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郭少达:永不低头

2017-02-04 郭少达 新三届

         作者简介:

        郭少达,男,1959年7月生于北京。幼年随父母到湖南,1976年高中毕业后到桃江修山当知青两年。1982年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进入湖南日报社,1992年南下广州。2002年告别20年新闻职业生涯自由创业。 

        本文选自作者《桃花仑的故事》系列。



 音频版:

朗诵者:一丛苇



        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一位女同学,她的名字叫周利珍。很不幸,她从小就有先天性残疾,驼背。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大家经历了后来的上山下乡,当知青,回城就业。再后来,许多人经历了工厂倒闭,失业,日子都过得非常艰难,非常不容易。身为残疾者的她,后来的生活,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隔着40多年的时空,1600多公里的距离,我对昔日的这位小学女同学周利珍作了一番访谈。



        我问她:我们小学毕业后,到如今,已经40多年过去了。你过得怎样?做过什么工作?


        周利珍慢慢地,几乎是一字一顿地说道:非常艰难。


        沉默了很久后,她平静地说:“我都挺过来了。”


        她缓缓地说:“我的生活非常艰难,你们根本就无法想象。这几十年里,我收过废品,干过保姆,做过推销,还做过生意,开过的士。更早以前,我也曾经在汽车站的小件寄存处和车站旅馆干过。”



        “不过,你们无法想象到,做保姆,我一直是最受欢迎的一个,做别的事情也都是这样。”


        30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经人介绍,利珍成家了。


        从湖南的益阳远嫁到江苏的宿迁,利珍比她的小学同学们走得更远。但是,让她意想不到的是,老公的家里,一贫如洗,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当她千里跋涉,来到宿迁的时候才发现,老公只能用六根小木棒搭个棚,这就是他们的家。


        当地人,都不相信个头只有1.4米的她,能在这里生存下来。


        这真是一场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就连四肢健全的健康人,面对这种困境,也会一筹莫展,陷入绝境。



        结果,她硬是咬紧牙关,昂起头,开始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跋涉。拾荒,收废品,挨家挨户,艰难行走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


        不久后,女儿出生,给利珍带来了欢笑。


        可是,新的生活重担,需要她付出更多的汗水。做保姆,跑推销,只要能养活女儿,她义无反顾,坚定地向前,不停歇地奔走。



        有一段日子,她开出租车。一次意外的严重车祸,她死里逃生,那是一辆大众牌小车。


        含辛茹苦带大的儿子,18岁那年,不幸罹难。


        命运对周利珍格外不公,生活里的打击,一次又一次狠狠地摔打着她。但她早已习惯了,从不低头,倔强地,更高的昂起头去面对。



        从小身体有残疾的周利珍,内心变得异乎常人。唯有比别人更加坚强,遇事更冷静,才能生存下去。


        三十多年过去了,周利珍硬是凭着自己一双手,一步一个脚印,开辟出一条崭新的人生道路。如今,夫妇俩在宿迁创业,开了茶庄,购置了两处住宅。



        谈到未来的打算,她说,明年打算远上西藏高原,创办新的产业去。那个雪域高原,还有许多未开的新兴市场,在等待着勇敢者。


        她已经瞄准了新的目标。 

 

(文图作者提供,本号获许推送。)


     


延伸阅读:

郭少达:不屈的小草

郭少达:在废墟里推动变革

郭少达:他牵着我们步入艺术圣殿

杨劲桦:一念之差

杨劲桦:人生的际遇

李霄霞:白话大学铁哥们宝泰

侯杰:48小时体验坦赞铁路之旅

侯杰:访寻长眠坦赞铁路的中国英魂

刘建生:我拍美国总统奥巴马

李向前:寻找我六九届的伙伴们

尹俊骅:高三那年废除高考,

我们连夜给毛主席致电表忠心

黄晓京:物非而人是——旧信札的记忆

郭凡生:追寻我们共同的理想

徐建:中国缺的是德高望重的大律师

蔡晓鹏:最难风雨故人来

吴晔:我一直很认真地幼稚着

吴工圣:一路走来  知恩感恩

杨宾:岁月峥嵘忆当年

张河:我们同学我们班

骆小元 忆会计行业:筚路蓝缕三十年

吴小军:回望校园三十秋

周建明:无法逝去的记忆

宋毅:初到中央团校的日子

李秋零:我的康德缘

张志伟:我和人大哲学院同龄

张伟光:红旗下的蛋(C:倒爷岁月)

张河:在蒙古国体验“双规”

李山泉:称雄华尔街的基金管理者

遇见纽约的秋天——

人大工经系78级校友李德顺先生专访


    长摁二维码关注我们。

  曲逆编辑、工圣审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