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隐于辽阔的时光》:草原上的“天人合一”

小说月报 2022-04-10

站在茫茫无际的呼伦贝尔草原上,

你方知天是这么近。

这是隐于辽阔中的风景,

也是旷世犹存的地理记忆。


《隐于辽阔的时光》

艾平 著


本书是著名作家艾平的一部散文新作精选集,是对草原文化的全景式展现,涵盖美食、人文、历史、地理等多个角度,从广阔的时空范围诠释草原“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


同时,作者深入发掘游牧文化与当今生态保护观念的契合之处,探索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作品文笔优美,行文流畅,富有诗意,将大草原上动人的风物与淳朴深沉的男女老少悉数展现于读者面前。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艾平曾获得国内多项散文大奖,具有深厚的文字功底,积累了广泛的读者群体。身为草原儿女的她,多年来以拳拳之心为家乡而书,为父老乡亲而歌,是一位有着深厚积淀的成熟的草原作家。


本书文笔优美,行文巧妙,多有诗意,将大草原上动人的风物与淳朴深沉的男女老少悉数展现于读者面前,为自然野趣注入与众不同的深厚人文关怀,属自然文学上乘之作。

著者简介

艾平,女,1981年毕业于黑龙江艺术学校编剧专业。原呼伦贝尔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内蒙古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呼伦贝尔之殇》《聆听草原》《风景的深度》《草原生灵笔记》《雪夜如期》《长调》等多部散文集和长篇报告文学《一个记者的长征》。曾入围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荣获徐迟报告文学奖、第十六届百花文学奖、三毛散文奖等奖项。现为内蒙古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散文学会理事。

名家推荐

这些文章里有天和地。天是长生天,地是大草原。“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站在茫茫无际的呼伦贝尔草原上,你方知天是这么近,天注视你,天倾听你的诉说;你躺在地上,天就是蒙古包的帐顶,大地供你安眠。在天和地之间,有一人、一马。这时,人是小的,小到如草芥如微尘。因为比量、对照着人的是天和地。但这时,人也是大的,大如巨人,如神,因为这个人在天地之间行走,他或她,是顶天立地的一个人。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


艾平的散文,视野开阔,气度捭阖,格局很大,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散文’。她的作品,文气沛然,感情浓烈,同时又有着很强的故事性,读之让人不忍释手。她的文字,极富张力,像成熟的庄稼,颗粒圆润,浆汁饱满,有劲道,耐咀嚼。她对蒙古族人民历史、现状、生活、情感了解之深让人惊叹。其实,这都是她常年深入牧区、进到蒙古包采访的结果。艾平是地道的草原人,她与牧民们是真心朋友,与他们融为一体。所以,她的作品,不是由外向内掘进的,而是由内向外自然喷发出来的,散发着大草原的迷人气味。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


浩瀚自然孕育着原生态的农牧文化,这样纯粹的文明形态在历史的发展中面临着被现代文明同化的命运。历史的前进代表着线性的同质,但统合之下牺牲掉的是传统农牧社会中深蕴的对自然的敬畏、自在与自由的主体生活状态。如何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哲学——艾平用她的散文构想了一个曾经理想的农牧文明,在这里,大地的状貌是万物相长,草原的深处是内心万象,而作家的文字是物我对晤。在艾平的笔下,城市人感受着生态的失衡造成的残酷亡故所带来的心理震慑,从而对浩渺的宇宙产生真正的仰望;也开始理解,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牧人是如何懂得万物有灵,物我相依的生存之道;同时也才能体会,温情的伦理怎样在人与人之间扎根生长。而所有这一切都是救赎现代城市文明干涸之心的良药。艾平这样的作家书写边地文明的真正价值也正在于此。


——著名评论家王昉

精彩文摘


网状的路在原始森林秘境中缭绕。
这里是呼伦贝尔境内,大兴安岭北起点地域,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国最大的集中连片、未经生产性开采的原始林区。当我登上长梁北山的防火瞭望塔,顷刻间被扑面而来的壮阔和深远惊倒——阳光明亮清澈,天空剔透到冰蓝色,群山连绵,大河逶迤,植被缜密而华美,犹如漫卷的丝绒跌宕起伏;樟子松、白桦、偃松、落叶松、红松参差葳蕤,斑斓着岁月的深浅。那驼鹿、棕熊、猞猁……种种野性的生命在何处缱绻奔放?万山幽静,百兽归隐,正是天长地久的景象。
我们走来的路呢?它在山林间,像穿梭在丝绒上的银线,细若游丝,时隐时现,纤细得几近虚无。
这片将近一百万公顷的原始森林,得益于远在高寒边地,躲过了大采伐的油锯。一九九九年,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森林管护局成立,这片森林从此进入全封闭管护状态,采金、狩猎、打鱼、采山珍者彻底清零,游山玩水之人止步,威胁森林安全的雷击火被全天候监控。因为七个无人区管护站的供给,因为消防部队需要及时抵达火场,因为护林人员需要常年巡山,因为这里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树、每一种动物都需要安全,路,成了这里不可或缺的命脉。
带领我们考察的是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森林管护局的工程师梅玉生。二十多年来,他一年总有三百来天在林子里工作。说到这片原始森林的天气、地质、动植物,他深情难掩,如数家珍,已然将身心融入了森林,或者说,森林已经长在了他的生命里。在我们瞪大眼睛四处寻觅的时候,他突然说“快停车”,并迅速举起了相机——原来,路旁的阳坡山腰,有一头大马鹿在晒太阳,因为饱食了夏季馈赠的归心草和柳树枝叶,它灰褐色的毛皮光泽熠熠,身肢壮硕矫健。它静立着看我们片刻,不慌不忙地走进了林子。马鹿的从容让我有点意外,梅工告诉我,这里的马鹿很多,春季交配的时候可汇集成四十多头的群落。它们每天跨过这条路,去河边喝水。路,让它们见了世面,知道了车和人的存在,也知道了人并不是它们的天敌。
在我看来,世上任何一条路都是生龙活虎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有阵痛,就有巨变。眼下这条路,却不属于那种“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的路,它不期望宽阔,拒绝热闹,终年车马稀疏,瞻望着山林,避让着动物,小心翼翼地存在着。走在这样的路上,我们时刻都可以看到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细节。
梅工接着告诉我,有一天,他在公路上看见远处横着一大截黑色的过火木,走近一看,竟然是一头熊卧在那里晒太阳。梅工都到了跟前,它却不为所动,轻轻按了下喇叭,它才慢悠悠地站起身,极不情愿地让开了路。传说熊瞎子打立正,这头熊还真的站在路边,行注目礼一般,看着眼前的车离开。梅工说:“你就沿着这条路走吧,可热闹呢。”
一场小雨下过,我们又看到了四只在路边跳跃的狍子,它们遁入林子的身影极具美感,躯体伸直如飞镞,雪白的臀部随着左右跳跃迷炫着追逐者的眼睛。狍子作为食草动物,一生以逃避为功课,据说到了冬季,狍子侧卧在雪地里,把头扎在雪中,只露出一个与雪同色的屁股,就这样保护了自己。现在,它们到路边干什么来了呢?一路上我不停好奇,不停发问。梅工说,不是下雨了嘛,林子里的腐殖层潮湿泥泞,路面却平坦没有积水,太阳出来了,还暖洋洋的,所以公路成了动物们求之不得的小憩的场所。当然,聪明的动物虽然不再害怕汽车和人类,却不会放松对天敌的警惕,它们懂得择机而行,趋利避害,往往能够出神入化地保护好自己。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购买《隐于辽阔的时光》
↓↓↓


更多好书

欢迎关注

百花文艺

 微信搜索:baihuaweny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