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益圈培训那么多,为什么对你没用?公益人如何有效学习?

张以勋 公益慈善论坛 2022-03-21
申请转载本文或有意加入公益慈善论坛读者群交流的伙伴请长按右侧二维码,或搜索zhang_yixun加主编微信


作者:张以勋(公益慈善论坛联合创始人、主编)

 

话说公益圈的会多,培训也多,并且越来越多,这当然是个好现象。不过也是东边多,西边不多;大城市多,县乡不多。与之相应的,便是公益在东西部、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只是,从这些年的观察来看,我发现公益圈的培训虽然量多,但培训的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以说很多培训对公益人是没用的,甚至是有害的。本文拟对培训无效或低效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没遇上好老师

 

现在公益圈都比较重视打造学习型组织,除了鼓励公益人自学,也经常邀请各路专家来讲课做培训。但专家也分层次高低,术有专攻。有的专家讲起理论来一套一套的,或者言必称欧美,会介绍很多发达国家的案例和经验,但脱离中国实际,不懂变通,只能纸上谈兵,讲过了也没什么用,浪费机构经费。

 

有些所谓的专家本身对公益有这样那样的误解,比如无视公益的民间属性,非要把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说成公益,这类专家讲得课越多,被误导的人也就越多,错误的观念和方法造成的危害也越大。现在公益人参加的培训也不少,但各种理论经常打架,自己又不能分辨哪些是适合自己的,哪些是不切实际的、甚至错误的。所以,公益人不能迷信权威,不要以为专家讲的都是对的,要多听多看多想,要学会独立思考,要有自己的理性判断。否则听的课再多也没有用,甚至会越来越糊涂,困惑多到简直不知道怎么做公益了。

 

虽然很多资深公益人有丰富的实操经验,但归纳总结能力不好,口才不行,所以也讲不出来、讲不好,或者因为工作实在太忙,没时间把自己的经验整理成课程来讲。于是,公益圈的培训领域里有理论又有实操经验、讲的东西接地气的好老师确实不多,可以说是可遇不可求。尤其是基层公益机构的培训经费和培训机会一样少,好不容易请来的老师讲的东西看着高大上,甚至收费还贼贵,但不实用啊,听完课还是该咋样咋样,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等于浪费来之不易的培训经费,浪费大家的精力和时间。

 

还有些所谓的“知名专家”喜欢到处讲课,估计是要挣讲课费还房贷啥的,当然这属于合法收入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这么干就说不过去啦!比如一套PPT能讲几年都不更新,新政策出台了也懒得加上,自己的知识结构都落伍了,却动不动指责草根公益人不爱学习,这不行哪不行的。甚至把自己所宣扬的那套理论奉为不容质疑和反对的真理,不允许你提出不同意见,否则他跟你急。



 

二、没成为好学生

 

不过,参加培训的公益人也有自己的问题。比如有些公益人反感收费的培训,只喜欢主办方出钱承担交通食宿费用的免费培训,甚至只要是免费的都去参加,不管这个培训适不适合自己;可能是因为免费,不用自己掏钱,所以参加培训时也不珍惜学习机会,上课睡觉或旷课去游玩;甚至参加培训的目的不是学习而是认识更多人,结果就出现一种奇葩现象:同一个课程参加一次又一次,同学换了一茬又一茬,课程内容还是没掌握。要么就是听课的时候交头接耳、昏昏欲睡、神游四海,一下课就来精神,拉着新朋旧友大咖专家谈天说地、拍照合影、愉快地享受茶歇糕点饮料,互加微信换名片,积极得很,热闹得很。尤其比起提问环节的冷清,简直是天壤之别。

 

即便是参加收费的培训,表现也不见得好。尽管讲课的老师认真做足了准备,既有理论也有实操,PPT也做得漂亮,但听课的学员没什么准备就来了,甚至连自己当天要参加什么主题的培训都不知道,至于老师是谁,背景和能力如何,更不知道。参加小组讨论,就听别人讲,自己不发言玩深沉。课听完了,跟老师或主办方要了PPT,回去存在电脑上。只是,上课都没好好听,看PPT有用吗?有用吗?有用吗?没多大用啊!其实很多人拍了、要了的PPT属于再也不看的那种。

 

三、不负责的主办方


你可能要问,培训前不调研下培训需求吗?做好像是做了,但可能是假的,是主办方想让老师讲、想让学员学的。结果,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员听得无聊乏味,供需不对口,互相浪费时间啊!又或者,学员层次差别有点大,有的人觉得老师讲得自己都懂,白来了,有的人可能是刚入行的小白,却觉得好复杂啊,不理解,听不懂哦!最后,听了是听了,但也没啥用。参加培训的钱白花了,工作耽误了,还不如不听。

 

还有些主办方呢,也挺不负责任的。培训虽然做了,但表面文章做得更好,要不然怎么向资助方交待呢?所以,仪式一定要搞得隆重一点,场地的档次也不能低,最重要的是拍照、摄像、填问卷、写新闻稿、传播,一样都不能少。至于真正的培训质量和效果咋样?不知道,也没人关心。

 


四、不好学的机构


在很多机构,参加培训次数最多的可能就是机构负责人了,花着机构的钱,到处赶场,普通员工的培训机会则少得可怜。培训完回到机构,也不和员工分享,或者只是简单地做下分享,培训中老师讲到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根本落实不了,都跑到九霄云外一去不回。所以,就算负责人参加培训的机会多,但整个机构没有学习氛围,也没有建立鼓励学习的机制,员工还是原来的员工,机构还是原来的机构,形势一片如旧。花掉的那些培训费、差旅费,还不如给员工涨点工资、发点福利来得实惠,起码让员工还有点想留下来不辞职的理由啊!

 

虽然说,能力建设或业务培训,对一个机构来说是事关生死存亡的大事,员工及机构的成长也是一个持续而漫长的过程,但投入和付出总是值得的。不过,有些机构是想做培训,但缺钱啊,所以不想付讲课费,也不想把培训设计成一个项目去筹款,跟老师磨叽半天,也不报个价,只想让老师自掏腰包千里迢迢来给他们义务讲课,理由无非是:我们是做公益的,没有培训预算,老师你也做一下义工吧?老师欠你们的?所以老师也受不了,只好主动明码标价。

 

五、怎样培训才有用?


现在你可能会说:这么多抱怨,有什么用呢?其实抱怨是一个人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为了释放压力而自然产生的一种焦虑情绪,本身并没有对错。止步于抱怨,不正视抱怨,不去想办法解决抱怨背后的问题,才是错的;而不让人抱怨则更是违背人性的粗暴之举。

 

公益圈在培训层面面临的各种问题,大家都知道必须尽快改变;如果公益人不求上进,公益机构不专业,公益圈在这个社会中只会越来越没地位,越来越没存在感。那么,到底如何改变,怎样的培训才是有用的?我斗胆按自己的浅薄理解和有限的经验提点建议,仅供参考,抛砖引玉。




1、什么态度?


态度当然很重要。无论是机构负责人、员工或者培训机构、讲师,以什么样的态度参加或举办培训、讲课?我认为有一个基本原则可以遵循:对机构、对受益人、对捐赠人甚至对社会负责。前文揭示的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缺少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不仅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浪费机构和捐赠人的钱,浪费社会资源。如果你想通过做公益解决社会问题,帮助困境群体的愿力足够强,那么你做任何事都会全心全意负责任地去努力,争取做到最好!如此,方可无愧于心,无愧于天下人。

 


2、学什么?


很多人进入公益圈之后,最大的感受可能就是被迫成为多面手。因为缺少相关的专业人员,一个人往往要身兼数职,负责人要管理机构,要筹款,要公关;项目官员要策划、执行项目,要写各种报告材料,还要做宣传;行政人员要管人事、财务,要写新闻稿做传播,要保障后勤;有传播人员的还要运营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写稿、美工、音视频剪辑、直播。就算是分工明确的志愿者团队,也要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协同配合。所以,做公益要做的事很多,要学的东西很多很多

 

(1)通识学习。

包括公益慈善常识和政策法律常识。无论在哪个公益领域,这些包括基本概念、理念、历史沿革、伦理原则等在内的通识都应该学习掌握,明白公益慈善到底是什么,社会为什么需要公益慈善,和政府行为、商业行为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从事公益慈善事业要遵循哪些价值观、原则、伦理以及政策法律?如果出现了认知及行动层面的偏差,很可能就会背离初心,做出违背公序良俗甚至违法犯罪之事。说白了,公益慈善常识就是要告诉公益慈善之道是什么,走上这条道要遵守的规则是什么?边界和方向在哪里?不搞清楚这些,你天天说不忘初心也没用,因为你的初心可能是模糊的虚的,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初心到底是什么?或者违法违规了自己都不知道,等到被人投诉,陷入舆论危机,被政府处罚、吃上官司才知道错了,但为时已晚矣!

 

(2)专业学习。

岗位不同,需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自然有差异,所以不仅在招聘招募时需要选择专业对口或相近者,在日常培训中也需要针对专业需求提供必要的、适合的培训机会,以持续提升其专业能力,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机构及社会的发展需要。但是做公益,仅有爱心、情怀和一技之长还不行哦!尤其是机构负责人,不仅要懂管理、善交际,也要懂财务、筹款、传播、公关等等;做财务不仅财务技能要过硬,也要懂机构的业务,才知道什么钱该花还是不该花,花得是不是合规合法等等;做项目,不仅要有能力策划和执行项目,也要关于收集整理项目信息用于信息披露、发现背后的故事并用于传播,保护和宣传项目品牌。所以面对人手不足、复杂多变、需要多样的公益职业,光有一门专业是不够的。

 

(3)综合学习

不要以为搞懂了公益慈善、专业上有几下子就够了,还不行哦!我们知道,公益慈善就是以解决社会问题和困境群体需求为目标,而且做的事往往是政府和商业不愿意做或做不好的,真要做久做深做好,难度还是很不小的。这就要求公益人尤其是机构的负责人和骨干具备较高的人文和科学素养,能够洞察人性与社会的深层次问题,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然后才能针对复杂多变的人性和社会问题提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体现或创造自己的社会价值,赢得社会的认可、尊重和支持。所以我一般都会建议公益人多学点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人类学等方面的基础或专业知识,培养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提升综合素养。




3、谁来教?


找谁来做培训老师,也是有讲究的。俗话说得好,名师出高徒。当然,名师的名,不是自己吹出来的,也不是别人捧出来的,而是凭本事干出来的,是实至名归的名。培训途径不同,找老师的方法也有所差异。


内部培训:讲师由机构内部的资深人员担任最佳,一方面对机构非常熟悉,知道员工的专业素质、工作表现,然后针对员工的实际需求因材施教,从而获得良好的培训效果。有条件的机构除了选拔培养有培训潜质的优秀员工担任培训师,还可以成立专门的培训部门负责业务培训,设立专门的培训项目对外筹款,专款专用。暂无此条件的机构,也可根据机构的需求聘请外面的专业讲师开展内部培训。为了保证和提升培训效果,最好安排外聘讲师与员工深入沟通交流,了解员工在工作遇到的困惑和能力短板是什么,明确各自的学习需求,然后对症下药,开展有效培训。


外派培训:目前针对公益领域的培训机构、培训项目不少,可谓百花齐放又鱼龙混杂,所以必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培训课程和讲师,以获得最佳的培训效果。在选择讲师时,首先,别被包装的光环所迷晕,保持清醒与理性的头脑;其次,看他写过的文章,上过的课,看看他对公益的认知、价值观如何,观点见解是不是接地气的,上过他课的同行评价如何,综合考量讲师的专业能力之后再决定请谁来讲;第三,看课程收费是否在机构的承受范围之内。如果实在不知道该找哪位讲师、上什么课合适,可以加入公益慈善论坛读者群等公益人聚集的社群,在群里跟大家打听打听,了解下讲师的专业方向和口碑,共享培训信息,办法总是有的;我也认识一些实务经验丰富、课讲得不错的老师或者比较专业的培训机构,所以也可以直接找我咨询推荐,比如公益法律培训找北京致诚社会组织矛盾调处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国科律师,非营利组织财税培训找深圳的胡绵鹏老师;志愿服务培训找和众泽益、惠泽人,筹款培训找方德瑞信。公益慈善常识、公益传播找谁讲?实在找不到人的话,就找我啦~



4、怎么教?


作为讲师,不管是来自学术界的教授,还是业界的意见领袖,亦或经验丰富的资深公益人,都应该是在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视角独到,见解深刻,观点犀利,能够解惑答疑,能够指点迷津。


(1)课前准备充分。应提前和主办方沟通好课程主题与大纲,制作课件PPT以及所需的视频、图文等辅助材料,对所需的知识点、案例进行补充或更新;最好能抽出时间和学员交流,初步了解其学习兴趣、困惑等,根据其需求确定或调整课程中需要重点讲解和讨论的知识点,或需要重点训练的技能。


(2)课中理论结合实际。通常培训课程都要讲到相关的理论知识,但为了便于学员理解,提高培训效果,讲师也需要结合相关案例或实际问题进行讲授,帮助学员理清思路,找到正确或理性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消除困惑,提升自己的工作素养。


(3)课后答问精准总结。培训课程的提问环节,一般时间比较有限,因此对讲师的专业素质而言可谓最具挑战性,尤其是在学员提出尖锐的问题时,讲师需要把握好问题的重点或焦点,以条理清晰的简练语言进行专业的解读、回应和总结,争取让提问者和全体学员满意。课后难免会有学员找讲师一对一交流,谈感受、套近乎、拉关系、合影都有可能,主要看自己的时间安排了。如果有机会和学员们聚餐喝酒吹水,也要注意自己的酒量和个人形象,可别某些人一样酒后乱性干坏事、失态出丑,哈哈!


(4)课风多元把控节奏。讲师的语言可以诙谐幽默,动作可以夸张灵活,声音可以抑扬顿挫,课件可以简洁美观,但最好不要一本正经地照本宣科、平淡无味;当然也不一定非要站在讲台上,也可以走进学员中间,但课堂的气氛要带动起来,节奏要把控好,注意观察学员的表情和反应,适时提振注意力。最后一点,在大家都在饿着肚子盼着饭点的时候,一定要准时甚至提前下课,千万不要拖堂哦!

 



5、谁来学?


(1)新加入的员工、志愿者等小白,接受初级的基础培训;

(2)有一定工作资历的员工、志愿者,可接受初阶的提升培训;

(3)部门主管、项目主管等中层管理人员,可接受中阶的专业培训;

(4)机构负责人、高层管理人员,可接受高阶的战略培训。


在机构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时,原则上应为每个员工提供足够的、个别化的培训学习机会,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派出不同级别和岗位的员工参加专题培训。另外,社工还可以参加专门的继续教育,满足员工的成长需求,帮助提升工作能力和素养,也是留住和吸引优秀人才的法宝之一。



6、怎么学?


培训形式:传统的讲座、讨论结合注重实操训练的工作坊的形式可能是效果最好的方式之一,具体也要看培训内容适合怎样的形式,不必拘泥于某种固定形式,以效果为导向灵活选择即可。除了线下培训,现在也有很多线上的培训课程,有免费的,也有收费的但很便宜,还有像公益慈善论坛之类的知识共享平台,也积累了很多公益慈善知识,个人和机构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


激励机制:应注重营造机构内部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氛围,对积极学习并善于学以致用的员工、志愿者可予以表彰奖励,甚至设立专门的奖学金;有条件的机构可设立图书角、图书室或利用专业的网络学习平台,鼓励大家学习所需的专业知识。除了日常的培训学习,也可以选择那些工作业绩突出的员工参加高品质的培训作为奖励,并作为储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


培训环节:作为学员应提前了解讲师背景、课程内容和进度、课堂纪律,最好能针对课程内容提前做好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好要提的问题;别迟到,手机调静音,认真听课,做好笔记,积极参与互动讨论,踊跃发言和提问,努力追求最大的学习成效。如果有学员上课期间表现糟糕,或者旷课太多,主办方其实可以严肃处理,比如反馈给所在机构,甚至取消其上课资格。


效果考核:培训结束后主办方可定期回访,了解学员的学习效果及相关知识和技能在工作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并反馈给讲师,为其提升课程质量提供依据;机构内部也可以将员工的培训学习情况纳入工作考核范围,比如新员工试用期考核、员工年度考核,甚至可以考虑每年进行一次政策法律知识考试。考核考试不合格者,可根据机构的培训制度等给予降级降薪,淘汰不求上进、不爱学习者。




活到老学到老,每个公益人好好学习,公益圈才能天天向上。在这个社会,靠颜值、靠关系都不如自己的实力靠得住。做公益也是一样,有能力把事情做好做对了,体现出了专业价值,才能让大家了解你、信任你、支持你,你和机构以及整个公益圈才有地位,才有存在感,才有影响力,才能点亮更好的未来。所以,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参加培训,清楚自己要学什么东西,找什么样的老师学,要学到什么程度,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将所学内化为实力,获得真正的成长。


如果看完本文了,你还没想好要不要努力学习求进步,等着被淘汰、被小看吗?不是你?哦,对不起,我错了,我可能在说下一个。

 

作者:张以勋,在广州的青海人,中级社工,资深素食者,为自媒体平台“公益慈善论坛”(公众号ID:loongzone2006)联合创始人、主编,致力于公益慈善资讯传播与常识普及。(转载时请保留以上信息)



推荐阅读: 





聪明干公益,有效做慈善!
关注我,一起学习公益慈善知识!
点亮“在看”,让更多人看见“公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