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气候变化可能带给亚太国家灾难性的“后果” | 社会科学报

2017-09-20 刘丽坤 社会科学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气候变化


◤2017年7月,亚洲开发银行发布报告《处于危险中的地区:亚洲和太平洋气候变化的人类向度》。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引起的气温上升对亚太地区的天气系统、生态系统、农渔部门、贸易网络和能源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可能给亚太国家造成灾难性的影响。为此,该地区需要在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上,积极转型为可持续发展模式,从而为整个世界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型做出有益的贡献。

全文大约2700字,阅读时长约为7分钟。


报纸原文:《气候变化冲击亚太经济发展》

刘丽坤/编译


亚太地区拥有全世界三分之二的贫困人口,极易受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在1996-2015 年间,就死亡率和经济损失而言,受极端天气影响最严重的十个国家中就有六个位于亚太地区,他们分别是缅甸、菲律宾、孟加拉国、越南、巴基斯坦和泰国。研究预测,由于气候变化,整个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大幅度下降。亚太是实现全球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关键地区之一,亚太地区对气候变化的应对是全球抵御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地区或者受气候变化的驱使而转型,或者在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上转型为可持续发展模式,都将为整个世界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型做出有益的贡献。抵御气候变化和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努力取决于创新、基础设施和投资的三角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要求新的范式和伙伴关系,这一伙伴关系不仅仅局限于商界、政界与学界。基础设施则需建造或翻新,以避免被锁定在非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上。在投资领域,包括发展伙伴在内的现有投资机构必须为本地区未来几十年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振兴和重新调整。气候危机对亚太经济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作物产量、贸易网络及能源安全。


全球变暖减少作物产量


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变化是改变南亚和东南亚稻麦产量的重要动力,这一动力加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可以部分抵消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然而,从长远来看,当气温增长幅度超过2°C时,气候变化对大米和小麦的负面影响将是二氧化碳施肥效应所不能抵消的。到本世纪末,在区域增温3°C的情况下,预计谷物产量会下降4%-10%。亚洲开发银行预计,如若没有采取适当措施抵御气候变暖或在没有技术改进的情况下,东南亚一些国家(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的稻米产量在2100年前的降幅将超50%。

  


预计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将极易受气候变化影响。降水模式变化、主要流域径流量减少和气温升高都将对现有水资源造成更大压力,并增加雨养农业用水需求,由此激化农业、工业及人类消费对水资源的竞争。由于该地区灌溉率高,灌溉用水的减少影响极大。然而,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在未来几十年与本世纪末相比会有明显差异。未来几十年中,预计融水增加将对河川径流造成影响,可能导致河川径流量的增加,然而同时增加的蒸发速率可能会抵消这种影响。因此,预计河川径流量将保持不变或略有增加。但到本世纪末,中亚山区的径流量可能会大幅下降。

  

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都有可能出现土地荒漠化剧增的现象。2000年,荒漠化土地占其国土面积的15%,到2100年荒漠化土地将会占据其国土面积的23%-49%。在气温增幅为2°C的情形下,如若未采取应对措施或出现技术进步,与2000-2009年相比,2050年之前乌兹别克斯坦几乎所有的作物产量预计都将下降20%-50%。在气温增幅约为1.5°C的情形下,产量下降则将不是很明显,甚至在东部地区会出现作物产量增长的情形。

  

许多太平洋国家将其很大一部分土地面积用于农业生产。例如,在马绍尔群岛和图瓦卢,农业用地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超过60%,基里巴斯和汤加的比例超过40%。由于无法扩展农业用地,在这些国家,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较为严峻,也尤其值得关切。


极端天气影响贸易网络


极端天气可能会对公司的供应链带来严重破坏,造成其生产设施关闭或阻碍其供应商履行承诺。这些生产损耗往往发生得很突然,也难以预料。此外,极端天气导致的供应短缺会通过全球化的供应链网络传播,引发连锁反应。因此,局部极端事件产生的经济影响绝不局限于国界之内,也许会扩展至整个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美国和俄罗斯的干旱、泰国洪水、菲律宾台风都会导致全世界范围内从小麦到电脑芯片等大量商品的生产损耗和价格上涨。

  


虽然公司都制定和实施了针对其供应链的应急措施,但不确定的是,这些不同的战略如何相互作用,并影响全球供应网络。近期亚太地区经历的极端天气事件表明,这些应急措施难以有效缓解供应短缺。因此,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努力设计战略以提高区域供应链的弹力。如今,富有弹性的供应链在维护经济竞争力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预计未来将变得更加重要。由于亚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增长依赖于贸易,因此,精心设计的适应策略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世界市场一体化的增加也将使他们面临供应短缺的系统性风险。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公司可能缺乏制定适应战略的能力,因此公共部门的政策将在支持这些战略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还应以最佳方式制定充分的激励措施以管理风险。由于生产损耗并不局限于国界之内,国家政策必须在多边努力中得到很好的协调和发展。

  

由于频繁发生的供应链中断阻碍了经济增长,设计一种减少供应链脆弱性并进行干预的策略符合公共部门的利益。美国国土安全部发表的《全球供应链安全国家战略》提出了若干可行措施。公共部门可凭借现代化公共供应链基础设施来防止供应链中断。为帮助私人生产设施抵御气候变化影响,公共部门可以带头支持土建工程,以起到示范作用。它可以提出建议,运行程序,制定标准和执行法律。为了帮助企业进行供应链风险评估,公共部门可以提供可能的风险信息,并加强信息共享方式。


气候变化危及能源安全


获得稳定和丰富的能源资源将继续成为亚洲决策者的重要课题。然而,气候变化对能源供应的影响涵盖了从减少水资源可利用量到破坏电网基础设施的广泛议题。同时,气候变化使人们难以利用至关重要的自然资源,从而威胁到人类安全。大多数研究亚洲资源冲突的文献都认为,现有社会矛盾将因气候变化的生物物理影响及其对人类生计的干扰而加剧。

  


水电部门的能源供应风险来自于用水需求增加和水资源供应量下降。海平面上升破坏了沿海城市的电网基础设施。在亚洲,海平面上升对包括孟加拉国和印度在内的许多国家沿海城市的能源基础设施发展构成重大威胁。

  

假若未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矿物燃料依赖型经济体的潜在供应风险将增加现有挑战。事实上,许多亚洲国家面临着高度依赖高碳技术和能源进口的危险。此外,如果可再生能源主导市场,那么对矿物燃料的投资,如燃煤发电厂可能会成为搁浅资产。相反,关于中国能源安全的研究表明,通过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中国能够加强国家能源安全。事实上,考虑到气候变化对能源供应的影响,传统的基于国家保护矿物燃料资源的能源安全观已经过时。

  

气候变化所引起的能源供应风险可能反过来造成或加剧冲突,并威胁国家安全,特别是在国家缺少国际合作机会且采取应对措施失败的情况下。为了减少气候变化对能源供应的影响及其引发的冲突,亚太地区可能会实施一些预防机制,并因此受益。

  

这一预防机制旨在减少与获得能源供应相关的潜在冲突,其中包括:其一,加强和整合区域合作,以改善电力供应,减少电力短缺现象;其二,加快可持续和离网能源发展,以提高能源的自主权;其三,投资可抵御气候变化的供应网络。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575期第7版,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大家都在看

时评 | Frans Berkhout:全球超过50%的投资在可再生能源

时事 | 美国“背锅”,中国“接盘”,气候变化不再打嘴仗!

【时事】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 社会科学报

气候改变一切丨社会科学报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