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产后抑郁症病因学研究

丁香园精神时间 2023-05-13
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是指妇女分娩后一段时间内出现严重的抑郁发作,现有国内回顾性研究显示本病发病率为 10% 以上,与国际患病率较一致。抑郁症既往患者 PPD 发生率约 25%,既往合并 PPD 患者再次患病风险则高达 50%。分娩后第一周,一半以上产妇可能出现轻度忧郁症状。

PPD 病因及发病机制现尚不清楚,推测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及产妇无助,情绪低落、精力下降等多种负性精神因素密切相关。

如何诊断

诊断方面,与抑郁症一样,PPD 诊断也要求抑郁症状持续 2 周及以上,常见临床表现有: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下降、饮食方面的变化、无价值感以及反复自杀念头等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五版(DSM-Ⅴ)将妊娠期间出现的抑郁发作合并,使用了 「 围产期发作 」 这一描述;国际疾病分类(ICD-10)中将产后 6 周内的抑郁发作定义为与产褥期相关抑郁症;而世界卫生组织和疾控预防中心则将产后抑郁症患 病的风险期延长到了产后 12 个月。对疑似 PPD 女性患者,临床较常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此外,应用较广的自评量表有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

风险因素

2021 年 12 月由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弗洛健康中心的研究人员发表于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杂志近期的一项涵盖 138 个国家 100 多万妇女参与了的大规模临床研究中发现:

  1. 女性在生育期间经历抑郁的风险为男性的两倍;

  2. PPD 发病率随产妇年龄增加而减少,18 至 24 岁的女性自我报告产后抑郁症状的比例最高,约为 10%。随年龄增长,PPD 的发病率稳步下降,在 35 岁至 39 岁的人群中降至 6.5%。

  3. 初为人母的女性比有过孩子的女性合并抑郁症的风险更高;

  4. 双胎比单胎有更高的症状负担,11.3% 的双胞胎母亲报告存在抑郁症状,而单胎母亲抑郁症状比例则为 8.3%,这种差异在 40 岁及以上的人群中尤为明显;

  5. 单胎女孩或男孩母亲在抑郁症状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6 高龄产妇(40 岁及以上)生育双胞胎的母亲面临风险最高。


发病原因

1. 遗传因素 

家属中有产后抑郁症患者的患者患此病的几率比正常人群高,遗传物质基础发生病理性改变,如染色体数和结构异常,以及基因突变等均可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回顾性研究发现,重度抑郁症相关基因与雌激素信号相关基因存在关联,重度抑郁症相关基因多态性,如血清素、儿茶酚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色氨酸的代谢近年来最常被提及,雌激素受体的基因多态性与产后抑郁症的关系研究在国内外同样受到重视,目前发现雌激素 α 受体 PvuⅡ和 XbaⅠ基因多态性与产后抑郁障碍存在相关性。


2. 神经生化因素 

各种神经递质及神经功能活动异常可能是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原因之一,类固醇和肽激素的水平显著波动,可能与产后抑郁症的病因相关。现有多数研究表明产后有抑郁症状的产妇其雌二醇及孕酮水平较无抑郁症状者显著降低,雌激素通过对脑中单胺类和神经肽类介质的作用而对情绪、精神状态和记忆产生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失调也对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存在潜在影响,HPA 轴功能亢进是抑郁症生物学特性,表现为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分泌增多,血浆和尿游离皮质醇浓度普遍升高。海马内有大量的糖皮质激素受体,皮质醇的增高可通过损伤海马、蓝斑等处而使抑郁症患者产生认知功能障碍、入睡困难、情绪低下等症状。

3.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产后抑郁发生的重要的外在因素。不良妊娠结局如畸形儿、死产、死胎、可诱发产后抑郁症。当前我国少数地区还存在对婴儿性别的歧视,这时产妇、家庭对婴儿性别的反感等极有可能影响社会支持系统,进而影响产妇情绪。孕期应激压力越大、孕期发生不良事件越多,患产后抑郁症的可能性越大。

4. 免疫因素 

抑郁症与免疫系统相关,重度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均伴有神经免疫通路的激活。近年来研究资料显示,抑郁症患者的血浆细胞因子(CK)浓度增高,并认为 CK 升高可作为抑郁状态的一种检测指标。怀孕所造成的压力应激开启了妊娠女性患病的阀门,但由于怀孕本身的保护和屏障作用,使产后抑郁多在怀孕后期和产后发生。中,IL-6 是围产期抑郁症研究领域中研究最多的炎症标志物之一,现有部分研究已证实 IL-6 与围产期抑郁症之间存在关联,但由于妊娠本身就存在着免疫系统相应变化,所以 PPD 与免疫系统变化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 周敏聪, 黄飞翔, 吴静. 产后抑郁症的诊断及病因学研究 [J]. 中国现代医生, 2018, 56(26):5.
2. 赵晓川, 金圭星, 王学义. 女性抑郁症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 20(8):3.
3. Hb A , Jr A , Rs B , et al.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ostpartum Depressive Symptoms: A Multinational Study. 2021.
4. 吴美凤, 殷明媚, 何景静. 产后抑郁症 138 例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 [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15):2.
5. 秦晓明. 产后抑郁症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D]. 大连医科大学, 2016.


题图 | 站酷海洛策划 | 江十一欢迎投稿 | einsmeer@fox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