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小川谈天秤币:要提前做好准备,使人民币成为一种强势货币

 

7月9日,在“中国外汇管理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上,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周小川表示,“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加国际化、全球化的一种货币,是一种强势的货币,导致主要货币和它产生兑换关系。这个东西并不一定是Libra,但从最近几年的趋势看,会有不少机构和人员试图建立一种更有利于全球化的货币。

  Libra的两大进步

  周小川表示,Libra在过去加密货币的基础上,至少做出了两方面的改进:第一,它吸收了加密货币以往过于求成的教训,能够避免币值的大幅波动和投机成分;第二,Libra瞄准了跨境领域的硬需求。

  具体而言,第一个进步是避免了加密货币急于投机赚钱的弊端人民银行如果搞加密货币应该参考香港的经验,香港金管局发钞可以是由其他机构发行(不一定是中央银行)。但是每发多少的港币都要准备100%备付证明书。

  第二个进步是改善跨境支付的问题。 Libra在发达国家似乎优势不大,而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更大一些。Libra抓住了过去跨境交易不方便的一个弱点,提出了自己的跨境方案。在发达国家之间,随着swift的应用,跨境支付的问题并不显著。但是对一些小型国际组织以及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汇款,尤其移民办移民劳工的汇款办理跨境支付确实存在交易费率较高的问题。

  周小川认为,Libra还存在反洗钱的问题,能不能成功现在不知道,但有了这个想法就会对现有制度产生冲击。未来也可能会出现新的全球化货币,在全球流通和使用。可能不是Libra,Libra也可能会被更好的、更严格的,更有效率全球化货币取代。

  Libra代表数字货币的趋势

  周小川指出,Libra被重视跟全球的美元化趋势是分不开的。这实际上是一个强势货币取代、侵蚀弱势货币的问题。在强势货币的影响下,弱势货币国家的资本可能会流向强势货币地区,寻找安全港。

  就现阶段来说,全球的强势货币主要是美元,一些美元化的过程也一直在进行。极端一些的例子比如非洲某国,已经废除本币,转而使用了美元作为货币了。我们观察到,在中东欧,中亚等地区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美元化趋势。

  周小川表示,Libra本身能不能成功仍然要打一个问号,但至少它提出了一个想法,这就会产生冲击。这不仅是对传统业务和支付系统的冲击,它企图盯住一揽子货币的想法,代表了未来可能出现一种全球化货币的趋势。在人民币本外币趋同和一体化的进程中,需要考虑这种趋势对我们的压力。

  保持强势货币地位,在人民币在未来整个国际化过程中,在全球化过程中或许会让我们处于一个有利的地位,周小川强调。

  中国研究机构应当“未雨绸缪”

  人民币应当如何应对这一未来趋势呢?周小川认为,未雨绸缪提前做政策研究很是必要。

  回想中国的发展,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之所以能够不断缩小与美国的差距,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金融体系较为健全。我国在危机之前恰好经理了一轮重大的金融改革,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得以处于较好的状态。正因如此,我们能够相对顺利地抵御金融危机。这意味着如果能提前排查潜在的风险,对我们是大有益处的。我们需要在政策研究和储备上有前瞻性的准备,在可能发生的危机中尽量减少自己的软肋。


以下为周小川发言实录(未经作者本人审核)

各位早上好!

首先祝贺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研究中心成立!这是一件大好事,相信一定会对外汇领域重要问题的研究做出重要的、更大的贡献。我非常荣幸能参加“中国外汇管理改革与发展”研讨会,预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也希望能够籍此激发大家今后更加关注外汇问题研究。

刚才听了三位的发言和致辞,我都非常赞同。今天是研讨会,我借此机会选个题目跟大家说说我的想法,讲一下Libra的出现会对外汇研究提出新的挑战和新的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国民经济发展,外汇管理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早期,外汇短缺是经济发展的瓶颈,所以外汇资源是最重要的国民经济资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陈云同志作为国家经济的主要领导之一搞了22个大项目,其中有不少是化肥等事关国计民生的项目,项目进行了一半,因为缺少外汇不得不暂停下来,这就看出改革开放早期外汇的制约作用。当时,外汇管理研究的重点是如何保持外汇平衡,或者说是国际收支平衡,特别是经常项目平衡。通过出口创汇增加外汇供给,合理分配外汇需求,更加有效地配置外汇这一重要的战略资源。

第二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特别是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新提法,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出现的。用外贸依存度看当时的中国经济,进口加出口之和与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中国最高的时候是70%。这一阶段外汇管理的重点是研究如何使外汇使用更加便利化,外汇资源配置更加畅通,市场在外汇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加充分发挥,以调动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要平衡便利化和防风险,也要注意防范金融危机。

第三个阶段,全球化使中国经济参与全球经济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幅度提高。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重要倡议,这时期外汇研究强调要关注本外币趋同现象,刚才陈元副主席提到人民币加入SDR,标志着人民币自由使用程度大幅度提高,未来也会出现本外币上一体化程度的大幅提升。

在全球化的新阶段,国际上出现了各种促进货币全球化的举措,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是加密货币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加密货币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过于急于求成,建立交易市场急于投机发财,把加密货币变成了投机品而非交易媒介。前不久出现的Libra则不同,在加密货币基础上做了两方面的改进。

一方面,人民银行在三年前就开始说如果搞加密货币的话,应该参考香港的经验,发钞模式可以是中央银行发钞,也可以由商业机构发钞。发钞行过去是汇丰和渣打两家,香港回归前增加了中银香港。三家发钞行明确每发行7.8港元必须有1美元的备付准备,相当于100%备付准备金。过去我们对这个重视不够,随着加密货币交易市场出现巨幅波动,大家逐渐接受了这个观点,现在都强调100%备付准备。当然Libra没有说清楚托管量怎么计算,谁来托管的问题。自己托管会有比较大的问题,因为这中间有比较大的利益动机,而外部不知道你是不是真正做到了100%的准备。

另一个改进是Libra瞄准了跨境业务。从发达国家来看,由于他们的支付总体已经比较便利,所以新科技对降低成本对发达国家的作用没有发展中国家大。对有Swift系统的发达国家来讲,现有的支付方式效率差异不大,小经济体、发展中国家有大量的移民、半移民式劳工,产生大量的汇款,但跨境交易特别是汇款效率不高。Libra就是抓住了其跨境交易成本比较高、时间拖得比较长、效率差、用户不满意的痛点。我们研究发现,现有的电子化水平不至于使得汇款效率那么低,这主要还是政策原因导致的。发达国家担忧资金汇出,包括用途和是否鼓励移民。发展中国家对汇款是欢迎的,但是内部有外汇管制的问题,汇率风险问题和“三反”问题。

Libra的出现提出了一个想法,对传统跨境业务、支付系统都产生了冲击。Libra要盯住一篮子货币,这就跟eSDR、dSDR联系在一起。未来有可能出现一个更加国际化的强势货币,有可能与目前主要主权货币产生兑换关系,甚至成为全球主要流通货币。未来Libra成功与否还不知道,还有可能被更好的想法或更严格、更稳定、效率更高的电子货币取代。但我们相信,从最近几年趋势来看,有不少机构正试图建立这样一种更全球化的货币,届时就会出现强币侵蚀弱币的问题。这对我们的人民币和外汇管理都是一个挑战。

同时,货币强弱还直接关系到资本流动的问题。目前的强势货币是美元,说强币侵蚀弱币是美元侵蚀其他货币。未来零售购物、资产交易都可以直接用美元,也会导致资本流动。资本流动不仅取决于投资机会、利差,还会因为寻找安全感出现由弱货国流向强币国的情况,特别是有危机、有波动的时候。过去很多年,全球出现的美元化进程,就是美元对弱势货币国的侵蚀。

从弱币国来看,因为宏观调控搞得不好,通货膨胀太高,就容易出现美元化。最典型的就是津巴布韦,津巴布韦废除了本币,最后全部采用美元和其他货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很多国家也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美元化现象。我们与中黑巴(中亚、黑海、巴尔干地区)交流,包括俄罗斯、土耳其、以色列等国,美元化是一个重要议题。把美元资产、美元存款、美元交易这几个指标在本国占的比重综合起来看,中东欧很多国家美元化比较厉害,特别是巴尔干和中亚。有些中亚国家看起来挺好,实际上美元化程度达到了40%-50%。资本外流和汇率不稳定历来是弱币国家头疼的事。

在科技发展全球化的趋势下,我们并不是说Libra或未来的货币会侵蚀,现在还没有侵蚀,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使人民币成为一种强势货币。从本外币一体化角度,使人民币在未来国际化、全球化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一带一路”服务,同时保持经济稳定、防止经济危机。

经济金融危机不可避免,提前开展前瞻性研究,有利于我们提早准备,当经济危机发生时,软肋少一些,问题少发生一些,这样就能在经济全球的竞争格局中取得优势。

中国现在是世界贸易的第一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差距缩短最明显的阶段是美国次贷危机以后。次贷危机之前的2006年,中国经济相对美国经济不到20%,2017年,中国经济按现行汇率的计算是美国经济的67%。在十年的过程中,中美差距大幅度缩小。

一方面,是因为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经济政策制定得好。另一方面,也与两国危机前的经济环境和应对措施不一样有关。中国的金融体系、金融机构在危机之前正好进行了一轮重大改革,机构更加健康、金融市场更加稳健,抵御金融危机也就相对顺利。在危机发生的十年中,美国、欧洲出现负增长或低增长,而中国经济复苏比较快,2009年下半年复苏以后保持了比较高的增速,正是这个相对高的增速迅速缩小了差距。这取决于政策研究和政策储备。

外汇研究中心的成立,在外汇管理的改革与发展方面做出前瞻性的研究,提出好的政策意见,面对各种新的冲击和挑战,做好事前的思想准备和政策准备,有利于使我们的系统更健康,相信外汇研究一定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我再次预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原题为《周小川:Libra 对外汇研究提出新的挑战和新的议题》)

延伸阅读

周小川首次发声数字货币!他都说了什么?


来源:金融界网站

2018年11月18日,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在第九届财新峰会上指出,技术在不断演变,确定技术选择是具有风险的,这需要厘清一些概念:数字货币一定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货币吗?是基于通证还是账户?为零售服务还是为批发服务?是否一定要加密?是否要锚定央行货币?弄清一些概念和区分后,可以看到,数字货币的发展可能是会有多种方案并行,在碰撞和交流中探索出一条代表未来的发展路径。 

周小川回顾金融和IT行业的关系,引用了一些从业人员的观点:金融业,特别是商业银行和保险业,原则上就是一个IT公司,因为做的都是数据处理的工作。 

在这种行业导向下,IT技术在金融层面不断得以发展应用,取得了成效的同时,也造成了三种扭曲: 

一些新产品、新技术成为投机赚钱的工具,特别早的就推到市场上进行买卖。 

有一些技术的应用没有把他潜在的金融服务的能力发挥出来,而是把眼睛瞄向了如何多圈钱,特别是大家看中消费者口袋里的钱,口中存款账户里的钱,过度的考虑是否能够像模仿银行一样吸收公众储蓄。 

周小川举例说,“我们大概六年以前开始批第三方支付牌照,但是后来发现在二百多张第三方支付牌照里头,其中有一部分牌照领取者实际上对于支付科技和降低支付成本不是太感兴趣。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能收预付款。这样扭曲有时候会出问题。” 

第三个扭曲是“赢者通吃”现象,财新也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周小川表示,IT行业互联网行业会出现赢者通吃的现象,赢者通吃跟我们原本的目标是有所不同的,因为我们是希望竞争性发展实现寻优,竞争性发展使得最好的技术能够凸显出来,大家最终加以使用。” 

周小川从国际清算银行(BRS)对数字货币的概念出发,讨论了数字货币是否一定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货币、是基于通证(token)还是账户、为零售服务还是为批发服务、是否一定要加密、是否要锚定等问题。而首要的,就是要弄清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的概念,主要搞清楚三个区分: 

 要辨别新出现的货币是数字的还是物理的

“现在的货币绝大多数都是数字形式的。当然,也有人说,他们所说的数字货币只适应于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货币,否则就不称为数字货币。当然,这是需要讨论的,而且看法是不一致的。”周小川说。 

要分清数字货币是基于通证还是基于账户

周小川表示,从信用卡到现在以手机为基础、以二维码为特征的应用,都是基于账户的做法。 

要分清数字货币是为零售还是批发服务

如果批发就有可能涉及到中央银行的功能,如果是大学里的校园卡则涉及到局部零售的范畴。“之所以要做这个区别,是鉴于当前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体系的分工局面,同时也涉及到对系统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的考虑。” 

除了BIS对以上三个概念的区分,周小川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几个分类方法,比如支付究竟是借记型还是代记型的。“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第三方支付的主流还都是借记型的;但也出现了很多P2P的公司在根据这种支付的特性给予给予贷款。” 

在提及数字货币研究领域的时候,周小川提出,数字货币可以是中央银行的,也可以是私营部门的,也可以两方面合作。私营部门可以参与到诸如此类的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当中,但是必须要在政府指导的前提下,具备公共精神,考虑公共性、稳定性和货币传导机制。 

安全性一直是数字货币最大的卖点之一,但是由于其物理上的虚拟性,通过加密实现的安全是否可靠? 

“其实仔细观察电子支付和数字货币,几乎都是加密的。但是,加密的环节不一样。有的加密加在谁拥有这个货币,有的加密在支付环节,有的加密在通证传递的环节。总之,不可能都不加密,很容易受到攻击。”也正是加密,使得数字货币从一开始在安全性上占得先机,但也意味着一旦加密环节失守,将造成极其严重的社会损失。 

“最后,究竟在哪个层次上允许数据留存?”这触及到了数字货币当中信息托管的核心问题。一方面数据的留存涉及到纠纷、执法问题,但同时也更多涉及到隐私是否能得到很好的保护。 

当前,数字货币概念方兴未艾,但是我国这一领域基础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人才培养也尚未形成系统,为了迅速拉起我国数字货币领域的尖端工作,周小川指出: 

“三四年前央行成立了数字货币研究所。央行可以组织这方面的研究,但是没有办法确保央行研究的方案会是最优的。应当鼓励多渠道研发、相互竞争的机制,同时要后果可控,不能放任不管。”


周小川就数字货币监管答记者问


2018年3月9日消息,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今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就“金融改革与发展”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周小川就数字货币监管答记者问,Bianews整理全文如下:

一、谈数字货币:要注意金融稳定,防范风险

记者:央行3年前就研讨数字货币,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所记者:央行有消息正在制定数字货币,数字货币的正式问世是否有时间表和路线图,周行长如何看待数字货币的前景?

周小川:人民银行在3年多以前就开始组织了数字货币的研讨会,随后成立了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最近的动作是和业界共同组织分布式研发,与市场合作共同研发。

央行用的研发的名字是DCEP,实际是电子支付,支付的东西是数字的东西不是纸面的货币,数字货币也有货币属性。研究数字货币不是说让货币实现某种技术方案的应用,本质上是追求零售支付系统的方便性和低成本,同时也考虑安全性和保护隐私。

数字货币的发展既有技术货币发展的必然性,纸币有一天就不存在,可是可能出现的,在其中注意金融稳定防范风险,同时要保护消费者。作为大国经济,要避免犯了实质性的难以弥补的损失,通过可靠的测试以后再推广。

数字货币目前有很多评论,批评在数字货币没有在零售支付应用,而是跑到虚拟资产交易了,这也不符合我们金融资产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向,所以在这方面也不必太着急,稳步有序研发,强调服务实体经济,降低成本,防止成为过度投机的产品。

二、谈监管:实施动态监管,不认可比特币作为支付工具,不要做投机产品

记者:近两年比特币ICO等虚拟货币是非常热门的话题,央行等部门采取了强力监管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这是出于什么考虑?以后会有哪些政策?

周小川:ICO背后的考虑,央行比较早就关注金融科技相关新技术,比特币和分叉产品出台太快,不够慎重,如果迅速扩大和蔓延,有可能对于消费者带来负面影响,也会对金融稳定产生不可预测的作用。

我们的主张是研究新东西是好的,但除了市场作用外,要考虑大局,不是钻政策空子,搞出爆发性事件,在测试还不太充分,测试结果没有得到广泛认同,会出现一些问题。央行认为,不慎重的产品先停一下,有前途的产品也必须经过测试。

去年8月底先把ICO停了,接着比特币和人民币的交易我们不支持。比特币一类的虚拟货币,作为支付工具,目前我们没有认可,银行系统不接受。

未来的监管是动态的,取决于技术的成熟程度,取决于测试评估结果,还有待观察,也不是马上就拿什么样的监管措施,再考虑新技术的方向上,我们不太喜欢创造可投机的产品,让人有一夜暴富的幻想。

如果要考虑数字货币,应该考虑为市场带来快捷、安全、效率。同时应该考虑大局,不能和现有的金融秩序相冲突。总的来说,技术发展是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在摸索,说不上未来有某种确定的监管政策,央行也在和市场人士配合,也在听取大家的意见。


相关文章


每天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重构思维方式,
AI+时代,读互联网思想
(wanging0123)

联系方式:投稿及内容合作|271684300@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