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华校长王希勤2022毕业讲话:凡是打不垮你们的风雨,都会让你们更强大!不确定性其背后一定也有着某种确定性!

王希勤 互联网思想 2022-10-04


任凭风雨,自信征途

——在2022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清华大学校长  王希勤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今天,3000多名同学完成大学本科学业,即将踏上人生新的征程。首先,我代表学校向你们和你们的亲友表示热烈祝贺!向悉心培养你们的老师们表示衷心感谢!
我和八字班的同学们特别有缘。四年前,我担任学生军训总指挥,与你们一起完成了“入学第一课”——军训。四年后的今天,我担任校长后的第一场毕业典礼,庆祝的是你们毕业!我还记得2018年9月2日午夜,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我经过再三考虑,最终下达命令,并和大家一起从东操出发,开始了20公里军训拉练。雨水打湿了面庞,积水没过了脚面,但我们一起在夜色下坚定前行,顺利走完全程。回到清华园后,紫荆园的师傅们已经给你们备好了姜汤米粥。在食堂窗外看到你们脸上疲惫却惬意的笑容,我想雨中拉练给你们的体验一定很深刻。你们经受了这场“风雨”的考验,用一段难忘的经历开启了大学生活的新篇章。
你们入学这四年来,中国和世界也经历了很多风雨,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全球性危机不断出现。人们不禁发出“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回顾历史,我们会看到,风雨越大,越要坚定自信,坚持走好自己的路。
千年文明不避风雨,走向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在风雨中摸索出来的。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经历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积贫积弱、风雨飘摇的岁月,无数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而苦苦追寻。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带领中国人民栉风沐雨、不懈奋斗,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完成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们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对2019年的国庆节记忆犹新。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上,由清华师生组成的“伟大复兴”方阵走过天安门广场,喊出“祖国万岁,青年加油”的口号,展示了当代青年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对强国之路的信心。当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我们要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踔厉奋发、笃定前行。
万里山河不避风雨,造就巍巍高原。清华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之路也是在风雨中探索出来的。中国现代大学诞生于近代以来中西文明的交汇和碰撞之中,一路风雨兼程、砥砺前行。一批中国高校已率先实现突破,正在隆起为世界高等教育的高原。清华大学的发展历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清华从一出生就铭刻着“庚子赔款”的屈辱烙印,清华人也因此铸炼出“耻不如人”的自强精神。1949年4月,冯友兰先生在《解放期中之清华》中说,“清华由游美学务处,清华学堂,清华学校,至清华大学,由南迁到复员,历经帝制、军阀、国民党、各时期的统治,到今成为人民的清华大学,校史与国运,息息相关”。新中国成立以后,清华大学在党的领导下,深深扎根中国大地,秉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光荣传统,坚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教书育人特色,锐意改革,不断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广育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各类人才,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去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清华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清华110年来的办学成就,激励我们乘势而上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还记得在西大操场欢送总书记时,师生们齐声高喊“祖国万岁,清华加油”,那激动人心的场景让我们时时回想、难以忘怀。我们坚信,中国的高等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一定能够“高原上出高峰”,经过长期持续努力建成世界顶尖大学!然而,前进的征途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但是世界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受到逆全球化因素的干扰,新冠肺炎疫情也给全球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带来重重挑战。越是面临阻力,越要迎难而上、坚持开放合作。我们要坚持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坚定教育自信,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征途上走在前列,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百年人生不避风雨,铸就时代脊梁。清华人的人生之路也必须是不惧风雨、行健不息的自信征途。回首四年的大学生活,也许你们会觉得有点遗憾,因为有两年半是在疫情中度过的。你们经历了老师在课堂、你们在家中的在线教学,也经历了你们在教室、老师在线上的在线教学,但你们还是克服了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大学本科的全部学业,并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进步。你们是主动担当的战疫“清”年突击队员,勇敢地冲在守护清华园的第一线。你们是可亲可爱的冬奥志愿者,向世界展现了中国青年的真诚友善。你们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也是平视世界的一代。看到你们在世界舞台上的那种自信,我感到十分欣慰,这是民族自信在你们身上的体现。但是,人生之路很长,有平川也有高山,有丽日也有风雨。你们的未来不仅与民族伟大复兴同步,也会与世界百年变局关联。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一定会给你们的未来带来不少风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我相信,你们与国家、与学校共同经历的这些风雨,一定会让你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有更深刻的思考和体会。我也相信,凡是打不垮你们的风雨,都会让你们更强大!希望你们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成为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
沧海横流,更显本色。任凭风雨,自信征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同学们,我相信你们已经做好了准备,祝福你们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最好成绩,期待你们为祖国为人类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贡献力量!
祝同学们毕业快乐!

胸怀大义,手握未来

——在2022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清华大学校长  王希勤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今天,我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毕业典礼。我代表学校向顺利完成研究生阶段学业、即将开启人生新篇章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悉心培育你们的导师、关心支持你们的亲友和所有为你们付出辛劳的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这个特殊的毕业季,北京疫情持续反复,打乱了大家正常的毕业节奏。学位论文答辩会无法在线下举办时,你们就在线上接受答辩委员会的质询;社会面疫情散发影响了与用人单位见面时,你们就参加元宇宙招聘双选会;不能毕业聚餐时,你们就把“散伙饭”变成了东操的集体夜跑和紫操的桌游。在完成毕业流程各环节任务的同时,你们也身体力行参与到疫情防控清华园保卫战中,留下了一张张穿着防护服的别样“毕业照”。马上就要离开学校了,有些同学下一步的住宿、交通等问题还没有最后落实,一部分同学只能在线上参加毕业典礼。这种情况下,同学们难免会对未来有更多不确定性的感受。


回想我自己二十多年前博士毕业时,面对不同的就业选择,心中也有过不安和迷茫。最终,我遵从内心的学术志趣,选择做一名“青椒”,延续博士论文研究,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但是,学术研究能否取得突破是有不确定性的,我也做好了坐十年冷板凳的准备。我体会,不确定性并不只是在我们作选择的时候才出现,不确定性会伴随我们一生。我们所认为的确定性其背后有着各种不确定性,反之,我们所认为的不确定性其背后一定也有着某种确定性。我们可以从三个视角来分析思考。


首先,从个体自身来看,人生轨迹虽千回百转,但初心使命不能变,要胸怀大义。人生的道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每一次关键选择都可能导致不同的人生转向。当选项太多、选择太难的时候,靠什么厘清自己的心绪、明确选择的优先级?靠的是内心的价值坚守。


回望一百多年前的旧中国,在那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凄风苦雨中,连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都晦暗不明,个人更难以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但有一群心怀理想的年轻人,以“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的刚毅执着,舍生忘死、前仆后继,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人生篇章。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面对风雨如磐的斗争形势和各式各样的“主义”,最终坚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他坚信“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与早期共产党人一道把马克思主义的火种播撒在神州大地上,唤起了民族的觉醒。


李大钊所坚信的就是“大义”,这是因为它揭示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规律。看似具有不确定性的社会现实问题,在这一规律那里得到统一,从而就显现出确定性。人民,也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胸怀这样的大义去考察和改造中国的社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同学们,当今世界正处于动荡变革期,希望你们铸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人民至上,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不为名利所惑、不为私欲所蔽、不为艰难所阻,胸怀大义,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第二,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人生角色虽千变万化,但责任在先不能变,要勇于担当。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为人处世责任在先。当你们进入新的工作单位,先不要期待能够获得什么,而要先问问自己应该承担什么。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医学院张林琦教授决定组建疫苗与抗体药物研发攻关团队,他的博士生李明茜同学第一个报名,成为团队的第一位正式成员。正月初八,她就赶回学校,和团队里的老师同学夜以继日加快研发,一刻也不敢停歇。目前,她所参与研发的新冠病毒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她说,每株疫苗都是一颗小小的种子,终有一天会成长为守护生命健康的战士。我知道,你们中的很多同学都像李明茜一样,在抗疫科研攻关和疫情防控工作中冲在一线,我为你们感到骄傲,更为你们在危急关头的勇敢逆行点赞!


同学们,清华人必须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无论身处哪个岗位,在有需要的时候都应该挺身而出,勇于做“大白”,勇于做“战士”,毫不犹豫地扛起责任,用聪明才智去解决问题,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从更长远的时空维度来看,人生前景虽千姿百态,但务实肯干不能变,才能手握未来。“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未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掐指算出来的,而是用双手一点一点干出来的。我们能够干出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内心所设定的理想。只有心怀正义的理想,才能按照理想的样子去打造未来,成就正义的事业。也只有成就正义的事业,才能证明我们心怀的是正义的理想。


我们的老校长王大中院士,1958年毕业后,作为青年骨干与当时平均年龄23岁半的团队一起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用6年的时间建成了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运行的屏蔽试验反应堆。他带领团队设计建造了世界上首座5兆瓦壳式一体化低温核供热堆和世界首座10兆瓦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实验堆。去年12月,由清华牵头研发设计的世界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并网发电。这是几代清华人“知难而进、众志成城”团结拼搏的结果。当我们看到白发苍苍的王大中院士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时,我们内心充满了感动、充满了敬意!以王大中院士为代表的那一代青年,用60多年的苦干实干、默默奋斗,践行了“用我们的双手开创祖国原子能事业的春天”的铿锵誓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同学们,未来的二三十年是你们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期。希望你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撸起袖子加油干,踏踏实实往前走,勇敢战胜前进征程上的一切未知挑战,让强国梦在你们手中变为美好的现实。


清华人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清华人有厚德载物的胸怀,责任面前上一步,利益面前退一步。清华人有行胜于言的担当,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同学们,希望你们将来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保持清华人该有的样子,胸怀大义、手握未来,无愧时代、不负人民!


祝大家毕业快乐!


探索中寻找前进的方向

——在2022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计算机系2018级本科生  白钰卓


尊敬的各位老师、来宾,亲爱的同学们以及线上的各位毕业生亲友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计算机系的白钰卓,非常荣幸能够作为2022届毕业生代表在这里发言。


疫情的反复,让我们的毕业季变得特殊而又难忘:戛然而止的线下授课,提前返乡的同窗好友,擦肩而过的最后一次相见……虽有些许遗憾,但我们也记得食堂师傅热情的笑脸,志愿者们细心的提醒,还有东操星空下畅快的音乐夜跑,以及端午佳节时令人惊喜的可口樱桃……齐心协力、守望相助,我们在特殊的时期里收获了更多的温暖和感动。此刻,请允许我代表全体2022届本科毕业生,向关心支持我们的师长、亲友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记得初入校园,我们脑海中想象着未来的无尽可能,兴奋又带着几分不安。如今站在毕业的路口回望,我们一路探索,努力成长。


脚踏实地,我们探索突破自我的边界。大一时面对着自己几乎完全不了解的专业,我曾经忐忑又紧张;面对阳光长跑的漫漫征程,我也曾双腿发软,烦恼不已。但当我走进教室,在纯粹的求索中汲取知识;当我迈开脚步,在属于自己的跑道上专注奔跑,不经意间,才发现自己已经走了这么远——我成功在基础课大作业中完成了自己曾经望而生畏的CPU和路由器程序的编写;在马杯比赛中尝试了从100米到3000米的几乎所有项目并夺得奖牌;我甚至还辅修了音乐工程与技术专业,把心中所想写在歌曲里,唱响在学生节舞台......我周围的同学们也都收获了各自不同的“精彩”。因此我坚信,只要沉下心来向内探索,每个人都能突破自我,行稳致远。


携手并肩,我们探索在集体中共同成长。如果说个人的探索造就了独特的精彩,集体的力量便是我们成长路上共同的阳光。我曾经读到过蒋南翔校长的一段话,他说“先进集体的形成是个人和全班循序渐进的生动的全面发展过程”。而在当下,我们也不断探索如何为“集体”这个概念注入更加丰富的内涵,课业繁重不能时时相见,我们便更加主动地创造机会取长补短:为了帮助大家共同进步,我们尝试在班里组织“中厅讲座”,随着班级成员各具特色的分享和愈发欢脱的交流,“中厅讲座”很快成为了“热门连续剧”。大三学年,我们班的成绩从年级中游跃升至年级第一,“有事找班级”也慢慢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默契。我逐渐意识到,集体是我们在清华园中寻获的更为珍贵的“财富”,“与集体共成长”正是清华赋予我们的精神烙印,这一精神将在我们的探索中历久弥新、代代传承。


海纳百川,我们探索融入时代的无限可能。八字班不仅在园子里精进求索,更以青春参与时代盛事:建国70周年的长安街,有我们欢愉活泼的身影;建党百年的庆典,歌声承载我们“强国有我”的信念;冬奥的赛场,我们更是化身一朵朵“燃烧的雪花”……生逢其时,当奋斗其时,我也探索着如何将专业所学与时代所需紧密结合:我和同学一起开发了医用自动化记录系统,希望为奋战在一线的抗疫工作者提供支持;我把甲骨文“搬进”计算机,希望用信息技术解决古文字资料繁杂导致的传承难题。未来我将在自然语言处理方向攻读博士学位,继续以人工智能技术发扬传统文化。


遽然告别本科时代,闯入飞速演进的广袤天地,园子里的时光告诉我们:探索就是追求。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把握当下,为平常的生活赋予超越与拼搏的色彩。面向未来,我们更应当在探索中找准自己的节奏,与国家紧密相连,与时代同频共振。


毕业在即,我们在清华园的探索之旅即将告一段落,祝大家在新的起点上心怀从零开始的勇气,永葆求知探索的初心,去坚持、去实践、去追求,在未来的人生赛道中披荆斩棘,奋力奔跑,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谢谢大家!



厚植爱国情怀  坚守为民初心

——在2022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精仪系2002级校友  夏帕克提·吾守尔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清华大学2002级本科生、2006级博士研究生夏帕克提·吾守尔。首先,向即将毕业的各位同学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如今我离开母校已整整10年,10年间,我在新疆阿克苏奋勇实干,10年后,我万分荣幸,心存感恩之情,向母校递交阶段性人生答卷,与学弟学妹们共诉初心情怀。


20年前,在一生从军、终身报国的父亲影响下,我立下学成报国的志向,考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我至今还记得,入校后的第一个国庆节,学校组织了天安门观旗活动。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人群中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我为祖国自豪的感情油然而生,学子当传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这是清华人的使命担当,更是清华大学给我上的人生第一课,自此我立志,必将为祖国、为人民不懈奋斗,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


四年本科、五年直博、一年留校任教,受益于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人才的重视和培养,我在清华度过了人生中难忘的10年。10年中,母校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哺育滋养了我,“两弹一星”元勋中14位清华人用“甘做隐姓埋名人、以身许国壮河山”的豪情深深震撼了我,让我立下“一生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


满腔的热血,怎样挥洒最有意义?身处伟大时代,只有与党同心、与祖国和人民同行,才有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才能在追求“大我”中找准“小我”的人生航向。对我来说,回到新疆,到基层去,建设家乡、报效祖国,并以此激励和带动更多各族青年奋发向上,这样的人生才最有意义!


我扎根祖国边疆奋斗的十年,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十年。何其荣幸,我的人生小梦想与祖国的大梦想步调一致并紧密相连,让我在实践中一步步成长起来,能为实现“我的梦”“中国梦”贡献力量,在这里我有两点感悟与大家分享。


厚植爱国情怀,团结奋进、同心筑梦,是我们青年一代的信仰和追求。


清华自诞生起,自强不息的清华人始终以国家至上、以人民为先。对新时代清华学子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


对于这一点,我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工作中有了深刻的感悟。2012年,我在库车县工作期间,以身示范、现身宣讲,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精准施策,通过开培训班、办农民夜校、建文化礼堂、搭乡村舞台等多种接地气的方式,掀起各族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热潮,在此期间,母校还帮助我在库车县设立了远程教育基地,提升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水平和质量。


书同文、语同音、人同心,各族群众通过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了劳动技能和科学文化素养,并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互学互助、共同致富,创造着美好生活,同心筑牢着中国梦。


坚守为民初心,开拓创新、实干担当,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和使命。


百年回望,一代代清华人心怀国之大者肩负使命、砥砺前行,在实干中成就事业,在开拓创新中展现清华人的勇毅担当,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


身为清华人,我一直坚持实干为先、笃行不怠。2017年,我在沙雅县工作期间,全力推进南疆50万亩农业高效节水增收试点项目。我带着干部进乡入村,走棉田梗、入农家院,给群众讲政策、说收益、开视野、转思想,期间,母校专家亲赴沙雅提供技术指导,我们从开辟第一片试验田,到三年时间建成50余万亩规模化高效节水农田,帮助近6000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形成在南疆可复制推广的“沙雅模式”。


行胜于言、为民服务、学以致用、开拓创新,这是清华学子该有的本色,也是新疆干部的普遍姿态。在阿克苏,一代又一代各族群众用“自力更生、团结奋斗、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柯柯牙精神,成就了让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成就了经济发展勇立潮头、生态文明建设华丽出圈、民生改善暖心聚心的大美阿克苏。


在阿克苏引才聚才、重才用才的浓厚氛围下,在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引领下,在党组织的培养关怀下,我在阿克苏的十年,历经四个县市、多个重要岗位的锤炼,运用所学、施展才能,投入到建设祖国边疆的事业中,见证了阿克苏社会和谐稳定、经济高质量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就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在此我鼓励同学们要观大势、勇立潮头;立大志、志存高远;明大德、培根铸魂;成大才、苦练本领;担大任、奋勇争先,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朝清华人,一生家国情。盛夏时节的清华校园芳草骊歌,祝愿同学们满载学业收获,饱含爱国深情,践行“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奔赴基层的广阔天地,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绽放青春、施展才能、建功立业。




设计可持续的未来

——在2022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建筑学院1996届硕士

2014届博士校友 郑方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建筑学院1993级硕士研究生、2009级博士研究生郑方。感谢学校的邀请,让我代表校友,见证各位的毕业典礼。首先,我要真诚祝贺你们以非凡的韧性和毅力完成了学业,即将带着青春的热情和梦想,肩负起清华人的责任和担当,奔赴一个可持续的未来。而这个未来,将由你们的品格、学识和经历塑造而成


硕士毕业之后,我跟从庄惟敏院士,参加了清华大学综合体育中心的设计工作,在实践中学习建筑形式和力学性能、空间设计和大跨结构的统一。那段经历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学以致用、回馈母校的欣喜。恰好,2014年夏天,我就在这里参加了自己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典礼,内心无比激动。这是值得我铭记一生的时刻,也让我的内心充满感激:感谢母校教会我们不断学习、持续思考、勇于创新,感谢母校赋予我知识和勇气,使我拥有了一双看不见的翅膀,从此能够在建筑设计的天地翱翔,并亲手为我读书、成长、热爱的城市描绘壮丽的图景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那时的我还不知道,未来,我会和奥运结下那么深厚的缘分。2003年,我开始参加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设计工作。那是我第一次设计游泳馆,而“水立方”有着非常复杂的建筑结构、体育工艺和奥运会赛时运行功能。工地一刻不停地施工,我和中外设计团队的同事们一起,日以继夜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先后解决了数十个前所未有的难题。经过4年建造, “水立方”终于成为书写2008年北京奥运会传奇的地方。赛后,我又主持完成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改造设计,使“水立方”从竞赛场馆转变成一个兼有大型活动、社区健身和商业运营的多功能时尚中心。这个设计展现了可持续技术所能达成的工艺和美学高度,深刻地影响了当今大型公共建筑的设计观念。“水立方”的设计建造过程塑造了我对建筑设计的新认识,并使我深深地被理论探索的魅力所吸引。奥运会赛事结束后,我下决心回校,跟从庄惟敏院士攻读博士学位。之后5年的学习为我提供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2015年7月31日,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那时候我博士毕业刚好1年,再次和奥运发生了奇妙的联结。为了树立可持续策略,北京冬奥会主张利用夏季奥运会的遗产场馆,将“水立方”转变成“冰立方”,承办冰壶和轮椅冰壶比赛。同样,这是我第一次设计冰场。新的挑战来临:游泳馆是高温高湿的环境,而冰场是低温低湿的环境,如何让两者相互转换?在母校江亿院士、庄惟敏院士的支持下,我和团队一起,研究装配式冰场的实验方案、环境标准,攻克了冬夏场景转换的关键技术。此外,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国家速滑馆选址在我曾经主持设计的曲棍球场、射箭场这两个临时场馆的位置。我和同事们从冰场的绿色低碳策略出发,用时9个月完成概念设计,并且为它起了一个刚柔并济的名字——“冰丝带”,这一设计方案在国际竞赛中获胜。经过上百个数字模型找形、迭代优化和视觉测试,它最终获得动感的建筑效果、高效的钢索结构和绿色节能策略的统一。冬奥会期间,速滑运动员在“冰丝带”13次打破10项奥运会纪录、1项世界纪录。“冰丝带”的冰面成为世界上“最快的冰”。


如果说奥运场馆是运动员挑战身体和意志极限的舞台,那么,挑战工程技术和科学认识的边界,便是属于清华人的舞台;面对最新、最难、最前沿的课题,迸发改变世界和未来的能量,是我们身为清华人的自觉。愿诸位能够将个体的努力融于永恒科学的命题、融于伟大时代的命题,犹如水滴汇入海洋后的永不干涸,这会使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共享梦想成真、相互依存的感觉。到今年冬奥会结束,我完成了两届奥运会7个竞赛场馆的设计任务。坐在自己负责设计的场馆里观看比赛,见证新的纪录一次次诞生;看到这盛大的场景传遍世界、成千上万的观众感受体育的激情和荣誉,这时我再次想起设计过程中的努力坚持,瞬间觉得都值得了。北京的场馆,从设计、建造到运营,都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奥运场馆的最高水准。我时常觉得,作为一个建筑师是何等幸运:能赶上北京举办两次奥运会,经历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能肩负使命,尽己所学,建设“双奥”之城,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理想之花绽放在实践的沃土中,我想我未曾虚度光阴。我相信,你们的人生也必将贡献于这个时代,创造一个真正可持续、更美好的未来


祝各位前程似锦,谢谢大家!

摄影:张晓峪

用担当回答清华时光

——在2022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航天航空学院 2019级硕士生  李奇钟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清华航天航空学院的硕士毕业生李奇钟。作为毕业生代表,我要感谢母校的培养、感谢师长的指引、感谢亲友的关心和同侪的陪伴,同时也向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守护者们表达崇高的敬意。


从本科入学到现在,我在清华度过了难忘的八年时光。可惜还没来得及尝遍所有的食堂、还没来得及道别所有的挚友,就要匆匆开启下一段的人生旅程。如果用一个词总结在清华园的时光,我的答案是“担当”。这份镌刻在我灵魂深处的担当,既是过去八年回忆的点滴积淀,也是母校赋予我能力背后的深沉期许。


还记得三年前,我独立负责的第一个科研项目,是去探索用机器人替代医生完成高辐射剂量操作的可行性。但是,我没想到的是,项目在起步阶段就接连遭遇实验失败。那些迷茫的日子里,我甚至一度对科研失去了信心,想要逃避,想要绕开问题。但是,我又不甘心就此放下这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那段时间,我喜欢一个人深夜躺在安静的紫操上,仔细揣摩每一个细节,回到宿舍后再将想到的解决方案写到笔记里,第二天立即去实验室尝试。四个月后,我用三百多页的笔记和十几种备用方案换来了那一个实验的成功,也为之后其他手术机器人相关课题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回想起来,我很庆幸“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教会了我们迎难而上,这种对自我的担当,让我有勇气在科研的道路上坚定地走向未知


回忆清华时光,我也有很多遗憾和成长。我很羡慕岳思妤师姐能投身庆祝建党百年的恢弘庆典,也看到很多同学共赴冬奥盛会的冰雪之约,留下一段美好的清华记忆。但很遗憾的是,在这些激动人心的时刻,我未能身临现场。我的清华时光,是在系馆、医院和加工厂之间穿梭,是经历实验失败后认真准备下一次实验。我本科毕业于自动化系,研究生就读于航院,而我的研究方向是医工结合,这恰好是抗击疫情工作中很关键的交叉领域。2020年春节,我主动申请返校参加抗疫紧急科研,带领一个四人团队日夜攻关,成员分属不同的院系,研究内容涵盖机械、控制、医学等多个领域和学科。为了抢时间,我在系馆昼夜工作,困了就睡沙发,最终我们仅用时31天就将成果交付到抗疫一线,直到现在,部分设备仍然在地坛医院重症医学科病房使用。现在回想起来,我很自豪,在需要我的时候,我能够担负起属于我的责任,服务集体和社会


展望离开清华后的时光,我更多想到的是对家国的担当。我对未来的职业预期,就是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去年,我参与了实验室的一个重点项目,对于航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为工作需要,我经常向航天院所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问题,也从实验室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那里了解了很多相关的行业信息,对航天事业的向往愈发清晰了起来。为了完善项目指标,我经常在实验室和加工厂之间往返,半年多的反复打磨终于使设备达到验收要求,这大大提振了我的信心,并使我最终坚定了航天报国的志向。毕业后我会前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那里实现自己的梦想。


感谢清华的时光,赋予我学科交叉的底蕴,激励我航天报国的决心。从明天开始,我们就要奔赴各自的星辰大海,愿你我不负韶华、担当常在,用热忱和智慧书写青春无悔!


老师们,同学们,我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要在每一个去到的地方发光发热,临别珍重,未来再会!


谢谢大家。


摄影:李派

清华之于我们的意义

——在2022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地球系统科学系 2017级博士生 岳思妤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地球系统科学系的博士毕业生岳思妤,十分荣幸今天能够站在这里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2022届全体研究生毕业生向母校、师长和一路陪伴我们的家人朋友们致以最真挚的感谢。


清华园的时光,倏然而过,留下太多珍贵的记忆。我们曾与同窗盼着紫荆食堂换上新的装潢,也曾和挚友伴着操场的微光聊到天亮。去年,我们还唱着校庆歌曲里的“推开学堂那扇窗……一群少年奔向了远方”,今天,我们就成了曲中人。即将启程之际,我不禁思考,这些年清华之于我,之于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想,清华意味着“红”的鲜亮底色。五年来,作为学校“双肩挑”队伍里的一员,服务引领同辈的汗水,也折射出了点亮自己的光。2021年,我有幸成为庆祝建党百年大会上献词团的一员,当时已经博四的我,是清华团队里年级最高的学生。以骄阳作伴、与星辰为伍的近百个训练日里,我不仅全勤参与了526个小时的训练时长,也几乎榨干了清华到训练场地的所有时间,在往返大巴上我争分夺秒地完成了开题报告。在练习朗诵的发音时,我们朗读方志敏烈士在牢狱里写下的《可爱的中国》,还记得那句“到那时,中国的面貌将会被我们改造一新”“如此光荣的日子,并不在辽远的将来,而是在很近的将来”,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冀,让我读到动情之处潸然泪下。而当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与1000名青少年共同喊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那一刻,先辈们用理想信念浇灌的萌芽,已经在我们青年一代的心中开出新时代的花朵。


我想,清华意味着“专”的勤奋求索。我的研究方向是青藏高原南部的气候变化。青藏高原被誉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放大器,是地球系统科学突破的关键。2018年和2019年,在学校和导师的大力支持下,我有幸两次参加国家第二次青藏科考,前往平均海拔近5000米的喜马拉雅山区布设观测站点,采集珍贵的气象数据。那里地形崎岖,环境复杂,对于初入高原的我来说很是艰苦。还记得到达西藏的第一天,从小在海边长大的我,就因为产生极度不适的高原反应而缺氧晕倒。那一晚,伴我入睡的是星光、荒野、氧气瓶和不争气的眼泪。我缩在被窝里告诉自己“好不容易登上高原进行实地探测,我绝不能就这样放弃,更不能拖团队的后腿”。于是第二天,我又整装待发,启程前往山谷。后来,在老师和小伙伴的帮助下,我通过调整呼吸和饮食规律,逐渐适应了环境,投入了野外工作。进入复杂山区后,我们获得了文献中罕有描述的真实地表类型特征,为我的区域气候模式改进工作提供了重要思路。此后,我根据实地观测取得的新认识修正模式,使得喜马拉雅山区降水模拟的湿偏差显著减小,有望为当地气候灾害预防和区域水资源预测提供科学依据。我想这次经历也是无数清华学子脚踏实地、勇于探索的具体缩影。


我想,清华还意味着追求长远意义的坚定执着。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我逐步从青藏高原放眼世界。通过模拟,我发现远在赤道太平洋的气候变化竟可以通过波列影响到青藏高原湖泊的扩张速度,使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气候变化早已是全球性问题,我们必须合力为未来做出改变。然而,目前气候变化应对的全球协作困难重重,我国的气候治理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提供技术支撑。学校的教育指引我要胸怀家国天下,静下心来做有长远意义的事情。因此,毕业后,我选择前往国家气候中心工作,尽力守护“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这份属于我们和后代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各位同学,我们即将分别,在青春的赛道上重新起跑。愿我们接好时代的接力棒,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跑出人生的精彩!


最后,让我们一起记住此刻相聚的美好时光,与身旁的老师和同窗们轻轻道一声“珍重”,这一程能够与你们同行,真好!


谢谢大家!


摄影:张晓峪

来源: 清华大学

相关文章

为伟大思想而生!

AI+时代,互联网思想(wanging0123),

第一必读自媒体

商务合作、投稿及内容合作,请联系后台小编

或271684300@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