,波波与朋友合开了工作坊,招募各地热爱自然生活理念的人,共同完成土团房的实验。小屋落成,波波继续着志愿者模式。到今年夏天,他们已经共同建造了土团教室、土团厕所、富勒穹顶、海螺浴室等自然建筑。


土团厕所和富勒穹顶


建造土团小屋时,波波与志愿者同吃同住,轮流值日,种菜种树;年轻人白天盖房,晚上分享心得、游泳爬山。寒冬腊月,土壤结冰,工程没法继续,留下来的志愿者和波波住帐篷,一起劈柴生火、取暖聊天。如今,土团之家的成员还会一起到百鸟林挖蘑菇,扫村摘野果,他们已经种下近两千棵树,一日三餐源于食物森林里自己亲手种下的野菜。


← 波波和小伙伴们的田间生活 →



大家庭

居四海


土团之家是个大家庭式的社区,等级之分、绩效考核是不存在的。团队工作轮番而治,每个人在团队里寻找适合的角色,设定自己的任务目标,在团队里邀请伙伴监督,互相汇报工作。波波称之为“自主管理”,大家为自己工作,“共同成长,共同面对自己不想面对的事情”。


土团之家的小伙伴们一起做早操、讨论


武汉姑娘泥香今年8月到土团之家做志愿者,第二周她就把三岁的宝宝从老家接来,一起体验自然生活方式。一对卢森堡和澳大利亚的跨国夫妇是土团小屋的建造者之一,他们如今定居在澳洲小岛上,仍时常和波波分享海岛生活的美好。


今年5月,久未谋面的初中同学联系波波。他们早已离开农村,生活在大都市多年,“他们对乡村是有感情的,也想回来做点事情,但不知道能做什么。”波波和土团之家的故事让这些曾经的乡村少年似乎找到了方向。


波波希望未来学习一些组建和协调团队的方法,把自然建筑理念和技能传播得更广,把土团之家发展成生态社区。那里不仅有自然建筑,有生态农业,还有在自然里诗意栖居着的人。


波波和小放在土团小屋的二楼



土团房

怎么盖


曾经,我们很向往国外那些异想天开的私宅建筑;今天,我们也可以去盖一所脑洞大开的房子了——它不再专属于某个阶层,不仅仅是财富的表述、甲方交予乙方的项目;它也不只是建筑师的专业实践地、能力展示场;它可能就是一些普通人做的一件普通事:找了一个地方,盖了一座房子,一个家。


心动了吗?动手盖自己的房子吧!







以上内容节选自
《城市画报》2021年10月刊
完整内容尽在
专题
 中国式私宅 



专题编辑 卢绍聪 赖琳琳 区明坚

卢绍聪 陈磊(实习生)

  李彤 泥香 山

设计 梁海平

插画  倪仕轩

微信编辑   钟欣玲




你的梦想小屋是怎样的?
欢迎留言来唠




点一点
今晚梦里盖小屋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