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怀生命的最后一公里,需更多资源投入

2017-10-30 姚遥 新京报评论


市场、政府、社会,唯有多种路径并举,带动足够多的资源投入,临终关怀事业才有机会得到发展和成熟。

10月23日,首钢医院,护士正在给患者薛灵芸(化名)做治疗。新京报记者 陶冉摄


文 | 姚遥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目前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3亿,占总人口的16.7%,养老事业的发展滞后于老龄化的现状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而养老问题的最后一公里,也就是临终关怀议题,更是缺口过大。新京报的调查报道,展示了目前临终关怀事业发展遭遇的种种困难。


对相当的老人而言,人生的谢幕不是突然之间出现,而是伴随病痛折磨和对死亡的恐惧长期存在。这种折磨,还会波及老人的亲属。


就在日前,著名作家琼瑶借84岁体育主播傅达仁呼吁善终权的活动,再度提出平鑫涛如何有尊严离去的问题。之前,因为琼瑶希望平鑫涛安乐死,和她的继子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500hbd5o3&width=500&height=375&auto=0
▲琼瑶反对为夫插管引热议 病人生死由谁定?  视频来自新京报动新闻


生命不是无限的,孝道文化的传统加上现代医疗的发展,子女们对于父母的告别持有本能的抗拒。回头看去,平鑫涛延长的生命里,不仅要忍受病痛的折磨,如果还能感知自己的家庭因为生命如何结束而陷入撕裂,何谈幸福可言。甚至于未来他离开人世的最后一刻,自己深爱的人能否陪伴在身边也不得而知。不仅平鑫涛得到的是孤独与身心的痛苦,生者也因为他即将离世而备受折磨。这个现实的案例,展示了生活质量应该比生命长短更为重要。


令人遗憾的是,即便有意识接受临终关怀服务,以北京市临终关怀医院为例,目前床位不到2000,无异于杯水车薪。谈及服务能力,更是参差不齐,鱼龙混杂。


▲10月23日,首钢医院,实地探访临终关怀病房科室。新京报记者 陶冉摄


临终关怀事业缺课太多,首要的就是扩大资源投入。目前,已经推出临终关怀服务的医院,有的甚至出现亏损。从市场化的角度而言,这一模式天然难以做大。究其根源,在于临终关怀服务在医院体系下无法进行有效的收费。


当然,在通过市场化的收费提供临终关怀服务之外,还有其他路径可以引入资源支持。在高福利的国家里,政府支持临终关怀经费。在一些国家,市场和政府之外,还有社会组织带动志愿者的参与,以爱心接力的方式,动员明天的老人来照顾今天的老人。


市场、政府、社会,唯有多种路径并举,带动足够多的资源投入,临终关怀事业才有机会得到发展和成熟。这不仅仅是为了今天的老人,更是为了明天的自己。


特蕾莎修女说,“没有人应该孤独地离世……每一个人应该在临死的最后时刻望着一张慈爱的脸”。我们希望,这一切能更快成为现实。


□姚遥(公益人士)


编辑:思凝


推荐阅读:

“油腻老男人”成10万+收割机,只是因这代中年人喊得最响

出台政策想不经过公平竞争审查?没门! | 社论

郎永淳涉嫌醉驾被抓:又一次酒驾“公益广告”| 新京报快评

“麦当劳”和“金拱门”之间隔了无数个“乡村基”| 新京报快评

高校推学生夫妻宿舍,网民“羡慕嫉妒”也是迂回认可 | 新京报快评


特别提示:留言如入选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请在后台回复您的“真实姓名+银行卡号”

本文为新京报原创内容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