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古籍“续命”,这样的医生在深圳只有两名

先行 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2024-06-27


古籍文献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智慧的结晶与历史的见证。


在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存在着一种很像医生的职业——古籍修复师,他们与时间赛跑,给古籍第二次“生命”, 让历史的痕迹重现,让文脉赓续传承。


来自深圳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师李璟,十五年如一日,坚持伏案修书,一本本古籍在她的指尖重现生机。


(李璟在古籍修复室伏案工作)


本期《先行》带你走进深圳仅有的两名古籍修复师之一,在年轻的城市,修复着最“古老”的物件,且听她是如何保有那颗对古籍的敬畏之心。



让珍贵文献重现生机

涉及工序复杂精细


古籍修复使用的工具——锅碗瓢盆,虽看似简单,但在实操中却有颇多讲究。

(古籍修复所使用的器具)

正在修复古籍的李璟向我们介绍:“修补的时候主要用到毛笔、浆糊、镊子。装订的时候,要用锤子和针锥进行打眼。”

随着古籍修复的技术日益精进,从拍照建档到锤平装订,一道道修复工序复杂精细,是一项系统工程。李璟解释说:“建立修复档案的目的就是知道这个书它前后的状态是怎么样的,有没有进行多次修复,修复的成果是怎么样的,有个对比。后面的人再进行整理或者修复的时候,就比较清楚这本书的状况。”

(在修复前 需要完全了解古籍情况)

完成了前期的工作,李璟来到洗涤池,在这里,李璟需要调配古籍修复最不可或缺的材料——浆糊。如何把浆糊调配的黏稠适中,也是一名古籍修复师的必修课程。

李璟表示,浆糊首先要调制成像羊脂玉一样,然后再从里面取出少量黏稠的浆糊进行稀释。“补书的浆糊一拿起来如果像水一样滴下来,浓度就还可以。浆糊特别重要,因为如果浆糊太浓了就容易有水渍,浆糊如果用得太多,就会让纸张变皱,导致古籍变形。”

(黏稠适中的浆糊十分考验修复师的手艺)

托补裱拆、锤压捻打……每一道工序都大有学问。深图馆外车水马龙,李璟在古籍修复室埋头修补,时间也仿佛慢了下来。李璟说,因为修复的搭口的距离不能超过两毫米,在修复的过程一定要静心,不然可能会不小心把书页扯坏,从而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建立古籍名录

以敬畏之心修复古籍


深圳图书馆现有古籍4076册,其中13部、375册入选了国家和广东省的珍贵古籍。2012年对于这批沉睡的古籍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当时深圳图书馆首次进行大规模古籍摸底清点,形成深圳图书馆古籍名录,进行古籍分类保护。

出于对安全的考虑,古籍书库的大门必须由李璟和同事共同开启,推开古籍书库的大门后,芸香草味扑鼻而来。李璟说:“芸香草主要是防止蠹虫,这种草的味道很难散去,通常我们去古籍库待一会,全身都是这个味道。”

在一个古色古香的书柜中,李璟向我们展示了图书馆最早的藏书,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的刻本——《资治通鉴纲目》,李璟说,从这套书可以看出,古人对于书本都是十分讲究,字都刻的特别好,纸也是进贡宫廷里的白棉纸。

(距今500多年的古书保存依然完好)

正在小心翻阅检查古籍的李璟对我们说:“修书,还是要对书有敬畏之心。因为我们一旦做了什么不好的操作,对书造成影响就是永久的。后面的人在接手的时候都能看得到,都会说我们前面的人没有保管好。”


探馆文博会

为古籍寻找新的“打开方式”


帮助古籍重获“新生”,除了“老经验”,也需要“新技术”加持。为找寻适合的修复材料与工艺,文博会——一个汇聚全球文化和科技创新的盛会,已成为李璟每年必去的打卡地。

看着精彩纷呈的文博会,李璟说:“我们这次来文博会主要想看一下,有没有什么好的纸张可以用来做古籍修复。另外,想看看有没有新的数字化的技术做得比较好,我们也可以用来复制我们的古籍,用来做展览或者给读者进行阅读。”

(李璟与商户了解纸张情况)

而让古籍“活”起来,不能只关注古籍的修复与保护,更要关注古籍的活化利用、普及与传播近年来,李璟所在深圳图书馆与深圳科技企业合作,致力于古籍数字化。

为何要将古籍进行数字化,李璟是这么说的:“因为古籍我们大多数都是把它保存在书库里面,为了保证它能够长久地流传下去,可能很多读者就没有办法来实地看到它,把它们数字化之后,相当于把一本古籍化身了千百本古籍,很多读者都可以自己在家里看到,是一种近距离接触古籍的方式。”

在深圳点通数据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郑传双正在为一批新的中医古籍进行数字化扫描。

(一本书只需一两天就能完成数字化)

作为从1996年就开始在数字化领域不断探索的企业,郑传双向我们介绍到,现在他们已经为古籍专门研发了多套智能识别系统,通过制作扫描出一批数据,查出古籍的常用字,形成一个字集,目前的智能识别系统大概有2万多个字的范围,但实际上古籍的用字范围远超于此,有些字出现频率太低,他们就会把这种生僻字当一个集外字专门处理。目前,企业也正在和其他高校合作,通过GPT的大模型,来提升智能识别系统的找错能力。


为市民开办古籍展

实现一场跨时空对话


汲古润今,在深圳图书馆北馆的6楼,李璟和同事们布置的古籍文献展,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参观。

(古籍文献展 位于深圳图书馆北馆)

一本本珍贵的文献安静地躺在展柜中与读者交流,这也是李璟第一次在古籍书库以外的地方看到它们。面对橱窗里安静躺着的一本古籍,李璟向我们介绍:

“这是我们深圳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清雍正年间果亲王府的抄本,果亲王点定,这个就是当时果亲王自己盖的章。”

(清雍正年间《唐宋元文约选》深圳图书馆镇馆之宝)

目前,深圳图书馆已完成数字化200部,2700多册古籍,市民也可以直接在深圳图书馆的官网点击浏览。在李璟看来,古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存好古籍也是保存好我们的共同记忆,“所以我们就要提供更好的条件来保存这些古籍,让更多的人看到它们。”

记者 / 于源灏 温国赞 王涛 曹泽东 周一义 赖泳桦(实习)

编辑 / 徐子鋆

审校 / 毛芸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