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23省市的“双碳”、绿色发展规划都在这里了!

"

导言:近一段时期,已经有多个省区市陆续公布了各自的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摘录。其中,“双碳”成为多地2022年工作的重头戏之一。而在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表述中,“有序推进”成为高频词汇。


具体而言,与能源环境服务有关的内容如下所示:

"


北京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努力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生态环境质量、能源、水资源等指标按国家要求落实。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坚持节约优先,以科技创新为牵引,大力开展节能全民行动,稳步推进碳中和行动。不松劲、不懈怠,持之以恒深化“一微克”行动,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推动出台节水条例,深入开展“清管行动”,完成第三轮城乡水环境治理。优化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连通性和安全性,确保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圆满收官。


http://www.beijing.gov.cn/gongkai/jihua/zfgzbg/202201/t20220113_2589854.html 

上海



全力推进三大产业“上海方案”。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强化新赛道布局和终端带动。促进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实体经济,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算法创新行动,布局发展一批智能终端产品和机场、建筑、能源等场景应用。

全面发力“五型经济”。大力发展金融、航运等领域高端服务业,推进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建设,推动航运运价指数期货上市,支持绿色金融、科技金融、跨境金融等业务创新,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有序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开展碳达峰专项行动。加快闵行燃机、全力推进三大产业“上海方案”。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强化新赛道布局和终端带动。促进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实体经济,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算法创新行动,布局发展一批智能终端产品和机场、建筑、能源等场景应用。

全面发力“五型经济”。大力发展金融、航运等领域高端服务业,推进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建设,推动航运运价指数期货上市,支持绿色金融、科技金融、跨境金融等业务创新,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有序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开展碳达峰专项行动。加快闵行燃机、海上风电等项目建设,新增光伏装机30万千瓦。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淘汰落后产能500项,推动500家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新增50家绿色制造企业。推广绿色建造方式,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实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400万平方米。新投放3000辆新能源公交车,全面完成内河泊位岸电标准化改造。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完成第二轮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加强流动源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工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完成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开工建设白龙港三期污水厂、合流污水一期复线、48座雨水调蓄池,建成竹园-石洞口、白龙港-海滨连通管。加快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吴淞江工程新川沙河段建设,整治河道140公里,建成15个生态清洁小流域示范点,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开展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试点,加强建筑垃圾收运处置管理,巩固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成效,启动建设7座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推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深入实施第三轮金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任务。

重庆



建设一流创新平台。高质量建设广阳湾智创生态城,聚焦“智慧+”“创新+”“绿色+”,建设重庆脑与智能科学中心、广阳湾实验室,探索打造零碳示范产业园,培育零碳工厂、智慧交通、智慧建造等应用场景。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丰富智能化应用场景,构建“8611”一体化场景建设体系,打造10个“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创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展示中心。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深化“云长制”改革,持续加大5G规模组网建设力度,提速建设中科曙光、华为、京东等计算中心和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规划布局空间互联网,建成投用西部数据交易中心。

构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多渠道能源网,畅通北煤入渝通道,启动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推进三峡电、川电、疆电入渝,提升页岩气勘探开发力度,开展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内部挖潜,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城市排水管网精细化排查,补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短板,深入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打好蓝天保卫战,聚焦臭氧污染和细颗粒物协同控制,强化工业废气、交通污染、扬尘和露天焚烧等领域管控,加强区域联防联治。打好净土保卫战,开展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强化建设用地、农用地等土壤污染防治,有序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强化锰污染综合整治。健全问题发现机制,常态长效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提高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效能。

有序推进“双碳”工作。制定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碳达峰实施方案,调整优化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用地结构。落实“三线一单”制度,严格“两高”项目准入要求,统筹做好能耗“双控”和能源保供。全面推进绿色制造、绿色建造,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煤电机组节煤减排改造和城市公共照明节能改造,建设绿色建筑产业园,大力培育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落实全面节约战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推广装配式建筑和新型材料,建设低碳发展示范城市。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气候投融资试点,完善“长江绿融通”大数据综合服务系统,拓展“碳惠通”平台功能,培育优化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统筹推进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交易,推动川渝共建区域性环境权益交易平台,深入推进“厂网河”一体化改革,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浙江



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按照适度超前布局的要求,聚焦交通、能源、水利、防灾减灾、新基建等领域,滚动做好项目储备,实现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5%左右。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入开展亩均效益领跑者行动,推动高耗低效企业转型升级,力争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增长8%。

大力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落实好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政策,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坚决避免“一刀切”、运动式“减碳”。狠抓百个千亿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启动700万千瓦清洁火电、100万千瓦新型储能项目开工建设,新增风光电装机400万千瓦以上,积极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强化能源运行调度,确保能源安全保供。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巩固提升环境质量。深入推进清新空气行动,确保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低于每立方米26微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高于92%。深化“五水共治”碧水行动,持续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全省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4%以上。加强土壤污染治理,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4%以上。深化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加强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







广东



推动广州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加快建设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推动数字人民币、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等试点落户。建设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平台。

强化“核”“带”“区”主体功能。加快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步伐,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支持各市壮大县域、镇域经济,因地制宜发展水经济、清洁能源、绿色矿业等,积极发展农产品种养和深加工、乡村旅游经济,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

加快完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促进能源高效利用,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推进惠州太平岭核电、陆丰核电、廉江核电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梅州二期、肇庆浪江、汕尾陆河等抽水蓄能项目,加快数字电网建设,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现役煤电机组升级改造,推进天然气调峰发电和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加快粤西第二输电通道等电网项目建设,推进藏东南至大湾区特高压直流等工程前期工作,完善电力市场交易长效机制。加强LNG接收及储气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天然气主干管网“县县通”。加强初级产品供给保障,优化石油、天然气、煤炭等重要战略物资储备体系。

大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制定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和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和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加快高效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应用,加强工业、建筑、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提升数据中心、新型通信等信息化基础设施能效水平。发展新能源交通运输和内河清洁航运,推进煤改气、油改气,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高质量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环境教育基地创建行动,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机制,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推进水环境治理攻坚,强化重点流域和黑臭水体综合治理,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深化非法洗砂洗泥专项治理,新建城市污水管网1500公里,确保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开展珠江口邻近海域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推进“美丽海湾”保护建设。全面提升空气质量,强化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治理,抓好臭氧污染治理。加快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建设,强化土壤污染防治源头管控,加强固体废物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建设“无废城市”。

江苏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科学论证、适度超前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加大交通、能源、水利、管道特别是城镇燃气管道,以及市政、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领域投资力度,加快建设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推动交通、物流、能源、市政等领域智慧化改造。切实做好能源电力保供。加强煤电油气运等调节,保证电力充足供应。抓好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储备能力建设,有效提升能源供给能力和抗风险水平,全力保障居民生活和经济平稳运行。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不断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加快化工、钢铁、纺织、轻工、建材等传统行业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提升,培育壮大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编制发布产业热力图,引导企业择木而栖,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美丽江苏建设步伐。以落实“双碳”任务为引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实施与减污降碳成效挂钩的财政政策,平稳有序落实“双碳”目标,防止“碳冲锋”和“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推动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空间结构优化调整,推进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氢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发展,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电降耗减排,增强新能源消纳能力,促进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大力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加快建设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提高产业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在生产领域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在生活领域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促进高品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全民共建共享生态绿色家园。持续抓好长江大保护。积极推动国家警示片新披露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问题整改,纵深推进污染治理“4+1”工程,着力解决“重化围江”等问题。强化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推动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加大幸福河湖、美丽海湾建设力度,实施新一轮太湖、洪泽湖治理工程,加快太湖生态岛建设,加强近岸海域环境保护,扎实开展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加大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强化土壤污染风险防控,抓好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开展新污染物治理,让江苏大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大力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部省共建试点省为契机,深化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生态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政策体系和市场体系。







河南



大力发展先进金属、先进合金、精细化工和绿色建材,实施宝武铝基新材料、鹤壁镁基新材料、平顶山尼龙新材料等项目。做强长葛循环经济产业园。加快推进洛阳石化百万吨乙烯项目。延伸产业链条,着力实现从材料到器件到装备的跃升。

聚焦量子信息、氢能与新型储能、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等6个重点领域,开辟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规划建设郑汴洛濮氢能走廊,加快氢能全产业链研发和一体化布局。

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完成9000亩湿地修复,持续推进废弃矿山治理,动态清零黄河“四乱”问题。深化金堤河、蟒河、二道河等黄河支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完成流域内排污单位污染治理设施改造升级。争取开工贯孟堤扩建工程,启动桃花峪水利工程前期。做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后续帮扶,启动新一轮迁建前期,确保黄河安澜。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消除重污染天气,推进臭氧污染防治,加强大气面源和噪声污染治理,推动PM2.5浓度持续下降,优良天数比率持续提升。深入实施“河长+”改革,开展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攻坚,对不能稳定达标河流进行系统治理。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开展地下水污染治理试点。积极推进垃圾分类、“限塑”行动,建设“无废城市”。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因地制宜利用地热资源,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450万千瓦以上。

辽宁



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开工建设兵器集团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加快SK海力士非易失性存储器、鞍钢鲅鱼圈基地绿色低碳升级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做好大连石化搬迁改造、沈飞局部搬迁改造和沈阳航空动力产业园建设相关工作,加大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冶金等产业技术改造力度。

做强做大产业集群。扶持壮大集成电路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着力提升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实施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重点项目。

建设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支持阜新创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能源综合创新示范市,支持朝阳、葫芦岛建设清洁能源产业基地,支持葫芦岛建设东戴河“带土移植”中心。

高水平建设辽东绿色经济区。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建立绿色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行业碳达峰行动,坚决防止一刀切、运动式减碳。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氢能等新能源,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稳步优化能源供给结构,保障能源充足供应,着力建设清洁能源强省。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实施一批节能减污降碳改造项目。推进城乡清洁供暖,推广城市绿色智慧公交,提升充换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大气治理成效,突出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强化河湖长制,巩固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开展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排查整治。深入开展辽河干支流重点排污口整治,河流断面水质全面达到国家考核标准。推行“湾长制”,巩固深化渤海(辽宁段)综合治理成果,开展黄海(辽宁段)专项治理,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确保近岸海域水质良好。深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坚决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吉林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公共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粮食和能源安全等重大科技专项,让科技造福百姓、惠及民生、改变生活。

推动制造业做大做强。支持辽源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基地。建设东北亚汽车产业研究院。石化产业要向“减油增化”“精细化工”转型,推动产品由“原料型”向“材料型”转变。争取开工建设吉化80万吨乙烯项目。用好俄气俄油资源,谋划实施长岭天然气化工产业园等项目。支持吉林油田稳定发展。新能源产业要立足我省富风富光资源优势,推进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积极打造国家级消纳基地、外送基地、制氢基地。开发建设白城、松原两个新能源产业示范园区,抓好松原长青等12个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加快风电、光伏制氢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落地,形成产业集群。

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布局数据中心,推进数字交通建设,新建吉林省能源大数据智慧中心,抓好长春、吉林城市智能体建设,推动吉林祥云大数据平台能力升级。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保持较高投资强度。谋划实施重大水利工程,抓好中部城市引松供水二期工程、大江大河治理二期工程,做好引嫩入白扩建等“十四五”重大引调水工程前期工作。打造“两横两纵双环”电网,完善500千伏电网结构,启动吉林“陆上三峡”工程,推动“吉电南送”特高压通道建设。构建“两横三纵一中心”油气网。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培育更多区域增长极、动力源,支持白城市建设中国北方氢谷、中国北方云谷,打造四平市东北区域重要物流集散地,抓好梅河口市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敦化市绿色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前郭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大安市生态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破除隐性壁垒,鼓励民营企业进入交通、能源、电信等领域。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启动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加强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全面构建绿色能源、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加快煤改气、煤改电、煤改生物质,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支持白城建设碳中和示范园区。深入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挖掘企业节能减排潜力,从源头减少污染排放,发展壮大环保产业。支持乾安等县市建设清洁能源经济示范区。创建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空气质量巩固提升行动,全面推进秸秆全量化处置,统筹抓好燃煤、挥发性有机物、机动车、城市扬尘等污染治理,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力争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0%左右。实施水环境质量巩固提升行动,紧盯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加强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水源地安全保障,依法治水、水岸同治,确保优良水体比例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努力打造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吉林美丽河湖,让江河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实施土壤环境质量巩固提升行动,严格土壤污染源头风险管控,加快治理修复。深入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加强生态系统治理。实施新一轮十年绿美吉林行动,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制定长白山区域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长期规划,巩固长白山区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成果,打造查干湖、东辽河、饮马河、松花江、图们江等系统治理示范区。支持白城、松原创建生态经济发展示范区。持续推进中西部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启动吉林万里绿水长廊建设,改善水生态。

健全生态保护机制。严格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落实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开展生态移民。协调推进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设,创新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强化河湖长制,推进河湖“清四乱”,建立常态化巡护机制。推行林草长制,完善森林、草原、湿地等保护长效机制。

甘肃



加快重塑传统产业新优势。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全面落实链长制,发挥链主企业作用,推动石化、有色、钢铁、煤化工、精细化工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实施“三化”改造项目270个。推进陇东综合能源基地高质量发展,新增煤炭产能1465万吨,原油产量突破1000万吨,天然气产量达到5亿立方米。持续推动军民融合向纵深发展。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快矿产资源勘查开发。

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抢抓历史机遇,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建成“十四五”第一批风光电项目,启动建设“酒湖特高压”配套风电、“陇电入鲁”工程及配套风光电项目,加快“陇电入浙”“陇电入沪”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玉门昌马、张掖盘道山等3-4个抽水蓄能电站。加快德福高档电解铜箔、东方钛业绿色循环等项目建设。推动金昌新能源锂电、平凉智能光电、张掖智能制造等产业集聚发展。

有序推进减排降碳。制定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支持企业能源替代、降碳减碳,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争取国家低碳城市、低碳园区和低碳乡村试点。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积极参与国家碳市场交易。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分行业制定技术改造实施方案,有序推动钢铁、建材、石化等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系统集成推进改革。保质保量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效率。深化电力、水资源、天然气价格改革。拓展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功能,推动林权、水权、草原承包经营权、排污权、用能权交易。


河北



着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生态优美的现代化河北。

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大气污染区域治理,开展工业污染治理提档升级、重型柴油车清洁替代等专项行动,加快重污染企业退城搬迁,实现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稳定“退后十”,优良天数达到270天以上。强化水污染流域治理,全面消除城市和农村黑臭水体,实施入海河流和近岸海域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67%以上,打造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强化土壤污染属地治理,严格源头防控,启动无废城市建设。

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调整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强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发展风电、光电、氢能,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800万千瓦。推动新型储能发展。抓好重点行业绿色低碳改造,创建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推进用能权、排污权交易改革。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山西




着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内涵集约发展。支持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建设,推进光伏、风电基地化发展,加快建设垣曲、浑源抽水蓄能电站,再规划建设8-10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开发利用地热能和生物质能。投运2-3个500千伏新能源汇集站,加快能源互联网试点建设,积极拓展晋电外送市场。推动非常规天然气增储上产,加快管网互联互通。加大焦化、钢铁、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力度,推广大机焦、干熄焦等先进装备技术,引导煤电材、煤焦化氢、钢焦化氢等一体化高效循环发展。

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链集群发展。深入实施千亿产业培育工程,做强做优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数字产业等千亿级产业,做大做深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合成生物、现代医药和大健康等百亿级产业,做精做专通航、信创、软件业等潜力产业,布局量子信息、碳基芯片、氢能与储能、下一代互联网等未来产业。着力补链延链强链,规划打造一批重点产业链,建立健全“链长制”,培育一批龙头骨干“链主”企业,打造一批“专精特新”“链核”企业,引进培育一批配套企业。

深入开展碳达峰山西行动。制定我省“双碳”工作实施意见和碳达峰实施方案,落实落细碳达峰碳中和“1+X”政策体系各项任务。探索“双碳”目标实现路径,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机制。巩固提升碳汇能力,推进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积极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碳达峰试点示范建设,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研究。探索开展经济生态生产总值核算。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实施重点行业能效提升行动,持续降低能耗强度,落实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加快推进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调整优化四大结构,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深化区域联防联控联治,加快推进重点行业深度治理,上大压小、先立后破、继续淘汰部分行业落后产能,加大城市建成区及周边污染企业搬迁退出力度,着力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等标志性战役。坚持“一断面一方案”,全面溯源整治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加快水污染治理重点工程建设,解决沿河村镇污水直排问题。推广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尾水人工湿地,试点开展堤外人工湿地。深入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强化工业固废堆场、尾矿库环境监管,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利用,积极创建“无废城市”。

云南




推进绿色能源和绿色制造深度融合。加快“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基地建设,加强数字电网建设,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新增新能源装机1100万千瓦以上、力争开工2000万千瓦,推动480万千瓦火电装机项目开工建设。安全高效释放煤炭产能,促进原油加工和页岩气增产增效。再引进一批绿色铝硅引领性精深加工企业,加快打造中国绿色铝谷、光伏之都。全产业链打造新能源电池产业。稳定烤烟面积和产量,做大优质烟叶规模,促进卷烟提档升级。加快钢铁、有色、化工等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建设国家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示范区。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更好撬动社会资本投资,实现工业、能源、综合交通、农业、水利、旅游等重点领域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数字枢纽,提升昆明国际通信出入口局服务能力和物联网接入能力,持续扩大千兆光网覆盖范围,新建5G基站2万个,推进5G融合创新应用。推动交通、物流、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开展“城市大脑”试点,建设智慧校园,持续推进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云南。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坚决全面彻底整治滇池沿岸违规违建问题。落实好河(湖)长制,加强九大高原湖泊“三区”管控,实施“一湖一策”,落细“退、减、调、治、管”举措,加快推动湖泊保护条例修订。持续整治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重金属污染等突出问题,加强六大水系保护修复,配合做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推动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确保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高质量编制云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和“十四五”能耗双控实施方案,支持减碳增汇及碳交易市场发展,做大绿色金融,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严格执行“两高”项目清单管理制度,依法依规推动落后和低效产能退出。引导重点行业深入实施清洁生产改造,推动垃圾分类和资源化,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广泛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守牢粮食和能源安全底线。完善战略物资储备制度,实施战略性矿产资源找矿行动。统筹煤电油气供给保障,科学实施用能管理。

山东



持续扩大项目投资。突出“十强”产业、基础设施、重大平台、社会民生,谋划推出2000个省级重点项目。加快裕龙岛炼化一体化、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开展工业技改提级行动,设立“技改专项贷”,突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进“万项万企”“百园技改”计划,工业技改投资突破5000亿元。创建国家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区,引导企业有序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继续支持淄博全国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稳妥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

能源保障网方面,加快建设山东半岛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开工渤中、半岛南50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推进胶东半岛千万千瓦级核电基地建设,开工海阳核电二期,投运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打造“国和”先进三代核能基地。加快鲁北风光储一体化、整县光伏规模化开发、天然气环网等重大工程。支持日照打造综合能源协同保障基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6700万千瓦以上,有效扩大外电入鲁规模。

精准管控“两高”行业。落实“四个区分”要求,严格执行“五个减量替代”,对全省16个“两高”行业,进行清单化跟踪监管,实施能耗煤耗单独核算、闭环管理,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淘汰低效落后产能,开展用能预算管理,整合退出地炼产能740万吨、焦化装置产能115万吨,推动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钢铁产能应退尽退。

做强做大工业互联网。扎实推进山东半岛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支持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与龙头企业共建行业子平台,分行业重点打造100个典型应用场景。推动链主企业建设产业链赋能平台,探索全链条、整园区赋能增效路径,累计培育150个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15个工业互联网园区。深入开展“云行齐鲁”行动。建设国家工业大数据山东分中心体系,推动20个以上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和济南“星火·链网”超级节点建设。

严格落实“四水四定”。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推进黄河流域水资源超载治理,管住管好黄河“水袋子”。开展新一轮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完善提升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加严高耗水行业用水定额管理,加强重大项目水资源论证。深化水价机制改革,推行节水奖励制度,节水型社会达标县超过75%。

坚决筑牢蓝色生态屏障。强化陆海污染联防联治,深化入海排污口分类整治,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保持在90%以上。实施海洋蓝色碳汇行动,探索建立测算评估标准体系。

扎实开展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建立覆盖重点领域的能耗统计监测体系,落实好国家鼓励可再生能源消费政策。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引导重点排放单位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支持胜利油田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重点实验室建设。举办碳达峰碳中和国际论坛,推动烟台开展智能低碳城市试点。支持枣庄集聚发展锂电产业。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深化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推进济南、青岛、淄博三大生态环保产业集群建设,组建省环保产业发展集团,打造10家生态工业园区。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推进清洁取暖通道城市应改尽改,非通道城市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严格移动源和扬尘污染管控。完善河长制、湖长制、湾长制、田长制、林长制,持续改善重点河湖水质。严格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准入管理,开展农用地重金属污染源头排查整治。抓好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问题整改,开展省级点穴式专项督察,健全生态警长机制。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加快推进排污权市场化交易。

广西



保障工业运行畅通。加强能源电力保供,确保国能广投北海电厂、防城港红沙核电3号机组按期投产运行,千方百计增加火电水电出力,积极谋划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和抽水蓄能项目。加快北海、防城港煤炭储备项目建设。

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电网,推动电力系统智能化。开工建设500千伏新江站等能源项目,实现220千伏变电站县城全覆盖。

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深入实施六大高耗能行业节能改造,加快防城港、贵港、梧州、百色、玉林等5个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和梧州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创建3个以上绿色园区、20家以上绿色工厂。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加强绿色矿山建设,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推广绿色建筑。强化特色生态产品公用品牌、生态标识培育和保护,推动绿色低碳产品认证。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深入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强化绿色生活创建和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强化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推进漓江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工程,实施西江等重点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建设珠江—西江千里绿色生态走廊。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海湿地系统治理。实施茅尾海—钦州湾、铁山港湾综合整治,加快推进标准化海堤建设,开展“湾长制”改革,落实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建设“美丽海湾”。协同治理PM2.5和臭氧污染、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实施柴油货车清洁化行动。抓好城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强化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开展危险废物闭环管理体系试点,建设防城港、贵港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强化区域协同,推进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不折不扣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贵州



巩固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实施煤电扩能增容提质行动,推进大中型煤矿建设,煤炭产量达到1.45亿吨;加快建设一批先进煤电机组,力争改造煤电机组装机180万千瓦。

促进有效投资稳定增长。围绕“四化”等重点领域,深入实施扩大有效投资三年攻坚行动。全力扩大产业投资。聚焦现代能源、新能源电池及材料、新能源汽车、大数据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环保等产业,加快建设一批重大项目,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新型工业化完成投资3200亿元,工业投资占比提高到26%左右。改进“四化”和生态环保基金使用方式,扩大基金规模,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项目建设。建设数字电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进220千伏变电站县域全覆盖。天然气管道联通71个县。适度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枢纽节点建设,推进“东数西算”试点。加快京东、南方电网等数据中心建设。

深入挖掘城镇化内需潜力。启动实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城乡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攻坚行动,今年新增城镇生活污水管网1000公里、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2600吨/日以上,“十四五”时期实现城镇生活污水管网全覆盖、县域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全覆盖。

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完善能源资源价格形成和动态调整机制,积极有序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加快城乡供排水一体化改革,创新污水处理收费机制,修订出台城镇供水和天然气配气价格管理办法。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优化提升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在数据授权使用、登记确权、技术标准等方面实现突破。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勘查力度,实施新一轮找矿战略行动,提高我省煤、磷、铝、锰、锂等优势矿种和战略性新兴矿种开发保护水平。整合优势资源打造重大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在大数据、找矿采矿、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生物工程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攻关项目。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共进。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等反馈问题整改。开展中心城市空气质量巩固和改善行动,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整治巩固提升工程,深化生活垃圾污水和工业园区环境污染等专项治理,持续推进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动磷石膏等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深化磷污染、锰污染治理。深入开展生态环境问题从严排查整治行动,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

统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科学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抽水蓄能开发建设。统筹做好能耗“双控”,推动高耗能行业绿色化、清洁化改造,严控“两高”项目盲目上马。加快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

完善绿色发展制度。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推动排污权和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健全完善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林业碳汇等机制。常态化办好“贵州生态日”系列活动。广泛开展绿色机关、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等创建行动。

海南



加速主导产业集群化。培育壮大风电、光伏、可降解材料等低碳环保产业。推动海洋经济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尽快形成若干有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链。

争做“双碳”工作优等生。研究出台我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编制项目引进低碳指南。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展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低碳校区、低碳景区、低碳建筑试点。立足海洋大省优势,高水平建立和运作省蓝碳研究中心,在海洋碳汇研究上抢占国际制高点。大力发展碳金融。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海南路径。基本完成重点区域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制定我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地方标准、启动首批试点,推进赤田水库流域生态补偿等机制创新试点。完成造林绿化10万亩。开展冬春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持续巩固提升空气质量,细颗粒物(PM2.5)、臭氧平均浓度分别控制在每立方米13微克和120微克以下。

四川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再加力。加快省级新区交通、能源、信息等“硬件”和营商环境、创新平台、人才引育等“软件”建设,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领头羊。

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落实省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聚焦清洁能源产业,加快水风光气氢多能互补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三江”水电基地、凉山州风能发电基地、“三州一市”光伏发电基地建设,打造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支持发展氢能源。聚焦清洁能源支撑产业,大力发展成德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推动晶硅光伏、能源装备、多元储能等产业重大项目落地,加快推进甘孜—天府南—成都东、阿坝—成都东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聚焦清洁能源应用产业,实施“电动四川”行动计划,促进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壮大,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提档升级,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构建成渝氢走廊。统筹推进钒钛、稀土、锂钾、石墨、玄武岩等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建设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

促进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加快推进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科创金融、普惠金融、消费金融、乡村振兴金融等特色金融,加大机构招引和牌照申请力度,促进金融要素资源合理流动、高效集聚。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长江黄河生态环境警示片反馈问题整改,确保按期整改到位。出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意见,深化蓝天、碧水、净土保卫行动,推进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4+1”工程,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推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优良天数率和20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坚决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刚性底线。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严格落实国家双碳政策,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推动近零碳排放试点建设。出台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监测。发挥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功能,有序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交易,鼓励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全面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推动林草碳汇开发和交易,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健全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实施公共机构碳达峰行动,开展节约型机关和公共机构创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节约每一张纸、每一度电、每一滴水。

安徽



推进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强国家实验室服务保障,推进深空探测实验室建设。扩大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力量布局,加快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建设,组建环境、未来技术、数据空间等研究院,建设一批前沿交叉研究机构。

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深化数字赋能,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8000台,新增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00个,滚动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200项。增加绿色低碳技术、产品、装备和服务供给,新增绿色工厂80家。

着力扩大发展总量。按照“4116”目标,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新材料4个优势产业向万亿级迈进,加快建设智能家电、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10个超千亿级产业,建立10户超千亿企业、60户超百亿企业目标培育库,“一企一策”开展选育。

实施碳达峰行动。出台碳达峰实施方案,推进能源综合改革创新。开展“双碳”科技创新专项,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落实能耗双控制度,实施用能预算管理,探索开展能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严格审批新增“两高”项目,加强存量项目节能挖潜。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减量替代,布局建设一批光伏发电、风电、生物质发电等项目,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350万千瓦以上。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和“外电入皖”项目建设。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新建、改造城市排水管网1000公里以上,新增城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30万吨,深入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排查整治。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源头治理,加强固废危废环境监管。加快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系统。持续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扎实开展省级生态环保督察。

湖北



坚定不移巩固回稳向好态势,切实推动经济发展行稳致远。把能源方面,加快建设襄阳宜城火电、荆州热电二期、随州电厂等火电项目和黄冈平坦原、咸宁大幕山、宜昌清江等抽水蓄能项目,实施金上至湖北直流特高压等输配电项目,推进宜昌、恩施页岩气勘探开发。

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切实做大做强现代产业集群。前瞻布局量子信息、未来网络、氢能、精准医疗、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未来产业。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20家以上、5G全连接工厂30家以上。

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切实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全面提升省域金融服务功能,引导金融机构新增贷款7700亿元以上。

坚定不移改善生态环境,切实厚植绿色发展底色。坚决扛实共抓长江大保护责任,减污、降碳、增绿、增长四维一体、协同推进,全力维护好我省锦绣山川、大美江湖,多姿多彩展现荆风楚韵。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推进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加快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实施土壤环境治理保护重大工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深入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快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办好国际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持续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认真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上马,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推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真正让美丽湖北、绿色崛起成为我省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陕西




提升基础性创新支撑力。贯彻落实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规划,争创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支持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围绕能源资源、信息、材料、生命科学、农业环境等重点领域,布局提升陕西实验室体系。支持西安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榆林创建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加快杨凌农科城等创新载体建设。支持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先进阿秒激光、电磁驱动聚变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预研工作。

坚持“稳控转”调优能源工业。狠抓优煤、扩油、增气各项工作,在确保安全生产前提下,强化稳产、保供、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支撑。推进可可盖、巴拉素等煤炭项目建设,加快延长石油富县、陕煤黄陵等外送配套电源建设,扩大电力外送规模。推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加快煤电机组节煤减排改造,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大力发展光伏、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陕北至湖北、神府、渭南3大新能源基地项目建设,推进抽水蓄能电站、氢能示范项目实施,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用好能耗弹性空间推进技术工艺先进、产品市场广阔的重大项目建设,新建项目严格执行能耗等最新技术标准,确保严控盲目上马“两高”项目的要求精准落地。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梯次有序实施国家碳达峰十大行动,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适应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市场化交易,积极推动西咸新区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落地,支持陕南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区。加快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推进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提升到60%、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24%。深化园林城市创建,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西安市、咸阳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5%。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领域节约行动。大力发展绿色制造,降低生产领域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实现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开展“光盘”等粮食节约行动,广泛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思路,持续推进河湖生态治理和修复。深入推进黄河流域“清废行动”以及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大黄河干支流治理力度,加快黄河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建立健全黄河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综合补偿机制试点。坚持“四水四定”要求,加快能源、产业、用水等结构调整步伐,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努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持续巩固秦岭整治成果。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总体规划,强化产业准入清单管理,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坚持人防、技防、物防结合,实施“网络化+网格化”监管模式,完善数据共享、天地一体、上下协同的视频综合监管系统,构建生物、大气、水、土壤环境监控网络和预警体系。持续开展秦岭联合执法检查,巩固提升“五乱”整治成果,高标准完成秦岭区域勘界立标工作。推行五级林长制,加快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建设,推进秦岭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区域建设。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区域协调、系统防控,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强化汾渭平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推进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深入开展秋冬季铁腕治霾。加强汉江、丹江、嘉陵江等重点流域生态保护,“一断一策”精准治污,深入推进陕南废弃矿山历史遗留污染源整治,持之以恒抓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强化土壤污染风险防控,确保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2%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得到安全有效保障。

青海




加快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着眼助力全国能源结构转型、降碳减排,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坚持源网荷储一体化,高质量建设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继续扩大两个可再生能源基地规模,科学建设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加快建设羊曲、龙羊峡、玛尔挡等以水电为主的新能源调控基地,打造多元协同高效储能体系,积极创建国家储能先行示范区。稳步打造零碳电力系统,持续开展全网绿电行动,推进“青电入豫”配套工程建设,做好第二条外送通道前期工作。加快建设零碳产业园区,集群化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持续壮大以新能源发电成套设备及关联设备制造为主体的产业链,积极培育光伏和储能制造两个千亿级产业,更好发挥青海清洁能源“风生水起”“风光无限”独特优势。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以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信息材料、储能材料等特色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延伸,做优做好生物医药和高原康养产业。推进5G网络和千兆光网建设,逐步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好数据中心和大数据产业园,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持续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全面开展城乡垃圾治理行动,深化“无废城市”和全域无垃圾示范区创建,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以更高标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绿色发展的“气质”更纯正,大美青海的“颜值”更靓丽。

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围绕在碳达峰方面先行先试,落实全国统一要求,统筹衔接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严控“两高”项目盲目上马,科学有序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实施好三江源、海西州清洁供暖工程。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开展减碳增汇基础、林草碳汇基线调查,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广泛开展创建绿色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及绿色出行等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结合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努力为全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青海应有的贡献。

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建立“四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全面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统计,扎实推进统一确权登记。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推动建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落实好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政策,健全特许经营制度,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市场交易,不断丰富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推进重大技术攻关。围绕青藏高原典型生态系统维持与修复、碳达峰碳中和、盐湖产业、清洁能源、绿色有机农牧、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继续开展“揭榜挂帅”,用好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推动盐湖资源保护利用、多能互补绿色储能、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等国家重点创新平台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基础能力。

内蒙古




着力稳产业强链条育动能,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根基。围绕更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生态安全,紧扣“两个基地”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集中打造绿色农畜产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化工、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集群,首批打造12条重点产业链,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大力推进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优化升级。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聚焦“两率先”、“两超过”目标,加快蒙东、蒙西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和抽水蓄能电站、新型储能设施建设,加快沙漠、戈壁地带大规模新能源开发规划布局,加快源网荷储、风光火储一体化综合应用示范,壮大风光氢储产业集群,建设安全、灵活、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新增新能源并网规模2000万千瓦以上,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提高到40%以上。积极筹建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基金,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运维服务业,集中建设千亿级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氢能装备、储能设备产业基地。协同联动深化能源改革,建立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健全新能源项目管理办法,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加大清洁能源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力度,强化煤炭应急产能储备,加强特高压外送通道和配套电源工程建设,持续优化蒙西电网东部末端网架和电源点支撑布局,促进电力充足供应,做好煤炭电力保供工作。延伸稀土产业链条,主攻高端材料和终端产品,提高精深加工度和综合利用率。

大力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在能源、化工等领域建设10个企业级、行业级、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巩固工业园区整合成果,完成区域评估,实现智慧园区全覆盖。加快过剩低效产能退出,有序推进节能节水超低排放改造,实施园区自备电厂、高耗能企业绿电替代,发展绿色制造,打造一批低碳园区、零碳园区。

大力推进服务业提质提效。推进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科创金融,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度、降低融资成本。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力推进空气质量改善,深化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推进钢铁、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污染深度治理,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加快推进清洁取暖,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强力推进水污染防治,重点整治入河排污口和不达标断面水体,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精准提标,开展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强力推进土壤风险管控,开展农用地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加大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农膜回收力度,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支持鄂尔多斯、包头、乌海开展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

扎实推进节约集约循环发展。科学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力度,加快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散改集”,持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实行能耗强度严格控制、总量弹性管理,完善用能预算管理,强化能耗强度标杆引导,坚决遏制“两高”项目低水平盲目发展,新建项目一律执行“两个先进”审查标准,新释放用能空间优先用于发展绿色特色优势产业。建立健全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坚决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和“量水而行”要求,狠抓地下水超采治理,全面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加强建设用地“增存挂钩”,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弘扬勤俭节约优良传统,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激励各族人民携手共建美丽内蒙古。

加快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紧扣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新能源、新材料、乳业、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启动种业、“双碳”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宁夏




做大做强重点产业。推进工业结构、绿色、智能、技术四大改造,实施基础再造工程,延链补链、壮链强链,有效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加快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增强产业链韧性。发展数控机床、仪器仪表等先进制造业,提升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关联配套企业,带动电子信息、新型材料、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增长20%以上。抢抓“东数西算”机遇,高水平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宁夏枢纽,拓展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应用场景,培育上云企业1000家、服务业集聚区13个。

扎实抓好污染治理攻坚。坚决整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生态环境警示片反映等问题,以整改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强化重点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推进臭氧污染防治,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3%。综合治理重点河湖、入黄排水沟和城市黑臭水体,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保持Ⅱ类进Ⅱ类出,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比例稳定在80%。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43%。

扎实抓好节能降耗减碳。科学设置“碳达峰”“碳中和”年度指标和阶段性任务。深化能耗“双控”三年行动,引导企业加强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推动能源资源节约集约。严格产业管控目录,开展重大项目节能评估和产能置换,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光伏、风电、煤层气等开发利用,高标准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推进节约型机关、绿色社区、绿色校园建设。

相关文章:


重磅!习近平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50次重要讲话汇总

7部委布置2022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点都有啥?

汇总整理,国内碳排放核算方法大全(附资源pdf)



欢迎收听环境生态网微信:eeduorg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