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胡芳 | 面向国家战略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建构

胡芳、田香凝 现代出版 2023-03-28


编辑按语:

当今世界,中国与全球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和密切,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与此同时,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甚,国际格局纷繁复杂,人类文明交往面临新的困境。如何在世界传媒格局变革中抢占先机,打破“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成为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的重大课题,而“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必须注重培根铸魂,将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探索培养规模化、体系化的国际传播后备人才队伍,引导学生进入主战场,成为主力军。国际新闻传播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将思政教育贯穿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提升学生的政治意识、专业能力和实践水平。在养成教育上,要上好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在课堂教学方面,要将思政教育与新闻教育深度融合;在结合实践铸牢思想上,要充分引入业界师资。本科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新闻传播基础素养、跨文化沟通技巧和全媒体业务技能;硕士教育要更注重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建构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博士教育则应更重视研究型人才的培育,引导学生致力于创新国际传播的研究范式,构建国际传播的学术话语体系。


我国高校需要积极适应全媒体传播的趋势与规律,创新教学体系,拓展教学场景,协同各方资源,推进国际新闻传播教育。首先要搭建课程体系,专业教学与实践项目互促互动。国际新闻传播教育需要站在行业前沿,搭建因应全媒体传播发展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项目的互促互动,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公益情怀教育、文化传播教育的同频共振,强化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使命担当和社会责任意识。其次要拓展教学场景,激活校内、校外资源。要积极利用各类平台,盘活各种资源,为国际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打造全方位、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在校内要积极利用科研教学平台资源,在校外要积极建立产教融合性专业实践基地,搭建政、学、研、媒一体的全媒化人才培养平台。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革新,国际新闻传播教育也要努力打破课堂的时空边界。


我国高校也要积极探索复合人才的培养路径,以专业教育和语言教学为基础,以社会调研和实践创新为抓手,以对接社会需求和国家战略为导向,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专多能、知行合一”的复合型人才。一是要引入国际师资,拓宽知识结构和学科视野,通过营造开放、对话、共享的文化氛围涵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二是要突出学以致用,外语教学融合专业教育,在校内设立跨院系的人才培养试验区;三是要践行知行合一,推进国情教育和海外调研,引导学生深入基层、体察国情、了解世情;四是要创新融媒实践,成果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让学生的创新作品可以直接为国家大局和社会发展服务。


本文系精编版,注释从略。文章系2021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四新”建设重点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国际新闻与传播教学改革创新”。关注“现代出版”公众号后,在后台回复“索取电子期刊:刊期+姓名+单位+职务/职称+手机号+电子邮箱”,我们将把相应刊期的电子资源(.pdf格式,202001期及以后)发到指定邮箱。


作者胡芳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研究员;田香凝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讲师。


引用格式参考

GB/T 7714-2015 胡芳,田香凝.面向国家战略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现代出版,2022(2):41-47.

CY/T 121-2015 胡芳、田香凝:《面向国家战略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建构》,《现代出版》2022年第2期,第41页至47页。

MLA 胡芳,田香凝."面向国家战略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建构."现代出版.(2)2022:41-47.

APA 胡芳,田香凝.(2022).面向国家战略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建构.现代出版,(2),41-47.


拓展阅读

廖祥忠 | 弘道崇德 守正创新 全方位培养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吴炜华 | 面向智能传播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定性比较研究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现代出版》编辑部
国内发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邮发代号:80-431
海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
国外发行代号:BM 7500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033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1-5979/G2
| 合作数据库
| 声明  
 我刊未授权任何个人、单位代理稿件业务,投稿请通过电子邮箱xiandaichuban@163.com
● 我刊无独立官网,望作者及读者周知,谨防受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