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穿什么衣服和什么性别有关系么?

云南平行 云南平行 2019-11-09

最近几年我们总是能看到,一些人的性别已经很难从穿着的衣服上分辨出来,并且很难去界定这个人到底穿了男装还是女装。

这就是一种无性别主义在时尚风格里的流行,也是一种对主流性别划分的反抗。

在传统的认知中,服装自然有男装、女装之分,并且长期以来都默认为性别划分是服装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是实际上服装本身并不具有性别,是因为穿戴者的性别才出现了男装、女装的性别差异,可见服装的性别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共识,是基于社会认知中对性别二元划分的基础而产生的性别。

早在主体尚未有性别意识的孩童时代,就会被旁人根据生理性别穿着蓝色或是粉色的衣服,随后便是男孩穿上裤子,女孩穿上裙子。男性的着装被要求体现阳刚之气,而女性的着装被要求体现阴柔之美,借用外显的服装,在各种各样社会情景中区分人的性别。



随着各式各样的社会反抗运动的兴起,女性主义、青年文化、同性恋解放运动、性革命等等对社会传统、主流的反对,这些都给予了多元文化更加宽容的生存空间,人们开始对性别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意识到性别并非就是传统意义上根据生理区别而产生的男女之分。

社会中各个层面、各个群体的社会革命,让人们的知识更加广泛和开放,其思维观念和审美意识也随之改变。 “男性应该穿男装,女性应该穿女装”这种男女传统形象的根深蒂固认知概念开始被挑战,男性与女性在服装中已经不再是一条不可变的界线。



通常而言,中性与无性别(Unisex)都是一种对性别状态的模糊,本质上来说并没有明显的区别。但是无性别更倾向于“雌雄共体”,不同于仍然具有性别的中性,无性别就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的性别意识模糊,不能将自己划入男性化和女性化的社会中,常是处于一种中间状态。

现代社会逐渐转变成男女共同成为主力的社会,男性和女性都开始摆脱传统的枷锁,尤其是进入大众社会和消费社会后,人们开始追求更多元化的审美体验,社会媒体对时尚现象的传播和普及,让人们对新事物的宽容度有所提高。而现代社会的政治改革也为服饰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服装的政治功能开始减弱,开始追求审美、个性化、风格化的需求;同时,两性地位趋于平等,从以男权为中心向男女平等转变,使服饰越来越多的呈现性别模糊化的趋势。

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无性别风格的服装才正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受到当时追求新文化思潮的影响,女性主义者们要求两性权利的平等,而“反流行”的嬉皮士们率先开始颠覆传统的性别服装知识体系,蓄起长发,穿花色的衣服,甚至是穿着女装为流行,掀起了一场颠覆性别的时尚高潮。

无性别主义风格,提供给现代服装设计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性别开始被包容。



Thom Browne  F/W 2019


Gucci F/W 2019





长久以来,人的社会性别划分都是以生理性别为基础的男女之别,但是在现实中却存在着无法将自己归类的人。

美国学者、女性主义理论家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最早提出“性别流动”“性别操演”的概念,她认为,性别、性取向这些看起来是由自然决定的分类,实际上是由文化所构建的。她想要打破性与性别之间约定俗成的联系,让人们意识到性别和欲望是流动的,并且不受其他稳定因素的影响。

巴特勒否定了生理性别是先验自然存在的,和社会性别一样,生理性别也是文化建构的结果,是在不断反复的操演过程中强制产生的。因为人们只有在一个可以被社会主流理解的身份中去建构自己的性别身份,才能够被所处的社会理解。

人的“身份”与其“性别身份”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的先后之分。当婴孩出生之际,生理性别就是被话语建构出来的——“她是一个女孩。”这样的话语背后是一整套难以打破的社会规则,这种规则并不是自然存在的,而是被人不断建构出来的。

“她是一个女孩”意味着社会规则对她的行为、着装、人生选择有了特定的要求,比如要蓄长发、穿裙子、结婚生子当母亲。女孩之所以成为生理、社会性别中的女孩,其身份和性别身份之间并不是谁决定了谁,而都是是话语行为的结果,是话语行为使之进入到一种社会规范中。

DIOR MEN Pre Fall 2019



CHANEL F/W 2019



人对于自我身体的完整感来自于一种镜面投射,就如同人认识一个完整的自己,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旁人判断一个婴孩的性别,往往是通过观察婴孩穿着的衣物特征、色彩元素,穿着粉色等暖色调的会被判断为小女孩,蓝色等冷色调的则会被判断为小男孩,即使是成年之后,这样的规则仍然会定义着一个人的性别特质。而处在这种规则中的个人,也在运用这种规则来表现自己,但是无论如何去组合搭配,仍然无法逃脱出男或是女的二元划分。

Burberry F/W 2019

无性别主义风格的服装并不能被性别定义,丧失了性别的外显的功能,呈现出一种“皆可”的性别取向。它可以符合任何人在任何时刻对于自身性别的想象,这种想象就像巴特勒所认为的那样,是流动的、不固定的。包裹自身的服装不再具有性别,“我”自然不会被服装呈现出某一种性别,甚至于“我”自身的性别也不再是一个必须的选择。

Gucci S/S 2019

同时,无性别主义风格的服装也是个体进行戏仿的道具,通过穿着这样无性别的服装,呈现出一种被传统认为是雌雄共体的形象,但这种形象实际上是在模糊自身被文化建构的传统性别,无论是生理性别还是社会性别,都被消解在曾经作为性别符号的服装之下。人们通过穿着无性别主义的服装重新建构一个自我认同的性别,并且在这样的解构与建构中实现一种对主流的抵抗和对自身的认同与呈现。

Gucci S/S 2019

无性别其实也意味着多元性别,它除了能包容各种生理性别的体型之外,更重要的是包容各种各样的性倾向。在着装选择上,大部分情况下只有男或女的选择,这种非此即彼选择之下其实反映出异性恋文化的传统,即便是男着女装或是女着男装,也没有逃脱出二元性别的规则,但是无性别主义风格的服装提供的是没有限制的选项,即着装的个体的性倾向和性别呈现,不再被男、女所局限,可以成为任何性别,甚至可以没有性别。









你是你,你可以是任何性别,也可以不是任何性别。

不用成为“性别”希望你成为的人,不用为了不成为某“性别”而勉强自己走向另一面。

在成为自己的路上,“性别”永远不是你必须要做出的选择,“你”比“性别”重要。


以上



撰文/罗预

编辑/罗预

图片来自于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