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会风云录(二) | 钱塘江畔,江湖论剑,C位大咖循学论道

学会镛 中国城市规划 2019-04-11

导读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于11月24日在杭州拉开帷幕,分论坛亮点纷呈。哪场分论坛会是你心中的C位呢?快来看看吧。


本文字数:6874字

阅读时间:18分钟


学术对话十四:城市安全发展与品质提升

11月26日上午,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会议室102BC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2018年3月国务院组建应急管理部,标志着我国城市防灾减灾工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此大背景下,适逢2018年会提出“共享与品质”的主题,通过总结反思我国城市地区在经历巨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经验教训,凝练能够有效指导防灾减灾、科学灾后重建、实现永续发展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理论与方法,探索我国城市安全发展和安全格局构建的理论和方法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同时也是提升城市品质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次学术对话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学术委员会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规划与标准专业委员会共同申办。在会议主题上,共设置了我国城市灾害风险形势、城市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刍议、信息技术在城市防灾减灾中的作用、防灾减灾规划在现有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和城市安全发展格局构建与城市品质提升五个参考议题,供与会专家和同行讨论。本次学术对话主席由南京大学翟国方教授担任,同时邀请到了学会副理事长张泉、中规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邵益生、同济大学戴慎志、云南大学王培茗、北京市院路林、北京工业大学郭小东、陕西省院院长史怀昱、安徽省院刘复友、华蓝设计公司朱炜宏、中规院王佳文等10位来自科研一线的知名学者和设计单位的规划大师,可以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探讨城市的安全发展与品质提升。


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供稿


学术对话十五:新型城镇化与都市圈建设

11月26日上午,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一层多功能厅A


纽约、东京、伦敦、巴黎、上海等全球性特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是各自国家人口最密集、经济最活跃、最富有竞争力的地区,也是世界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主要创新源地集聚区。以核心大城市辐射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大都市圈建设理念和路径,愈加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城镇化在跨入50%之后,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将成为“城镇化下一程”的核心载体,并在促进区域协调和大城市健康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都市圈的协调发展也越来越多地被提上跨区域行政管理的议事日程。


都市圈是城市群的核心载体,也是推进城市群健康高质量发展核心抓手。人口向大城市集聚,本质上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但也对城镇化带来一系列严峻挑战。为了推进都市圈建设,一系列的政策约束有待突破。在我国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下:


如何合理界定都市圈的规模和尺度?


如何塑造和优化都市圈内部的功能和形态结构?


都市圈建设对圈内的中小城市和乡村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都市圈建设能否化解因人口和资源过度聚集而产生的各类城市病?


如何实现都市圈的公共资源高效共享?


面向“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大格局中,都市圈建设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都市圈能否成为突破行政区域壁垒、激活中小城市活力的有力抓手?


如何建立健全跨行政区域都市圈治理的体制机制?


这些议题将会在“新型城镇化与都市圈建设”专场进行深入对话,我们力揽地理、规划、交通、人文、能源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知名媒体人参与论坛,也诚邀同行、参会者莅临会场,各抒已见、畅所欲言,碰撞出更多精彩火花。


由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供稿


学术对话十七:城市文化:如何共享?如何规划?

11月26日上午,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二层新闻发布厅AD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的形态诉说着文化的变迁。城市文化保罗万象,与时俱进。在高速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们的城市发展也面临着较为严重的文化危机。到底是谁创造了城市文化?城市文化由哪些内容所构成?形成城市文化个性的关键要素在哪里?这些都值得我们重新思考和探究。


伦敦在《大伦敦规划》中提出了要成为全球城市之首和世界卓越的创意和文化中心。纽约要通过促进和保持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其对经济活力的贡献。东京要以文化衡量并演绎城市的魅力,实现各种文化的共融。新加坡以世界级艺术城市为愿景,要成为21世纪的文艺复兴城市和国际文化中心城市之一。城市文化,不仅仅是城市生活、生产的共享资源,它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品质提升,激发了城市魅力,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力的重要支撑。


在当前新时代的背景下,以美好生活、美丽城乡为主导方向,城市规划或城市设计应当更多关注和重新思考城市文化对于当下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近年来,各地城乡规划建设部门所发起的空间艺术季、双年展等文化艺术活动越来越多,在促进城市设计质量、公共环境品质方面也做了不俗探索。这些工作与城乡规划、特别是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怎样的关联性?城市规划或城市设计,是否可以规划并促成我们所认为的城市文化?我们又如何开展对城市文化的特色及特征的维护和管理?上述问题,值得城乡规划领域进行更加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藉此2018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之际,组织“学术对话:城市文化:如何共享?如何规划?”,期与各位专业同仁,交流分享。


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供稿


学术对话十八:收缩城市•规划应对

11月26日上午,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二层新闻发布厅C


城市人口的收缩由来已久,德国政府资助项目已经证实,全球范围内人口超过100万的450个城市地区,总体上失去了其城市人口的十分之一。在中国,城市增长的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的城市也如世界上的许多城市一样,经历着人口的减少和城市的收缩。过去的城市统计依靠统计年鉴,人口口径非常复杂,统计标准不一致,城市边界经常调整,延缓了我国城市收缩问题研究的紧迫性。我国个别收缩城市已经出现空间失序甚至破败的态势。此外,目前的以增长为导向的规划范式难以适应城市人口收缩的现实


因此迫切的需要在当前不断涌现的新数据环境下,积极探索中国收缩城市的规律性与特殊性问题,从而更好地判断与认识收缩城市;积极探讨如何客观看待收缩城市的空间表征,各个学科如何来研究和应对空间失序的问题;全面地分析我国收缩城市所面临的规划困境与挑战,寻求适应我国收缩城市的规划转型路径和治理方法


在上述背景下,此次学术对话将围绕以下几个议题展开:


1.如何利用新数据、新方法和新技术客观识别中国收缩城市及其所处阶段?


2.如何识别收缩城市公共空间表征的变化规律,并建立面向规划干预的预警系统?


3.城市规划实践和教育如何针对收缩城市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4.国外收缩城市哪些应对经验适用于我国?


届时我们将邀请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学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毛其智,学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赵燕菁等众多国内顶尖专家就收缩城市及其规划应对展开深入的探讨。并且我们将从多学科视角展开学术对话,涵盖规划、地理、大数据信息技术、经济、公共管理等多学科内容。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供稿


学术对话二十:提升街道品质·重新发现街道

11月26日上午,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会议室307


2016年上海市编制发布了《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以塑造安全街道、绿色街道、活力街道、智慧街道为目标,提出了街道设计的设计与实施方法,推动了上海街道的“人性化”转型。随后,深圳、北京等城市相继开展了街道设计导则的制定和印发工作,《罗湖区完整街道设计导则》、《北京西城街区整理城市设计导则》相继出台。提升街道空间品质成为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热点话题之一。


我国城市建设正在从快速增长转向精明增长阶段,相应地,通过“道路”满足大量快速交通需求,逐渐被通过提升“街道”空间品质以鼓励多种交通方式并行、激发街道活力所取代。街道的设计应兼顾多元价值取向,街道的管理存在弹性与刚性边界,街道的治理工作赞誉与争议并存,街道发展的未来将走向何方……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提升街道品质·重新发现街道”为题进行讨论,具有宽广的学术对话空间与极大的现实意义。


本次学术对话有幸邀请到国内在城市设计与街道空间规划领域的专家出席参与讨论,包括深耕此领域多年的高校学者:清华大学边兰春教授、天津大学陈天教授、同济大学徐磊青教授、东南大学刘博敏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冷红教授、浙江大学王竹教授,也包括切身参与编制各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的业界专家: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石晓冬院长、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葛岩工程师、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张宇星副总规划师。


届时,专家学者们将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与科研成果,就以下话题展开讨论:我国街区格局何去何从?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在街道层面如何继续挖掘?街道如何守护市民的安全、活力与健康?理想的街道治理面临怎样的困境?以无人化为代表的技术突破将带来怎样的街道革命?


本次学术对话呼吁多角度的碰撞与融合,将从技术、文化、制度、生态等层面展开激烈的讨论,从而为我国街道的发展提供思想源泉。


由天津大学供稿


学术对话二十二:地域文化、品质生活

11月26日上午,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三层大宴会厅B


“地域文化、品质生活”貌似不是个新题目,甚至有些“老生常谈”,但在全球化、信息化、交通便捷的今天,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在城市与乡村逐渐失去个性的今天,在焦虑感蔓延的今天,重谈地域文化、重谈品质生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提高发展质量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要求,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议题。在提高质量、全面发展的同时,我们应注意到地域差异性与文化多样化;应看到几十年来所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同时,大量城市乃至乡村出现了同质化的现象,造成地域文化灭失,城市能耗增加,特色空间消失……通过学术对话,认识地域文化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


几十年来的建设,我们在物质空间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城市的品质未能同步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没有同步提升,回归“生活品质”,对于充分理解规划的“初心”具有重要价值。品质意味着质量,品质意味着品味,品质发展必须先从品质规划做起。编制高品质的城乡规划,促进城乡在空间布局、产业经济、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协同发展,营建高品质的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城乡发展品质,为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是规划师的责任。


学术对话邀请关注城市文化的研究者,借助影像的媒介,从乡村到都市;从历史到当代;从内地到沿海;从学术到实践,进行全方位的对话。力求对于地域文化、品质生活进行探讨,以期阐释规律,指引规划。


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影像学术委员会供稿


学术对话二十六:长三角跨界地区协同发展

11月26日上午,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四层大会议厅B


区域协同发展是国家和地方调控区域发展的新理念,是区域各城市从分散到集聚、从封闭到开放、从一元到多元,走向共同发展、互惠共赢的新阶段。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开放程度最为突出,创新资源最为集聚的地区,其一体化进程更是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18年,习总书记在上海进博会上提出: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事实上,长三角一体化经过30年来四个阶段的发展,已经从普遍意义上的区域协调转为聚焦重点、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跨界地区协同作为区内各地市政府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有多处实践,上海以城镇圈方式创新实践跨界地区的协同;南京都市圈提出22片跨界地区,并先行开展南京周边13片跨界地区的规划协调;杭州战略2049提出杭州与周边三片生态协同地区与六片功能协同地区。在这些跨界地区协同实践中,协同机制、规划技术上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还存在哪些问题,未来应如何改进,值得深入探讨与总结。


本次学术对话响应国家战略,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关注跨界地区,将从政府和规划专业视角,总结既有实践经验,探索后续规划编制、实施管理等方面的有效方式,重点突破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建设中的关键环节。此次对话不仅是技术的探讨,也是国家空间治理模式转型下的深入思考。


对话将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杨保军院长做开题汇报,特邀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徐林主任、上海市发改委阮青副主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赵民教授、中科院南地所陈雯主任、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总规处熊健处长、 江苏省住建厅规划处陈小卉处长参与主题讨论,重点商讨不同类型跨界地区协同理念与关注重点的差异(城镇地区、历史文化地区、生态地区等)、跨界地区协同发展的规划技术方法的探讨、推进跨界地区协同发展的机制探讨(编制、审批、管理、监督)等议题。


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供稿


学术对话二十七:城市大脑与未来城市挑战

11月26日全天,云栖小镇国际会展中心二层云栖大厅


城市大脑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利用丰富的城市数据资源,对城市进行全局的即时分析。用城市的数据资源有效调配公共资源,不断完善社会治理,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未来,在城市发展中数据资源将会比土地资源更重要。城市大脑将为城市发展带来三个重要的突破:


第一,城市治理模式的突破。以社会结构、社会环境和社会活动等各方面的城市数据为资源,实现创新的人性化治理模式。


第二,城市服务模式的突破。依靠城市大脑可以更精准地服务好企业与个人,城市的公共服务,如交通,将进入精准和高效服务时代,杜绝公共资源的浪费。


第三,城市产业发展的突破。开放的城市数据资源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创新产业发展非常重要的基础资源,就像石油和半导体材料对产业发展的带动。


杭州于2016年率先开始了城市大脑交通系统的建设,打造全国数字治理方案输出地,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样本。2018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考察城市大脑建设,了解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的做法,强调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


越来越多的城市正积极参与到城市大脑的规划和建设中来,各项探索和实践成果也不断涌现。作为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峰会将充分结合杭州和上海的实践,探讨未来城市的挑战与应对、城市大脑的探索和启示等议题。这不仅仅是一场学术论坛,更是一场跨界融合的多元化思想碰撞,也是引领这个时代的创新与探索。


蒸汽机时代,城市的标志是修公路;电力时代,城市的发展是铺电网。就像160年前伦敦第一次建设地铁,135年前曼哈顿第一次建设电网,城市大脑将成为一个全新的城市基础设施,也是中国应该为世界做出的重要探索和贡献。


由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杭州云栖工程院供稿


特别对话四:新时代的开发区:去哪儿?

11月26日上午,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二层新闻发布厅B


开发区与改革开放同龄同步,是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和载体。开发区伴随着改革开放前行,由最初“三来一补”的低端产品加工贸易区,发展到经开区、高新区、保税区等多种类型;开发区助推新城新区建设,并衍生出自贸区、特色小镇、众创空间等产业空间新模式。新时代的开发区,内部的存量再开发与沿“一带一路”走出去并举,有望创造别样精彩。开发区规划引领开发区科学发展,是中国城乡规划体系的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成果。新时代的开发区发展和规划既有新机遇和新使命,也面临新困惑与新挑战。


作为新时代的规划师,怎样才能编制出满足甲方期许、兼具国际水准的新时代开发区规划?作为开发区发展与规划研究新手的学生,是否正为新时代开发区何去何从而困惑?作为相关研究资深专家,是否为新时代开发区的战略使命、价值功能、发展方向、规划方法而迷茫?作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主管人员,是否正为如何做好新时代开发区的规划管理以及如何推动开发区走向“一带一路”而发愁呢?


直面大家的痛点、痒点,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东南大学联合主办本次特别对话,中国开发区协会秘书长关嵘担任会议主席,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王兴平教授担任学术召集人,从全球邀请国际国内开发区发展与规划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一线规划实践大咖和政府官员,包括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荣休教授夏铸九、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建筑工程与城市发展学院副教授Fisseha Wegayehu Mulluneh、Callison RTKL资深副总裁Greg Yager、西交利物浦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主任Joon Sik Kim、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副教授Harry den Hartog、纳米比亚土地改革部土地利用规划和分配司官员Magadalena Muetwa Libala、南京大学崔功豪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赵鹏军、江苏省住建厅规划处处长陈小卉、邦城规划顾问(苏州工业园区)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启宁、深圳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院长蔡震、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潘蓉、杭州云栖小镇管理委员会主任吕钢锋、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朱凯等,共同举办本次国际性会议。


由东南大学供稿


预知后事如何

请听下回分解




相关阅读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风云录(一) | 且看各分论坛大pk,你会去哪场?

大咖已就位,快来提问吧 | 2018规划年会“大咖对话”问题征集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6大看点抢“鲜”尝!速来围观

超给力!2018规划年会投稿大数据出炉啦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杭州不见不散

觉得好,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