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解读中央对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的批复

导读

日前,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城市副中心控规》),标志着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迈出了新的重要一步。


本文字数:7743字

阅读时间:20分钟


关键词

1

新时代的精品城市


城市副中心控规批复强调要把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新时代的精品城市。主要体现在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准服务,努力把副中心建设成为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成为首都的一个新地标,成为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典范。



精心规划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突出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更加注重人性化,严谨细致做好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将城市设计贯穿规划全过程,更加突出对城市色彩、街道空间、滨水空间等方面的精细化管控。

专家评审设计方案

专家研讨



精致建设

更加注重滨水、街道、绿化等城市公共空间的精细化建设,提升建筑品质,建设新时代的精品力作,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精心打造好每一个街区、每一栋建筑,从街道家具等小微处营造美感,让城市经得起品味、耐得住细看。



精细管理

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化管理城市,在精治、共治、法治上下功夫,尽快形成与城市副中心功能相匹配的城市治理体系。

家园中心效果图


建立以家园为单元的城市管理服务体系,提高城市网格化管理水平,实现街道办事处管理与家园规划建设的融合。继续完善街巷长制,做到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深入推进背街小巷和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努力让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整洁干净有序。



精准服务

围绕满足人民群众便利性、宜居性、多样性、公正性、安全性需求,结合组团中心和家园中心建设,完善多层级公共服务体系,因地制宜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就近满足居民的工作、居住、休闲、交通、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需求,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关键词

2

以副辅主  主副共兴


城市副中心控规批复提出要处理好和中心城区的关系,带动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向城市副中心疏解,同时更好加强对中心城区首都功能的服务保障,实现以副辅主、主副共兴

城市副中心位置与区位分析图


要发挥城市副中心对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示范带动作用,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和人口转移,加强中心城区对首都功能的服务保障,更好地做好“四个服务”,有效改善中心城区尤其是核心区的城市环境,为治理大城市病创造条件。



关键词

3

三个示范区和六个城市


城市副中心控规批复明确要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使城市副中心成为首都一个新地标。



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

是指城市副中心未来要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和谐文明的美丽家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是指城市副中心未来要形成功能联动、融合发展、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格局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是指城市副中心未来要实现要素有序自由流动,携手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绿色城市建设

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鼓励绿色出行,强化交通节能减排,坚持节水优先,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提高绿色建筑执行标准,推进设施融合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森林城市建设

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全面增加城市副中心绿色空间总量,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实现森林入城,构建结构清晰、布局均衡、连续贯通的绿色空间系统,提升绿色空间的便捷性、共享性和舒适性。

绿色空间系统规划图



海绵城市建设

尊重自然生态本底,发挥生态空间在雨洪调蓄、雨水径流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作用,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智慧城市建设

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建设,适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础设施,通过现实城市的信息化改造,建设万物互联的城市感知网络、智能高效的城市大脑和数据集成共享的基础支撑平台。



人文城市建设

要求保护并利用好以大运河为核心、多类型文化并存的历史文化资源,高质量保护利用文物,保护展示文物本体,控制文物周边环境,增强文化创新驱动力,充分展现城市副中心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文化传承系统规划图



宜居城市建设

围绕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这一目标,抓好交通运行管理,构建不依赖小汽车出行的绿色交通系统,构建舒适便捷的小街区、密路网,实现路网密、节点通、快慢有序;加强住房、产业等政策机制保障,提高本地就业率,推动城市职住平衡发展;强化公共设施复合利用,依托组团中心和家园中心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提高设施使用效率和品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以打赢蓝天保卫战为重点,深入实施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逐步改善城市环境。



关键词

4

一带一轴多组团


城市副中心控规批复提出遵循中华营城理念、北京建城传统、通州地域文脉,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形成“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规划图


一带指依托大运河构建城市水绿空间格局形成的蓝绿交织、凸显公共空间魅力的生态文明带,总长度约23公里


一轴指依托六环路建设的功能融合活力地区,是一条清新明亮的创新发展轴,总长度约14公里,通过创新发展轴缝合城市功能,结合现状六环路入地改造建设六环公园,有效织补城市空间。


多组团指的是依托水网、绿网、路网,形成的12个民生共享组团和36个美丽家园(街区),通过组团中心和家园中心加强对各组团之间的均衡配置,提升城市空间均好性,更加强调地缘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融合。



关键词

5

北京新的两翼


城市副中心控规批复提出坚持高质量发展,把城市副中心打造成北京的重要一翼。2016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对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的重要指示,指出北京正面临一次历史性抉择,从摊大饼转向在北京中心城区之外,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集中承载地,将形成北京新“两翼”

“一核两翼”空间格局示意图


规划提出要处理好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差异化发展的关系,避免同构化,与河北雄安新区共同形成北京新的两翼,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延伸,实现一核两翼共同促进首都功能优化提升。



关键词

6

一河三城  一道多点


城市副中心控规批复提出要深化“一河三城、一道多点”整体保护格局,构筑全面覆盖、亘古及今的历史文化传承体系。

文化传承系统规划图


通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既是传承燕山南麓大道的陆路之通,留下了路县故城这一重要遗址,又是汇聚大运河文脉的水路之通,沿河筑城、因水而兴,串联通州古城、张家湾古镇,还有“三庙一塔”建筑群等一系列文化遗存。其中,


一河指贯穿城市副中心南北的大运河

三城路县故城(西汉)、通州古城(北齐)和张家湾古镇(明嘉靖);

✔ 一道指东西向燕山南麓大道(历史上北京地区沿燕山山前通往辽东地区的一条交通廊道,包括秦驰道、清御道等);

✔ 多点包括历史建筑、工业遗产、地下文物埋藏区、传统村落等各类历史文化资源。


规划提出依托特色景观与历史文化遗存划定文化精华区,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副中心历史文化景观体系,形成全覆盖的运河文化传承体系。

通惠河故道效果图(由西向东看)



关键词

7

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城市副中心控规批复提出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当前城市副中心还处于打基础的阶段,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合理把握建设节奏,保持历史耐心,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城市副中心,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北京治理“大城市病”作出示范带动。



更便捷的公共交通

规划提出坚持公交优先、绿色出行,构建不依赖小汽车出行的绿色交通系统,构建舒适便捷的小街区、密路网,实现路网密、节点通、快慢有序。

街道空间效果图



更良好的职住关系

适度提高居住及其配套用地比重,在重点功能区周边混合配置公寓,增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加强产业和居住组团之间交通联系,居住区与重点功能区之间轨道一次换乘即可到达。



更优良的生态环境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对自然资源实现统一管控,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更坚韧稳固的城市安全体系

应对通州地势低洼的不利条件,构建河湖水系生态缓冲带,综合采用各类海绵城市技术,解决城市防洪防涝问题。高标准规划建设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全面提升监测预警、预防救援、应急处置、危机管理等综合防范能力。



更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立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以组团、家园为单元完善多层级公共服务体系,结合组团中心和家园中心构建5-15-30分钟生活圈,实现居民从家步行5分钟可达各种便民生活服务设施,步行15分钟可享有一站式社区生活服务,30分钟可享有丰富多元的城市生活服务。

公共服务体系规划示意图




关键词

8

老城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


城市副中心控规批复提出要“推进老城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实现新老城区深度融合,为老城区复兴注入新活力。”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不是在白地上建设一座新城,而是在原通州新城的基础之上进行优化提升。在老城区做好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以舒适宜居为标准,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和建设强度,保持老城区的风貌格调,构建均衡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充分挖潜老城区存量土地资源,优先补充公共设施短板。

中仓家园中心效果图


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附属设施,增补小微绿地,推进停车位改造和市政设施扩容,加强公共空间建设,打通堵点、理顺脉络,逐步由街巷整治转向街区更新,让老城区脱胎换骨。


加强新建区与老城区的系统衔接,实现新老城区水网、绿网、路网内畅外联、互联互通。促进新老城区空间、功能、社会深度融合,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



关键词

9

城市副中心质量


城市副中心控规批复提出努力创造经得住历史检验的“城市副中心质量”。要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把高质量发展贯穿到规划建设管理的方方面面和全过程。

燃灯塔地区效果图



建立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

制定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管理标准,建立覆盖规划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制度,实现规划决策、管理、执行的标准化。



建立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

从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六个方面,构建76项核心指标体系



建立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

土地资源整理、产业发展政策、投融资体制机制、审批制度等重点领域率先进行探索。



建立高质量发展的评估体系

依托“规建管”三维智慧信息平台,建立实时监测、定期报告的统计体系和常态化体检评估机制。



关键词

10

京华风范  运河风韵

人文风采  时代风尚


城市副中心控规批复提出塑造京华风范、运河风韵、人文风采、时代风尚的城市风貌。主要体现在以生态空间作为城市基底,塑造疏密有致的城市整体空间秩序

北运河岸显效果图(由北往南看)


加强城市设计,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塑造城市地域特色,实现城市格局协调有序、因形就势,体现京华风范;环境景观蓝绿交织、水光映城,凸显运河风韵;文化艺术传承历史、精致宜人,展现人文风采;建筑风貌与古为新、多元包容,展示时代风尚。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的批复


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


你们《关于报请审批〈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同意《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城市副中心控规》)。《城市副中心控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牢牢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注重生态保护、注重延续历史文脉、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多规合一,符合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对于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以下简称城市副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副中心控规》有许多创新,对于全国其他大城市新区建设具有示范作用。


二、坚持高质量发展,把城市副中心打造成北京的重要一翼。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形成北京新的两翼,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城市副中心建设不是简单地造一个新城,而是要打造一个不一样的和谐宜居之城。要切实把高质量发展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和全过程,努力创造经得住历史检验的“城市副中心质量”。要处理好和中心城区的关系,带动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向城市副中心疏解,同时更好加强对中心城区首都功能的服务保障,实现以副辅主、主副共兴。要处理好与河北雄安新区的关系,做到各有分工、互为促进。要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使城市副中心成为首都一个新地标。


三、科学构建城市空间布局。顺应自然、尊重规律,遵循中华营城理念、北京建城传统、通州地域文脉,统筹城市副中心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形成“一带、一轴、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要突出“一带、一轴”统领城市空间格局的骨架作用,做好大运河沿岸公共空间和公共环境营造,实施六环路入地改造,建设若干民生共享组团和街区,把每个街区都建设成环境优美、服务健全、包容共享的美丽家园,使工作、居住、休闲、交通、教育、医疗等有机衔接,创造良好工作生活条件。


四、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建筑规模。城市副中心规划范围155平方公里,加上拓展区覆盖通州全区约906平方公里。以舒适宜居为标准,将城市副中心人口密度控制在0.9万人/平方公里以内。到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30万人以内,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00平方公里左右。坚持集约节约发展,科学利用地下空间,加强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设计和统筹利用。严守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等刚性管控边界,严格管控战略留白,为未来预留空间。同时,在通州全区加强城乡统筹,提高城市副中心与拓展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分类引导小城镇特色化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形成城乡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


五、有序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城市副中心以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为主导功能,形成配套完善的城市综合功能。通过市级党政机关和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搬迁,带动中心城区包括学校、医院等其他相关功能和人口疏解;充分发挥新两翼的疏解承接作用,与河北雄安新区错位发展,推动中心城区符合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的企业总部等向城市副中心搬迁,建设国际化现代商务区;依托大运河文化带等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和旅游新窗口;积极承接吸纳中心城区创新资源,并加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提高城市副中心综合实力,使城市建设发展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六、突出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全面增加水绿空间总量,统筹考虑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水景观要求,建立全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体系,构建上蓄、中疏、下排的系列分洪体系,保障城市防洪防涝安全,贯通滨水岸线,促进水和城市和谐发展。做好留白增绿这篇大文章,建设大尺度生态绿化,在城市副中心外围预留生态绿带和生态廊道控制区,健全城市副中心绿色空间体系,率先建设好城市绿心,实现森林入城,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便利的休闲游憩绿色空间。深化“一河三城、一道多点”整体保护格局,构筑全面覆盖、亘古及今的历史文化传承体系,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营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人文环境,建设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七、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坚持公交优先、绿色出行,构建舒适便捷的小街区、密路网的道路体系,加强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之间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营造绿色交通环境。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持节水优先,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国际一流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高标准规划建设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强化城市安全风险管理,建立城市智能运行模式和治理体系。推进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建立优质、公平、均衡的民生服务体系。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实现住有所居,强化组团中心和家园中心建设,就近满足居民的工作、生活需求,提高本地就业率,实现职住平衡发展。推进老城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实现新老城区深度融合,为老城区复兴注入新活力。


八、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明确主副空间秩序,形成长安街东延长线规整有序、端正大气的畿辅门户形象,塑造京华风范、运河风韵、人文风采、时代风尚的城市风貌。加强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精心打造好每一个街区、每一栋建筑。追求建筑艺术,体现中国风格、地域风貌,加强主要功能区块、主要景观、主要建筑物的设计。注重城市立体化设计,加强建筑风貌、建设强度、建筑高度、城市色彩、第五立面、城市天际线等各方面管控,塑造富有活力的街道空间,全面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九、推动城市副中心与河北省廊坊北三县地区协同发展。发挥城市副中心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通州区与河北省廊坊北三县地区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促进协同发展。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及合作共建等方式,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向河北省廊坊北三县地区延伸布局,共同建设潮白河流域大尺度生态绿洲。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控制引导机制,强化交界地区规划建设管理,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坚决遏制贴边发展和无序蔓延。


十、处理好政府规划引领与发挥市场作用的关系。尊重市场规律和市民要求,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有立有破、有管有放,为市场主体和市民活动创造良好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市场主导的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和配置机制,创新城市经营模式,拓宽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副中心建设。不搞大规模房地产开发。实施扁平化、精细化、智慧化城市管理,尽快形成与城市副中心相匹配的城市治理体系。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人民城市人民共享的理念,强化共建、共治、共享,形成多方主体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城市管理模式。


十一、加强规划组织实施。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是历史性工程,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保持历史耐心,一件一件事去做,一茬接一茬地干,发扬“工匠”精神,精心推进、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不留历史遗憾。《城市副中心控规》是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的基本依据,必须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严格执行,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北京市委和市政府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合理把握开发节奏,有序推动规划实施。驻北京市的党政军单位要带头遵守规划,支持北京市工作。各有关方面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全力以赴把城市副中心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使之成为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典范,成为新时代的精品城市。


《城市副中心控规》执行中遇有重大事项,要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


中共中央

国务院

2018年12月27日


(内容来源:新华社)


本文来源:北京规划国土


相关阅读

建设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草案公告展正式开放

详细解读 | 与雄安共同构建北京的两翼,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草案面世

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取得新进展,“未来之城”新面貌渐露端倪

北京城市副中心详规首次向公开,打造职住平衡宜居城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