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詹大年:“问题孩子”背后的“问题家庭”

张惠娟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 2022-03-28




詹大年说,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忽视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是造成“问题孩子”的主要因素之一。




教育周刊:作为“问题孩子之父”,你发现“问题孩子”的家庭教育出现了怎样的问题?

詹大年:每个孩子都是白天鹅。孩子教育的问题有外在原因,比如学制设计、课程设置、教材问题等问题,但是根子在家长,在家庭。


2014年,丑小鸭中学随机调查了100个“问题孩子”,发现74个孩子来自于离异家庭、再婚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家庭、隔代抚养等问题家庭。这些孩子,要么缺失家庭概念,要么没有责任概念。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呵护,在担惊受怕中长大。所以,他们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可以自由、可以任性,可以“报仇”。


我们也发现,还有一类孩子的家长人格缺失。不少家长,特别是完美型人格的家长,在单位是一个好员工、好老板;在父母面前,是好儿子。但在孩子面前,不是一个好爸爸(好妈妈)。他们在孩子面前居高临下、咄咄逼人,根本不把孩子当人看,或者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或者把孩子当成发泄情绪的工具。父母的生命观、幸福观、生活观和生活方式习惯等决定孩子的生命意识、生命状态、生活品质等。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影响着孩子对待生命的态度和对待生活学习的态度和方式。


教育周刊:在丑小鸭,你怎么和这些家长交流?如何改变他们?

詹大年: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要懂得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参与到他的成长中去,才是有效的陪伴。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家长应该做好沟通工作。但有些家长,对“沟通”的认识有个误区:认为沟通就是说教、灌输、指责。为了做好家长的工作,我们每学期组织2~3次家长培训。每期30人,2天封闭式体验式亲子互动,帮助家长找到与孩子和谐沟通的钥匙。


教育周刊:在家庭中,你是怎么做父亲的?

詹大年:孩子成长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只要是没有生命危险、不突破底线的事情,我都让孩子去尝试,这是他们成长的财富。我所做的是,提供一定的环境,让他们养成好习惯,并保护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充满自然真实的环境中成长为他自己。


我儿子从5岁便开始学做饭、学游泳,再长大点后,他喜欢假期回农村去给爷爷奶奶砍柴。他小时候的理想是长大后做个农民,在农庄培养出各种各样、多种用途的瓜果,我都鼓励他“尝试”。以前,我儿子在学习上并不是很优秀,但他身体体质很好,善良、正直、有爱心,后来考上了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因为他有创造力,能用心对待社会事务,毕业后国内的华为、中兴等大公司争相要他,最后选择了在腾讯公司做了一名工程师。


女儿5岁时,经常“泡”图书馆,有时候带上面包和一瓶水,一坐就是一天,下午自己坐公交车回家。她在小学三年级时,45分钟就能写出一篇六七百字的文章,阅读的习惯,提高了她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育周刊:你认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保持怎样的关系?

詹大年:我一直主张:科学教育在学校,人文教育在家庭。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应该是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的。


家庭应该是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教“真”育“爱”。让孩子自信、自爱、有责任担当。人文教育是“慢教育”,不是靠灌输,是靠传承。家庭靠传承,家族靠传承,智慧靠传承,学问靠传承。


如今正值暑假来临,很多父母已经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送进各种培训班。事实上,家长花费不少金钱去给孩子补课,效果未必好。因为补课解决的是暂时的问题,不能代替孩子长远的发展,一个人的学习最终是要靠自己的努力。相比成绩,孩子的自信心、存在感、安全感更重要。


其实,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从本质上讲,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是最主要的。父母要善于从生活小事开始,从自身开始,培养孩子有条不紊、主次分明的好习惯,父母也不要把自己的某些特殊习惯强加给孩子。要给孩子培养好的规则意识,才有好习惯。有规则才有规矩,有规矩才有习惯,而习惯决定命运。


本文刊登于人民政协报2016年7月13日第11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