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目录】《世界经济与政治》2022年第10期



大国崛起中“以经稳政”的限度、空间和效力
——对“经济压舱石”理论的反思与重构
高程  部彦君

【内容提要】在当前的大国博弈中,国家间密切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在特定情形下不仅难以为两国政治关系保驾护航,甚至可能成为国家间矛盾的“导火索”。作者旨在探究当崛起国与霸权国进入以大国战略竞争为主导的阶段时,崛起国“以经稳政”政策所能发挥作用的限度、空间与效力,就此提出分析框架对“经济压舱石”理论进行重构,并通过对典型国家案例的研究剖析国家行为背后的逻辑,总结崛起大国面对与三类国家关系时“经济压舱石”失灵甚至适得其反的情形:一是战略竞争阶段的崛起国与霸权国的关系,二是地区主导权出现转移或松动时崛起国与区域大国的关系,三是崛起国同与霸权国价值观高度一致的亲密盟友的关系。相对而言,在崛起国同与其仅存在领土争议的国家之间,“经济压舱石”的有效性要高于三种情形,具有一定“以经稳政”甚至“以经促政”的余地。而对于世界大多数国家,中国继续策略性地开展经济外交仍具有较大作为空间,“以经促政”的效用明显。通过比较双边经贸关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的英德关系以及当前中国在与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及周边大部分国家关系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可以检验在大国崛起过程中“以经稳政”政策发挥作用的限度与效度,为中国经济外交的施展空间提出政策参考。

【关键词】大国崛起;经济相互依赖;经济压舱石;以经稳政;以经促政

【作者简介】高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部彦君,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无声的协调”:大国在中亚的互动模式新探
曾向红

【内容提要】自中亚国家独立以来,诸多大国介入中亚事务而未导致该地区出现明显动荡的事实引人深思。这与大国在中亚同时存在明确的合作与“无声的协调”等互动模式有关。明确的合作主要存在于欧盟与美国、俄罗斯与中国等行为体之间,“无声的协调”则普遍体现在诸多大国的日常互动中。迄今为止,“无声的协调”对于稳定中亚局势所具有的意义并未引起学界充分关注。事实上,“无声的协调”是大国在中亚经由长期摸索和互动,通过遵循“潜规则”而形成的具有一定默契的合作。域外大国在中亚开展“无声的协调”主要体现在四方面,即遵守四个“潜规则”:不约而同地承认中亚国家的主权、默认俄罗斯在中亚具有特殊地位、尊重中亚国家奉行的多元平衡外交政策以及力促中亚的和平与稳定。“无声的协调”互动模式的形成与中亚地理环境具有的多重二元性特征、大国在中亚形成了特定的权力结构和心态结构以及大国积极配合中亚国家追求其外交政策目标密切相关。鉴于以上因素具有较高稳定性,大国在中亚进行“无声的协调”有其延续性。

【关键词】中亚五国;“新大博弈”;“无声的协调”;“潜规则”;地区治理

【作者简介】曾向红,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重塑“利维坦”
——大国竞争与美国式发展型国家的建构
刘露馨

【内容提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受三种不同类型的大国竞争的驱动,美国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多轮旨在提升国家能力的国家制度建设,从而大踏步地从一个守夜型国家演变为一个有美国特色的发展型国家,即政府越来越多地承担起推动经济发展的使命。美苏安全竞争促使美国国内兴起了一个以国防部为核心的安全导向的联盟;美日经济竞争催生了一个以商务部为核心的发展导向的联盟。这两个政治联盟都试图增强对美国高科技产业的主导作用,但它们之间的权力冲撞曾使美国的发展型国家呈现隐性、分散式的特征。直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美国遭遇到来自中国的经济与安全双重竞争压力,安全联盟和发展联盟才形成合力,推动一个更加显性的、聚合式的发展型国家逐渐成型。与旨在实现经济追赶的东亚发展型国家相比,美国式的发展型国家以维护全球霸权为目标,除对国内市场进行干预之外,还具有强大的经济外交能力干预国际市场。研究表明,大国竞争压力促使美国不断调整国家和市场的关系以应对外部挑战,而学界对于美国“自由市场经济”和“弱国家”的传统定义只是一种“学术神话”,急需得到重新审视。

【关键词】大国竞争;美国国家建构;守夜型国家;发展型国家;政治联盟

【作者简介】刘露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


国际经济议程政治化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困境
徐秀军  林凯文

【内容提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保护主义盛行,国际经济议程政治化趋势加剧,国际经济机制的运行与发展面临日益复杂严峻的挑战。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多边贸易治理机制,世界贸易组织在促进全球开放合作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如今其职能发挥受到严重阻碍,各成员在具体议题上却形成了难以弥合的立场分歧。从国际议程设置的分析视角来看,由于政治议题嵌入和经济议题外溢,世界贸易组织改革的议题选择和议题界定均朝着政治化方向发展。政治议题嵌入拓展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政治功能,使世界贸易组织的议程触及对成员关系要求更高的政治领域;经济议题的外溢导致相关议题脱离经济收益的考虑范畴,从而增加了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达成一致意见的难度。在大国竞争甚至对抗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世界贸易组织改革议程的政治属性日益增强,议程设置的工具化和武器化倾向日益凸显,各成员达成改革共识更加艰难。为此,各成员推进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必须排除各种政治因素的干扰,推动议程设置的去政治化进程,让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回归国际经济机制的基本定位和职能。

【关键词】国际议程设置;经济议程政治化;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困境

【作者简介】徐秀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林凯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国际条约约束力评价体系研究
赵雪霏

【内容提要】签署国际条约是国家间合作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各学科的交叉发展,条约的文本设计细节逐渐成为条约约束力研究的焦点问题。基于新制度主义中的理性选择理论,通过对条约文本的考察,可以构建包含成员资格、议题范围、集中度、控制度和灵活度五个维度的条约约束力评价体系,并以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的海洋合作条约为样本数,利用文本分析和熵值法的计算方法验证该体系。经计算,样本内多边条约的控制度指标和双边条约的灵活度指标被赋予更高权重,符合双边条约与多边条约存在约束差异的假设。同时,样本内多边条约的约束力评价得分均值呈逐年上升、约束差异呈逐年缩小的趋势,双边条约的约束力评价得分均值自2000年后呈逐年下降、约束差异呈逐年缩小的趋势。构建国际条约约束力评价体系,对不同主题、不同国家之间的条约设计特征研究以及对国家签署的同类型条约的约束变化考察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国际条约;条约约束力指标;国际海洋合作;“一带一路”;中国—东盟关系

【作者简介】赵雪霏,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往期精彩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