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 破除“中梗阻”,最后一公里是对改革者最大考验

2018-03-23 叶小文 社会科学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两会·提案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有这关键的一招,我们富起来;抓好这关键的一招,我们才能进一步强起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以实现。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原文:《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能否破除“中梗阻”》

作者:中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 叶小文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要害在能否破除“中梗阻”。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就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持续的攻坚战,需要有勇气、有胆识,敢于吃螃蟹,敢于涉险滩,敢于破藩篱,敢于担责任。凡是议定的事要分头落实,不折不扣抓出成效。第二次会议再强调,要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真抓实干,蹄疾步稳,务求实效。第三次会议又要求,各牵头单位加大年度工作要点的推进落实力度,到人到事,凡事都要有人去管、去盯、去促、去干。第四次会议再重申,要把改革各项工作抓到位,实施方案要抓到位,实施行动要抓到位,督促检查要抓到位,改革成果要抓到位,宣传引导要抓到位。第八次会议又强调,对已出台的具有重大结构支撑作用的改革,要抓紧出台细化实施方案,坚决消除“中梗阻”“肠梗阻”。对已经出台的重大方案要排队督察,及时跟踪、及时检查、及时评估、及时整改,重在发现问题。可谓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抓住要害,反复告诫,一针见血,警钟长鸣。

  


“中梗阻”之为顽症,“顽”在屡发屡犯。尽管总书记已经多次警示,竟有人还在“言之谆谆,闻之藐藐”。一些干部对全面深化改革存在观望心态,甚至出现“为官不为”情况;一些部门和地方在落实中央有关改革的决策部署中,囿于部门利益和局部利益,不顾大局,向内部“利益捍卫者”妥协,搞选择性落实、象征性执行;有的对落实中央部署要求缺乏深入系统研究,制定实施细则脱离实际和群众需求,发份文件了之,使基层找不到改革的抓手和方法;有的改革压力向下传导不畅,存在“两头热中间冷”、决策部门紧执行部门松、牵头部门急配合部门拖的现象。还有一种当前形势下出现的新的庸政与懒政,即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了事。有人号称“不拿也不干”——不能吃请了、不敢收礼了,什么“好处”也没有了,于是有些官员“精神状态”就不好了,“没什么意思”,情绪低迷,心态暗淡,甚至满腹牢骚,什么“为官不易”,“官不聊生”,更遑论“热情”与“干劲”。这种“中梗阻”,与其说是官僚主义的沉渣泛起,不如说是反“四风”斗争中显现的新动向、新反弹。

  


“中梗阻”之为顽症,“顽”在由来已久。历史上,就有人依据黄宗羲的观点而总结出所谓“黄宗羲定律”,内容就是关于“帝国千年以来”通过“并税式改革”解决“农民负担问题”而陷入“中梗阻”的怪圈。历次改革的目的都是好的,改革者的初衷是要通过“并税”的方式减轻农民负担。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农民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倒愈益加重,黄宗羲称为“积累莫返之害”。农民说:“上面的经是真经,都是下面这些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歪嘴和尚何以要把经念歪?皆因为中间的官员们认为改革不利于他们的自我保存。要自我保存的官员去为供养他们的农民减轻负担,岂不陷入了逻辑悖论?这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问题就出在不能“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改革进入深水区必然涉及更复杂的利益博弈和利益调整。改革是给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做加法”,但那些在改革中被“做减法”的既得利益者,很容易成为改革的掣肘因素。说到底,藩篱在利益阻隔,梗阻因有人作祟,改革是人的改革。

  


“中梗阻”之为顽症,“顽”在量大面广。但无论其面有多宽,根有多深,涉及的人是谁,都必须坚决破除。共产党员必须守纪律,讲规矩。在推进改革的问题上,“中梗阻”就是不守纪律不讲规矩。我们要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各地各部门对任何不利于增进百姓“获得感”的“中梗阻”,都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猛药去疴。十九大报告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一系列部署: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要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切实推进这方方面面的改革,就必须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要以真正学懂、弄通、做实十九大精神为强大动力,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对“中梗阻”这个顽症来一个有效的扫除和根治。

  


“道虽迩,不行不至。”改革大政方针已经确定,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已经明确,要以巨大的改革锐气勇敢地实施起来,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以时不我待的精神跑出改革的“最先一公里”。而各项改革政策落地的最后一步,就是改革者历尽千难万苦、经过长途跋涉需要跑完的“最后一公里”。这个阶段往往也是改革阻力最大的地方,是实现改革目标的最后瓶颈,是实现量变到质变的最后一环。如果不集中力量加以突破,如果不持之以恒攻坚克难,改革方案和政策意图的实现就有可能前功尽弃,最终让老百姓望洋兴叹,对政府改革的决心、诚意和执政公信力丧失信心,我们就不能让老百姓实现更多的“获得感”。改革的“最后一公里”,是对承担改革任务的各级政府执政能力、改革决心、为民情怀、责任担当的最大考验,也是对改革者改革韧劲的最后检验。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这一招无论如何不能因卡在“中梗阻”上而失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以实现”,这个进程无论如何不能因“中梗阻”而中断。破除“中梗阻”顽症,义无反顾,势在必行。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00期第1版,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大家都在看-

追问 | 是什么成为了老年人创业的“拦路虎”?

观点 | 回到老家,我看到土地仍然是农民的“命根子”

“消失”的公共生活,被“瓦解”的乡村!| 社会科学报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