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8月2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在京味儿四合院里生活是怎样的?



嘿,你知道在京味儿四合院里生活是怎样的吗?

往这儿瞧!




推荐阅读
9787100193214四合院活物记崔岱远商务印书馆


翻开本书,读读四合院里的小生命,

和那些时光,那些情感,那些故事,那些人......


精彩试读:序言


崔岱远

北京的四合院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理想居所。之所以说它理想,并不在于周围那一圈房子,更多的是因为房子当中间儿圈起来的那片院子。那片院子露着天,接着地气,院子里有遮阳的树木,有水灵的花草,有不知打哪儿传来的虫鸣,有卧在石头台阶上晒太阳的老猫,金鱼在大鱼缸里摇曳,鸽哨带着回声荡漾在房顶上那片湛蓝的天空里。正是眼面前儿这些充满活力的树木、花草、鸟虫,让居住在城里胡同深处青砖灰瓦院落中的居民们觉得跟大自然是那么亲近。如果说四合院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理念,那么院子里这些活物想必就是沟通天与人的信使了。

说起活物,这不是一个生物学上的概念,也没有太严格的定义。有人觉得活物应当特指动物,其实倒也未必。您看,无论是老虎、大象、鳄鱼这些个野兽,还是猪、牛、羊这些个家畜,好像都没有谁叫作活物,而院子里见得到的小猫、小鸟和各种小虫子倒是都可以这么称呼的。我理解所谓“活物”更多的是指身边那些和人产生着某种关系的生灵,要是这么一说,那些个给四合院带来勃勃生机的花草树木又何尝不是活物呢?

四合院是用来住人的,院子里的活物都和人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活物大致可以分成这么四类:

头一类,院子里种的,无论是大树、灌木,还是花草。它们大多并不需要人太多的关照,兴许根本就说不清是何年何月何人种下的。它们不能搬进屋里去。它们在院子里扎下了根,多少年了一直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成为院子的一处景致,更是院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要偶尔浇浇水,那些树木花草就可以带给院子一片阴凉、一缕清香,兴许还有甘美的果实。

再一类,家里养的,不论是孵化了养的、繁育了养的、还是栽培了养的。养的目的无非是或寄人情,或取人乐,或为人所用。被养的活物招人喜欢,跟人亲近,甚至能通人性。当然了,它们也离不开人。为了养活它们,人们心甘情愿地劳神费力,也寄托了丰富的感情。人离了它们,当然觉得难舍难分。

逮着玩儿的一类通常是对小孩子而言。孩子戏虫,源于天性,这种兴趣引得人打小儿跟自然亲密接触,潜移默化之中学到了很多书本里学不到的东西。待到长大成人,再看见小时候逮过的虫子,立刻就能回忆起童年的欢乐。人之于虫,兴致永在,这又何尝不会唤醒冥冥中来自人类文明之初的遥远记忆呢?

另有一类活物,跟人的关系若即若离、不远不近,人们既不会逮来养着,也不可能把它们彻底清除出院子。不论是喜欢还是讨厌,它们都在那里,院子里自有它们生存的一席之地。实际上它们与花草、树木、鸟虫和住家户一起构成了一个充满灵气的生态系统,这些活物是少不了的。

院里种的,屋里养的,逮来玩儿的,少不了的——正是种种活物和居住在四合院里的人们共同营造出一种都市里的田园生活,才让四合院不再单单是一组硬邦邦的建筑,而成了一片生机盎然的小天地。

我上小学的时候曾经住在演乐胡同一座四合院里,那院子很大,前后四进,外带两个小跨院。只要进了街门就有镶着玻璃的过廊遮风挡雨,人能从门道沿着过廊走遍全院几十间房子,一直走到最后一进小后院的花厅。过廊顶棚上装着带老式灯伞的电灯,每间屋里的天花板都是灰膏平抹打着石膏线,地上铺着已经褪色的木地板。这座院落应该是民国时期经过改造的大宅门,虽说当时廊柱、砖雕就已经被风雨漂洗得褪去光彩、残损不全了,但整个院落的大模样还在,宽敞霍亮的中院、带花池子的后院、玲珑小巧藏着紫藤架的小后院,都能隐约看得出曾经的雅致与气派。

院子旧日的主人早已不知去向,只留下几棵高高低低的老树、一池浓浓淡淡的花香和花草树木间繁衍生息的鸟虫,一起陪伴着陆陆续续搬来的十几家住户。那十几家人合住在这个院子里一过就是多少年,召唤一声有人答应,趔趄一下有人搀扶,虽说难免有些磕磕碰碰,却也留下了很多令人割舍不得的念想。对于当时还是孩子的我,最为鲜活的记忆莫过于陪伴我走过童年的那一院子种的、养的、逮的和少了的各种活物。正是那些熟悉的生灵和当时的院街坊一起让那座院落成了我心底的憩园,种下了我对四合院挥之不去的情愫。

于是,我寻着童年的影子,用我最熟悉的北京话写下了这本《四合院活物记》,记的是跟院子里种种小生命相关联的一些故事、一些情感、一些时光和一些人。


试读摘自《四合院活物记》


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版权声明

编辑:童年

图书海外轻松购,请戳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