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反腐语境下的“公款月饼”

2017-09-28 网络舆情

阅读提示

自2013年起,每逢传统节日,中央纪委都抓住重要时间节点持续发力,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强化节日监督,对违规违纪者坚持露头就打,释放执纪必严、违纪必究的强烈信号。今年中秋国庆临近,为严防反弹回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再次推出“中秋国庆期间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监督举报曝光专区”,欢迎社会各界一道监督。

 

 月饼,这一中秋佳节的点心,过去几年却因奢华包装、公款消费而成为“歪风”的代名词。党的十八大之后,逢节必令,今年延续了提前打“预防针”的传统。


       9月20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通报了来自30个省区市的63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其中,有10起问题涉及节日期间违规发放津补贴、违规收送礼金、违规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宴请、违规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旅游安排等问题,对防止中秋国庆期间“四风”问题反弹具有震慑作用。25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刊登的《公安部通报曝光三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指出,高压之下仍有极个别公安机关党员领导干部和民警不收手、不知止,受到严肃查处。通报再次明确指出“决不允许公款送月饼等节礼”。稍早时间,许多省份如海南省纪委下发《关于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确保中秋国庆风清气正的通知》,重申节日期间严禁用公款送月饼送节礼、严禁领导干部收受月饼等节礼等“八个严禁”。

       不过,相比于往年,中秋期间网络舆论场关于“公款月饼”的热度下降。据笔者大致统计,2013年9月,微博日均提及“公款+月饼”词频量约为2000条;至2016年9月已经降为500条左右;到了2017年9月,日均提及量不足200条。微信公众号文章方面,2013年9月提及“公款+月饼”约为4342篇,2014年9月为4543篇,2017年9月1日至25日只有不足2000篇。相关文章数量的总体下滑,从侧面反映出党的十八以来,持续反“四风”、反节日腐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公款月饼”舆论关注度下降,与这些年各级纪检监察部门的有效作为、媒体的宣传报道以及广大群众的积极监督形成合力有着直接关系。曾几何时,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私用等频繁成为节假日的热门话题,备受舆论诟病。2013年中秋节是中央整“四风”以来的第一个传统节日。从当年8月到9月,中央纪委先后7次提及“刹住公款送月饼送节礼、公款吃喝”等不正之风,无论从密度还是力度看都是空前的。至2014年中秋节前夕,网络舆论场进入新一波高潮。2014年7月起,中央媒体提前两个月开展了宣传高峰。7月23日,新华社就发表题为《警惕公款送礼风隐形回潮》的时评文章;7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评论文章《趁早别再做“公款月饼”的梦》。8月10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开设公款送月饼等“四风”问题举报窗,每周还点名通报违规案例。随后的2015年和2016年,关于中秋节日福利发放标准的话题相对较热,绝大多数地方禁令继续细化到禁止“公款送月饼”,持续革除弊病。

  毋庸置疑,百姓痛恨公款腐败,也厌恶铺张浪费,这些年持续的“月饼禁令”博得一片叫好声。重拳之下,“月饼禁令”成果可谓丰硕:一些“变味”的高档月饼没有了市场,大家也不再为中秋送礼而愁眉忙碌。数据也是最好的印证:截至2016年12月查处的15.53万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中,违纪行为发生在2013年、2014年的占78.2%;发生在2015年的占15.1%;发生在2016年的仅占6.7%。占比不断减少,充分表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不断落地生根。

  五年来,中央八项规定已成为妇孺皆知的政治语汇,有效遏止了一些曾被认为难以刹住的歪风邪气。不过,要达到根治的目的还必须在各方面综合施策,依靠包括网民在内的广大群众继续监督。

作者: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特约舆情分析师 卢永春

来源:《网络舆情》第74期 

舆情观察·人民舆评

页面编辑: 发行部  毛秋琦(实习生)

大学这些事,你怎么看?

突发事件回应,如何绕过舆情“雷区”?

“延迟到账”无法撤销架空制度初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