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时事 | “洗澡蟹”式海归,怎能拿高薪?

2017-10-16 科科 社会科学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近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等机构发布的《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44.8%的海归税后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近七成海归认为实际工作收入远低于个人期望工资。


海归,就一定能够得到高薪工作?


当然不是,而且留学的投入也很大,对于并非高薪的海归来说,收回留学的成本需要很长的时间。


现阶段,我国面临着最大规模的“海归潮”,据《2016年度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16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265.11万人,其中2016年回国43.25万人。


海归众多,一方面显示出了中国强大的“人才磁铁”效应,另一方面,海归回国之后的工作环境差异很大,很多把留学当“镀金”轻松溜一圈回国的“洗澡蟹”式海归,在激烈的竞争中面临淘汰,留学生年收入从几万元到超过百万元分化严重。


调查显示,海归的工资分布是这样的:


税后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占比44.8%;

6001-8000元的占比22.7%;

8000-10000元的占比13.0%;

10001-20000元的海归占比13.7%;

20001元及以上的占比5.8%。



海归们,有7成对自己的工资不满意。


留学花了那么多钱,回国之后赚的还这么少,哎!


案例1


小莹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海外代购公司做策划文案工作,而后又跳槽到一家制药公司做宣传,因为经常熬夜身体变差,就辞去了工作,一直待业在家。



两个月前,杨女士希望女儿重新找个稳定的工作,但是女儿告诉他们打算去澳大利亚留学。


杨女士很惊讶,她劝女儿说:“你都26了,留学回来都快30了,现在出国确实不实际。而且我们也不是特别优越的家庭,供你去读书真的很难。”


后来,女儿不再提留学的事情。但是,杨女士发现小莹在偷偷准备留学。这一次,小莹干脆利落地承认了,并表示她早已打算卖房留学。小莹所说的房子,是杨女士和丈夫几年前帮她首付的一套60平米的房子。


杨女士担心房子只写了女儿一个人的名字,他们根本没法拦着女儿卖房留学,“到底怎样才能打破她不切实际的出国梦?”


这可愁坏了父母。



案例2


2011年10月,19岁的刘逸凡抵达日本大阪。他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学习日语,通过留学生考试和日语等级考试,随后报考了在日本国内相当普通的一所大学—大阪经济法科大学,专业是经济学。


刘逸凡的母亲曾到日 48 31436 48 15263 0 0 932 0 0:00:33 0:00:16 0:00:17 2687 48 31436 48 15263 0 0 878 0 0:00:35 0:00:17 0:00:18 2688工作两年多,积攒下了可供他出国留学的十几万元教育“基金”。


影视剧中关于出国留学的对话


大三修完所有学分,他大四开始奔波在日本各个公司的就职活动中,计划在日本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再回国,但在求职中处处碰壁。


“日本对外来求学的学生包容性还不是很大,而我在日本找工作的优势就是中文,很多日本留学生在日本的工作是一些免税店的销售。觉得自己怎么也是一个留学的本科生,总不能在日本做个销售,卖手机吧。


在日本经历了十个月的求职,刘逸凡5月份回国后就开始在网上投递简历,收到两家北京公司的面试通知便奔赴北京。


“找来找去都是月薪5000元左右的工作,最高不过7000元。”他沮丧地说道。


现在他就职于北京某家化学相关的公司,公关职位,负责对外关系,月薪为6500元,“在日本工作应届生能有20万日元,换算人民币每月大概一万二,回国后能拿到一半,我也觉得很知足了。”


对于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出国留学到底值不值?网友们各有看法:



目前来看,“海归”比较容易在国内谋得职业。调查显示,38.6%的受访海归用1至3个月就能谋得第一份工作,花费1个月以内的占32.1%,花费3至6个月的占18.5%,花费6至12个月的占7%,花费1年及以上的只有3.8%。


而且,海归回国之后选择创业的也占了很大比重,来自多个国家的调查数据都发现,留学人员归国后具有较强的创业倾向,将近30%甚至更大比例的留学归国人员选择创办企业。


找工作难,创业也一样艰难。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早在2007年的调查研究就发现海归创业企业普遍存在着“三三”现象,即大约1/3海归创业企业能有较大发展,1/3海归创业企业勉强维持生存,1/3海归创业企业处于破产或半破产状态。近年来,相关学者对珠三角地区海归创业者的调查发现,留创园区的孵化存活率并不高,近半数的海归创业企业处于亏损或勉强维持生存的“僵尸”状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570期第2版彭伟《破解海归创业企业的成长困境》)


文章资料综合自新华社、时代周报、人民网、社会科学报等,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大家都在看

“接地气”与“添洋气”,海归创业需嵌入双重网络 | 社会科学报

观点 | 姚凯:海归潮来袭,我们做好这三重准备了吗?

时事 | 同样是留学生的毕业演讲,这个南京姑娘惊艳了美国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