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在数字化时代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崔哥看世界 崔博效率手册 2022-12-24

“礼貌”(manners),现在无论是在中国的学校教育、职场还是日常生活当中,被提及的频率跟过去相比明显降低了。记得我小时候(80、90年代),社会上经常会有一些围绕着礼貌、礼仪的宣传活动,现在可能大家认为社会发展水平已经足够高,人的礼仪、修养也自然水涨船高(“仓廪足而知礼节”)。这话可能对,也可能不对,因为至少在我所看到的范围,依然存在很多不礼貌的行为。

事实上,“礼貌”的作用可能被低估了。甚至,现在变得更加重要了。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我们很难深入、从容地了解一个人,甚至跟很多人连面都见不到,只能“线上”,这时候我们接触人的感受,往往就来自于对方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礼貌、细致、修养。

一个小小的细节,可能就会导致印象的大打折扣。尤其是对于不礼貌的人或事,绝大部人只会看在眼里,不会指出来或者纠正(可能只有父母会这样做),但是在心里默默会下一个评价。

那么,在一个逐步数字化,甚至“元宇宙”都开始浮出水面的时代,如何回归基础,做一个有礼貌、有修养的人呢?

下面是我在生活、工作中感受到的一些不礼貌的行为,和相应的建议,也欢迎大家留言、补充。

1、注意守时。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一个人有多守时,就有多靠谱》。最理想、最礼貌的做法,是在约定的时间,提前三到五分钟抵达现场,或者进入线上会议室。太早了也不合适,因为对方可能还没有准备好。迟到几分钟,也许还可以解释,迟到十分钟以上,基本上这个见面、会议就可以取消了。

很多人遇到这样的情况,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成年人,不应该找理由。迟到了就是迟到了,事实上是潜意识的一种选择,即这个会面不够重要。

2、注意身边的人和环境。

虽然现在已经有所好转,但是依然可以在很多交通工具上,看到一些用手机外放音乐、视频,自己沉浸其中、不亦乐乎的人。这样的行为在很多人眼里,会列入“根本无法接触”的类型。

还有一些例子:

  • 在洗手间,洗完手之后,两手乱甩,水花四溅,周围的人避之而不急。(为什么不用纸巾或者烘干机呢?)

  • 到一个地方工作、学习、吃饭,走的时候留下一堆垃圾,混乱不堪。

    (在油田上工作的一个重要准则,是到客户地点以后,“走的时候要恢复到来的时候的样子,甚至更加整洁”,所以每次我们工程结束之后要花费甚至几个小时的时间打扫现场。这体现的是专业程度和对客户的尊重)

  • 参加线上会议时,在自己不说话时一直开着麦克风,周边嘈杂背景音给其他参会人员造成影响。

    (特别是在嘈杂环境下,只有说话时候才开麦,否则静音)

  • 不要插队。

    (不光是自己不要插队,对于插队的人还要坚决斗争。为自己权利据理力争,这也是一种“礼貌”。)


3、多说“谢谢”、“对不起”。

我们小时候都受过这样的教育,但是成年以后,让很多人说出“对不起”这三个字,好像要做出很大的决心,有时候甚至只用沉默来代替。

其实,“谢谢”、“对不起”、“抱歉”,类似于人际关系中的“润滑剂”。适当地、真诚地表示自己的感谢和歉意,并不会让自己显得“动辄得咎”,而是能表现一个人的修养和细致。说者有心,听者留意。短短的几句话,实在是非常有用的“人际关系工具箱”。

4、注意线上交流中的礼仪。

微信这样的社交工具现在几乎成了我们与人交流的主要界面。那么,在微信上表现出自己的修养,也成了一门学问。

  • 尽可能不要发大段的语音,特别是客户、上级或者比较重要的人。这种行为特别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现在很多输入法都支持语音转换文字,已经做得相当好了。当然也有一些老年人,因为打字不方便,这肯定是可以理解的。我个人有时候因为在路上或者时间仓促,需要回语音,也会提前向对方致歉。

  • 收到消息之后,无论多忙,可以迟一点,但是一定要有所回复。


其他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例如餐桌礼仪、对服务人员的尊重,对女性、小孩的尊重等,以后有机会我再另文撰写。

写完这几条,我自己看着也感觉有点惭愧,因为很多时候自己也会做不到。正所谓“知耻近乎勇”,意识到不足,也许就是改进的第一步。

当然可能也有朋友说,在这个新鲜事层出不穷、新浪潮日新月异的时代,惦记这些小事情,你这人真是有些“矫情”。

也许的确如此,不过在我看来,管它数字化也好、元宇宙也好,在任何时代,我们每个人,首先是一个“人”,就会自然而然地在意身边的这些细节、感受,人性使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