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下一场攻坚战瞄准了“污染防治” | 社会科学报

2018-02-18 潘圳 社会科学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经典阐述中可以发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赋予了生态文明建设前所未有的重大使命。十九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污染防治”被列为三大攻坚战之一。

原文:《生态文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本报记者 潘圳


2017年,《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条例》、《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密集出台,将为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保驾护航,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前。2月2日至3日,环保部在京召开2018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发展:攻坚战也是持久战


随着2018年省级地方两会的召开,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也相继出炉。通过梳理地方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本报记者发现,今年,对于民众最关心的空气质量问题,各省也着重笔墨,纷纷做出了针对当地污染情况的“答卷”。北京要求把高排放车治理作为重中之重,将低排放区由六环路内扩展到全市域,从严查处尾气排放超标车辆;吉林则强调,加快建设18个低碳能源示范县,加强市县天然气储气能力建设,新增电能清洁供暖面积800万平方米。

  


自去年1月起,环保部每月一次新闻发布会成为制度。12场发布会,133次问答,环保部12位司局长轮番登场,京津冀三地环保厅局长同台答记者问。一年间,环保督察组共受理群众信访举报13.5万余件,累计立案处罚2.9万家,罚款约14.3亿元;立案侦查1518件,拘留1527人;约谈党政领导干部18448人,问责18199人。

  

环保部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74个重点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为73.4%,比2013年上升7.4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2013年减少51.8%。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11月4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启动了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 43 34731 43 14986 0 0 2483 0 0:00:13 0:00:06 0:00:07 2896由于各地及时落实减排措施,联合行动,精准应对,大大降低了重污染过程的影响,主要污染物减排比例在20%左右,污染浓度峰值比预测要低,持续时间也相对较短,成为今年重污染天气应对的典型案例。

  


虽然,自2013年9月《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实施,五年来,“大气十条”目标全面实现,但大气污染防治的路还很长,目前取得的成绩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巡视员刘友宾表示,部分地区、部分时段环境空气质量超标问题仍然突出;区域进展不平衡,部分省份工作相对滞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尚未转变,污染物排放量大。

  

中国是在一个高污染排放量的情况下来改善环境的,而高污染排放量不是一个表面数字,后面有复杂的经济社会活动,包括偏重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这些问题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发达国家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用了20年到40年的时间,有的甚至用了50年的时间,所以我们既要打好攻坚战,又要打好持久战。”环保部前部长陈吉宁谈到,从过去一些突出的环境问题解决上看,如二氧化硫导致的酸雨问题、水中的有机物问题,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峰值出现拐点的时间要远远早于发达国家。

  


从技术规律和经济规律来看,环境保护要求的提升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的周期律,通常表现为创新期、积蓄与上升期、稳定发展期、发展瓶颈期。在一个周期之内,环境质量不可能一直往上走。想突破,要有新的经济基础、技术基础作为支撑。在新的经济条件支撑下,在重大技术创新的支持下,环境保护要求可以进一步提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告诉本报,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周期的瓶颈期,前期通过严格执法倒逼企业加强环境保护,对传统的经济和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吃完西药之后,要吃中药调理,不能单纯地依靠环境执法而忽视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基础能力建设。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体制改革尽管面临巨大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挑战,但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制度不断落地,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关键:绿色发展是治本之策


2018年1月1日起,我国首个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的绿色税种——“环境保护税”正式施行,以此取代了施行近40年的排污收费制度。根据环保税法,环保税的征税对象和范围与现行排污费基本相同,征税范围为直接向环境排放的大气、水、固体和噪声等污染物。大气污染物税额幅度为每污染当量1.2元至12元,水污染物税额幅度为每污染当量1.4元至14元。固体废物按不同种类,税额为每吨5—1000元。噪声按超标分贝数,税额为每月350—11200元。其中,大气和水污染物的征税标准,由省级政府在设定的税额幅度内自行确定。开征环保税一个重要原则是实现排污费制度向环保税制度的平稳转移。

  


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既是工业化带来的客观后果,也是工业化发展不成熟导致的。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要找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绿色GDP、生态GDP。既不能唯GDP,也不能不要GDP,关键是提升GDP的科技含量和质量。”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陈骏告诉记者,解决生态问题,依然要靠工业化,但不是靠传统工业化模式,而应靠新型工业化模式,即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模式。

  

我国过去生态环境的退化,根本上是由要素驱动、规模扩张、粗放型发展方式造成的,解决生态文明永续发展问题,根本上要逆转这种发展方式。国家行政学院信息技术部主任丁茂战认为,逆转既有发展方式,关键是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要划出节能减排红线,把淘汰落后产能、把节能减排落实到各级政府身上,落实到相关市场主体身上,减少并最终彻底淘汰低端的、高污染的产业。

  


循环经济在我国发展多年,已经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此,中国环境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宏春向本报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技术水平以及发展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国外循环经济起源于垃圾处理,落脚点在提高资源效率上。而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要解决的是资源利用效率问题。在我国“短缺经济”时代或“资源约束趋紧”情况下,特别是资源约束不再的形势下,再生资源产业发展须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向,根据绿色低碳发展需求,确定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环境属性和公益性定位,势在必行。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周珂则认为,第三方治理会使环保产业更具规模,环保产业自身会创造新的财富,尤其是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结合起来,也能增加新的就业,解决现在就业困难问题。


突破:打开未来体制改革新思路


除了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也被多地列入今年的重点工作,其中全面落实“河长制”和“湖长制”成为不少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词。2003年,浙江省长兴县在全国率先实行河长制。在义乌市,基层河长打开APP,系统就会记录下河长巡查河道的轨迹,平均3秒钟定位一次,开车和走路定位点的距离是有差别的。据光明日报调研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浙江全省已初步实现了河长制信息平台、各类APP与微信平台等全覆盖,搭建起融信息查询、河长巡河、信访举报、政务公开、公众参与等功能为一体的智慧治水平台。

  


在不少专家眼中,搞生态文明试验区,可以把一些典型问题都统合起来,包括资源和环境问题,怎样与经济协调发展,制度上如何突破。去年10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向本报指出,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就是要打破部门的利益格局,统筹推进各类试点示范,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实现相关改革目标。

  

如何进一步打开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告诉本报,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涉及全领域,需要覆盖所有国土,覆盖“山水林田湖草”,覆盖城市和乡村,覆盖一、二、三产业中的各个产业;需要将“山水林田湖草”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全环节或全流程管理,严防源头、严控过程,对造成环境污染后果的更要严惩;需要全天候推动,即坚持一天24小时不间断行动,以防止晚上偷排等情况发生,并坚持连续多年推动;需要综合运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市场手段和道德手段等各种手段予以推动;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各个主体共同来推动。

  


中国要进一步提高能源、水资源等资源利用效率,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比重,争取越高越好,至少应该在1/4以上,提前进入煤炭消费高峰,碳排放高峰,尽早实现碳排放大幅度下降,建立世界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对记者谈到,绿色环保产业成为新兴战略性产业,基本实现绿色现代化。这些都表明中国的现代化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绿色贡献。

  

“生态文明不是孤立的,它是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相互结合在一起的统一整体。”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向本报表示,科学的生态理念和生态文化既要指导我们的建设,也要指导我们的生活。在建设方面要运用生态的理念实现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节约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种资源,经济建设要为生态文明做出贡献。因此,要通过法律制裁、制度约束、政策鼓励等措施规范经济建设行为,强化生态意识。


-大家都在看-

观点 | 金山银山还不够,生态环境之于我们就是“生命”

观点 | 王焱:破除“标题党”,我们需要怎样的舆论生态

观点 | 孙红梅:加大环保产业投入,上海构建国家化生态城市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